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论域中国式表达

2021-08-31王文卓

人民音乐 2021年8期
关键词:人类学全球化观念

瑾教授多年前曾向笔者讲述过一种观念,即在全球化论域中汲取中国哲学思想——“和”的精神,并融合生态哲学的相关理念,来解决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中的基本问题。笔者当时的困惑是:这样一个宏观的理论设想,如何才能切中音乐学论域?虽然当时在多元音乐文化观念与生态哲学相关联的理论思考上已略有端倪,①但还不能深解其中的理论用意及当代价值。直到阅读《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音乐文化观念研究》②(下文简称《全球化》)一书,笔者才在这一问题的思考上逐渐清晰起来。

《全球化》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重大规划项目“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音乐文化观念研究”的最终成果。该著在理论布局上呈现为“1+3+1”的结构。前“1”为概论,后“1”为结论,中间的“3”为三个学科: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和音乐教育学。概论和结论由中央音乐学院的宋瑾教授撰写;音乐美学部分由上海音乐学院的韩锺恩教授撰写;音乐人类学部分由上海音乐学院的洛秦教授撰写;音乐教育学部分由南京艺术学院的管建华教授撰写。

一、释义“全球化”

什么是“全球化”?这是该著的一个统领性问题。只有弄清楚“全球化”的基本内涵后,我们才能进一步探讨全球化视域中的音乐文化。宋瑾教授从“全球化”与“世界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同质化”与“异质化”三个方面明确了“全球化”的内涵。随后,依次对政治视角中的全球化、经济视角中的全球化、文化视角中的全球化展开探讨。

此部分理论视野宏大,阐述上提纲挈领、简洁精当。为了行文清晰,在阐述“三种视角”的全球化问题过程中,作者使用了“核心词汇”来点睛引路,例如在阐述文化视角中的全球化问题时,列出的核心词汇有:文化趋同、世界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文化霸权、本土文化、新文化、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生态等。在“核心词汇”之后,作者对“三种视角”中的一些代表性观点及相关术语进行了综述与解读。通过第一章的阅读,我们能宏观把握全球化问题的整体论域,并可通过作者列出的相关文献展开更深入的探索与思考。

全球化与多元化紧密联系。宋瑾指出:“多元音乐文化观念需要在全球化语境中来看待。”③逐步阐述了以下几个问题:后现代哲学思想与多元音乐文化观、后现代价值取向与多元音乐文化观、后殖民批评理论与多元音乐文化观、生态哲学美学建构与多元音乐文化观。宋瑾对音乐后现代问题的研究具有持續性和扩展性,《全球化》的第二章就表现出这样的理论特征。此部分以简洁明确的文字,清晰呈现出音乐后现代问题的理论要义。值得注意的是,他把生态哲学美学建构纳入到了全球化视野,并向多元音乐文化衔接,表现出音乐后现代问题研究的理论提升,而最后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的归结则明确展现出一种中国视角与文化姿态。

二、全球化视野中音乐审美发生的历史哲学追问及文化批判

是否在美学领域也存在全球化问题?从现实看,这一理论问题的发生是明确而肯定的。《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④就是此领域的重要文论之一。

韩锺恩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全球化视域中的音乐美学研究展开探讨:多元音乐文化中的审美发生、音乐样式的多样性、当代音乐的文化批判。细细读来,笔者认为有两个突出特征:首先是从文化哲学视角探讨并回答音乐审美的发生问题;其次是密切联系当代音乐实践展开深入的文化批评。

韩锺恩对全球化语境中多元文化的存在状态有其特有解释。他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化问题的提出具有虚构性,其意思是:尽管具体文化形态的独立已是客观事实,但文化间的互相依赖却是想象性的。⑤他指出,在目前多元音乐文化的交流中出现了两种趋势:民族音乐母语制约下的审美趋势及自尊守护;对异民族音乐的开放吸纳与恰当的审美赞赏。韩锺恩认为,如何实现二者彼此协调而不互相排斥是一个重要问题。⑥笔者以为,这是该著隐含的一个较深刻的社会哲学问题,还需要在音乐学领域再度探索。

站在全球化视野,从历时性视角,韩锺恩探讨了音乐审美发生问题。既然要讨论多元文化,那就需首先回望一下文化的最初模样,因此“文化开端”在其整体阐述中占有重要位置。这是一种历史学姿态,并具独特的个人文化寓意。

韩锺恩在探讨了音乐文化的阶段论及方式论的思想内涵后指出:“面对全球化问题,无论是作为事实,还是作为概念,无疑,都必须付之以文化方式论的思路。”⑦由此,他开启了以“原生”“再生”“反叛”三种文化方式为前提的关于音乐审美问题的探讨。原生文化基础上的音乐审美发生是一种没有任何前提的原始感性积累,是音乐审美意向的最初投射;再生文化基础上的音乐审美发生建立在以往经验积累之上,每一次的音乐审美都基于已有历史和有序逻辑;反叛文化基础上的音乐审美发生则体现出知识分子文化的终极关怀特征,最终显示为:审美被事实界定,审美也创造真实。

韩锺恩的终结问题是:价值与多元究竟能否相提并论?⑧应该说,这一反思切合了全球化进程中音乐审美经验与价值研究的逻辑方向。此问题当是多元音乐美学研究应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以全球化为理论视野来探讨审美问题,其中必然蕴含文化批判维度。韩锺恩在第三章针对当代音乐展开了文化批判,内容包括文化系统从主导型到多元型、传统文化沿路的二度断裂、技术革命引发的艺术分工问题、流行音乐等。在这一层面,他明确回答了一些具体问题,如民族母语音乐与其他民族音乐如何协调?其回答是:分立后的错位发展;音乐创作中的母语与作曲技法规则如何协调?其回答是:求异趋同,实现文化自觉。⑨

三、探问“多元”,音乐人类学发展的全球化背景

全球化问题与音乐人类学研究的关系相对紧密,这一方面是因为全球化进程拓展了音乐人类学的论域,另一方面是由于音乐人类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音乐文化本来的多元状态。

此部分从探讨多元文化观开始。洛秦教授指出:“人类学‘多元文化概念中的‘文化是相对模糊的,人们研究或争议的侧重点在于‘多元范畴。”⑩他认为,如果把“多元文化”置于绝对差异,就阻碍了对“多元文化”展开更深层的探讨和理解。多元不是多极,多元有内聚性。?輥?輯?訛文化不是封闭的,不同类型之间存在既排斥又交融的历史发展过程。文化样态间的并存与融合是同一过程的两个层面。这样一来,我们就从洛秦教授的探讨中看到了“多元文化”的另一深意,即“关系实在”。

区分开“多元”和“多极”,进而引入“关系实在”维度,这颇具文化哲学深度及后现代特征。洛秦探讨多元文化的关键词有四个:多样、共性、互动与平等。文化多样性的形成离不开文化间的互动、渗透与身份维持;共性是文化间和谐共处的基本条件;平等则出于对“他者”的尊重。

洛秦指出,音乐人类学深受多元文化观念的洗礼。从音乐人类学自身而言,有两个事件十分重要:一是埃利斯(Alexander Joho Ellis)“音分制”的提出促使人们从音响学角度逐步确立多元音乐文化观念;二是留声机的发明为音乐人类学记录多元音乐文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具体观察,多元文化观对当代音乐人类学研究的影响表现于三个方面:研究对象的多向拓展;目的与方法的多元化;学科发展的多元态势。

该部分还深入探讨了文化价值相对论及其对音乐人类学的影响。尽管国内音乐学界曾针对文化价值相对论展开过激烈争论,但洛秦认为在价值认知上还缺乏冷静思考。在目前的学术状态下,更深层次地探讨这一问题对音乐人类学的发展大有裨益。应该看到,洛秦对文化相对论的探讨伴随着深刻的反思。他明确反对绝对的相对主义、无限制的相对主义及极端形而上的相对主义。

“世界音乐”(world music)研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逐步兴起的一个学术领域。洛秦总结认为,“世界音乐”研究的论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音乐文化传播;音乐在特定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方式;移民音乐中的文化认同;社会学意义中的音乐功能特征;音乐观念的认知与文化象征关系;城市音乐中的市民文化特征;文化产业中的民族音乐商业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观对专业音乐创作也产生了深入影响。在创作领域,多元文化元素的渗透并不是作曲家一时起兴,而是与民族运动、殖民战争、民族迁徙等特殊历史境遇紧密联系。?輥?輰?訛

四、全球化进程中中国音乐教育“自主话语”的建立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形成与全球化进程同步,与文化的多样性紧密关联。

管建华教授是国内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和践行者。在该著中,他从社会组织层面梳理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从萌芽到形成的历史过程。管建华指出,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目标与联合国《文化多样性的世界宣言》一致。“把文化多样性提升到了‘全人类共同遗产的高度,认为文化多样性正如大自然中的生物多样性那样,对于人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輥?輱?訛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形成与音乐人类学研究息息相关。不管是从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建立看,还是从“世界音乐”教材的编写而言,音乐人类学研究者都做出了积极贡献。例如,音乐人类学家编写的许多“世界音乐”教材都贯穿了文化人类学的理念,“将视角重心转向了‘音乐作为文化中的音乐或‘音乐作为文化的学习理解”?輥?輲?訛。管建华称这种转变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此部分把探讨重点放在了中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上,从两个方面展开:中国基础音乐教育与高等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多元文化音乐;音乐人类学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管建华进一步从依附性转向自主性、单边主义转向多边主义、技术性活动转向交往性活动,深入分析和探讨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后殖民批评问题。

“依附理论”的核心是“不平等的互动依赖关系”,它揭示出西方发达国家与非西方欠发达国家的不平等性,认为非西方国家的欠发展状况是由西方发达国家造成的。管建华由此延伸至对中国音乐教育的思考,他认为:“西方体制的引入塑造了中国音乐教育体制和音乐观念上的依附性,这是有深层和持久的影响的。”?輥?輳?訛这应是反思中国音乐教育的重要理论节点。

管建华认为,中国音乐教育“自主话语”的建构应注重两个向度:“国际向度”与“国内向度”。“国际向度”即依赖世界范围内多元音乐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在平等对话、认同差异的基础上突破西方音乐教育的“一元格局”。“国内向度”即依赖中国音乐文化的自主性及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建立起有着中国文化品格的音乐教育。在他看来,“国内向度”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音乐教育的单边主义转向多边主义,与从依附走向自主的过程紧密关联。单边主义的音乐教育建立在西方音乐文化“先进论”之上,以西方教育体制为基础。多边主义的音乐教育则建立在多元音乐文化观念之上,以平等的交往互动及文化的区域性、特殊性为基础。

针对中国音乐教育中的“技术统治”问题,管建华指出,技术统治论导致了中国音乐文化艺术的丧失、音乐发展的抽象化及音乐教育的危机。?輥?輴?訛要想走出这种危机,音乐教育观念与实践走向“交往理性”是必要选择。

五、返本开新:“和/生态”

《全球化》把理论落脚点放在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问题上。“结语”既是该著的结论性阐述,也是最具实践价值的部分。探讨的问题有:全球化政治语境中的音乐文化冲突、中华音乐文化的國际输出、现代传媒与多元音乐文化等。

值得重视的是,作者把全球化进程中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策略归结为“和/生态”,这即从中国传统文化及哲学体系中找到了应对全球化问题的根本方法。笔者认为,此路径具有“返本开新”的重要价值。“非中心性的‘和/生态的相生相克动态平衡的逻辑是全球化语境中多元音乐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文化逻辑。”?輥?輵?訛“和/生态”为中国乃至全人类音乐文化的发展指明了一个可践行的方向。

《全球化》是国内首部以“全球化”为理论视野的音乐学著作,深入研究了当代中国多元音乐文化的现状与发展策略,其理论意义与价值不言而喻。当下,全球化论域是音乐学研究不可回避的硬性话题。也就是说,不管我们对全球化问题的理解深度如何,它已现实地摆在了我们的桌案上;不论我们对多元文化及文化价值相对论抱以怎样的态度,它都已客观地影响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与思维方式。这就是全球化的力量!

① 王文卓《多元音乐文化观念的生态学阐释》,《南京艺术

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第67—69页。

② 宋瑾、韩锺恩、洛秦、管建华《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音乐文

化观念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③ 同注②第35页。

④ [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全球化的美学与艺

术》,刘悦笛、许中云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⑤⑥⑨ 同②,第64页。

⑦ 同②,第 67页。

⑧ 同②,第79页。

王文卓  博士,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萌)

猜你喜欢

人类学全球化观念
《审美人类学》评介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健康观念治疗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体质人类学是什么?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