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城市建设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引导作用

2021-09-05朱艳坤田丽娜

商讯·公司金融 2021年18期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城市建设

朱艳坤 田丽娜

基金项目:金融发展、产业转型破除内蒙古“资源诅咒”的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模型(项目编号:NJSY21027)。

作者简介:朱艳坤(1973— ),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摘 要: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持续推动下,现有的资源型城市必须有效化解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能源、技术、产业等一系列的存量问题和困境,同时积极寻求实现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创造经济创新发展的新的着力点,在新发展阶段努力跟上国家推进城市现代化的整体步伐。从城市建设角度进行探究分析,可以统筹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划,推动资源城市科学转型。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城市建设;经济转型

在城镇化不断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破解在原有发展过程中,以资源换资本、换成长空间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迫切困境,为未来的有效转型设计科学合理的规划路径,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命题。资源型城市是特定时代特定经济发展理念下的产物,目前已经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城市运转和成长需要,围绕城市建设来实现资源型城市空间、产业、技术、能源等方面重新布局,也是该命题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城市建设方向引领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目标

(一)从理论层面分析引领的可行性

当前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转型任务和目标就是产能优化,即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其次是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优化,包括培育壮大新兴朝阳产业,不断调整三大产业比重,促进产业资本的合理有序流动。这些重大任务目标,无疑是要重塑城市的经济发展布局,对城市建设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多以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为主要经济支撑,在建设支出方面,所有的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都是围绕如何实现高产能、产能资源高效转为资本开展的,基础建设重规模、重进度,对精益程度要求不高,一些工程没有考虑到远期的合理发展需求,与当前产业转型的要求标准及不配套,这都是制约资源型城市优化转型的重要瓶颈。所谓的城市建设,包括了空间的总体规划布局,即存量调整和增量提升,還包括了内部的建筑、公共设施等硬件设施改造,以及城市的经济、生态、文化、公共服务、宜居宜业等软实力的增强,在这些众多的工作当中,把经济要素实现有效的综合重组,带动城市产业结构的科学转型,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城市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的重要抓手[1]。

(二)从实践层面看引领的功能性

而现实的工作实践中,不同国家层也是通过科学开展城市建设规划来引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把城市功能布局的深度调整与变革,作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性工作和牵头性的工程来抓。例如在国外包括德国等欧洲国家,就是通过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质量水平,优化生态环境、强化功能保障,来进一步的营造了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吸引力更多的新型产业资本前来投资,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顺利转型和调整,同时也让城市的形象焕然一新,打造了城市的新名片,让城市无论是生产效能还是生活条件上,都同步转型。从国内的改革实践来看,早在八年前,国务院就出台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案,其中对城市建设在转型发展中的支持与保障作用做了突出的强调,明确“ 加强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可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该项纲领性的总规,对城市建设的重要地位加以明确,以城市建设来引导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是有据可循,是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选项之一。

二、强化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主导城市布局建设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未来科学有效的空间布局作为支撑,城市的布局决定了经济产业未来的走向问题。新发展阶段下,践行新发展理念,是推动城市科学布局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资源型城市的城市空间规划与布局设计上,必须要以“创新、共享、绿色、开放、可持续”的新发展理念为基本原则,统筹处理好城市高质量发展、产业换挡增效、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优良、发展持续健康的多元关系,审慎稳健的进行空间布局和建设规划。既要确保实体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土地、技术、人才、资本、制度、政策等方面的保障要素,为其预留出足够的国土空间和转型时间;又要充分的考虑到城市的基本的公共服务职能、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外在形象的稳步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必须综合考虑,不能相互割裂。对于资源型城市,他们建设之初都是以能源资源聚集地为中心开展的建设,在总体的规划上以产业开发为主,配套设施水平较为低下,功能也不够完善,在当前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多元增长的经济发展理念下,就要不断补足当前的城市建设短板,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坚持规划先行、实施多规合一的实用性规划编制,为产业的转型打好基础,留足空间,同时确保城市的生活质量和条件也同步的提升。因此围绕以上目标,城市布局规划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重塑城市中心区域的功能布局。资源型城市的中心城区与企业生产区域有高度融合的特征,显然已不适合宜居城市的转型要求。因此要合理规划,妥善调整,按计划有序实施中心区的工业生产制造集群的外迁和城市综合体改造,按照质价相符的原则,把价值较高的空间地块有序的引导流转至综合附加值较高、生态环保影响较小、资源能源消耗较低的第三产业,同时也能更好满足市民的生产生活需求,而后是在城市郊区合理布局工业等第二产业,最后在集中连片的农用地做好相关的第一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融合。二是高标准规划建设工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提升工业园区的聚集和吸附功能,以科技和人才为主要的支撑要素,在建设之初就坚持高标准,积极推动高技术附加值、生态友好、符合城市建设规划方向的产业企业落户投资,同时配套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简化项目投资的审批监督程序,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地生效,进一步的优化营商环境,努力让新建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成为新兴产业集群的新高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区,城市经济转型的新增长点。三是打造全新的政务服务集中区域,开辟政务新区,配合城市的扩容增效工程,将交通不便、管网老化、配套设施不全的政务办公区实施搬迁新建,建设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行政办公与于一体的政府服务中心,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同时也为老城区留出更多的商业发展用地,一方面缓解了老城区的人流、车流压力,另一方面保障了老城区改造的资源要素需求,为打造更加优质的生活区、商务区做好了相关的基础,也能够进一步的发挥城市的聚集辐射功能。

(二)以基础设施配套为抓手保障产业结构顺利转型

在早期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国家的投资能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始终落后于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的新变化,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资源型城市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远远的落后于了生产提质与转型的要求,公共交通设施效率低下、水电暖和市容环境等都无法与现代城市的特点相匹配,让城市的形象蒙受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为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也难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不强,既难以吸引人,又难以留人。因此要确保产业转型的资本、技术、人才要素的有力充实,就要先行一步,打造良好的城市宜居宜业环境,以优质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来吸引优势资源前来投资开发,从推动产业功能升级,再反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更上一个台阶,推进城市发展的现代化。

由此可见,基础设施的水平决定了产业升级的步伐和质量,根据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实践经验,应当重点從经营性、公共性两方面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着手,着力营造更好的转型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直接推动作用的电力、水、燃气、信息网络等能源资源供应的基础配套设施加大优化和完善力度。加快新型的输变电技术应用,通过电力设施的升级改造,电网的智能化建设,满足新兴产业的基本电力需要,加大对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开发利用,满足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后,通过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利设施的新建改造等措施来有序保证产业发展的水资源需求。同时以数字化和智能化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加快城市转型,通过建立城市大数据中心,来形成信息产业集群,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导向,大力发展智慧城市产业,让城市的治理能力更加科学精准。另一方面也要以民生为目的,着力健全卫生、教育、医疗、养老、健康等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了医院、学校、住宅小区、体育健身、供暖供水官网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更优质的软环境,来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家、技术人才来资源型城市安家立业,并且以民生投资来带动上下游产业和劳动力就业,刺激生产和消费需求,发挥“乘数效应”。

(三)坚持生态红线,推动城市循环绿色建设

生态文明是城市建设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之一,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发展路线,让资源型城市的城市环境形象大打折扣,特别是以煤炭和石油资源为主的资源城市,在生态建设之前的城市面貌可用“黑、乱、脏”来形容,在近年来绿色产能调整、市容市貌改造工程实施后,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主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结语

总而言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离不开科学的城市建设理念为引领,同时也要以科学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的配套改造、生态绿色城市的打造为有力的支撑,政府还要处理好与市场企业的关系,按照合法、科学、求实的原则引导企业深入改革转型升级,更好的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晓露.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对策及路径选择[J].中外企业家,2019(29):78-79.

猜你喜欢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城市建设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景规格局的优化
基于DEA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评价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环境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旅游综合体特征分析
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