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视域下的童心课程建设研究

2021-09-06张春新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视域

张春新

【摘 要】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从文化生态视域下研究小学教育课程,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和专题性的校本课程分领域研究,促使儿童与自然、传统、社会、自我相和谐,创造适合儿童生命成长的文化生态,对儿童、对社会是极为有益的。

【关键词】文化生态 视域 童心课程建设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如何促进儿童与自然、儿童与传统、儿童与社会以及儿童与自我关系的诗意的和谐的融合,为儿童未来的健康生活奠基呢?创造适合儿童生命成长的文化生态——童心课程建设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

一、文化生态视域下的童心课程建设研究的背景

(一)从文化生态视角研究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化生态”一词最早来源于生态学研究。湖南农业大学黄正泉教授认为,文化生态是人与自然、传统、社会、自我关系诗意的契合,其本质是和谐。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学者约翰·古德莱(John Goodlad)首次提出:“学校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湖南师范大学胡弼成教授提出要从文化生态的龙头——教育把好关,他认为从教育对象层面需把学生当作人,从教育目标层面需培养学生成为他自己,从教育实践场面需把学校设计成人性养成的场所。可见,从文化生态视角研究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童心课程研究逐步发展

近年来,国内已有部分小学在进行“童心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童心教育课程”研究要义是“葆童真,激童趣”,旨在终结儿童成人化倾向,把对儿童的教育工作转到以“童心为本”上来。 杭州学军小学的“童心教育课程”研究旨在探寻基于儿童文化的个性化教育,通过“基于儿童,发展儿童”“基于分数,超越分数”“基于个性,培养特长”,推进一系列个性化教育举措,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综上,目前从“文化生态”视角研究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童心课程研究也在逐步发展。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从文化生态视域下研究小学教育课程,促使儿童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相和谐,创造适合儿童生命成长的文化生态,对儿童、对社会是极为有益的。因此,我们提出了“文化生态视域下的童心课程建设研究”。

二、文化生态视域下的童心课程的内涵与价值

(一)文化生态视域下的童心课程的内涵

“文化生态”一词来源于生态学研究,它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于1955年首次提出的,他在《文化的变迁》一书中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做出了定义,认为文化生态就是“自然环境与文化的相互影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家沃依达则从内环境的角度对文化生态进行了定义,认为“文化生态是文化自身的存在、传承、生成的生态状况”。湖南科技大学傅定涛教授认为,“文化生态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来探讨、认识文化现象的一种理念和方法”。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黄正泉则认为,不管从哪一角度定义文化生态,它的目的都是为了调节人与自然、自我、社会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使自然、社会、人能够和谐的发展。我们理解的“文化生态”更倾向于黄正泉教授的定义,也就是文化生态不是简单的“文化”+“生态”,而是“文化”与“生态”的耦合,是人与自然、自我、社会关系的和谐契合。文化生态的本质是和谐。和谐是一种存在状态,更是一种生存智慧。文化生态不但是一种人与自然、传统、社会以及自我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的理念,而且是一种和谐共生、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循此内涵,本研究所指“文化生态”专指儿童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关系的诗意和谐契合的美好状态。

文化生态视域下的童心课程是基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以促进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关系的诗意的和谐的契合为目标,从童心与社会、自然以及自我三个维度全面推进,横向延伸,纵向拓展,为学生编织一张学习、生活、游戏的“意义之网”,努力构建适合儿童生命生长的文化生态课程。

(二)文化生态视域下童心课程建设的价值追求

1.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实现“和谐”教育

文化生态视域下童心课程建设针对儿童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之间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冲突,让儿童在各项课程活动中和谐发展,重塑自己的精神家园。把“向真、向善、向美”和“儿童与自然、儿童与传统、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和谐契合”作为主要价值追求,其本质是创造适合儿童生命成长的文化生态。

2.追求课程创生,激活学校发展活力

童心课程建设以促进儿童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和谐发展,培养儿童核心素养为目标,力求让每位教师用“儿童文化生态”观照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探索、创生基于儿童文化生态的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校本实践新范式。这是一种基于学校情境的课程创生研究,是一种校本化的教育教学行动探究,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一定的创新性,将丰赡和发展儿童文化生态理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我校童心教育办学思想的内涵与外延。

三、文化生态视域下童心课程建设实施

文化生态视域下的童心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重构,在层次化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融入学校的文化生态视域下的童心文化,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整合资源优势,根据所开设课程的门类构建出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机统一、富有特色的课程。

(一)文化生態视域下的童心课程类型

1.多角度积淀:“完善学习者”课程

“完善学习者”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程,是由国家课程所规定的学习领域中体现共同基础的各学科组成,是在实现基本知识的获得、能力与技能的形成、态度与价值观的建构的基础上,在国家课程各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心理特征渗透相关儿童与自然、传统、自我、社会相和谐的相关知识,把教材变成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学材,完善学生学习的课程。

“完善学习者”课程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建构,包括教学目的的细节添加、教材内容的细节处理、教学过程的细节渗透、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加工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2.专项性促进:“未来生活者”课程

“未来生活者”课程是“完善学习者”课程的拓展,是在学科社团或拓展活动中开设“儿童与自然”“儿童与传统”“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四个领域相关专题的课程。这类课程完全围绕每个专题领域而开展,在国家课程渗透的基础上实施专题课程,学生的认识更为集中、深入,使儿童的未来生活更为健康阳光。如一周一次的数学社团活动,开设关于“水”的专题课程,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认识水、感受节约水和保护水的重要性。

3.综合性开展:“实践活动者”课程

充分利用各種资源,开展主题鲜明的生态实践项目活动,如“节约用水用电”“维护生态环境”“爱护地球”“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出行”等。这时的生态实践项目,不再是单纯的一个学科的活动,而是拓展到多个领域的活动,让学生在富有童趣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自然、传统、自我和社会,学会与自然、传统、自我、社会和谐相处。

(二)文化生态视域下的领域童心课程实施

1.分课程类型实施

(1)“完善学习者”课程实施。以教研组为单位,在平时的学科教学中,在学生完成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有机渗透相关促进儿童与自然、传统、自我、社会相和谐方面的知识,使儿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2)“未来生活者”课程实施。以教研组为单位,研究如何在一周一次的学科社团活动中开展“儿童与自然、传统、自我以及社会和谐相处”学科专题拓展课程。

(3)“实践活动者”课程实施。以年级部和学校相关部门为单位,研究如何开展“儿童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分领域资源开发

从“儿童与自然”“儿童与传统”“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四大领域,整合、研发、积累童心课程实践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让儿童在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感受到课程的力量。

总之,从学校的整个课程设置出发,全方位地促进儿童与自然、传统、自我、社会的和谐相处,儿童必将会成为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益的人。

【参考文献】

[1]黄正泉.文化生态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胡弼成.教育:文化生态的龙头[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10).

[3]宋继东.必须保卫童年:童心教育的理念和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文化生态视域下童心课程建设研究”(B-a/2020/02/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