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心力 竖丰碑 明方向 接力爬坡

2021-08-31刘勇

人民音乐 2021年8期
关键词:刘德海中国音乐学院刘先生

20年4月11日,琵琶大师,音乐教育家、音乐思想家刘德海先生因病与世长辞!无奈其时新冠病毒肆虐,无法举行规模较大的悼念活动,中国的民乐人只好将无限的悲痛强压心底,默默祝福刘先生天堂安好。

2021年4月8日至12日,在刘德海先生离开我们一周年之际,中国音乐学院举办“刘德海音乐艺术周”,以此来纪念、追思、总结、弘扬这位大师的艺术及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是圍绕先生的表演、创作、教学及学术思想安排的,包括6场专题讲座、3场音乐会和研讨会。

我观看了此次活动,内心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强烈的震撼,也收获了知识和思想。以下,就按照活动的顺序,边描述边谈一谈我的几点感受,是为侧记。

一、专题讲座

这个系列专题讲座与刘先生的“1行动计划”有关。2001—2004年,刘德海先生出任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与他的搭档、副主任刘顺教授共同策划实施了“1行动计划”。所谓“1行动”,就是一年学习一个地方乐种,使之融入本系教学乐库。如此,既能让传统的种子留在学院,让学生真正学到传统音乐的精髓,又能达到在学府保护传统音乐并使之更加精美的目的。这是刘德海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中的精彩的一幕。他认为,传统音乐是学院音乐的基石,是学院音乐的根。学院音乐只有深深地扎根在民间传统之中,从中吸取养分,才能创作、演奏出有血有肉有魂的音乐。为达此目的,他多次率团队到福建、广东采风,学习民间音乐,邀请民间乐人来到学校带领学生乐队演奏传统乐种。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没能持久地进行下去。尽管如此,刘先生本人仍一直坚持深入民间,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直至去世前不久。应该说,向民间学习不是刘先生的创造发明,而是中国音乐工作者的优秀传统,但考虑到他在出任系主任时中国音乐界的思想和创作状况,就会觉得在此时提出“1行动计划”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也更加体现出刘先生艺术思想的鲜明和坚定。鉴于此种背景,我们可以认为,这组系列讲座的安排是对刘先生音乐思想的继承和延续。

本系列讲座的主讲者,除一位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外,其他都是来自不同地区的传统音乐代表性传承人和艺人,而且都是边讲解边演奏,理论与实践并举,生动活泼。我个人收获比较大的是“陕西地方乐种”和“江南丝竹”两场,因为这两种此前比较陌生。

陕西,我去过多次,多数是开会,虽然知道陕西的地方音乐种类多,并且风格独特,却很少有机会接触。这一次,陕西的演奏家、作曲家张新怀先生以丰富的视频资料和详尽的讲解联合知名艺人王铁牛、聂四季的精彩助演,为大家上了一堂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课。特别是“碗碗腔”,以前只闻其名,听过一点录音也听不出个名堂。这次不但看了录像,还听了讲解和现场演奏,理性、感性都收获极大。尤其是王铁牛手中的那件六角月琴,演奏方式十分奇特:左手食指戴一个金属指套,用来演奏滑音,声音酷似夏威夷吉他,滑音和按音相结合,妙趣横生。二股弦,音色就像大号的京胡,与月琴合作重奏的戏曲曲牌,真是“味道好极了”。

江南丝竹是曾经给予刘德海先生充足艺术养分的民间乐种。周峰先生率领的上海长桥江南丝竹小组,以其精到的讲解和精彩的演奏向师生们诠释了民间音乐的“活性”。丝竹的演奏既讲究默契配合又要求灵活多变,既要有血肉又要有骨头,不能像独奏家那样充分表现自己,也不能像乐团乐手一样严格照谱演奏。丝竹是用来“玩”的,大家能玩到一起,玩出彩,玩得尽兴才好。所以,好的独奏家不一定能玩好丝竹,不会即兴变奏者也不能。我们的音乐学院是沿着西方音乐教育的路子培养职业演奏家的地方,其美学原则与民间迥异。即便是演奏传统民间乐曲,也不能离开乐谱半步,“即兴演奏”能力全无。笔者认为,即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一种创造能力。虽然音乐学院的任务与民间不同,但无论如何不应该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忽视其创造能力。

其他讲座也都很具有吸引力,可惜由于时间冲突,笔者未能全部聆听,有些遗憾。

二、第一场音乐会:“琵琶行——

刘德海琵琶音乐巡礼”

4月9日,迎来了期盼已久的首场“琵琶行——刘德海琵琶音乐巡礼”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主旨是展示刘德海先生的创作成就。据杨靖统计,刘先生原创、改编、定谱的作品共有102首,其中半数以上为原创作品,包含被称为“新弦索十三套”的一批新的经典乐曲,成为琵琶学习者和演奏者的必弹曲目。他用民歌旋律改编的乐曲更是家喻户晓。半个世纪前,笔者从广播里听到的第一首琵琶曲就是刘先生编曲并演奏的《浏阳河》。他演奏的许多古曲都注入了个人独特的理解,形成了“刘德海版”。实际上,他的作品可以开许多场音乐会,而这一场只是其代表作的部分展示。

走进音乐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正在滚动播出刘先生的海外乐友和学生们对这次活动表示祝贺和对他表示怀念及感恩的视频,包括民乐大师卫仲乐的儿子卫祖光、刘先生的高足杨惟、刘先生培育的五朵金花之一黄桂芳以及港澳台的艺术家共数十人。若不是因为疫情,他们都会亲临现场表演、发言,以表达对刘先生的爱。

音乐会开幕,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黄虎,代表王黎光院长向大会致辞。他简要介绍了刘德海先生的一生,高度评价了刘先生在演奏、教育、创作、指挥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并阐明了举办此次音乐周三场音乐会的初衷,是“共同纪念和缅怀刘德海先生,以期留给后辈一条通往国乐艺术之巅的可循的道路,为后人树立起继承发展国乐艺术的一面镜子”。

本场音乐会由作曲家、上海民族乐团原团长、年轻时曾和刘德海先生一起“学琵琶、玩丝竹”的顾冠仁先生主持。他简要回顾了与刘先生的艺术和学术友情,即宣布了音乐会开始。

刘先生的高足,中国音乐学院琵琶教授杨靖首先登台,倾心演绎了刘先生1984年的作品《天鹅》。继而,杨宝元、赵静、赵聪、韩妍、张强、奉朝红、葛詠、董楠、吴玉霞、任宏、李佳、杨婷婷等相继登台,演奏了刘先生的各类作品,其中包括先生去世前不久创作的《平安玉珠送亲人——献给白衣天使》(世界首演)。看看这一串闪光的名字都是国内顶尖高手,由他们来演绎刘先生的经典作品,其艺术质量可想而知,音乐会堪称是一场罕见的琵琶音乐盛宴。

但是,笔者认为,这场音乐会最感人的一面并不是艺术之完美,而是琵琶界人士的空前团结。君不见,最后一个节目,83位琵琶演奏家(刘先生享年83岁)齐奏《十面埋伏》,除宏伟的气势和耳熟能详且百听不厌的音乐外,大家感受到的是琵琶界人士在刘先生的感召下走到了一起,凝心聚力,为中国的民族音乐,也为琵琶这个专业,共同接过刘先生的大旗,将其高举下去。在83位演奏家中,除上述獨奏节目的表演者外,还有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章红艳教授、樊薇教授和李晖教授等,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董晓琳,中央广播民族乐团琵琶首席陈音等,还有很多我不熟悉的但是实力雄厚的资深演奏家。他们也和青年学生一样坐在乐队里,安心地做好1/83,用同样的手法,弹奏着同样的音符。在这里,没有大腕,没有学生,只有83位热爱刘德海、热爱民族音乐的琵琶乐人。多么和谐,多么感人!刘先生说,中国除了要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外,还要有一位“和先生”。和先生,此刻就站在我们的面前啊!在此,我想引用音乐评论家于庆新先生的几句话来表达我同样的感受。他说:“补看‘刘德海音乐艺术周开幕式音乐会后兴奋不已……有一点特别的感受令我十分兴奋,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和全国十几所音乐艺术院校的83位老中青琵琶演奏家同台献艺,这是当代中国民族音乐界摒弃狭隘的小农意识和门户之见,以博大的中华民族情怀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共同繁荣民族音乐文化的新起点!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合作典范将以划时代的意义载入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史册!”人们常说“人心齐,泰山移”,我们已经看到了前者,后者还会遥远吗?

三、第二场音乐会:“传统音乐的翘望”

4月10日,第二场音乐会以“传统音乐的翘望”命名,其主旨是回顾刘德海先生提出“1行动计划”的背景、初心、实施历程,并展示其实践成果。音乐会由刘德海先生当年的得力助手、“1行动计划”的主要推动者刘顺教授主持。作为亲历者,他深情地回忆了当年和刘先生一起实施“1行动计划”的难忘时光,对刘先生的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做了精确的诠释。他说,刘德海先生除了在琵琶艺术上的成就外,还在做着一件不见功利但意义深远的事情,就是“通过当代教育平台和音乐学府的教育资源,来实现抢救民族音乐的文化遗产”。而“1行动计划”就是实现这一愿望的具体途径。他引用刘德海先生的话指出,“1行动计划”的目的是“为中国地方民间音乐发扬光大,构架一块健全完美的基石”,并认为“中国音乐学院与地方民间音乐接轨,才能谈得上与国际真正接轨”,要“以文化自觉和悟性抢救文化遗产”“抢救文化遗产实质是抢救自己”。

这些精彩的思想,熠熠生辉!

本场音乐会的节目,有纯民间的“江南丝竹”,有地方/民间乐人和中国音乐学院师生合作的“朝阳笛套”“福建南音”,有西安音乐学院师生的“西安鼓乐”、中国音乐学院师生的琵琶版“潮州弦诗乐”,也有中国音乐学院紫禁城室内乐团与地方音乐家合作的新作品《华州韵》等等。有些乐曲笔者听过多次,例如福建南音的《八骏马》,仍然每次听都感到那么满足,太美了!江南丝竹的《中花六板》,周峰先生说“此曲只应天上有”,足见他们对这首乐曲的挚爱。长三角一带人士的那种平淡温和悠闲雅致的风貌被他们演绎得淋漓尽致。《柳青娘》是潮州弦诗的名曲,在潮州是用二弦、筝等乐器演奏的。中国音乐学院的几位女演奏家用琵琶演奏了这首乐曲,而且用了最难的“活五”调,几近乱真。刘德海先生培育的“五朵金花”,有一朵已经移栽海外。今天,另一朵小花商钟元植入,与杨靖、李玲玲、林玲、魏维四位当年的“金花”合作,演奏了刘德海先生为弹拨乐五重奏改编的京剧曲牌《夜深沉》。我与“金花”们同事多年,到今天才有机会欣赏她们的精彩演奏,在此借用“惊艳”一词来表达我的听后感。最令人荡气回肠的是陕西作曲家张新怀编创的《华州韵》。这是一首用碗碗腔素材创作的乐曲,作者把板胡、月琴、二股弦组成一个独奏小组与乐队合作,与西方的“大协奏曲”有异曲同工之妙。三种独奏乐器既各显其能又珠联璧合,音色清亮奇妙,沁人肺腑。那浓浓的西北味,太醉人了。陕西籍板胡演奏家沈诚教授演奏起家乡的乐曲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风光无限。听众席上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并把音乐会推向高潮。多少年没有听过这么过瘾的音乐了!

从艺术上讲,这场音乐会当然是成功的。但是如同第一场一样,笔者感受最强烈的却是刘德海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他主张将民间的种子埋进学府,让它在另一种土壤中生根发芽,使音乐学院的学生即学得了民间音乐的精髓,又承担起了保护发展民间音乐的重任。十几年来,“1行动计划”虽然中断了,但是刘德海先生以及刘顺、沈诚等艺术家们一直与民间保持了密切友好的合作关系,所以才有了今天音乐会的成功。这也是“1行动计划”埋下的种子,在今天开出的绚丽花朵。

四、第三场音乐会:“和美颂”

1997年,刘德海先生应邀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中国少年民族乐团”的艺术总监,并组建了弹拨、弓弦、吹打等单种乐器的乐团。“和”与“美”是先生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他对表演艺术的追求,所以,他将附中乐队的全部音乐会总命名为“和美颂”。

今天的音乐会也以“和美颂”命名,以追念刘德海先生为附中乐队的建设做出的贡献。

音乐会由原附中校长沈诚教授主持,他在主持词中说:“刘德海先生是在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国民族音乐半个多世纪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参与推动和引领的重要人物之一。今天,让我们通过这场具有特殊策划意义的音乐会,共同感受刘先生对民族管弦乐合奏艺术发展的关注、思考与贡献。”

担任音乐会演奏的是“附中校友乐团”。听说要参加纪念刘德海先生的活动,校友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其他任务,从全国各地齐聚北京,以自己的表演来纪念和追思这位曾组织、教导、指挥他们进行学习和实践的德高望重的前辈大师。少年时期即受教于大师,他们是幸福的。今天,他们已经像满天星斗,成长为国内众多音乐院团、院校的骨干力量和成熟的音乐家。

音乐会首先由“中国乐派国乐团”团长、首席指挥许知俊执棒,指挥演奏了青年作曲家朱琳教授的小品《舞之光影》。这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赋予了民族乐队丰富斑斓的色彩和新颖的音乐风格,多次上演,成为了大学和附中乐团的保留曲目。

接下来是闻名世界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刘德海的名字与这首作品的名字是捆绑在一起的,而这两个名字又与中国的近代琵琶音乐史分不开。这首作品从首演至今已近半个世纪,时空已异、乐队也与首演不同,但是曲目没变,独奏的琵琶没变。就是说,这首乐曲从刘先生手中流出,已然成为国乐经典并扬名世界。青出于蓝,刘先生高足董晓琳的独奏以高超的技艺诠释了刘先生的创作理念。民族乐队的协奏效果出奇得好,这应该与吴祖强先生的和声配置有关。

下半场由刘顺教授执棒。他当年和刘德海先生一起为附中乐团的组建、训练与演出做了大量工作。他指挥演奏了刘青的《泉》和叶小钢的《出发点》等作品。《泉》是刘青教授应约为本次音乐会创作的作品。写这部作品,刘青真是用心了。她说:“这次创作是我走进刘德海先生的精神世界,与他进行一场心灵对话的过程,一次前所未有的创作体验。在与刘德海先生的‘对话过程中,也完成了一次自我的精神洗礼。”她在充分理解刘先生艺术思想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用了板胡、高胡、二胡、中胡、胡琴,并第一次用上了马头琴,组成一支全新的弦乐队。大学和附中的多位老师领衔,演绎了这部作品。

音乐会的压轴曲目是传统琵琶名曲《月儿高》。此次系列音乐会打头阵的杨靖教授再次披挂上阵,担当压轴大任,由校友弹拨乐团协奏。杨靖以精湛的演奏再次征服了所有听众,雷鸣般的掌声尖叫声也随之再次在音乐厅响起。

系列音乐会完美落幕。

五、研讨会

艺术周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刘德海音乐艺术研讨会”。应邀发言者都是资深学者和艺术家,他们有的深情回顾了与刘先生的艺术、学术友谊,有的深入探讨了刘先生的艺术思想,有的深刻总结了先生的艺术经验,并给与其历史评价。例如上海音乐学院的萧梅教授以《十字路口的表演者》为题,论述了刘德海先生的音乐创作的历史意义。她说:“表演者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二度创作者,他们是中国传统音乐从历史走向当代的基石。刘德海老师正是在不同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十字路口,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捍卫了表演者的‘声音主权,并成为这个方面的典范。”中国民族管弦樂学会吴玉霞会长除回忆了先生的艺术成就以外,还总结道:“先生集演奏、教学、创作、研究于一体,秉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原则,开创了琵琶艺术新古典音乐风格,具有传承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前瞻性。”杨靖教授换下演出服,又站在了讲台上,她的发言题目是《刘德海音乐艺术周的学术思考》,介绍并总结了先生的艺术思想和教育思想。她在讲到刘先生从一个年轻时的传统叛逆者到晚年时成为传统的守护者这一转变时说:“他的这一转变不是个人兴趣和好恶的转移,不是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命题的被迫选择,而是一个学贯中西的民族音乐家,经历了多重文化思潮的撞击和反思之后,文化寻根意识的觉醒,是实现了真正‘文化自觉的精神追求。”上海音乐学院的刘红教授深入分析了刘先生艺术成长道路的历史社会背景,使人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个人成长与社会背景之关系。

来自上海的企业家、音乐活动家杨刚先生介绍了先生晚年的另一愿望——“回归江南文化摇篮”,去找回琵琶的“丝竹”之音。

研讨会结束后,黄虎副院长在音乐周致闭幕辞:“大师已去,我们这一代人将持续修炼、团结合作,躬身入局,甘做中国乐派的爬坡人,传承辉煌谱新曲,励精图治铸华章。”

音乐周艺术圆满结束。

尾 声

通过几天的学习,对刘德海先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于是想赠与先生一顶桂冠:音乐思想家。过去我们把他称作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指挥家,都对,但仍缺一家,就是思想家。其实,在本文的开始部分,我就用了这个词。我们在音乐史课上知晓了多种音乐思想,但是有多少思想能够像刘德海先生的思想这样可以正真地被称为“音乐的思想”?近一个世纪前,同样来自长三角的刘天华先生,提出了“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的思想,并躬身实践,为二胡开创出一片新天地;近一个世纪后的刘德海,提出了“学院与民间接轨,才能与国际真正接轨”的思想,并创作出“新弦索十三套”,岂非恰与天华先生隔代呼应?还有“绿色音乐”的思想,“新民间音乐”的思想,“新古典主义”的艺术主张……,都是多么精彩的命题啊!笔者在此不作展开,先生的遗著《琴海游思》可以证明他就是一位当之无愧的音乐思想家,洋洋数十万言,无论谈什么主题都洋溢着浓浓的哲学气味,闪耀着智慧的思想火花。

在发展民族音乐的道路上,刘德海先生自称是“爬坡人”,而且明知没有尽头还是在爬。笔者认为,坡,可以没有尽头,但不可没有方向。坡,也不是荒山野岭,而是前进道路上的坡。方向不对,道路不对,爬坡就是徒劳。刘先生朝着自己的艺术方向,在前进道路上爬了几十年的坡。他在自己的终点,化为一座丰碑。在我们看来,他是成功的。但是,他走过的路,肯定不是一条所有人都愿意走,而且都适合走的路。这没有关系,只要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愿意一起继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方向一致,分道而行,也许会有更多精彩。

[本文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项目批准号20ZD16)阶段性成果]

刘勇  安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刘德海中国音乐学院刘先生
琵琶哲人刘德海与他的《哲学笔记断想》
“刘德海音乐艺术周”系列活动举办 83位演奏者奏响《十面埋伏》
旧事
投 宿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敖丽芳 达斡尔的歌声在中国音乐学院唱响
研究生层次传统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其构想——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发言提纲)
中国音乐学院上海校友会成立
数学与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