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河流域民间信仰习俗中的音乐文化研究

2021-09-09李文正

关键词:节日祭祀音乐文化

李文正

摘 要:民间文化是古老的传统,亦是追随时代的楷模。因为无论在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它都以顽强的生命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民间信仰习俗则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最有意义的习俗文化之一,它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形成的初级阶段。淮河流域的民间信仰习俗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淮河绚烂文化中具有浓厚色彩的一笔。在此通过对于淮河流域中涉及的庙会、祭祀、节日等民俗信仰中的音乐文化做研究,找出其地域的特征性、差异性和趋同性,并为进一步研究淮河流域的民间习俗和仪式音乐打下前期的基础。

关键词:淮河流域;庙会;祭祀;节日;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7-0081-04

淮河流域地大物博,它覆盖了安徽、山东、河南等省份的部分地区,因此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信仰习俗文化。在各种习俗文化的表达形式中,乐器、舞蹈等音乐形式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音乐文化是民间习俗传达的精髓,也是我们研究淮河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淮河流域所经的省份不同,也具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音乐文化习俗,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等方面各有特色。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淮河民俗文化。本文主要从庙会习俗、祭祀习俗、节日习俗三个方面对淮河流域信仰文化中的音乐体现做研究。

一、淮河流域民间庙会习俗中的音乐文化

“庙会”是中国民间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无论在哪个省份,哪个民族,都有具有当地特色的庙会,内容与形式也不尽相同,都是体现民俗文化的集娱乐、文化、交易等于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庙会在各地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在很多地方称为“庙市”“节场”等,或者小型庙会称为“赶集”,这些词汇承载了多少人儿时的记忆。

(一)安徽怀远涂山庙会中的音乐文化体现

位于蚌埠市怀远县的涂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山。它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蚌埠位于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上,因此它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和文化的推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涂山作为代表性的名山,在历史上曾被多次记载,如《左传》《史记》等。传说中4000年前,以涂山为中心的淮河中游广大区域都属于涂山氏国的管辖范围之内。夏朝的部落首领大禹奉命到涂山治理水域的这段历史是涂山最具光彩的一页。今天的涂山,也在涂山文化和大禹治水文化的影响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得风生水起,更具魅力。涂山庙会就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而形成的集民间艺术、宗教信仰、文化娱乐和物品交易于一体的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每年到了庙会的日子,人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不远百里来参加大禹治水的盛会。

祭祀当天,社会各界的人士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有次序的列队入场,祭祀前的9秒钟肃立象征着禹定九州。鸣钟13声,代表13亿中国人民。然后全体成员面对涂山禹王宫行礼,以表达敬意。如图1和图2为祭祀现场的各种节目,形式多样化,规模较大,彰显了人们对于大禹的敬重。在民间,通常将历史上具有丰功伟绩的名人敬奉为神,而大禹就是其中的一位。人们将内心的敬仰通过歌舞、表演等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尽情抒发内心的情感。而这些花鼓灯、高跷、器乐表演等民间艺术也借此得到了更好的继承和宣扬。

(二)山东曲阜祭孔庙会中的音乐文化体现

曲阜市是著名的历史名城,也是文化名城。在曲阜市东南方有一尼山,为孔子的降生之地。山上有尼山孔庙,尼山神寺和尼山书院。山下有智源溪,寓意为智慧之源。每年的孔子诞辰日有庙会,尼山景区祭孔大典和庙会是曲阜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庙会中不仅有捏面人、吹糖人等当地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文化展演,还有很多情景剧演出。

据记载早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朝廷便规定了祭孔的活动,在大典中还设有古典的乐舞,场面非常隆重,其规模也在全国之首。祭孔活动中的乐歌、乐章以颂扬孔子的功德为主,歌词振奋人心,感动神灵。根据《中华庙会事典》记载,古代祭孔的典礼共有6个程序,其中,三献礼为重要内容,伴有祭祀的舞蹈,共分为3部分:初献、亚献、终献。以体现孔子的礼乐标准和道德观念为基础,以歌词的字形字义赋予象征的舞蹈语言。孔庙祭祀所有的乐器种类很多,有编钟、古琴、古瑟、笙、龙笛等,还有古代八音之器,以歌伴舞的形式形成恢宏的气势。今天的祭孔庙会也始终贯穿着音乐的氛围,形式更加多样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浩大的艺术表演形式,如图3为大典中的各种仪式形式。

(三)河南淮阳太昊庙会中的音乐文化体现

太昊陵庙会是当地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当地人称作人祖庙。它的声势浩大、持续时间之长都是中原地区所独有的。庙会寄托了广大劳动人民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太昊陵庙会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汉武帝曾自称受到人祖伏羲的保护而得到了皇帝的位置。明太祖也说自己受伏羲的庇佑而得天下。今天的太昊陵庙会,规模更加庞大,来此朝圣的人们已经不限于当地居民,而是來自全国各地。庙会期间,每天的人流量可达20多万人,多则40多万人。庙会中除了基本的祭拜、贸易,最具特色的应数各种各样的民俗娱乐活动。其中以杂耍表演居多。旱船、舞狮子、龙灯等应有尽有,其热闹程度不亚于传统的春节等节日。其中,担花篮是比较有代表性,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舞蹈形式。在古代用来祭奠祖先,取悦神灵。在庙会持续的一个月,每天都会有经挑班子在太昊陵前载歌载舞,吸引着大量前来进香的男女老少。

经挑舞一般由4个人组成一个班,其中1个人打着竹板,边说边唱,另外三个人挑着花篮。共有3副担子,6种样式的花篮,舞蹈与说唱结合。舞者都穿着黑色的衣服和大腰裤,扎着裹腿,脚穿黑色的绣花鞋,头上也带着黑色的包头。舞者大多由老年妇女组成。担花篮的舞蹈者舞蹈的一些动作和唱词也跟伏羲女娲有关,汉代画像石中人首龙身的伏羲女娲下部交尾的图像,来源于原始的祭祖舞蹈如图4。

(四)开封相国寺庙会中的音乐文化体现

开封相国寺,原名叫建国寺,始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得到皇家的尊崇,在经过多次扩建后,达到了鼎盛的时期,为当时的皇家寺院之一。可见其无论在规模还是布设上都算得上乘。后来相国寺经历了几次浩劫,被毁掉了不少,又重修了几次。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建筑都有了修补的痕迹。规模也不及从前。纵然历史会留有很多遗憾,但是作为曾红极一时的代表性皇家寺院它的寺院音乐还是比较典型的。

相国寺庙会是源于佛教祭祀的庙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四月初八和七月十五这三个日子举行。相国寺的位置位于战国为公子信陵君的故宅,每年的庙会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善男信女纷纷前来,许愿、还愿、祈福,最有特色的数由乐僧演奏的寺院音乐。几百名僧人集体演奏,气势宏大。其中演出的寺院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是我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寺院音乐大家并不陌生,前些年比较流行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悲咒》等等,不光在寺院传播,也深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此外还有杂技、舞狮子、大鼓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二、淮河流域民间祭祀习俗中的音乐文化

民间祭祀习俗是指通过一定的形式,将各类食物,水果等敬献给神灵等,以求得保佑和赐福。这类仪式一般有巫师、祭司或者家族长,家里的长辈们主持,也可以由本人进行祭祀。关于祭祀的最早记载,是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上。现代的人们仍然保持着祭祀的习惯,尤其是在农村,老人们还会在一定的日子里进行祭拜,求得心灵的安慰和余生的幸福平安。人们认为神灵是与人类共存在不同的世界里,也像人类一样有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所以通过祭祀的形式提供给已故的亲友他们所需的东西。祭祀用品也越来越丰富,由最初的以纸币为主扩展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享用的各类服饰、物品以及各类交通工具都有了冥间所用的类型。祭品在祭拜之后可以继续食用,除了祭品还有上香、祈祷等仪式。

(一)淮河流域民间求雨习俗中的音乐文化体现

对于天气的恶劣,自古至今都有与此相关的一些习俗。依稀记得小时候下冰雹的天气,有老人将家里的菜刀等工具拿到院子里,摆放在地上,进行一系列的祈求仪式。这类仪式在淮河流域也非常盛行。例如位于淮河寿县的正阳关镇,比较典型。因为在历史上,这个地段是非常容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洪涝灾害、旱灾时有发生。因此求雨已经形成了一种风俗。求雨的活动开始时,成群结队的孩童光着身子,用板子抬着泥龙,跟随在后面的孩子们手上拿着柳树枝条,一路上唱着与麦收相关的童谣,一直走到淮河边上的大王庙。根据程序将泥龙头下水,龙尾露出水面。做上标记,以备以后观测水位用。若是旱情解除了,还会进行还愿仪式。这种求雨时孩童歌唱的民谣就是祭祀习俗中音乐文化的一种体现。当然淮河流域地域广阔,在各个小地方求雨时祭拜的神灵也各不相同。也有祭拜关老爷的,认为他忠义双全会帮助人们解除旱情,因此在民间关老爷也属于求雨神灵之一。

(二)淮河流域的民间祭灶习俗中的音乐文化体现

祭灶风俗可谓是在中华大地上盛行范围较广的一类习俗。从南到北,从城市到乡村,俗称“小年”的这一天也是人们在春节前最重视的节日了。在民间,往往在这一天给孩童剃头,有着吉祥的寓意。小年也有除尘的习俗,但更重要的是祭灶。摆好祭品,唱着祭灶的歌谣,传说中灶王爷要在这一天上天回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所以要用好吃的“贿赂”他,让他不说坏话只说好话。各地祭灶的歌谣内容不尽相同,却表达了同样的愿望。小时候在家里张贴的薄薄纸张的灶王爷画像如今已经不多见了,那却是留在我们童年记忆里家乡的一个剪影。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民俗文化的根源性和流传力。来源于生活的则更加持久,更加深入人心。

三、淮河流域传统节日习俗中的音乐文化

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最为尊崇的节日,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信仰。我们在新年放鞭炮、在元宵节打灯笼,在端午节吃粽子。这一切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表达信仰的一种途径。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体现的形式慢慢地减弱了,但是在人们心里的热忱远没有消失,那是中华儿女骨血里流淌的不灭的情怀。淮河流域作为中华大地的代表之一,对于传统节日的庆祝自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色。尤其是其中音乐文化元素的贯穿更是整个节日仪式中的点睛之笔。下面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为例讲解。

(一)淮河流域春节中的音乐文化体现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不管时代如何变换,仍然改变不了我们对于春节的执念:回家、拜年、探亲访友、看春晚、放鞭炮、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春节是全民族的信仰,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团圆的梦想,是各种传统节日中音乐元素体现最为全面的节日了。各地的文化展演必不可少,都会将各自看家的本领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如花鼓灯、太和清音、泗州戏等。

花鼓灯在淮河流域多个地区都有,非常具有代表性。太和清音历史悠久,在清代中叶流传到了太和地区,它的唱腔优美,曲调清丽动人,婉转柔和,给人美好的享受。每逢节日、婚礼等喜事时,会集中演唱,演唱者圍坐在一起,各自拿着乐器,边弹边唱,自娱自乐,展现浓浓的节日气氛,是一种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曲艺,还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是安徽省宿州和蚌埠传统的戏剧形式,流行于淮河两岸,也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泗州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内涵,优美动听,唱响了淮河两岸和大江南北,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每逢春节等节日,这些各地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就是大显身手,尽情展示自己的魅力。近几年随着环保力度的增大,鞭炮禁放,少了一些节日的气氛。可国人仍然能兄各种艺术形式中充分体验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二)阜阳地区元宵节灯会中的音乐文化

灯会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在明代比较盛行。宋代诗人欧阳修曾在颍州太守,并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用来抒发元宵节时的情怀。说明在宋代阜阳地区的灯会已经很盛行了。在灯会上,人们不仅会把自己制作的各种花灯挂在自家门前,还会唱大戏。大戏便是元宵灯会代表的音乐形式之一。

阜阳属于皖北地区,阜阳灯会中的节目形式多样化,各地有不同的代表。如临泉的抬阁、肘阁属于民间舞蹈的范畴,盛行于明朝,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肘阁传统的节目有《天女散花》《秦香莲》等,抬阁的代表性节目有《游西湖》《回荆州》等。更有被封为“东方芭蕾”的颍上花鼓灯,男女老少齐上场,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气氛,如图5是阜阳花鼓灯的表演。花鼓灯是以舞蹈、锣鼓、灯歌形结合的艺术形式,有双人舞、集体舞,表现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思想情感。唱腔高昂,旋律欢畅,节奏有力,情感奔放,强烈地表达了阜阳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执着与向往。

(三)蚌埠地区端午节中的音乐文化

蚌埠地处淮河流域,皖北地区,是一个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的城市,同时也是以“花鼓灯”艺术闻名的地区,各类文化娱乐活动自然也少补了花鼓灯的捧场。蚌埠各单位曾多次组织端午节大型花鼓灯展演活动。既庆祝了节日也宣传了文化。端午节在今天不仅仅是一个纪念性的节日,更成为人们抒发感情,宣传传统文化的一个途径。我们在吃粽子,赛龙舟之余,也享受了更多的节日气氛。这种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为依托,充分发展文化艺术等活動的方式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但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什么样的形式,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节日的初衷。使传统节日变了味道,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

古老的音乐形式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原始人在狩猎、采集时,在庆祝狂欢时已经有了基本的舞蹈形式。如发掘出的“舞蹈纹彩陶盆”就描绘了原始人的生活状态。当时的舞蹈多跟神灵崇拜相关,同时也是远古人类在缺乏语言能力的状态下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今天,在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洗礼,这些音乐的形式已经和民俗文化不可分割,成为民俗信仰表达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和力量。淮河流域跨经几大省份,且处于南北交界的典型区域,也是民俗文化多样化的集中地。对于淮河流域民俗信仰中音乐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也为广大民众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重审音乐的广度和宽度起到一定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张秉政,李华锡.隋唐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个特点[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

〔2〕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州大地的民俗与旅游[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5.1.

〔3〕石靓艳.郏县大铜器的文化内涵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7.

〔4〕李璐彤.论仪式音乐在丧葬礼俗活动中的功能体系——以杨小班鼓吹乐棚为例[J].当代音乐,2017:17.

〔5〕徐烨.荆州民间“上皇会”仪式音乐考察研究[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

〔6〕邹允.少数民族仪式音乐中的文化、权利和秩序[J].贵州民族研究,2016(01).

〔7〕唐静.萨满仪式音乐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及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7(04).

〔8〕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音乐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36.

(责任编辑 徐阳)

A Study of the Music Culture in the Folk Beliefs and Customs of the Huai River Valley

LI Wen-zheng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Bengbu 236041, China)

Abstract: Intercul turalism is an ancient tradition and a model for following the Times. Because no matter in which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t exists in people's daily life with tenacious vitality. Folk belief custo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is one of the oldest and most meaningful custom culture created by the people, it can even be traced back to the initial stage of human society. With a long history, various forms and rich connotations, the folk beliefs and customs in the Huai River River Valley are 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Huai River's splendid culture.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s and convergenc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usic culture of the temple fair, festival,sacrifice and other folk beliefs in the Huai River river valley, and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Huai River valley folk customs and ritual music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arly stage.

Keywords: Huai River Valley; Temple Fairs; Fete; Festival; Music Culture

猜你喜欢

节日祭祀音乐文化
浅谈白马人民俗风情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传统文化是报纸的营养
原版动画片在体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