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C肽联合HbA1c检验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

2021-08-31梅伟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胰岛筛查胰岛素

梅伟

糖尿病属于慢性内分泌性疾病,可因多种因素导致血糖代谢异常,主要呈现为持续性血糖增高,不仅可引起多种慢性并发症,还可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控制血糖,需尽早诊断、发现、治疗。血糖测定虽能够反映某段时间内血糖实况,但有效性极为有限[1]。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是一种能够反映长时间血糖情况的指标,可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弥补传统血糖测定不足,更好检测长时间血糖变化情况,但随着外源性胰岛素的广泛运用,容易影响HbA1c水平,导致鉴定方式局限[2]。随着相关研究增多,叶涛等[3]发现血清C肽能够在应用药物或外源性胰岛素前提下,较好反映体内胰岛的分泌功能,不受血糖浓度暂时波动的影响,含量较为稳定,且属于一种体内胰岛素合成过程定量生成的副产物,能够更好反映体内胰岛分泌功能。虽然目前临床已存在关于血清C肽、HbA1c各自检测效果报道,但较少探索血清C肽、HbA1c之间相互关系,而本次就此展开调查,并分析了血清C肽、HbA1c单方面检测及联合检测的优势,以便尽早评估机体胰岛素合成功能状态,具体如下文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0月本院64例疑似糖尿病患者(观察组)、6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试验对象。纳入标准:(1)观察组随机指间血糖≥7.1 mmol/L;(2)能够正常交流、沟通。排除标准:(1)近期服用过降糖药物;(2)存在感染性疾病;(3)存在免疫系统异常、新陈代谢系统异常。观察组男39例,女25例;年龄50~75岁,平均(68.49±8.11)岁;体重53~74 kg,平均(62.49±6.25)kg。对照组男40例,女24例;年龄51~76岁,平均(68.52±8.36)岁;体重54~75 kg,平均(62.55±6.31)kg。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有可比性。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 检测方法

抽取受检者肘静脉血5 ml,使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贝克曼库尔特UNICEL DXI 800型号)检测血浆C肽,采用放射免疫法,试剂盒由天津德普公司提供。使用糖化血红蛋白仪(美国BIO-RAD VARIANTⅡ型号)检测HbA1c,采用高效液相层析法,具体方式按照说明书进行。确诊糖尿病患者时,需依据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共同拟定的文献[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标准,且空腹血糖≥7.1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轻度:符合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但未发生并发症,血糖可通过药物控制;重度:血糖波动范围较大,控制不佳,且出现多种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血清C肽、HbA1c指标变化,再根据观察组病情严重程度划分轻度组和重度组,并对比两组者血清C肽和HbA1c水平。经Pearson分析,病情严重程度与HbA1c、血清C肽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C肽、HbA1c及联合诊断的AUC、灵敏度、特异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用Pearson分析,HbA1c、血清C肽、联合的预测价值采用ROC曲线分析,采用Z检验比较AUC差异,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9时预测准确性高,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HbA1c、血清C肽水平比较

观察组HbA1c高于对照组,血清C肽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1 两组HbA1c、血清C肽水平比较 (±s)

表1 两组HbA1c、血清C肽水平比较 (±s)

组别 HbA1c(%) 血清C肽(ng/ml)观察组(n=64) 9.65±1.31 0.81±0.13对照组(n=64) 5.43±1.05 1.74±0.10 t值 20.109 45.362 P值 <0.001 <0.001

2.2 观察组不同病情状态的HbA1c、血清C肽水平比较

重度组HbA1c高于轻度组,血清C肽低于轻度组(P<0.05),见表 2。

表2 观察组不同病情状态的HbA1c、血清C肽水平比较 (±s)

表2 观察组不同病情状态的HbA1c、血清C肽水平比较 (±s)

组别 HbA1c(%) 血清C肽(ng/ml)轻度组(n=42) 7.49±1.54 1.12±0.25重度组(n=22) 10.72±2.39 0.62±0.14 t值 6.557 8.674 P值 <0.001 <0.001

2.3 病情严重程度与HbA1c、血清C肽的相关性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病情严重程度与HbA1c呈正相关性,与血清C肽呈负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病情严重程度与HbA1c、血清C肽的相关性

2.4 ROC曲线分析

ROC曲线分析显示,HbA1c筛查预测的AUC为0.804,血清C肽筛查预测的AUC为0.744,联合筛查预测的AUC为0.941,见表4。依据AUC及标准误,采用Z检验AUC差异,HbA1c与血清C肽的AUC比较:Z=(0.804-0.744)/(0.090×0.090+0.098×0.098)0.5=0.451,P=[1-NORMSDIST(0.451)]×2=0.652; 两 项 联 合 与 HbA1c的AUC 比较:Z=(0.941-0.804)/(0.057×0.057+0.090×0.090)0.5=1.286,P=[1-NORMSDIST(1.286)]×2=0.100;两项联合与血清C肽的AUC比较:Z=(0.941-0.744)/(0.057×0.057+0.098×0.098)0.5=1.738,P=[1-NORMSDIST(1.738)]×2=0.041。ROC曲线见图1。

图1 三种类筛查方式的预测价值ROC曲线

3 讨论

糖尿病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和饮食结构改变,呈上升趋势,是一种因胰岛素作用缺陷或分泌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高血糖,随着病情恶化,可引起水电解质代谢、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诱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时可累及心、肾、脑,随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为了避免产生不可逆损伤,需及时发现、诊断、治疗[5-6]。早期诊断糖尿病主要依借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奶量,虽具有操作简便、易判断等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缺陷,例如空腹血糖仅能够反映即刻葡萄糖水平,且无法对一个时间段的血糖做出准确判断,甚至受到机体应激反应影响,极易发生漏诊[7]。

HbA1c水平能够间接反映血糖水平,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合成稳定性较高,是目前衡量血糖控制好坏的主要指标,当血糖代谢越紊乱,HbA1c水平越呈升高趋势,若得不到及时控制,还可刺激肾小管收缩,引起肾小球硬化,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损伤血管内皮,故部分学者认为HbA1c与肾损伤存在一定相关性[8-9]。血清C肽是胰岛β细胞分泌物,以等分子数分泌到人体血液中,能够对胰岛β细胞功能做出良好反应,且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影响,故即便患者正在接受胰岛素治疗,也可通过血清C肽测定,了解机体胰岛β细胞功能[10]。在本次结果中,观察组HbA1c高于对照组,血清C肽低于对照组,说明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血清C肽和HbA1c水平改变,此项结果与谢建培[11]报道一致。主要是糖尿病患者早期可因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糖代谢紊乱,引起HbA1c水平持续上升。而血清C肽属于胰岛β细胞分泌产物,可共存于分泌颗粒,并释放至毛细血管中,能够反映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故两项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血糖代谢紊乱情况。从另一方面考虑,HbA1c反映了血糖平均水平,C肽反映了胰岛残留功能[12]。由于血糖改变不单纯与胰岛功能线性相关,故两项测定数值关系也不会呈单纯线性改变,基于此项原理,本次分别检测了正常人群及糖尿病轻度、重度者,结果显示,糖尿病病情越严重,血清C肽水平越低,HbA1c水平越高,且经Pearson法分析,病情严重程度与HbA1c呈正相关性,与血清C肽呈负相关性,说明糖尿病性质的改变,是从胰岛素抵抗到胰岛素功能耗竭,因此血清C肽和HbA1c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程度,对病情、治疗指导均具有重要意义[13]。

从诊断价值角度分析,当血清C肽诊断灵敏度88.89%,特异度60.00%;HbA1c诊断灵敏度90.74%,特异度70.00%;两项联合诊断灵敏度98.15%,特异度90.00%,说明两项联合诊断更能够达到相互弥补作用。主要是因HbA1c虽能够弥补传统空腹筛查的不足,更好检测长时间的血糖值变化,且HbA1c个体生物变异较小,短暂的生活方式改变不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但HbA1c值变化缓慢,无法及时监测出血糖短时间内变化,从而导致测定结果不敏感,不适用于血糖变化快者[14]。而血清C肽是一种“副产物”,可理想反映人体内源性胰岛分泌功能和胰岛功能运作情况[15]。

综上所述,血清C肽水平联合HbA1c筛查能够反映疾病严重程度和胰岛素分泌功能,运用于糖尿病筛查中,可提高准确正确率,为日后指导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胰岛筛查胰岛素
临床胰岛制备研究进展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筛查方法在筛查不同孕周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情况的应用价值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NRS2002和MNA-SF在COPD合并营养不良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人工胰岛成功用于小鼠
应该如何准确划定产前遗传筛查范围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拆封前后保存有别
胰岛素笔有哪些优缺点?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