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的你》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2021-09-05黄珣

美与时代·上 2021年7期
关键词:身份建构

摘  要:电影《少年的你》自上映以来备受关注,其成功不仅体现在故事的精彩上,在海报的设计上也同样别出心裁。基于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在从再现、互动、构图意义三个角度具体分析电影海报对男女主角身份建构的作用。

关键词:电影海报;多模态话语;身份建构;少年的你

曾国祥导演的电影《少年的你》自上映以来,就得到极大的关注,票房一度高达15亿。该片通过聚焦于社会热点问题——校园霸凌,在众多校园青春片中成功突围,其后更是在第39届金像奖中,一举斩获7项奖项。

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是因为故事内容编排精彩、演员演技到位,前期的宣传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了宣传片外,海报通过文字与图像,生动地向观众展示了电影中主要人物的风姿,而其中色彩的选择、构图的不同更是向观众巧妙地暗示了主角们的性格及其遭遇。《少年的你》这部电影能获得这么高的票房,离不开其海报在前期宣传中打响了第一炮的功劳。

一、主题海报的多模态身份建构

韩礼德[1]曾提出语言的三个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基于这三大元功能,Kress和Van Leeuwen[2]将“语法”这个概念延伸到了视觉层面,并提出图像同样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解读,即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一)海报中的再现意义

Kress和Van Leeuwen将再现意义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在这张主题海报上,易烊千玺扮演的小混混与周冬雨扮演的被霸凌者头对头肩并肩,形成矢量,采用了叙事再现的表现形式。通过二人身体上的相互依靠,该海报建构了小混混与被霸凌者在精神、心灵上也相互依赖的人物关系。而海报中由上至下滴落的雨水虽同样构成矢量,但结合该电影的主题与故事背景,本文认为该海报中的雨水所再现的主要是象征意义。用滴落在人物脸上、身上的雨水象征了主人公所遭遇的霸凌、挫折与磨难。通过雨水,该海报塑造了主角是被霸凌者的人物形象。

(二)海报中的互动意义

Kress和Van Leeuwen认为图像可以传达参与者与观看者的关系,从而建构互动意义。接触、距离、态度及情态是互动意义的四个要素。

在这张主题海报中,两位主要人物与观看者无目光接触,但向人们传递出小混混与被霸凌者虽身份相差甚远却依然相互依赖的信息。通过只展露头部和肩部的画面,拉近了参与者与观看者的距离,使观看者更好地体会被霸凌者在霸凌面前的无助。

互动意义中的态度则通过仰视、俯视、平视等视点来体现参与者自身之间、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权势地位。该主题海报中,男女主角所代表的小混混与被霸凌者的人物形象均以仰视的姿态任由雨水打在身上,一方面衬托出主人公位处卑微的形象;另一方面,仰头这个视角又从侧面刻画出不管是小混混还是被霸凌者在面对霸凌事件时坚定又不屈服的刚毅形象。

而图像中的情态主要通过色彩饱和度、区分度来划分高、中、低三个层次。该海报的主色调为白、青两种颜色。白色在中国一般象征着纯洁一类的品质或是一种苍白无力的即视感。用白色去勾勒填充“少年的你”这四个字,有意突出在少年时期,不管是小混混,还是被霸凌者都有相对单纯、纯粹的一面,而青色本身就带有忧郁的感情色调,通过将青色作为背景色,向人们勾勒出被霸凌者在校园霸凌中的无助,传递出弱势一方低落、压抑的情绪。

(三)海报中的构图意义

根据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图像中的构图意义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因该海报无明显分割线,本文主要从信息值和显著性的层面分析构图对人物身份建构的作用。

信息值与元素在图像中与位置有关,位于左边的被视为已知信息,右边的则视为新信息;上方的元素代表着“理想”化的含义,而下方则带有“现实”的意味。位于海报上方的是“少年的你”这四个字,寓意著人初少年时的纯真美好,是一种理想型的构想,而下方的主角则是现实中的少年,无助却又坚强。设计者通过上下方位的合理编排,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有效结合,给观看者带来了视觉冲击。位于右下角的那句“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则向观看者传递了新信息,此外,这句话与代表着“小混混”身份的小北挨靠在一起,暗示了观众,这是小混混给予被霸凌者的一个承诺。面对霸凌,保护弱者的却是人们眼中的小混混,该电影正是通过这样一个脱离人们常识中的小混混身份,塑造了即便是小混混也依旧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物形象。

显著性与图像中元素的尺寸大小、鲜明度不同有关。海报中“少年的你”色调一致,但明显“少年”这两个字大了许多,这也是设计者刻意通过字体大小的不同,加强观看者对主角们“少年”身份的关注。而“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这句话被置于右下角不起眼的位置及运用明显小于正常字体的大小,暗示了小混混在现实社会中不被人们接受只能躲在暗处的命运,这也与影片中小北在保护被霸凌者陈念的途中,只敢远远跟在她身后,一路过有摄像头的地方就下意识低头的场景相呼应。

二、人物海报的多模态身份建构

(一)人物海报的再现意义

两组海报都通过男女主角的目光形成矢量,是典型的叙事再现中的反应过程。第一组男、女主角脸上的伤痕叙述了两者遭遇了或正在遭遇着霸凌事件,向观看者刻画了长期被欺凌的弱者形象。同时,两人目光中也流露出了愤懑,使观众在看向该海报时,产生不自然与压抑的感受。目光中的凶狠,也暗示了两人最后必将反抗的剧情。而第二组海报则显得相对温和,尤其是两人的目光柔和了许多,但同时,右侧以小混混形象出现的小北,目光中无焦点,向观看者传递出了迷茫、绝望的心境。

(二)人物海报的互动意义

从接触的角度来看,第二组海报无疑起到了提供信息的作用。通过男女主角的目光视线,脸上的神情加深观众们对被霸凌者、小混混身处青春期活在生活底层的身份认同,并进一步引发观看者的同理心,引导其积极思考校园霸凌问题。而第一组海报则既可以看作是在向观看者“索取”帮助,又可以看成是向其提供信息。如李战子[3]所说,“索取可以是索取信息或服务,提供也可以是提供信息或服务,索取和提供的分类不能充分概括图像和观看者目光接触中的多种复杂情况”。第一组人物海报中男女主角与观看者平视,在使观众略感不安的同时,也向观众们展现了他们所经历的霸凌欺凌事件,通过眼神中的无助、彷徨,仿佛是在请求观看者给予他们帮助,因此可以看作是索取类信息。而两人直勾勾的眼神又向观众传递出遭遇校园霸凌后内心的痛苦、彷徨与怨恨的复杂情绪。基于此,本文认为,第一组海报在接触方面兼具索取与提供两个层面。

从距离层面来看,两组海报都采用了特写的表现方式,男、女主角的头部与肩部几乎占据了海报的整个版面,是典型的个人近距离。通过特写的镜头,放大图像中参与者的神情与姿态,突出不管是被霸凌者还是小混混,在霸凌事件中所遭受到的伤害。

情态方面,第一组海报以棕黑色与白色为主色调,白色的选用意义与主题海报中的使用意义一致,而棕黑色本身作为暗色调,就给观众带来压抑的感受,这样一份压抑不只是观看者所体会到的,同时也是主角们被欺凌时的内心情感。此外,两人在海报中黝黑且伤痕累累的面容,暗示了他们生活的艰苦,建构了典型的社会底层人民、弱势群体的形象。

(三)人物海报的构图意义

两组海报均无明显分割线,不存在取景。信息值方面,单人海报中人物均处在中央位置。不同的是,第一组海报中“少年的你”这四个字出现在中间,而第二组中则偏向右方位置,这样一种从左往右偏移的编排,暗示观看者着重关注第二组单人海报中“少年的你”这四个字。根据Kress和Van Leeuwen的定义,处在右边的信息是新信息,那么第二组海报中处在右边的“少年的你”明显要区别于第一组海报,这样一种区别不仅体现在信息值方面,还体现在了显著性上。两组海报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字体的颜色上。第一组海报中“少年的你”是白底,而到了第二组海报中就变成了黄色。黄色自身是暖色调颜色,给人带来温暖的感受,此外,黄色在中国还有希望与丰收之意,如金灿灿的麦子象征着美好的未来。从第一组海报象征着无助的白色转向为象征着希望的黄色,设计者通过这种颜色的转变,向观看者暗示了人物最终圆满的结局,同时也传达了校园霸凌终将受到法律制裁的决心,与被霸凌者一定能等到曙光重获自信、尊严、自由的那一天。

三、结语

《少年的你》主题海报通过男女主人公依靠的姿势塑造了被霸凌者与小混混之间别样的友情、相互依赖的人物关系。人物海报在再现意义方面,同样倾向于叙事再现手法,通过参与者的目光拉近与观看者的距离,提高其共情能力。

在互动意义方面,海报主要集中于态度和情态方面。主题海报中主人公仰视的姿势,向人们展示出即便身处社会底层仍不畏霸凌的刚毅形象;人物海报则用平视或仰视的姿势,让观众对男女主角眼神中的绝望、愤懑情绪一目了然,带给观看者最直观的视觉享受。

在构图意义方面,海报主要聚焦于信息值与显著性。主题海报中,影片名的字体都大于电影制作人与演员名字的字体。而人物海报中“少年的你”在颜色上发生了变化,从白色变成了黄色,通过这样一种颜色的转变,设计者旨在向观眾传达在校园霸凌事件中弱势的一方终究会从无助、崩溃的状态看见希望,迎接曙光。

参考文献:

[1]Halliday,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5.

[2]Kress,G.,& Leeuwen,T.Reading images[M].Burwood:Brown Prior Anderson,1996.

[3]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作者简介:黄珣,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

猜你喜欢

身份建构
身份自我建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历程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身份建构问题研究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创伤与身份建构
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
新媒介环境下网民集体认同感的自我建构
中学英语女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建构
复杂身份建构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