APP下载

《狼》文本研读六题

2021-09-09谷瑞丽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屠夫蒲松龄课文

谷瑞丽

蒲松龄的短篇小说《狼》是经典课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2016年7月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发行,《狼》选入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在研读课文和组织本科生、研究生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辨明。

一、“缀行甚远”之辨

首先,“缀行”是一前一后跟着,还是并行跟踪?联系上下文,“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第一次投骨,没有分出前后狼,只说“一狼……,一狼……”,表明两狼是并行的。后面“两狼之并驱如故”中“并驱”也是“缀行”“并行”。之所以“并行”,是为了同时发动攻击。后文写前狼假寐,后狼偷袭,也是为了同时进攻,前后夹击。这都是狼的狡猾之举。

其次,“甚远”是远远地跟着,还是紧跟着走了很远?余映潮老师理解为“远远地跟着”,这是错误的理解。注释对“缀行甚远”的解释是:紧跟着走了很远。当然,也意味着走了很久。“远远地跟着”和“紧跟着走了很远”有根本的差别。

二、“积薪”大小、形状等之辨

狼与屠夫在积薪前相持不下,就改变策略:前狼假寐诱敌,后狼打洞偷袭。在积薪中打洞需要时间,不利于速战速决,所以,狼会首选快速简洁的偷袭办法。比如,快速跳上柴草堆再俯冲下来,还可以从旁边绕过来偷袭。可是,不缺实战经验的狡猾的狼,怎么没用这些办法呢?

第一,这与柴草堆的大小和形状有关系。“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意思是柴草堆覆盖成小山丘一样。表明柴草堆不仅体积足够大,形状也像小山丘。有一种小山丘的形状是狭长的,狼从积薪两侧绕过来偷袭时因为线路长很容易被发现,屠夫也有时间做好防备。

第二,柴草堆多是麦秸之类堆成的。“顾野有麦场”,这是在麦场上。麦秸容易打滑,狼跳不上去。如果是土堆,是可行的。狼的跳跃能力强,土堆很容易跳上跳下。

这是屠夫选择有利地形的智慧。

三、长刀短刀之辨

很多教师教学《狼》时,会从网上精选几幅图片,让学生按照图片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故事,这种方式值得提倡。但是,有的教师选用的图片中,屠夫手中拿的是牛耳尖刀,不是大砍刀。这个细节需要引起教师注意,或者就此让学生辨析正误。

文章开头写:“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为什么两只狼跟行了很长时间,却迟迟不敢扑向屠夫?可以想象屠夫手中一定有一把明晃晃的利刃。遇到险情,用武器自卫,这是人的本能。杀猪宰羊的屠夫,长刀短刀应有尽有。那么,屠夫手中拿的是什么刀?按照生活常识,一般人会选择长砍刀,因为刀是手的延长,有长度,狼就不能也不敢近身。

縱观全文,“刀”共出现3次。第3段写:“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第4段写:“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根据“暴起”“劈”这两个动作判断,这是长刀。像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中,“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这个梢棒就有一定长度,而折作两截的梢棒,再用“劈”字就不恰切了。同样,如果屠夫手中是短刀,用不着“暴起”和“劈”,他会向前一步,用力“捅向”“刺向”狼首,速度、力度和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就是说,图片的作者没有读懂课文,使用图片的教师需要警惕,关注细节。

四、主角是屠夫,还是狼

课文是一篇短小说,写屠夫和狼斗智斗勇的故事。可以从两个角度梳理叙事线索。从屠夫的角度,先后写:晚归遇狼,投骨止狼,持刀御狼,暴起劈狼。从狼的角度,先后写: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顷刻两毙。

课文还是一篇寓言。寓言多借助动物故事喻指人类社会。蒲松龄用最后一段表明寓意,悟理讽狼:讽刺批判狼的狡猾、变诈,歌颂屠夫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机智勇敢。

故事的结果是屠夫杀死了两只狼,突出了人的力量,这是文章的落点,屠夫是主角。但有人质疑:为什么用“狼”作题目呢?以“狼”为题,有以下原因:是狼的贪欲,引起了整个故事,狼是肇事者,是叙事线索之一。这是蒲松龄《狼三则》的第二则,而且《聊斋志异》中有一系列“狼故事”“狼主题”。郭沫若曾评价蒲松龄的写作特点和目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以“狼”为题,表明侧面描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用狼的狡黠变诈来衬托屠夫的机智勇敢,屠夫才是主角。

五、屠夫是“智”,还是“愚”

第4段,写屠夫有两次“顿悟”。一次顿悟是,“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屠夫马上明白了后狼的意图,这是打算从积薪中打洞进入来攻击他的后面啊!另一次顿悟是,杀掉后狼以后:“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夫这才明白“前狼假寐”的原因,原来是用“假寐”来迷惑自己,让自己放松戒备,为后狼争取时间啊。屠夫顿时感到狼的狡猾、变诈;也因此后怕得很,如果不及时劈了前狼,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是屠夫反思顿悟的智慧,“经一事,长一智”,在经历中增长生活的智慧。

起初,屠夫没有领悟前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的用意;杀掉两只狼后才明白前狼的用心。据此,有些人认为屠夫不机智,愚钝得很。

根据上下文,“屠惧”“屠大窘”都表明晚归的屠夫在途遇两狼之后是非常害怕的。“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在人与两狼的形势严峻的对峙过程中,两只狼彼此确认过眼神,心生一计。不通狼语,更读不懂狼的眼神的屠夫,需要综合外部表现、蛛丝马迹才能确认狼的想法与做法,实属正常;强求屠夫在生命面临威胁时,在危险处境中慧心灵透,有失公允。

事实恰恰是两狼的分工合作,给了屠夫逐个歼灭的机会,抓住时机,连杀两狼,屠夫很是果断、机智、勇敢。

六、批判狼,还是歌颂狼

读完课文,主题是批判狼,还是歌颂狼,似乎不成问题。但是,不少人教学《狼》,总喜欢在课堂开始或最后,强调狼除了凶狠、狡猾外,还善于合作,有团队意识;强调要用辩证眼光看待狼,要善于发现狼性的优点,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亮点,即所谓的狼文化。这是强加的人文教育,错把小说当科学小品来读了。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这种追求全面的认识,是一种误区或陷阱。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任何面面俱到的追求,都需要警惕,因为,追求全面就不可能深入,有了广度就没有深度。

从作者的角度,写作态度必须鲜明,要有一条贯穿课文的情感基调。蒲松龄写《狼》,不会对狼既爱又恨,这样的文章,中心一定不明确,立场一定有问题。从读者的角度,阅读这篇课文,就要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狼的情感态度,即便自己对狼有好感,也不能用自己的好恶取代作者的情感。否则就跑到课文之外了。

蒲松龄通过生动的叙述描写,借助议论抒情,把狼的狡诈、屠夫的智勇表现得淋漓尽致,态度鲜明。这是一个曲折的故事,是对正义力量的颂歌。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屠夫蒲松龄课文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蒲松龄
背课文
蒲松龄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和尚下地狱,屠夫上天堂
和尚下地狱,屠夫上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