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研究的前沿热点与发展脉络分析

2021-09-02陶鑫杰戴家芳程莹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热点劳动教育

陶鑫杰 戴家芳 程莹

摘  要:为了研究劳动教育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脉络,将1998~2021年中国知网中CSSCI来源期刊作为研究样本,采用计量可视化的分析方法剖析劳动教育研究的“知识网络”。经研究发现:就文献特征而言,其趋势走向大体以2018年作为“分水岭”,后实现突增且至今仍呈现不断增长态势。就热点论域而言,主要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层面回答了劳动教育“是什么”的内涵结构、“为什么”的价值要求和“怎么办”的实践路向。为此,就未来展望而言,要夯实学理支撑,不断深化理论与指导实践;要注重课程支撑,继续潜心科研与教学育人;要完善方法支撑,逐渐开阔视野和拓展渠道。

关键词:劳动教育;热点;Citespace;综述;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1)06-096-08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区分于动物,之所以称之为“人”的基本规定性。“脱离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1]因此,劳动必须与教育相结合,实施劳动教育,在教育中强调劳动,在劳动中实施教育,以手脑并用的互动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了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该领域研究的整体态势、前沿热点与发展脉络,我们采用计量可视化的分析方法来剖析研究样本,提炼主流观点,给予未来展望,以期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劳动教育研究的方法设计与数据统计

(一)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是以某数据库的知识检索源(knowledge domain)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和“谱”相结合的可视化方式,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现各知识元与各知识群之间的结构关系、互动形态、演化路径等诸多隐喻关系的一种图像[2]。为此,我们将Citespace可视化软件(5.7.R1版本)作为研究劳动教育的重要分析工具并结合文献计量分析法,力图清晰地展现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深入分析各数据间的内在关联,希冀为今后劳动教育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二)数据来源

为了系统而精准地回顾国内关于劳动教育研究的前沿热点与发展脉络,现将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数据检索源,对该主题进行检索。具体设置方式为:设定“文献类别”为“期刊”,“检索主题”为“劳动教育”,“来源类别”为“CSSCI”,“检索程度”为“精确”,“检索日期”为“2021年3月18日”,后手动筛选并剔除无效文献(包含会议综述、通知、简介、征稿及广告等非具显性价值的研究文献),最后共获中文文献419篇。

(三)文献特征

经由文献计量分析,现将中国知网(CNKI)检索的419篇中文文献绘制成文献时序分布图,如图1所示,该图清晰地展现了1998年至2021年间CSSCI来源期刊刊登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相关文献数量及其发展态势。需要说明的是,图中2021年所注数据“16篇”为该年前3个月的刊文数,而并非全年数据。追溯其源,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学术界就已经开始了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而由CSSCI来源期刊检索绘制成的文献时序分布图,其时间跨度之所以始于1998年,是因为由南京大学主持开发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在1998年才得以实现由构想到实践的转变。因此,关于劳动教育研究的“CSSCI”文献收錄始于1998年也就理所当然了。

由图1可知,我国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而单就研究样本来看,又可大体分为两大阶段。首先,是1998年至2018年间的初始平稳阶段,该阶段以“波动式前进、缓慢式发展”为显著特点,期间共发表文献167篇,占24年间文献总量的39.86%,年均刊文量约为8篇。其次,是2019年至今的“爆发式”突增阶段,该阶段以“刊文多、激增快”为显著特点,三年间(2021年发文数仅统计前3月)共计发表文献252篇,占24年间文献总量的60.14%,年均刊文量约为84篇。在这24年间,2020年的刊文量抵达峰值,荣登榜首,共计发文168篇,仅此一年的刊文量就已超此前21年内刊文量的总和。当然,相较之前,其他各类数据也都遥遥领先。

那么,关于劳动教育研究为何会以2018年作为“分水岭”,自此之后实现“爆发式”突增呢?究其原因,这与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密切相关。尤其是在2019年公布的《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更是首次单独制定了“大力加强劳动教育”的工作要点,强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构建实施劳动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开展劳动教育情况考核、评估和督导工作”[3]。而后至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指出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4]。由此可见,在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劳动教育至关重要且不可忽视,学术界后续也紧跟党的教育政策引领,科研成果渐进增多。

二、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论域概观

(一)关键词共现网络解析

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核心凝练和高度总结。通过研究同类文章的高频关键词,有助于透析该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为了窥探1998年至2021年间我国关于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详情,我们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在详细统计该年段热点关键词的基础上,绘制了该主题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图2展现的是以共现频次?6次、网络节点数为535、连线数为493、网络密度为0.0035的劳动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形如“十字”的网络节点所对应的关键词代表该研究在特定时间内的高频关键词,而各节点间连线的密切程度,则表示该节点所对应关键词的联系强度,连线越多则越密集,即表示对应关键词共现次数越多且联系越强。如“劳动教育”“劳动精神”“素质教育”“新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关键词就是上述属性的生动体现。如若除去自我指向性的核心关键词“劳动教育”和“劳动”,那么“新时代”则是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共计19次。根据普莱斯定律M=0.749*(M表示该研究中核心关键词应达的最低频次值;Nmax表示特定时间段内去除自我指向性关键词而余下关键词所出现的最高频次),经由计算得知M约为4,因此共现次数?4的关键词可称为高频关键词。鉴于符合上述条件的关键词数量较多,因此我们以中介中心性?0.05和共现频次?4作为划分热点关键词的衡量标准,由此共得热点关键词10个(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在劳动教育研究中,除“劳动教育”和“劳动”这类自我指向性关键词之外,频次较高、中心性强的关键词还有“五育并举”“劳动精神”“人的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综上可见,“新时代”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统领下,“人的全面发展”是包含“劳动教育”在内的“全面发展”,而脱离了“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则是偏颇的不完善的畸形的发展。因此,“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注重“五育并举”的发展理念,崇尚“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坚持“手脑并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二)关键词热点论域解读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基于可视化知识图谱和相关研究文本,我们将国内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论域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劳动教育的本体论研究,即厘清劳动教育“是什么”的内涵结构。认知劳动教育的概念与内涵是全面认识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而培养“五育融合”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和基础。经梳理学术成果,我们发现学术界关于劳动教育的内涵界定并未达成共识且主要存在两大论域,即“价值论”和“工具论”。首先,就“价值论”而言,其更多强调的是“为了教育而劳动”,属于德育育人范畴,是培养教育对象“爱上劳动”,注重劳动精神的劳动价值观教育。例如,赵海燕从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出发,指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重点培育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和劳动价值的认同”[5]。同样,檀传宝在辨析劳动、实践与活动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对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劳动素养,培育正确劳动价值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并倡导学生要做“留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尊严者[6]。古帅也认为“正确价值观念的培育是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的核心要义”[7]。又如,吴家庆等学者详细论述了美好生活视域下劳动教育的新意蕴,指出美好生活的实现与劳动教育的实施具有内在契合性,其中国家认同感、人民获得感、社会满足感正是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8]。再如,罗建文等学者认为“劳动教育是厚植美好生活的文化基因”,是实现美好生活追求的充分必要条件,而核心内涵是培育高尚的劳动价值情怀[9]。换言之,就是要在历练自我的劳动实践中培育劳动情怀,在饱满的劳动热情和价值情怀中不断追求美好生活[10]。其次,就“工具论”而言,相较于“价值论”,其更多强调的是“为了劳动而教育”,属于技术育人范畴,侧重于培养教育对象“学会劳动”的劳动技术教育。换言之,即视劳动教育为育人之手段或载体,通常立足于自身的专业特性,通过培育劳动技术来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劳动能力。例如,张海生认为“高校劳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生产性脑力劳动”,因此需加强专业技能、劳动素养和实践技巧的培育,以实现大学生在社会职业岗位中的自我价值[11]。又如,卢晓东从工具理性的独特视角,将劳动教育界定为“建基手腦结合的工具实践之上,以促进个体认知与成长的教育活动”[12]。再如,王连照基于政策颁布、词典定义、学者意见三重维度的考察,指出劳动教育是一项“劳教结合”的实践育人课程,需坚持“手脑并用”,协调发展[13]。综而观之,无论是从德育育人的劳动价值观的培育视域,还是从技术育人的专业技能训练视角来谈劳动教育,两者都不是站在事物的“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仅仅是阐述自身观点之侧重点不同而已。质言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当是蕴含上述两种观点,是“五育并举”的时代逻辑、“全面发展”的价值逻辑以及“手脑并用”的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第二,关于劳动教育的价值论研究,即阐明“为什么”实施劳动教育的价值要求。首先,从价值地位来看,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是其他“四育”发挥显著成效的前提基础[14]。通过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育勤于奋斗、敢于拼搏、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劳动精神[15],而且可以实现树立品德、提高智慧、强健体魄、优化审美等价值导向[16],抵达综合育人的目标追求[17]。其次,从价值目标来看,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统筹挈领下,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目标要求。一是就“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言,刘向兵以习近平总书记“尊重和关爱劳动者”的人文情怀为切入点,结合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讲话精神,认为劳动教育的培育目标始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社会主义劳动本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8]。与此相同,张世豪等学者亦认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是“培育适应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价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19]。二是就“如何培养人”问题而言,吴小玮从横向设计、纵向衔接和时空分布三维向度,为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建构了实现径路,指出要在秉持“五育融合”整体思维下,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纵向设计,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集社会之合力共担育人重任[20]。戴家芳认为要借鉴和吸取台湾东海大学劳作教育的典型经验,从劳作意识认同、朋辈辅导帮衬、职工言传身教、劳作制度保障等方面,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以劳育人”的德育目标[21]。三是就“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而言,彰显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劳动教育必然遵循和紧跟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质言之,从根本上来说,其必然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2],“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3]。最后,就价值原则来看,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在“尊劳、爱劳、尚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育人导向”[24],“创新劳动教育形态,实现‘以劳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有机结合”[25]。另一方面,又要在遵循社会主义办学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实践要求下[26],构建“五育并举”的综合育人体系[27],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教合力”的有机统一[28]。

第三,关于劳动教育的方法论研究,即回答新时代贯彻落实劳动教育方针应“怎么办”的实践路向。经疏理与总结,我们发现关于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存在以下三种主流观点。首先,是“整体联动论”,即立足于整体性视域,深入剖析劳动教育的结构要素与时代特征,从整体联动的角度探索“三全育人”的系统路径。王莹认为要在明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特征下,从学生主体需求和三全育人需要的角度,建构蕴含多种要素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的目标意旨[29]。崔学鸿认为要在包容、交汇、渗透、补充的基础上,强化五育间的动态联系和相互作用,发挥“五育互育”向“五育并举”转变的整体育人效能[30]。其次,是“关键因素论”,即抓住影响劳动教育落地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关键因素”出发,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顾建军认为“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应围绕劳动素养的目标、形塑和取向建构劳动教育的内容结构、教育方法和评价体制,形成劳动素养导向的劳动教育体系[31]。刘力波同样认为“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劳动教育的实施具备内在契合性,如使二者统摄推进,必将产生事半功倍之效果”[32]。最后,是“多元合力论”,即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显著优势,立足于众场域、多学科的理论特性,合理运用优质资源助力提升劳动育人效果。田慧生认为“要精准把握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育人功能,切实做到大中小学贯通、家校社共育、德智体美劳并举”[33],尤其是“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34]。总而言之,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推进与践行是一项全面系统工程,需要在宏观把控和微观落实的路径规划上,正确处理好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尊重规律与实际,统筹“整体论”与“关键论”,发挥“多元育人合力”,助力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三)关键词突现词频解剖

通过运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我们得到如图3的关键词突现图谱。分析图3可知,突现词共计25个,其中“生产劳动”和“生产与劳动相结合”是这25个突现词中出现最早的两个,其突现时段分别为“1998年至2000年”和“1998年至1999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属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重要命题,是“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和具体运用,是建基在剖析机器工业现象与科学技术本质等生产力状况上的科学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广泛探讨。也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言,“工厂制度萌发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5]。另一方面,是因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党领导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关键节点期依然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必需继续遵循。当然,事实也证明了我党围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所制定的教育方针是果敢的选择和英明的决断,至今依然对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纵览这25个突现词,不难发现,以2018年和2019年作为突现起始年份的关键词占据多数,共计11个,有“全国教育大会”“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价值意蕴”等,占总突现词数的44%。可见,相较于以往,自2018年以降,劳动教育更受学者的青睐且日渐火热,而在这11个高频突现词中,“劳动精神”突现值最高,变化最大,高达3.4161,位居榜首。可见,“劳动精神”在劳动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中具有独特意义,是该研究领域突增的重要转折点,这与上述该领域研究的刊文态势,如图1所示,遥相呼应、不谋而合。究其原因,可追溯至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倡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正是此次讲话又重新唤起了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三、劳动教育研究的展望与思考

经上述研究表明,目前学术界主要是从劳动教育研究的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三个层面,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劳动教育研究的内涵结构、价值要求和实践路向,也取得了比较可观的学术成果,但因科研时间偏短,前期积累不足,年均热度相对不高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薄弱之处。鉴于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就今后如何继续拓展和深化劳动教育研究提供些许意见和参考。

(一)夯实劳动教育研究的学理支撑:深化理论与指导实践

回溯劳动教育的研究历史,可以发现,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出现,但并不普遍,后因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新唤起了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关注与热衷。加之学术界对“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理阐释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五育”育人中的基础性教育——劳动教育,其地位日益突现且亟待成为回应其他“四育”的“前提澄明”。为此,一方面要聚焦“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主题,深化劳动教育研究的前言和基础理论。因为只有拥有厚重而扎实的前言和基础理论,劳动教育的客观实践才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结合当时社会环境就劳动教育“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问题早有精辟论述,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入挖掘蕴含其中而熠熠生辉的劳动教育资源,探寻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与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契合性、关联性和创新性,就如何铺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径路而不断汲取养分。同时,也要继续回顾和反思以往我国劳动教育重视力度不强、研究深度不够、实施力度不足等现实窘境,探究深层原因,强化和巩固基础理论,增强理论阐释力和话语说服力。例如,立足于我国劳动教育政策演变的视角,探究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该如何调整、发展、贯彻与实施。又如,通过比较探究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内容和要求与以往时期有何不同,“新”又“新”在何种方面。再如,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谨记“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心和使命,兼顾其他“四育”的理论研究,继续探究和深化劳动教育的基础理论,发挥劳动树德、劳动增智、劳动健体、劳动育美之功效。

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行合一”的方法论策略,炮制理论指导实践的可行性方略。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培养包含知识、技能、价值观在内的诸多劳动素养,提高劳动者参与劳动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将其他“四育”的知识内容以不同形式融入劳动教育之中,切實提高劳动者的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就智育而言,可广泛开展劳动法律知识教育,使劳动者懂得合法劳动、依法维权。又如就德育而言,可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观看劳动影片,学习劳模事迹,使劳动者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劳动经验。

(二)注重劳动教育研究的课程支撑:潜心科研与教学育人

学校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战场、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总体上看,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自身内驱力源自于两大方面,即学术知识的构建与教育理论的践行。换言之,也就是要坚持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注重学术科研成果的产出,又要关注教学实践育人的成效,以此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因而往后要在遵循其目标任务、内在原则和价值旨归的基本要求下,加快构建劳动教育科研与教学共同体,不断丰富和发展劳动教育理论。一方面,就科研共同体建设而言,要不断加强和深化劳动教育基础理论、教材编写、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管理评价等诸多问题的研究,从学理层面探究劳动教育实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以期改进科研和教学工作。

另一方面,就教学共同体建设而言,要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劳动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打破学段壁垒,将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贯穿于各学段学生的学习实践全过程,坚持史论结合和因材施教,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地传授劳动教育知识。例如,在上历史课时,可结合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历史人物,使学生在学习红色历史和劳动模范的过程中,感悟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于劳动、懂得劳动的深切感情。又如,在上数学课时,就几何原理的学习而言,可带领学生在实际手动操作中感悟数学的魅力,体会“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实现手脑结合。再如,在上语文课时,可结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意解读,引导学生树立珍惜劳动成果,拒绝铺张浪费的正确消费观等。总之,最后要在明晰“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科研指导教学,教学回馈科研的双向互动作用,实现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的相互转化和优势互补,以此不断促进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与完善。

(三)完善劳动教育研究的方法支撑:开阔视野和拓展渠道

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必要前提,方法正确与否,关系到能否顺利开展研究。那么,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应当遵循何种研究方法呢?

第一,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遵循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和逻辑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将其归置于中国共产党贯彻落实劳动教育政策的历史视野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的现实逻辑之中,坚持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去审视、思考和揣摩当今实施劳动教育的“理”与“路”。根据新时代劳动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要求,也可运用“史论结合”“以古鉴今”的研究手段,来阐述劳动教育的价值地位、结构要素、内容构成、体制机制与实施径路等问题。

第二,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经研究发现,当前劳动教育研究主要以经验阐述、归纳演绎和概念辨析等定性分析为主,而以调查研究、模型构建和数理统计为主的定量分析则相对较少,寥寥无几。对较偏重实践层面的劳动教育来说,经定量分析所得的结论往往比定性分析所悟的论断更具有说服力。为此,我们应取其长,补其短,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共同致力于同一研究主题。例如,在探究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制建设时,可以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构建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量表,以此检测定性分析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又如,在探究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向时,可借助问卷调研之方式,实时考察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想法和意见,及时调整教育措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要坚持比较研究的方法。一方面,在纵向上,要精准定位学校劳动教育这一关键领域,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教育资源,及时整合分类,规划实施。尤其当下存在的显著难题,就亟待突破和解决,如探究如何加强包含教学方法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材一体化等内容在内的大中小幼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等。在横向上,劳动教育并不是我国独创且特有的教育经验,为此要秉持“中西融合”的国际化视野和“相互学习”的国际化态度,在借鉴国外劳动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事业,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方案。

参考文献:

[1]《湖南教育》编辑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40.

[2]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3]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J].人民教育,2019(5):19-26.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5]赵海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与实践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21(3):276-280.

[6]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學刊,2019(02):82-84.

[7]古帅.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四重维度审视[J/OL].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2021-04-02].https://doi.org/10.19525/j.issn1008-407x.2021.03.013.

[8]吴家庆,蔡艳.美好生活视域下劳动教育的新意蕴[J].湖湘论坛,2021,34(02):64-74.

[9]罗建文,李爱军.劳动教育厚植美好生活内涵的文化基因[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3(5):150-158.

[10]罗建文.基于劳动过程理论的劳动情怀论析[J].湖南社会科学,2020(05):1-10.

[11]张海生.高校劳动教育的意涵、价值与实践——一种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21(1):53-59.

[12]卢晓东.劳动教育与创新:从工具视角开敞的意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1):94-106.

[13]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7):89-94.

[14]李玉华,马心竹,罗聪.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8(2):178-184.

[15]马其南,衣永红.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理论传承、深刻内涵及时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128-133.

[16]谢晓娟,李文俊.全面把握高校劳动教育的四重维度[J].现代教育管理,2021(3):44-50.

[17]郭长义.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7(4):161-169.

[18]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17-21.

[19]张世豪,罗建文.论劳动教育与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124-128.

[20]吴小玮.“接班人”培养的教育困境与优化路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11):17-24+108.

[21]戴家芳.台湾地区东海大学劳作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16(4):98-100.

[2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3]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4]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39(5):9-15+26.

[25]韩波.“以劳育人”的价值阐述与实践启示[J].人民论坛,2020(Z2):108-109.

[26]刘嘉圣.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三重维度[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2):157-163.

[27]高晓丽.“五育并举”背景下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在依据与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10):97-101.

[28]李成.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一体化的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20(7):60-64.

[29]王莹.新时代育人目标的丰富和拓展——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的解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7):52-55.

[30]崔学鸿.“五育互育”: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中小学管理,2020(2):37.

[31]顾建军.建构素养导向的劳动教育体系[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4):3.

[32]刘力波,白秀.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劳动教育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20(8):5-10.

[33]田慧生.全方位育人:开启劳动教育新时代[J].中小学管理,2020(04):5-8.

[34]张志勇,杨玉春.深刻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J].中国教育学刊,2020(4):1-4+61.

[3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

A Research on the Highlights and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From a Visual Map of CSSCI Indexed Journal

TAO Xin-jie, DAI Jia-fang, CHENG Ying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ul 241002,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lear off the research highlights and developments of labor education, this paper adopts visual analytical methods to explore the "knowledge pedigrees" of labor education based on CSSCI indexed journal in CNKI from 1998 to 2021. In terms of literature review, we found that, since 2018, the number of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has been increasing rapidly. For research areas, "what", "why" and "how" in labor education from ontology, axiology and methodology are mainly discussed.  In view of this, in term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prospects, we should consolidat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to guide practice, lay stress on curriculum to support research and education, as well as improve research methods to broaden our horizons.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Highlights; Citespace; Literature Review; Visual Analysis

收稿日期:2021-09-19

作者簡介:陶鑫杰(1996),男,安徽合肥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戴家芳(1976),女,安徽和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程莹(1998),女,安徽宣城人,硕士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为以下项目的研究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20BKS127),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与协同研究”(AHSKY2018D43)和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美好生活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热点劳动教育
4月高考热点关注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