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音乐学课程融合地方民族红色文化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2021-09-05刘华清周佳樑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3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课程思政

刘华清 周佳樑

【摘要】随着“课程思政”观点的提出和发展,音乐教师作为立德树人课堂主阵地的捍卫者,如何深化角色职能,在课堂内外贯彻落实全员育人的教师担当、民族文化传承的文艺工作者担当,成为实践层面亟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融合过程中出现的理念维度欠完善、操作维度欠深入、策略维度欠长效等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强化专业引力、创新融入渠道、建立长效机制的改革办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音乐学课程改革;红色文化;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3-081-03

【本文著录格式】刘华清,周佳樑.“课程思政”背景下音乐学课程融合地方民族红色文化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3):81-82,88.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自此,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强联结关系的“课程思政”类研究开始为学界所热议。教师作为立德树人课堂主阵地的捍卫者,如何深化角色职能,在课堂内外贯彻落实全员育人的职责担当,成为实践层面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历史背景下,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相对富集。且“民族地区作为国家的外放区域和腹心区域缓冲地带”[2],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和现实意义相对较重,尤其是作为培养民族地区文化工作者的音乐学课程,还承担着理想信念教育和理想信念传播者的双重任务。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探讨音乐学课程融入地方民族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民族红色文化之于音乐学课程改革的价值

(一)提供了极具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亲和力,才能够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获得良好共情。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存在感性认知较强,情感联结较重的群体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强弱,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效高低。对以培养民族地区文艺工作者为人才培养核心目标的民族区域高校,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丰富的区域内民族红色文化资源可感受、可触摸、可追寻,具备强烈的共情性,能极大的提升受教育者民族认同感、职业认同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化解长期以来思政教育的非专业性引发的学生割裂感,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二)提供了具象化的实践教学场域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从音乐专业人才选拔的路径上看,还是以专业能力为主,通识理论知识为辅,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相较于传统的理论课堂,更接近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师生对职业化、技能化的敏感度和重视程度更为突出。因此,实践教学平台质量的好坏对人才培养的效果好坏有直接影响。受制于经济欠发达的现实情况,民族地区高校在艺术实践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受到一定的物质条件制约,国内的红色音乐歌舞剧所需编制要求过高,普通民族地区高校难以满足。而民族红色文化资源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显现出来的如配器要求较低,声部较少,旋律较简单的朴素特质,为民族地区音乐学课程搭建高质量的实践舞台提供了可能,无论是演出实践、理论采风,都较为容易成行。

(三)提供了广阔的课程改革研究空间

地方民族红色文化中蕴含了如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等大量符合新时代青年培养要求的内容,对提升音乐课程质量,探寻新时代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等相关研究领域,在专业知识技能内容外提供了新思路、新范式。对进一步厘清民族地区艺术专业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大学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应有的差异,提供了新的理论逻辑遵循。

二、地方民族红色文化融入音乐学课程的现实问题

(一)理念维度还不够完善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只有音乐课教师利用丰富民族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升,将其作为个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才能引领实践改革。目前民族地区音乐课程在融入红色文化的理念还不够完善,存在认知维度的现实困难。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虽然有些音乐课程教师已经开始尝试将民族红色文化资源纳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但其对这些内容引入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与教学目标知之甚少,空有一桌好菜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利用。且由于国内音乐教师大都毕业于专业类院校,其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仍然以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为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和教育规律了解不多,进一步加剧了音乐课程教师在融合地方民族文化对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的困难。

二是还存在主观能动性不足。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将音乐教师承担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纳入了职称评定办法,但大多数音乐课程教师还未能够及时调整个人认知,总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范畴,自己只需要承担好专业技能的教学任务即可。对各级各类的“课程思政”培训班,讲座参与积极性不够高。

(二)操作维度还不够深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音乐课教师将民族红色文化资源投入教学实践,才能深刻的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各学科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共行的良好局面,才能反映出目前實践操作维度的各类问题。目前还存在着层次较浅,目标不精的现实困难。

一是融合的层次不够深。目前大多数民族地区音乐学课程在融合红色文化相关内容时,只是简单的将其作为教学的某个部分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对该内容想要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明确,对该内容与思想政治主体课程的联动关系不够密切,对该内容同专业技能练习的结合不够自然。导致了虽然内容进了音乐课堂,载体确实有所创新,但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仍然未达预期,只是流于形式表面,未能真正形成同向共行的合力。

二是融合的目标不够精准。目标的精准性不足主要反映在第二课堂的实践领域,许多包含民族红色文化的课程实践,如红色音乐会、红色作品演奏会等,大多还停留在大水漫灌式的机械结合。许多老师相应“课程思政”的积极性较高,所有的课外实践活动全部加入了民族红色文化内容,导致学生出现了“信息迷航”现象,既丧失了民族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亲和力,也加大了学生课业负担,与国家打造金课、减少水课,打造精品活动、减少形式活动的要求适得其反。

(三)策略维度还不够长效

策略是为完成某个目标的长期规划与持续努力,只有音乐课教师意识到现有民族文化资源与课程教学融合程度的不足,并将其作为长期个人发展的目标规划,才能实现健康的、可持续的融合发展。目前在策略维度,还存在着学理审视程度不足,联动体系不够完善的困难。

一是科学研究的学理审视程度不足。目前大部分民族地区高校音乐课程教师还未能从理论层面对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路径进行审视,绝大部分还停留在“做了什么”的简单逻辑层面,具体表现在理论化成果不多,相关教材不多。

二是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联动体系还不够完善。从教学目标规划的起点来看,思想政治课程与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尚未形成有机配合,各个教研室还是单独备课,导致音乐课程红色文化融入的理论深度不足,思政课程的专业引力发挥不够。从理论成果的产出来看,音乐课程教师同思政课程教师跨界研究的团队尚未形成,大多还局限于各自领域,互通有无的灵活机制尚未建立,导致团队成果不多。

三、加快地方民族红色文化融入音乐学课程的实践举措

(一)明确“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定位,千方百计强化专业引力

一是用好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宝库,激发理论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在理念层面夯实师生政治意识。各高校可以组织音乐课程骨干教师,对近年来《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习近平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等重要讲话、系列文件精神进行梳理。以老带新形成形势与政策课程宣讲团,进一步提升音乐专业教师运用民族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主动意识。

二是进一步用好专业教学同思政教育同向共行的“课程思政”理念,明确改革目标,通过建立“德艺双馨青年加油站”“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作坊”等团体研学工作坊,引入专家,树立标杆,以项目化的运作方式,在实践层面锤炼政治意识。一方面需要大力鼓励音乐课程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程思政”项目申报,一方面为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交流研学的平台。

三是用好美育工作改革创新的时代契机,鼓励教师紧抓机遇,担当作为,在策略层面固化政治意识。自发的引导学生在民族红色文化传承,领略民族红色文化精神领域形成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长效计划,开展系列研究,申报系列课题,在新出现的细分领域内更好的实现自我发展。

(二)创新课程融入的操作途径,千锤百炼强化实践平台

一是要在音乐教学的第一课堂中融入民族红色文化。鼓励音乐课程教师深挖民族红色文化资源,了解区域红色相关历史,在教学过程中的案例选取上,能够因地制宜运用合理的红色文化内容的同时,保证专业技术的教学实际需要。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创新民族红色文化相关内容,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作品、特色选修课程,打造民族红色文化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效果卓越凸显的音乐金课。

二是要在音乐艺术实践的第二课堂中融入民族红色文化。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要形成同民族红色文化密切结合的专业演出长效舞台,贴合艺术类专业学生善于“从做中学”的群体个性特质。另一方面,活动艺术学科实践优势特长,在承办和指导各级各类的社会活动、校园活动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编创、排练具有民族红色文化特色的节目,如广西的高校在音乐课程实践平台打造过程中,可以围绕“湘江战役”等区域热点资源,进一步夯实学生讲政治、讲规矩、讲大局的新时代青年思想认知。

三是要在网络空间的第三课堂中融入民族红色文化。通过微博、微信、易班等主流网络文化载体,鼓励音乐师生围绕民族红色文化开展专业研究,编创艺术节目,形成具有广泛传播效用的网络文化载体。在此过程中,要进一步通过具象语言、生动形式,进一步扩大民族红色文化资源的亲和力优势,并邀请思政课程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形成强而有力的网路强音。

(三)强化长效建设的策略定位,千思百虑推进融合工作

一是要加强音乐专业教师同思政教师的联动体系。同时发挥音乐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威信力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师对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的理论优势。从学校的上层层面实现两两结对式的联动帮扶体系。既能确保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理论深度,有长期而合理的目标,也能保障思政专业课教师增加思政理论教学中的趣味性,进一步夯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确保专业课程教师始终将民族红色文化融入为目标的“课程思政”改革作为个人的要事,大事来抓。

二是要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督促音乐课程教师深入思考民族红色文化融入专业教学与实践的原理和规律。可以在职称晋升,年度工作绩效评价等考核方面增加相关内容,确定开展科学研究的导向,鼓励音乐专业教师新老结合共同致力于课程思政相关研究,确保专业能力和思政教学能力齐头并进,杜绝“长短腿”“一头冷,一头热”。

三是要持续完善音乐课程教师“课程思政”梯队培育体系建设。一方面是在音乐专业教师引进的过程中,用好用足招聘岗位,对拥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应聘者予以优先录用。同时,在辅导员等思政教学老师的招聘的过程中,注重对有专业学科背景的应聘者的录用,进一步扩大专业教师队伍。同时,各高校要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或邀请校内外名家学者进行讲学,进一步提升民族红色文化的融入本领。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劳动起源学说认为教育来源于社会分工,其本身就是社会行为,教育应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进行自我革新。面对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理念要求,高校音乐学课程教学实践应然做出对应的调整与转化。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教师具备丰富的红色文化地缘优势,强调红色文化融入的音乐课程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目标,也同样是文艺工作者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角色职能。本文面对目前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理念欠完善、实践欠深入、策略欠长效等现实症结,在实践操作层面提出了对应解决策略,以期能为学界提供理论和思路参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2016-12-0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 c_1120082577.htm.

[2]钟国云.红色文化:桂越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依托[J].学术交流,2013(4):20-23.

作者简介:刘华清(1982-),男,辽宁本溪,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与教学;周佳樑(1993-),男,廣西桂林,辅导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