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时政微视频传播策略分析

2021-09-04吕强龙

新闻潮 2021年7期
关键词:两会时政微视频

吕强龙

【摘 要】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时政新闻报道借助传播新技术不断探索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VLOG+时政新闻模式一经推出,深受业界关注和受众好评。文章以2019年两会期间人民网系列VLOG报道为例,通过统计分析,探讨其在时政新闻传播方面的优势,进而把握重大时政微视频的媒介形态与传播策略。

【关键词】微视频;时政;两会;VLOG

新闻媒体在我国制度环境下承担着特殊使命的角色,其中时政新闻报道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长期以来,时政新闻报道程式化,难于创新,一直是一个引发关注的问题,而每年的两会报道自然当仁不让,从而也成为攻坚克难的重要战线。

同时,两会在业内早已被喻为每年一度的媒体阅兵式。通过这样的检阅,一览新闻报道新技术的同时,也有利于深入观察传播技术变革下催生的新媒介形态和新闻文化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微视频与新闻报道的结合,尤其是与重大时政新闻的融合,不论从传媒业界还是从受众反馈来看, 都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新议题。

为此,本文选取2019年两会期间人民网系列VLOG新闻报道,希望通过案例分析统计,探讨其在重大时政新闻传播方面的特色和优势,进而把握时政类微视频媒介呈现形态的丰富性与策略。

一、VLOG及其与新闻报道的融合

Vlog,即Video Blog,是“Blog”的一个变体,意即“視频博客”或“视频日志”,通常作者以影像的形式上传个人日志与网友分享,是现在互联网上最流行的一种社交形式。VLOG最早流行于Youtube,2012年Youtube发布了第一条VLOG后备受用户喜欢,从而掀起全民创作个性化VLOG的浪潮,现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大众记录生活美好瞬间和表达自己的最常用方式。显然,VLOG起初具有十分明显的个人性,后来才逐步演化为一种公共传播方式。

艾媒咨询对有关VLOG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2019年我国VLOG用户数量高达2.49亿人,也就是每6个人中就有1个使用者,而我国比较流行的视频网站如哔哩哔哩上有许多VLOG创作者已拥有上百万粉丝量。

新闻媒体作为对媒介新技术、传播新形态最具嗅觉敏感的专业团队,自然无法对这一拥有巨大优势的信息方式视若无睹。在媒介融合的大方向下,继《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模式、新华社的“媒体大脑”以及当下提倡的县级融媒体模式, “VLOG+新闻报道”模式也成为众多新闻业内人士关注的新宠,人民网“寻找两会夜归人”、新华社《总书记参与劳动的八步沙林场是啥样?》和央视网“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报道都已经进行实践并且取得良好效果。2019年两会期间,有关话题在新浪微博上关注度很高,如“VLOG看两会”话题阅读量高达529.9万次,“寻找两会夜归人”话题阅读量高达275.9万次,媒体发布的两会相关视频总播放量达82亿+,总观看人次突破1亿+。这些数据都说明VLOG已经引发关注热潮,带来了个性化的时政类微视频报道两会的浪潮。

具体来看,2019年两会期间,人民网继上一年推出的“寻找两会夜归人”特别策划,继续发展与创新该模式,向所有两会工作人员征集相关短视频,邀请优秀创作者走进人民网演播厅聊两会故事,还特意推出简单有趣的剪辑功能,并向生活社交媒体平台渗透,进行横向联合,通过全媒体渠道铺开。

从新闻文化的角度来看,人民网“VLOG+重大时政新闻报道”的模式,充分体现了人格化的表现和“我”视觉的优点, VLOG在新闻领域现已有一个很完善以及良好的发展环境,受众接受度也很高,与此同时,也使新闻业变得更人性化与个性化,将成为短视频发展的下一个风口。[1]

二、大众化的平台 专业化的内容

人民网“VLOG+时政新闻”甫一出世就自觉摒弃生活社交类短视频内容粗杂的固有弊病,致力于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模式,即聚合专业团队生产专业化的新闻产品,从而实现内容个性化、视角多元化、传播社交化。这自然与通常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内容生产模式不可同日而语。

如在一条有关记者会的VLOG中,创作者其实是《人民日报》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时政新闻记者,他做两会新闻已经有6年,这是第一次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报道,也是他第一次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主角,最重要的是他将两会新闻发布会上的提问环节作为自己拍摄的主要内容,凸显了其创作的专业性,并通过VLOG这种报道形式让观众对新闻发布会的了解视角更加多元化。

对这些VLOG稍作内容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内容都是由职业新闻记者或摄像来完成的,其特别之处就在于发布者虽不是专业的视频主播或出境记者,但其拍摄制作的内容却又非常专业化,这一点可以说是将VLOG的平民化与专业化做了有机融合。

2019年两会期间,人民网所发起的“寻找两会夜归人”系列VLOG作品征集活动,一大亮点是面向所有记者,而不仅限于本媒体的记者。此举有利于打破门户之见,最大限度上调动了优质资源。由众多记者自己随意创作,再由人民网征集后统一发布。由于不同媒体记者的视角、价值判断、新闻范式各有千秋,人民网可以搜集到选题丰富、各具特色的新闻作品。

分析发现,这些新闻的选题主要有三类,一是记者自己工作的幕后故事,如人民网记者许博就利用VLOG记录会议开始前记者们在人民大会堂前做准备工作的情景;人民网记者通过《两会VLOG丨主播小姐姐出发了》记录她采访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前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还介绍了在这场采访准备工作中,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瞬间,包括化妆师。二是与会代表们所关注的话题及其生活片段记录。例如《两会VLOG丨开会和生娃哪个更紧张?奥运“五金王”邹凯这样回答》展示了来自体育界的委员邹凯向网友们表达了他今年的提案和关注议题,还分享了花絮就要升级当爸爸的感觉。两会召开期间恰逢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因此在另一个作品《两会VLOG丨全国政协委员为女性同胞送祝福》中,各位女性代表通过VLOG的形式为全国妇女送上了真切祝福和讲述她们所关注的话题。三是有关两会后勤保障人员的工作记录,例如电力小哥版《两会夜归人》记录了国家电网的一名工作人员为两会供电做保障的工作全过程,镜头转向那些平凡的伟大,让观众也能身临其境地目睹社会普通一员所付出的劳动和担当。

精彩内容需要好的剪辑方式。人民视频客户端在此次征集活动中还上线了专业的编辑功能,来帮助观众制作更高质量的作品,提高观众参与VLOG的丰富性。VLOG视频新闻与普通新闻视频相比,更加突出对素材的应用和后期编辑的高要求,传统新闻中的现场直播连线无法进行精细的拍摄与剪辑,而VLOG通过拍摄手法、后期包装、剪辑等会在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呈现出视觉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如在《两会VLOG丨我是一个有梦想的记者》中,创作者在拍摄时就应用了经典作品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和史诗级作品《俄罗斯方舟》中所用的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这就需要经过专业的人员来进行操作和后期精准地卡节奏剪辑才能呈现出最好的效果。这样的拍摄手法让受众可以直观地体验到两会中记者为了抢占采访C位的艰辛,视觉冲击力很强。

三、第一视角 注重互动

传统两会新闻报道多强调领导人讲话、重要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等,侧重媒体的党性原则和耳目喉舌作用,以及发挥新闻在政治宣传方面的功能,往往见会不见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两会报道形式也一直在改进和完善:2013年人民网运用H5技术,主打原创内容;2017年开始运用新媒体技术,利用短视频、动画视频进行创作,丰富完善报道内容;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可视化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都逐渐被运用进来。但观众还是经常感觉缺乏参与感和现场感。

VLOG的出现与运用弥补了这一不足和缺陷。通過VLOG,不同工种的媒体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以第一视角直击现场进行报道。VLOG与新闻的融合不仅对快讯和简报以外的新闻空间进行补充,同时也增加新闻报道内容的深度。正如有关学者所言,两会VLOG在传播叙事情景方面有很大的创新,并且还促进知识的有效传播。在线叙事和人格表达策略的应用不仅减少对当前政治事件的刻板印象,而且激发用户的情感参与和沟通的情感动员。[2]记者何卓谦拍摄的一条VLOG就记录了记者为抢占机位,凌晨5时就到人民大会堂前等待开门的场景。这条报道在微博上的阅读量达54.5万次,这也是唯一没有用美颜相机拍摄且社会反响很大的两会新闻。

究其原因,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迅速拉近记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将记者作为个体带入公共视野,以小见大,为公众展示类型丰富、角度多样的两会信息,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显然,在这里,“我”视角的观察与叙事,展现出严肃媒体的另一面,使VLOG新闻报道更接近受众、更亲密、更具替代性。[3]

在与受众的互动方面,媒体环境逐渐呈现的社交化和移动化也反向助推视频新闻的扩散。人民网记者在两会期间发布的《两会VLOG丨你见过深夜12点的人民网吗》在微博平台起初有24.5万次的观看量,而当用户看到此类感兴趣的VLOG就会随手分享给自己社交媒体上的好友,间接地成为一名宣传者和信息扩散者。除此之外,用户还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操作参与到视频内容讨论中。尤其是现在各社交媒体针对视频都开通了弹幕功能,用户可以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发送弹幕与其他正在观看同一视频的用户进行交流,受众由被动走向主动,从而实现由单向传播变成交换互动。显然,通过及时收到网友的反馈,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这种新闻传播模式的态度和观点。人民网官方微博发布《两会VLOG|两会夜归人的快乐日常》后就收到180条评论、136次转发,其中部分网友留言说道:“自从90后上岗了,两会都变得这么有趣了吗?”“好喜欢这种形式来宣传两会!”“好亲民啊,好接地气。”这无形中给了创作者很大的鼓励,让他们更加有动力去进行创新。而且,还可以根据评价进行调整方向,进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新闻作品。如有网友反馈“小姐姐貌似太紧张了”“好官方”,使创作者意识到自己的画面抖动剧烈、主播紧张过于生硬、内容讲解太官方不接地气,以后自觉进行注意和改正。

四、新闻资讯走进社交平台

传统上,新闻资讯类的媒体和生活社交类的平台向来是各自为政。新闻媒介机构渠道失灵、传播受阻的困境时有发生。而在媒介融合发展的理念下,主流媒体开始升级传播渠道,横向拓展,打通壁垒,逐渐向生活社交类平台渗透,或许能够开拓一个新闻传播的新领地。

此次两会新闻报道中人民网在播放渠道上可谓是充分调动了可利用的社交媒体平台资源,向包括在当下年轻人很喜欢的B站、新浪微博、腾讯视频、抖音等APP拓展,扩充传播渠道,进行多平台分发,并且设置相关话题讨论,让其在大众视野里保持热度。

此次在众多分发平台上,新浪微博平台是两会新闻VLOG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基础。据统计,我国新浪微博的月活用户达到3亿人,平均每人每天使用34分钟。人民网官方微博拥有粉丝量7378万人,国内大众已经习惯从微博上来获取资讯,VLOG本来在微博上就有很高的热度,因此,当人民网在发布新闻类VLOG时就快速引起关注。

在人民网微博上有关两会议题、两会现场、媒体工作的VLOG新闻、话题受关注度比较高。这也是由微博用户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数据显示,微博用户中18~30岁的青年群体占比接近70%。这一群体大多是青年白领,他们对于新闻资讯的关注度很高,更倾向去看一些严肃的话题。

除了微博以外, 两会期间人民网VLOG新闻在B站上也取得了良好的反响。B站用户比起其他平台用户更喜欢给自己形成标签,并且热衷于自己领域里所有一切新兴事物。但其弊端也较明显:不感兴趣的人几乎不会进入某个圈子,这也为新闻资讯类VLOG在B站的扩散带来困难。

根据有关B站用户分析可看出,其APP使用人群多数集中在30岁以下,占比高达72.26%,其中24岁以下的用户又占了一半以上,且年龄层越小,用户占比越高。这说明,B站用户群体多为学生群体和30岁以下的白领。[4]

因此,这就决定了投放到B站上的新闻视频选题不能像微博上那么严肃、专业化,因为白领阶层和学生各自的喜好是不同的。由此不难看出,《寻找夜归人,两会前的加班日常》在微博平台播放量之所以高达22.3万次,很可能是因为微博平台的用户群体中也会有类似的加班经历,这一标题可以迅速引起共鸣,但同一VLOG投放在B站播放量只有2164次,跟微博的播放量比起来差距悬殊。但是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两会记者穿搭、中传学子参与两会之类的话题点击率就非常高。此外,快手、抖音、西瓜视频则主要为中青年、学生外的群体提供了平台。对于文化程度不高或者年龄较大的用户,人民网也在这里打开了一扇两会之门,扩宽传播渠道,扩大影响力。

五、结语

在新闻报道尤其是重大时政新闻资讯中引入VLOG,形成“VLOG+新闻”模式,具有十分明显的传播特色和优点,对于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来说,是全媒体采编发能力和融合传播的一次演练和提升,预示着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从业技能必须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同时需要意识到,虽然在2019年两会报道期间,有很多这样的新闻作品,人民网官方微博也开设了相关话题,但统计发现,用户对于新闻类VLOG兴趣度排名为第24位,说明它的用户渗透率还较低,还处于一个小众阶段。

另外,有学者认为,主流媒体采用这种方式原本是一次权威“自我解构”,让受众通过“移情”实现代入观看。但从已发布的作品来看,难以增加新闻内容深度和厚度,还会有“泛娱乐化”的嫌疑。[5]关于这一点,不得不承认“两会”新闻本应是“记者眼中的两会”,而近年来却逐渐蜕化为“两会中的记者”,这显然是需要警惕的。“VLOG+新闻”的创新,同样不能与媒体应该坚守的新闻本职工作和原则相冲突。时政新闻报道仍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该有的严肃、庄重特点也不能丧失,创新传播方式的同时也要铭记时政新闻不能偏离其原本的职业精神和伦理。

参考文献

[1]人民网.“寻找两会夜归人”系列VLOG征集启事[EB/OL].[2019-02-27].http://tv.people.com.cn/BIG5/n1/2019/0227/c421419-30906249.html.

[2]陈莎,张煜翔.后台前置:从两会Vlog看时政新闻创新传播路径[J].现代视听,2019(7):41-44.

[3]王莹.Vlog新闻的生产策略探析——以“两会Vlog”系列报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2):93-128.

[4]青瓜传媒.B站产品分析报告(2019)[EB/OL].[2021.04-08].http://ww

w.opp2.com/123589.html.

[5]人民网.媒體融合图景下主流媒体“vlog+新闻”应用的研究[EB/OL].[2020-02-19].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0219/c431801-31594298-2.html.

(责任编辑:黄康温)

猜你喜欢

两会时政微视频
My Hometown
时政要闻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专题实践活动中的微视频教学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