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探究

2021-08-31李春美

科技视界 2021年22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智慧图书馆

李春美 邢 伟

(1.滨州医学院图书馆,山东 烟台264003;2.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山东 烟台264100)

0 引言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5G应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已向智慧时代迈进[1]。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对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为推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在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智慧图书馆[2]。可以说,智慧图书馆作为适应技术变革的图书馆新发展形态,已成为图书馆面向未来发展的新理念,这也对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和服务转型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3]。为此,图书馆的空间建设,作为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通过打造智慧空间,实现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升级。

1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近两年随着对智慧图书馆研究的深入,对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指出,智慧图书馆是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和智能化设备为一体的,而这是将先进智能技术的引入,是智慧图书馆的实现。而智慧不等同于智能,随着对智慧图书馆认识的深入,智慧图书馆的实现应是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作为基础,在新技术赋能下,把“以人为本”为核心,以用户需求驱动为导向,以一种更加智慧的方式提供服务,从而形成的一种全方位互联互通、高效便捷、深度协同的“人、资源、空间、环境”交互融合的图书馆新形态[4]。

2 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的变化

对于图书馆的发展,学者吴建中从空间发展的角度指出,图书馆经历了由以藏书为中心的第一代图书馆,发展为以开放借阅为主的第二代图书馆,到实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形成创新交流环境下,能够促进知识流通、注重多元素养和激发社群力,具有可接近性的、开放型以及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资源融合的第三代图书馆[5]。

传统图书馆以满足读者藏、借、阅的需求为主,在空间功能上主要是实现文献资源的存储以及读者阅览,在空间设计上呈现出建筑设备老化、功能单一、阅读时间和空间的受限性等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藏、借、阅的传统空间功能及布局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更不能很好地吸引读者,出现读者借阅率低,到馆率低的现象。而智慧图书馆环境下为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提升服务水平,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术氛围,打造智慧化图书馆。读者在图书馆的体验,最直接的也是最主要的是在图书馆提供的场所空间中体现的,因而,图书馆空间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空间设计,需要打破传统图书馆以书为中心的空间布局,通过融入新的时代元素,不仅仅是关注建筑空间的改变,更要注重用户的参与、体验与感受,打造集学习、阅读、交流、社交休闲于一体的形态更加多样、使用更加便捷、体验更加舒适的智慧化开放共享空间。

3 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发展方向

3.1 在设计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用户需求驱动为导向

在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推动下,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变化使得传统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已经不能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读者阅读行为以及读者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读者对于图书馆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在获取基础服务的同时,还需要获得如思想灵感的碰撞、知识的交流共享、舒适体验空间等更加丰富的体验。有专家学者指出,图书馆的能力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其智能。因而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空间的设计需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主体的用户需求,进而提供多元化的空间服务。

3.2 在空间环境上,融入时代内涵、文化创意及绿色环保等元素

智慧图书馆是以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为基础,因而空间环境的整体设计上应具有时代气息,通过5G技术、“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以及智能化设备的引入,展现出时代发展的多元化、智能化,如对温度、湿度、光照的智能化调节,实现高校图书馆在空间环境上的全面感[6]。图书馆空间环境所带来的视觉美感和舒适的使用体验越来越成为吸引读者到馆的重要因素。如对图书馆桌椅陈设的设计,不同品种绿植的引入,通过对颜色、大小、环保材质的考究到充分考虑满足读者使用的舒适性、多样性的空间以及创意性造型的设计,以激发读者的创意想象、创新活力,同时为读者提供空间环境所带来的视觉美感和绿色环保及舒适性体验[7];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化建筑,在图书馆灵活开放的整体空间布局设计上,通过融入本校的或者区域的人文特色,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高校文化地标。可以说,通过以上多元素的融入,有助于优化空间环境,打造文化内涵丰富、主题特色鲜明、思想活力迸发、舒适互动的良好氛围。

3.3 在空间布局上,打造多元、交互、协同空间

智慧图书馆环境下,传统图书馆已不能适应时代需求,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要充分考虑图书馆功能的发展变化,通过打造功能多样、整体协同、立体交互的空间格局,以满足读者在图书馆进行阅读、学习、交流、创新、休闲等多样化的需求。如学习区、研讨空间的设立,为读者提供自主、自助式学习讨论空间与场所;咖啡吧、闲适阅览区、休息区等的设立,为读者提供集交流、休闲阅读于一体的多样化休闲空间;3D互助打印区、VR虚拟区等创客空间的设立,为读者提供创意激发、新技术体验的空间。

4 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作为高校图书馆,是教育引导高校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随着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5G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在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形态和功能定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图书馆承担的使命更加趋向于学习中心、交流中心、知识中心和文化中心,而通过空间重塑,打造集基本空间、共享空间、拓展空间、虚拟空间于一体的多元化、交互性的智慧空间,有助于促进师生学习交流、创意激发、知识共享和文化育人。

4.1 基本空间

基本空间是高校图书馆最基本功能的实现,包括学习空间和阅读空间,主要是满足读者自主学习和阅读的需求。其中学习空间可以设立如独立学习区、24小时自习区,阅读空间包括按照学科分类的不同学科类别的书库、二级学院专题图书资料室、特藏库、图书漂流站等。通过座位预约系统、人脸识别系统、RFID技术、自助借还机、自助打印机等技术和设备的引入,形成“书中有人,人在书中”的开放式学习、阅读空间。

4.2 共享空间

共享空间主要是为实现交流研讨和知识分享,包括交流研讨空间(如研讨区、读书沙龙区、知识讲座区等)、多媒体空间(音乐欣赏厅、影视欣赏厅、电子阅览区、朗读区、多功能厅、报告厅)、休闲空间(如咖啡吧、休闲区、休息区)。通过电子白板、投影仪、朗读亭、多媒体设备等引入,形成集小组研讨、电子阅览、分享展示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共享空间。

4.3 拓展空间

拓展空间主要是为实现文化传播、思想碰撞、新技术体验以及信息文化素养的提升,包括文化展示空间,如学校特色文化展区、区域特色文化展区、学校艺术作品展区等,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潜移默化地提升读者的文化素养;创客空间,如3D打印,创新体验区、新技术体验区、慕课录制区等,以促进创意分享,实现多元思想的交流碰撞,并通过合作进行创新;新技术体验空间,如VR体验区、前沿设备互动区等,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读者带来沉浸式体验;信息素养提升空间,如新生入馆培训、信息素养讲座等,通过嵌入式课堂、专业化培训以促进读者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

4.4 虚拟空间

虚拟空间主要是为读者提供线上的网络交互平台,推动资源的获取和知识的共享,包括图书馆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以及其他形式新媒体等,为读者提供网上参与和互动的平台;资源聚集平台,如在线电子资源、移动图书馆等,以实现数字资源的开放共享和面向读者的全面覆盖。

5 结论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在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面对图书馆转型升级的挑战,通过智慧空间的设计,突破时空的限制,形成人、技术、空间、环境、资源的交互融合,实现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精准化的服务,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为用户提供最优化的体验空间,真正让高校图书馆成为读者身边的图书馆。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智慧图书馆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图书馆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