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津沽脏腑推拿”层按法不同按压层次及时间对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影响的动态观察*

2021-09-08刘波李华南王金贵

天津中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探测仪动脉血脏腑

刘波,李华南,王金贵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

“津沽脏腑推拿”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腹部推拿为主,配合推拿特定穴的一种推拿疗法。其以“调气通脉,畅达三焦”为核心理论,以层按法、捺法、迭揉法、掌运法等为主要特色技术。在防病治病时,将“有形脏腑”与“无形脏腑”相结合,擅长调节人体气化功能,重视奇经八脉的作用,并结合“5 层气体、4 种导疗”补泻理论,引导受试者体内的气血循任督两脉通畅运行,使经气通顺,气血和畅,扶正祛邪,从而治疗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内科、妇科以及儿科等疾病[1-2]。

《灵枢·百病始生》中记载:“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3]形象地描述了腹部按摩的现形感。“津沽脏腑推拿”的核心手法——层按法的主要作用部位是伏冲之脉,伏冲之脉行于脊内,在冲脉中的位置最深,而正是由于冲脉具有一定的深度,才使得层按法具有补泻灵活、术式层次多变的特点。“津沽脏腑推拿”认为,人体的腹部由浅入深可划分为5 层气体,即第1 层皮肤、第2 层气血、第3 层经络、第4 层腰肾、第5 层骨骸。5 层气体的划分依据施术者手下感觉,按压层次以手下触及腹主动脉搏动的强弱为参照标准。按压至第1 层时刚刚触及腹主动脉搏动,此时力量最小;在第1 层基础上,再稍微加力按压至第2 层,手下感觉搏动更为明显;手下搏动感最明显的时候是接近第3 层深度时,而在第3 层时用力稍重,搏动开始减弱;第4 层为重按,搏动更为减弱,仅有微弱搏动;第5 层按压力量最大,手下搏动感消失[1]。

足背动脉是腹主动脉在足的分支,两者关系密切。本研究以“津沽脏腑推拿”的层按法为干预手段,健康受试者足背动脉的血流速度为观察指标,借助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不同按压层次、按压时间下的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探讨并量化层按法的按压层次,使手法操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为“津沽脏腑推拿”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考核提供科学依据,以利于流派手法的传承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本人自愿、身体健康的受试者40 例,男女比例为1∶1。受试者自愿参加并知情同意,该试验的计划及开展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要求。纳入标准:1)身体健康,操作配合无障碍。2)年龄19~35 岁。排除标准:1)既往有下肢动、静脉血栓病史者。2)既往有下肢外伤及手术史者。3)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者。4)既往有神经系统或精神病病史者。5)极度疲劳、醉酒者。6)月经期或妊娠期女性。

1.2 研究方法

1.2.1 仪器设备与质量控制

1.2.1.1 仪器设备 采用日本Hayashi Denki 有限公司生产的ES-1000SPM 多普勒血流探测仪(ES-1000SPM 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是一种手持记录的多普勒仪,它是基于自动增益电路的数字装置高级微处理器,利用多普勒频移原理检测人体浅表动脉血管,并打印、分析多普勒波形),得出血流速度、心率等数据以供临床分析、参考,流速值以cm/s 表示。

1.2.1.2 研究人员 共需4 名研究人员,1 名研究人员于受试者腹部操作层按法,1 名研究人员使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受试者足背动脉处检测血流速度,两名研究人员计时、监测数据并记录。

1.2.1.3 地点及室温控制 整个研究过程均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实验室同一房间进行,室温由空调控制,温度保持在25 ℃。

1.2.2 检测部位与方法

1.2.2.1 检测部位 所测部位均为左下肢足背动脉,足背动脉位于以足背最高点为圆心,半径1~2 cm的圆形内。

1.2.2.2 检测方法 将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头与主机连接,嘱患者取仰卧位,穿宽松衣物,避免压迫下肢,充分暴露左足皮肤。操作者双手佩戴一次性手套,触摸受试者左足背动脉搏动处,确定检查位置,将超声耦合剂涂抹在受试者检查部位皮肤上,在探测仪机身主控制界面开机。仪器探头保持与左足背动脉脉管成60°,用仪器探头缓慢地在检查部位扫查,以确定多普勒回声最响亮的探测点。当仪器探头扫查到左足背动脉清晰、响亮的三相血流回声时,观察发光二级管(LED)监视屏以判断血流速度的稳定性。待其稳定后,保持探头的位置及角度,使最佳回声持续6~7 s,启动探头前段外壁上的圆形按钮,仪器开始记录和打印被检查动脉血流波形并显示被测动脉血流速度峰值。

1.2.3 试验分组与操作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的40 例受试者,男女比例为1∶1,将20 例男性受试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入A、B 两组,每组各10 例男性受试者,将20 例女性受试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入A、B 两组,每组各10 例女性受试者,A、B 两组每组各20 例受试者。

A 组:操作者按压受试者腹部前,1 名研究人员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量受试者左足背动脉此刻血流速度的峰值。之后,操作者站于受试者左侧,左手全掌附着于受试者腹部,以食指掌指关节吸定在腹部特定部位(此次试验定位于腹部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胸骨下端与脐中连线的中点处),右手在左手背部按压,随受试者呼吸徐徐下降,做不同深浅层次的按压,操作过程中嘱受试者自然呼吸,不可憋气,受试者腹部随呼吸下落时操作者趁势下按,腹部抬起时,保持当前按压层次,待下一个呼吸周期腹部再次下落时,继续向下按压,如此反复,直到按压至第3 层时保持3 min。当按压第3 层时间到1 min时,1 名研究人员即刻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量左足背动脉此刻血流速度的峰值,当按压时间到3 min时,此研究人员即刻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量左足背动脉此刻血流速度的峰值。以上检测结果均由专人做好记录。

B 组:操作者按压受试者腹部前,1 名研究人员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量受试者左足背动脉此刻血流速度的峰值。之后,操作者站于受试者左侧,左手全掌附着于受试者腹部,以食指掌指关节吸定在腹部中脘穴处,右手在左手背部按压,随受试者呼吸徐徐下降,做不同深浅层次的按压,操作过程中嘱受试者自然呼吸,不可憋气,受试者腹部随呼吸下落时操作者趁势下按,腹部抬起时,保持当前按压层次,待下一个呼吸周期腹部再次下落时,继续向下按压,如此反复,直到按压至第5 层时保持3 min。当按压第5 层时间到1 min 时,1 名研究人员即刻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量左足背动脉此刻血流流速的峰值,当按压时间到3 min 时,此研究人员即刻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量左足背动脉此刻血流速度的峰值。以上检测结果均由专人做好记录。

1.2.4 主要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受试者在“津沽脏腑推拿”层按法不同按压层次及按压时间条件下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峰值,并进行比较分析。

1.2.5 数据收集与记录 由相同的两名研究人员记录两组受试者在不同按压层次、不同按压时间下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的峰值数据,每组试验完成后经两人核对无误输入电脑。操作者按压受试者腹部前,1 名研究人员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量受试者左足背动脉此刻血流速度的峰值的按压时间以按压0 min 表示。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发现均符合正态分布,检测所得的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的峰值采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描述,不同按压层次及按压时间条件下足背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受试者分为A、B 两组,每组各2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2.2 “津沽脏腑推拿”层按法不同按压层次及按压时间对受试者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动态变化的影响 A 组:与按压0 min 时受试者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比较,按压第3 层1 min 时受试者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增快,按压第3 层3 min 时受试者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按压第3 层1 min 时受试者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比较,按压第3 层3 min 时受试者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B 组:与按压0 min 时受试者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比较,按压第5 层1 min 时受试者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增快,按压第5 层3 min 时受试者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按压第5 层1 min 时受试者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比较,按压第5 层3 min 时受试者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A、B 两组按压0 min 时受试者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按压第3 层1 min 时受试者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比较,按压第5 层1 min 时受试者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按压第3 层3 min 时受试者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比较,按压第5 层3 min 时受试者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不同按压层次及按压时间下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的动态变化(±s)Tab.2 Dynamic changes of the blood flow velocity of the left dorsal artery under different compression levels and compression time(±s)cm/s

表2 不同按压层次及按压时间下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的动态变化(±s)Tab.2 Dynamic changes of the blood flow velocity of the left dorsal artery under different compression levels and compression time(±s)cm/s

注:与本组0 min 时比较,*P<0.01;与本组1 min 时比较,#P<0.01;与A 组相同时间节点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时间节点0 min 1 min 3 min A 组B 组20 20 23.84±1.28 31.02±1.51* 20.94±1.52*#23.65±1.23 37.46±1.03* 17.22±0.81*#△

3 讨论

“津沽脏腑推拿”流派源于“古法腹部按摩”,第一代传承人安纯如先生运用“古法腹部按摩”治病救人,屡起沉诃。胡秀章先生作为“津沽脏腑推拿”流派的第2 代传承人,他将“古法腹部按摩”疗法引入医院,并成立腹部按摩门诊,挖掘其临床应用价值[4]。“津沽脏腑推拿”强调,腹部按摩部位可划分为5 层,根据病情施以攻、散、提、带4 种导疗法,以实现补泻、疏散、平调的治疗效果。根据疾病的虚实,临床操作时层按法的作用层次具有很大区别,需要注意辨证论治,随症补泻。其中,攻法即重泻法,散法即轻泻法,提法即补法,带法在实际操作中又可分为3 种补泻方法,即平补平泻法、补中带泻法和泻中带补法[1]。

胡秀章先生在治疗疾病时尤其强调以手法调整奇经八脉,重视伏冲之脉的应用。其认为因冲脉连同任督两脉起于少腹胞中,上行则“渗诸阳”,下行则“渗诸阴”,蓄藏十二经脉之气血,又为血海,灌溉五脏六腑,故手法运用于腹部以疏调冲脉气血,进而影响十二经脉气血,调整五脏六腑功能,治疗多有效验[5]。胡秀章先生认为气机升降,重在中焦,“津沽脏腑推拿”可以直接影响肠胃功能,而大肠、小肠之脉又络属于胃,《灵枢·本输》云:“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3]腹部又为脾所主,有“脾司大腹”之谓。腹部按摩手法调节脾胃升降功能,不仅可以治疗脾胃本体病变,通过资生气血以养脏腑及调达带动气机,对其他脏腑功能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6]。

同时,围绕“津沽脏腑推拿”的临床疗效,胡秀章先生在20 世纪60 年代初就开展了相关机制研究。他用现代解剖理论阐明了层按法中的补泻标尺,提出以腹主动脉搏动大小作为补泻的依据,为后世标准化研究提供了基础[4]。

笔者选取“5 层气体”中腹主动脉搏动变化最明显的第3 层与第5 层两个按压层次,以及施术中最常应用的1 min 与3 min 两个时间节点,旨在观察健康受试者在“津沽脏腑推拿”层按法不同按压层次、不同按压时间下足背动脉的血流速度动态变化,进一步探讨层按法不同按压层次的量效标准。试验结果表明:与按压受试者腹部前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比较,按压第3 层1 min 时受试者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增快(P<0.01),按压第3 层3 min 时血流速度减慢(P<0.01);按压第5 层1 min 时血流速度增快(P<0.01),按压第5 层3min 时血流速度减慢(P<0.01)。与按压第3 层1 min 时受试者左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比较,按压第5 层1 min 时血流速度增快(P<0.01);与按压第3 层3 min 时血流速度比较,按压第5 层3 min 时血流速度减慢(P<0.01)。

“津沽脏腑推拿”的层按法根据作用层次及时间的不同分为攻法、散法、提法及带法。其中,攻法主要作用在第4~5 层,保持此按压层次可持续按压1~3 min。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按压第5 层1 min 时血流速度比按压第3 层1 min 时明显增快,而在按压第5 层3 min 时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层按法中按压至第5 层时按压力量最大,施术者手下腹主动脉搏动感消失,由此可见攻法的作用层次很深,可以显著影响血流速度,调动气血运行,疏导积滞,在临床应用中攻法即重泻法,多用于内有实邪之证。散法主要作用在第3~4 层,保持此按压层次可持续按压1~3 min。试验结果表明,按压第3 层1 min 时比不按压时血流速度增快,比按压第5 层1 min 时血流速度减慢,按压第3 层3 min 时比不按压时血流速度减慢,比按压第5 层3 min 时血流速度增快。由此可见,散法按压层次比攻法浅,在层按法的临床应用中,施术者手下腹主动脉搏动感最明显的时候是接近第3 层深度时,而在第3 层时用力稍重,搏动开始减弱,散法属于轻泻手法,起到疏理气机的作用,使郁结之气得以发散。本试验结果说明“津沽脏腑推拿”层按法不同按压层次及按压时间能够影响人体下肢动脉血流速度,初步阐明其可以通过调节按压层次及时间来调动人体周身气血运行,达到补泻效果,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中医理论的独特文化属性决定了中医的传承特性,传承是中医学术理论发展的一种规律,也是推动中医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医学术流派在历史上有力推动了中医理论的不断创新和临床诊疗体系的丰富发展。中医流派的传承发展既有利于弘扬中医特色,推动学术争鸣,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又有利于培养人才,造就名医,满足百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7-9]。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以继承为基础,探索建立中医流派学术传承、临床运用、推广转化的新模式。脏腑推拿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辨证施治原则,其历史悠久,在传承过程中由于地域、人文因素的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学术流派特点。当前中医脏腑推拿流派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手法的规范化、标准化约束,传承质量良莠不齐,导致“传而不承”的问题比较突出[10-12]。本试验结果初步阐释了“津沽脏腑推拿”层按法不同按压层次的量效标准,为手法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考核提供了操作标准与科学依据,以利于流派手法的传承发展,促使其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探测仪动脉血脏腑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勘误声明
Trendelenburg体位不同通气模式对直肠癌患者上下肢动脉血PaO2及乳酸的影响
危险探测仪
日本查酒驾不许再闻
为什么要抽动脉血
嫦娥四号将载4台外国设备登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倾听“脏腑”之言 安度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