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养融合”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2021-09-07曾建雄查珍珍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产业发展

曾建雄 查珍珍

摘   要: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伴随而来的是养老的社会需求问题。健康中国战略中提出,要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产业,把健康融入到涉老养老产业中。以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照护式养老模式即“医养融合”被社会所广泛认同。发展“医养融合”对缓解医疗资源紧张、方便疾病诊疗急救,以及构建多方共赢格局都具有特别意义。但目前“医养融合”在发展中还存在某些不足,需要从完善政策、资源整合、观念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更多工作。

关键词:健康中国;医养融合;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1;D66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3-0010-03

进入21世纪来,全球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峻。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升,我国老龄化社会现象日益凸显,呈现增长率高、体量大等特点,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老龄人口的增加势必会带来看护照料、医疗保健等方面的需求,以至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与社会可供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2016年,国家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该纲要的着力点之一就是基于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问题。

在传统社会服务中,医疗康复、养老护理往往彼此独立、相互分离,这与老年人对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不相一致。基于如何构建医、养、康、护一体化的新型养老模式,“医养融合”养老产业模式逐渐被人们所共识,得到很大的发展。本文就发展“医养融合”必要性、发展困境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医养融合”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以期能对社会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发展“医养融合”的必要性

“医养融合”是一种集合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化的社会养老模式。“医养融合”模式是基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常伴随着多种慢性疾病等方面特点为出发点,通过整合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资源来开展实施。

发展“医养融合”在我国现阶段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医养融合”与传统的养老服务相比较,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融合医疗专业服务资源,既能够满足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也能够满足其疾病的治疗康复需求。特别是罹患重急病患者,通过医养联动模式,能够实现及时诊疗救治,有效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提升养老服务内涵品质。其次,随着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老年人口和老年病患者也不断增多。日益增加的老年病患者无形之中给现有的医疗系统带来了很大压力。基于如何有效破解这种由于老龄化原因所导致的医疗资源不足问题,发展“医养融合”模式是一个有效的探索途径。通过发挥社会养老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资源,融合医疗服务开展,就能够减轻现有医疗资源不足问题。再次,老年人养老问题涉及到家庭、社会等多方利益关系。开展“医养融合”能够使养老机构在提供服务上更具有专业性,能够提升医疗机构服务的覆盖面、提升服务品牌影响力。同时,开展“医养融合”还能让子女从疲乏的照护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安心于工作和学习。可以说,开展“医养融合”,能够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1]

二、现阶段“医养融合”发展中的困境

(一)观念陈旧,造成“医养融合”需求不足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一直都是老年人所祈盼的。但受到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宗族文化影响,“养儿防老”成为了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所奉行的一种养老模式。可以说,“养儿防老”陈旧观念让老年人有固守家园的情结,任何离家寄养于社会养老机构行为都被认为是儿女的“不孝之举”。而社会养老机构也常常被认为是一些特殊群体(如“三无人员”、“五保户”)才有的居所去处。正是基于上述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了各地对建设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性不高,社会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现实需求相匹配,而能够融合医疗专业服务的“医养融合”养老模式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社会观念陈旧问题,是造成目前“医养融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医疗资源匮乏,导致“医养融合”滞后发展

一些老年病患者往往需要通过医疗机构来开展持续的治疗与康复,但目前这种能够在医疗机构中得到医养服务的患者毕竟是少数。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现有的医疗服务市场中,为了缓解现有医疗资源不足的局面,国家积极鼓励民营医疗服务机构的兴办。但民营医疗机构在资金扶持、专业人才、质量水平等方面都无法与国有医疗服务机构相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能形成对现有医疗服务市场的强有力补充。其次,目前养老服务项目还没有完全列入社医保诊疗项目内,同时对患者住院时间、报销金额等都有很多限制要求。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一些本可以在医疗机构中做长期康养的老年人就不得不频繁出院入院,不但对老年人身体健康造成不好影响,也容易贻误病情。最后,“医养融合”模式毕竟是以“养”为基础、以“医”为载体,医养相结合,但基于医疗领域的特殊性,目前政策法规、配套措施等方面还不能完全做到有法可依。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能够提供的康养需求服务的医疗资源不足,“医养融合”发展滞后[2]

(三)发展定位模糊,影响“医养融合”整体成效

“醫养融合”养老模式是在给老年人提供基本的日常生活照料的同时,辅之以专业化的疾病治疗、康复保健、健康管理、精神慰藉等服务项目。但在现有的“医养融合”发展实践中,还存在定位不明确、服务提供存在偏差等问题。比如,一些“医养融合”服务机构过多侧重于“医”的服务内容,施行“以医代养”。这种定位容易让处于康复期老年患者出现长期“占床”现象,加剧了有限的医疗资源紧张状况,不利于“医养融合”健康发展。还有一些“医养融合”服务机构则侧重于“养”的服务提供,仅在形式上配置了若干医生,仅能提供有限的诊疗服务,与真正的突发疾病救治、慢性病干预治疗、健康管理服务等要求还相差甚远。

三、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养融合”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产业发展
海南黑山羊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思路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卫计委再推“健康中国”战略型 健康产业或迎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