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敷贴联合经穴推拿对颈椎病患者颈痛及活动度的影响

2021-08-31闫鹏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经穴活动度颈椎病

闫鹏

颈椎病在我国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多发,主要由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对神经、椎动脉的压迫所导致。随着近年来电子产品的普及与工作方式的改变,颈椎病发病逐渐呈现低龄化,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生活[1]。常规药物治疗时间较长,见效较慢,且对肝脏及消化道造成不利影响。穴位敷贴的使用可降低药物刺激,经穴推拿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颈椎受力,二者联合使用效果较好[2]。本文通过对2018年6月-2020年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探讨穴位敷贴联合经穴推拿对颈椎病患者颈痛及活动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X线及CT确诊为颈椎病,排除颈椎外伤及精神异常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32~76岁,平均(56.73±2.57)岁;病程0.7~5年,平均(2.36±0.52)年。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31~75岁,平均(56.51±2.43)岁;病程0.8~6年,平均(2.43±0.48)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穴位敷贴治疗,将威灵仙20 g,黄芪、桑枝、徐长卿各30 g,乳香、天麻、防风、桂枝、没药各12 g,当归、赤芍各10 g,姜黄、白芷各6 g,干姜、细辛各3 g,研磨成粉末,加入姜汁均匀调和后制成敷贴,在大椎、大杼、肩井、肩中俞处进行敷贴,头晕、头痛者加天柱、内关;肩痛者加肩髃、臂臑、天宗;臂痛、手麻者加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3~5 h/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经穴推拿,方法如下:患者取坐位,用拇指指腹对风池、玉枕、风府等穴位进行点按、揉拨,时间为2~3 min;再沿着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经脉循行线等进行点按、揉拨操作,两侧交替进行,时间为5~8 min;其后对肩井、百会、天宗、太阳等头颈穴位、背部膀胱经穴、督脉经穴进行点按,时间为5~8 min;抹印堂、推坎宫、揉太阳、掐鱼腰、点揉睛明、扫胆经、夹提两鬓、提双耳、鸣天鼓、推桥弓等依次进行操作,时间为8~10 min;最后采用按揉、拿法、拍法等施行于颈肩部位,时间为1~2 min。2~3次/周。两组均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肌力、上肢和颈部功能均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受影响;好转: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显著改善,颈背部疼痛有所缓解,肌力、颈部和上肢功能较治疗前有所恢复;无效: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3]。(2)比较两组颈痛程度。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痛量表(NPQ)对两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VAS评分0~10分,得分越高说明疼痛越严重;NPQ共9项,每项0~4分,总分0~36分,得分与颈痛呈正比[3]。(3)比较两组颈椎活动度,使用颈椎功能神经测试系统分别在两组治疗前后对颈椎活动度进行测定[4]。(4)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颈椎功能,0~17分,评分越低说明其功能障碍越明显。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两组疼痛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NP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NP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评分对比 [分,(±s)]

表2 两组疼痛评分对比 [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VAS评分NPQ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5) 6.52±0.79 4.13±0.83* 30.89±4.84 20.31±4.13*对照组(n=45) 6.51±0.81 5.24±0.75* 30.12±5.16 24.57±4.21*t值 0.059 6.656 0.730 4.846 P值 0.953 0.000 0.467 0.000

2.3 两组颈椎活动度对比

治疗前,两组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椎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颈椎活动度对比 [°,(±s)]

表3 两组颈椎活动度对比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侧屈旋转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5) 28.35±3.41 43.58±4.23* 42.58±10.23 61.47±9.74*对照组(n=45) 28.51±3.27 35.27±3.64* 42.71±10.51 55.83±10.35*t值 0.227 9.989 1.276 2.662 P值 0.821 0.000 0.205 0.010

2.4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JO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JOA评分比较 [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JOA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5) 10.0±1.2 15.1±1.4对照组(n=45) 9.9±1.3 12.7±0.8 t值 0.309 8.152 P值 0.758 0.000

3 讨论

颈椎病是一种骨科常见疾病,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发病率,而年龄、生活习惯等因素与颈椎病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5]。颈间背部肌肉或者韧带长期劳损及扭挫伤,如不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干预,会导致病变部位出现痉挛、肿胀、出血、粘连、结疤,久而久之,会在外力作用下引发颈椎骨质增生,椎体移位、导致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神经,从而引发一系列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2,6]。上肢症状一般较明显,以手部麻、痛,肌肉无力为主,还会出现反射障碍。发作期上肢(手或臂部)会出现放射性剧痛及麻木等感觉障碍症状,手部肌肉也会减弱,而静止期只会出现轻度症状,甚至是没有任何症状[7]。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电子产品在工作生活中逐渐普及,“低头族”的出现导致颈椎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对患者工作、生活产生不利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8]。

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具有一定局限性,治疗时间较长、见效较慢,长期服用药物会增加肝脏负担,易产生消化道不良反应[9]。中医理论认为颈椎病属于“痹症”范畴,多为正气不足或邪气入侵导致气血不畅所造成,中医认为治疗该疾病的关键在于疏通血管,打通经络,缓解患者的疼痛[10]。中医说:“痛则不通”,因此,治疗的关键是改善微组织的血液循环,从而减少神经刺激与压迫。穴位敷贴将当归、黄芪、赤芍、桑枝、白芷、桂枝、徐长卿、威灵仙等药物通过穴位进入患处,发挥活血益气、消肿止痛、疏通经络、健脾润胃、祛湿除痹功效,药物联合使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11]。经穴推拿操作较为简单,能够有效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淋巴液回流,有效促进患者康复;且经穴推拿具有简单、快捷、高效的优点,可以发挥调畅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同时其还能促进组织血液与淋巴液回流,改善回流障碍、消瘀散肿,提高患者康复效果[2,12]。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穴位敷贴联合经穴推拿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显著。治疗后,两组VAS评分、NP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穴位敷贴联合经穴推拿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状况。治疗后,两组颈椎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穴位敷贴联合经穴推拿可以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活动度。治疗前,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敷贴联合经穴推拿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颈椎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穴位敷贴联合经穴推拿治疗颈椎病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降低颈部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经穴活动度颈椎病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运用反射疗法和经穴按摩及配方沐足液调理常见气郁体质袁忠亮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梁丘穴在治疗急性胃痉挛中的应用
《实用英文中医辞典》针灸经穴英译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