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2021-09-05陈庆泉

新教师 2021年7期
关键词:家乡道德游戏

陈庆泉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改变以往惯于对学生进行说教的姿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同龄人”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教师可以从精彩的课堂导入、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实践几个环节来真正拉近课堂与现实的距离,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

一、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精彩的教学导入是成功课堂的一半,可以采用故事导入、音频导入、图片导入、谜语导入等方法,要充满趣味,从而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跨入知识的大门。如,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3课“我很诚实”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给你们讲新版的《狼来了》的故事……”学生马上就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通过笔者富有感情的故事叙述,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说谎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能得到调动,也萌发了乐学的冲动。又如,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学会反思”一课时,采用播放“南怀瑾与‘功过格”的音频进行导入,先让学生听音频,再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接着才是开展教学活动。再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可以采用图片导入,再提问:红军长征已过去了八十多年,为什么我们还要纪念长征?长征究竟走过了哪里?途中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简洁的几个问题,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类似这样的激趣导入,既符合学生的口味,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堂学习中,可以更高效地组织教学。

二、多样化组织活动,唤起学生情感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经验。教师要帮助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整理生活经验,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开展多样的活动,注重学生体验感受,引导思考,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

1. 融教育于游戏中。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把教育教学过程融合于游戏活动之中,是提增道德法治课堂实效,帮助学生形成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如在五年级下册“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秩序小实验游戏。游戏是这样设置的:把班级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准备六个一端系有长线的小球,一同放入一个瓶颈较小的瓶子中,瓶口大小只能允许每次取出一个球,进行分组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取球用时最短且全部取出球。游戏实验结束时,有线扯断球没有办法取出的;有球扎堆瓶口,同学互相埋怨的;有耗时长才全部取出球的;还有既用时短且把球全部取出的。此时让学生总结成败原因,学生从分享取得成功的经验中明白了秩序的重要性。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在社会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守秩序?如果大家都守秩序,我们的社会环境将会变得怎样?最后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生活中出现的事例,如因为玩游戏产生意见分歧该怎么办等。在游戏的辅助下,本课的德育目标得以较顺利地达成。

2. 融教育于说话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环节,要还学生说的空间,让学生敞开心扉,从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道德的学习之中。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我家的好邻居”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介绍自己的邻居小伙伴,说他们之间是如何一起玩的,说玩时的感受。最后教师点拨:“快乐游戏”即和小伙伴一起活动是会给自己和对方带来满满的快乐与幸福的,大家能够友好相处。教师再引导:“做客有做客的礼仪,如果小伙伴到你家做客,作为小主人,该怎么做呢?”学生说了各种招待伙伴该做的事,教师点拨小结:和邻居交往时要做到文明有礼。最终达到了育人的目标。

3. 融教育于自由想象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结合书本文字和插图,说想象的情景,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蕴含的道理。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8课“大家的‘朋友”时,文中的“朋友”指的是公共生活设施,这些“朋友”是服务我们的,如果我们不善待这些“朋友”,它们“内心”的委屈会是怎样的?这个光靠教师讲,学生印象是不深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换成自己就是被破坏的对象,想象自己是花园里的凉亭座椅、是小树、是路灯、是健身器械等等时,有人往自己身上涂画、用小刀刻画、用石头砸时,是什么感受。想象之后,学生自然就懂得破坏公共设施是不道德的行为,会给人们带来不方便,进而养成爱护公共设施的良好品质。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观点,将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

三、设置多彩课外实践,提升巩固认知

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儿童有了道德认识,不一定就会有相应的道德行为,要将儿童生活中的知、情、行等方面的经验结合起来。可是现实受社会和家长观念的约束,再加上课外实践课费时费力,基于对安全的担心、经济问题的考虑、学科时间的制约等因素,教师大多对课外实践一揭而过,只坚守课堂阵地,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做法留下的只会是遗憾。正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七课“我们的衣食之源”时,第一课时“白白的大米哪里来”的开篇引用了《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在的学生很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谁都会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并没有几个学生真正明白农民的辛苦,这时就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来让学生有切身的感知和体会。德育教育的最终落脚处是要解决让儿童知而后行、言行一致的问题。

基于学生统一走出校园去实践的机会不多的现实,科任教师可以布置适当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性作业中运用新知识,提升巩固德育效果。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7课“请到我的家乡来”时,可以布置学生自己用笔来画一画家乡所在省的轮廓图,加深学生对自己家乡所在省的基本特征的印象。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12课“家乡的喜与忧”时,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找前几十年家乡的风貌图,对比现在的家乡,感受家乡的发展;还可以让学生回家采访爷爷奶奶,请爷爷奶奶讲讲他们童年时家乡的交通条件、照明条件、农业生产、居民住房条件等,以及他們童年的家庭条件、学习条件等等,而后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质,树立为家乡建设发展出一份力的道德情操。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溪南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黄晓夏)

猜你喜欢

家乡道德游戏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