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科普类MG动画研究

2021-08-30陈玲琼

美与时代·上 2021年3期
关键词:科学普及互联网思维

摘  要:科普是指传递知识,用怎样的形式传递知识尤为重要。互联网时代下,MG动画应运而生,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以MG动画为形式载体,对科学知识以另一种形式進行解读,让科普更易被人们接受。在该背景下,对科普类MG动画的概念、发展变迁、特点等进行梳理,从应用创作角度整理出科普类MG动画在制作时应遵守的几大原则,从而对今后的科普类MG动画的实际制作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科学普及;MG动画;科普动画

一、科普类MG动画

(一)概念

科普是科学普及(popular science)的简称,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将专业的科学知识简单化,省略细节;二是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专业术语翻译成简单明了的语言。国内的科普概念更多是指一种社会教育,传授人们科学知识,以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公民科学素养的有无关系着科技创新的进度、国家综合实力排名。因此,科学普及工作必不可少,国家政府部门也十分重视,先后设立了科学技术普及局、科普管理机构,并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国家级科普场馆等支持科普工作。但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用户难以有多余精力或耐心阅读长篇文字,往往只看标题。因而泛滥横行的“标题党”通过截取猎奇词汇、夸大事实等手段吸引人们眼球,使得观众错失正确信息,引发错误的大众传播。因此,选择符合时代特色的形式载体传达知识至关重要。

MG全称为 Motion Graphic(动态图形或运动图形),它是一种融合了动画电影与图形设计的语言,基于时间流动而设计形成的视觉表现形式,具备了极强的包容性,能够与多元化的设计艺术风格进行混搭[1]。MG动画作为当下影像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视觉表现上使用了平面设计的规则,在技术上运用动画制作手段。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MG动画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产品宣传片、商业活动视频、音乐MV、团队展示、公司招聘甚至是科普教育等方面都有所应用。而MG动画作为市面上“快餐文化”、商业文化发展下的新型动画形式,也符合当今时代碎片式、快节奏、便捷化的传播方式,MG动画正是在这样的时代特征下孕育出来的、新的动画形式。

科普类MG动画就是将科学普及与MG动画进行有机结合,换一种方式为大众解读知识。以MG动画为形式载体,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趣味化解读科学不失为一个科普的好办法。科普类MG动画在发挥动画娱乐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传播科学,将庞大繁琐的专业术语、陌生词汇变得通俗易懂,再借助多种媒体平台,有利于科普类MG动画持续有效传播和信息内容传递。

(二)发展变迁

我国最早的科普类动画《布谷鸟叫迟了》,主要科普农作物种植知识。19世纪60年代,家喻户晓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一经问世,就成为了中国动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故事讲述了一群小蝌蚪为了寻找妈妈而闹出种种误会的故事,但在叙事时将青蛙的生理特点融入进去,向幼儿们科普了青蛙这一生物的特点。特伟导演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写意水墨画,创造性地开辟了用中国独有的水墨技法创作动画片的道路,其宣传点也落脚在动画美术风格上。早期的中国动画片比起讲好故事更注重动画的艺术性,因此也叫美术片。到1990-2000年,《蓝猫淘气三千问》《海尔兄弟》等面向幼儿的科普动画深受儿童欢迎,这类科普动画在剧情发展中总是先遇到问题,然后主人公开始解决问题,科普知识,使知识解说更易被儿童接受。随着时代发展,到了2012年,互联网发展下的科普动画栏目《飞碟说》以轻松诙谐的解说、简约扁平化的画风、固定的传播渠道与投放时间拥有了大批年轻观众。自开播以来一路走红,播放量和订阅量十分可观,创造了亿级流量的神话[2],成为科普动画的业界标杆。

将更贴近现代科学技术、更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科普动画《飞碟说》与早期的《小蝌蚪找妈妈》对比,可以发现科普类动画片的侧重点已经由注重画面美术效果到注重动画整体效果、由单一的儿童受众扩大到成年群体、由传统的说教式科普转变为诙谐调侃的解说方式。现代技术、人们的思想、面向受众都发生着改变,娓娓道来讲述故事教育人们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科技、人心浮躁的社会和越来越庞大的成年受众群体。动画形式也从注重传统艺术性偏移到侧重现代化技术与艺术趣味的融合。技术与科学紧密相联,科普类MG动画正是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艺术表现形式多元化,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三)特点

1.成本低、易传播

传统二维手绘动画制作进度缓慢,往往需要具备专业美术功底的从业者来绘制1秒至少12张原画与动画;三维动画通过建模、贴材质、绑定骨骼、打灯光、渲染等多道工序下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与这些动画种类相比,MG动画在制作成本和入门门槛上极其占优势。科普类MG动画时长通常限制于2分钟内,利用Flash、After Effects等软件便能轻松快捷制作,一个人拥有一台性能较好的电脑即可完成丰富的画面制作。科普类动画目的虽然是传递知识,但为适应快节奏时代的需求,利用MG动画形式可以制作出具有短小精悍、制作精良、互联网娱乐思维多方面特性,同时保证时事热点话题的时效性,及时大众平台上传播。

2.线性叙事

一般来说,MG动画的叙事语言要比影视动画单薄许多。影视动画主要以讲故事为主,叙事语言丰富,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突出人物、表现故事。而MG动画十分简洁,通常为线性叙事,前后紧密连接,顺时而不间断。线性叙事的方式和MG动画客观条件限制有关,文案脚本较短,在叙事手法上没有发挥的余地,叙事方式往往一气呵成。科普类MG动画文案内容多表现某一种科学知识,情节简单,没有复杂的电影叙事表现手法,线性叙事能保证文案的连续性,使观众更易接受。

3.受众面广

在新时代背景下,观看动画片不再是儿童的特权,成年受众数量在不断增加,且对动画片的形式要求更加多样。科普类MG动画比起传统动画和传统科普形式,受众面更广,其受众既包含渴求知识的大众群体又涵盖新媒体时代下的新新人类。科普类MG动画内容诙谐生动,节奏感强,以MG动画特有的方式对科学知识进行碎片化的信息整理,使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可视化、直观化。在有限的时间单位里承载大量的信息,从而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受众眼球。

二、科普类MG动画创作原则

(一)优化文案

传统媒体下科普知识的形式往往是严肃且枯燥的,将科学知识转化成易被人们接受的解说形式,重点在于文案创作。文案作为动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补充画面之外的信息,还能对画面里的信息进行整合,起到传递重要信息和增强主题的作用。合适的文案对科普类MG动画来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高质量的文案脚本能在逻辑自洽的基础上,兼顾动画的艺术创造性,使科普类MG动画更具连贯性和观赏性。除此之外,优质的文案一定是在深挖主题内涵的基础上,思考用更好的创意来传达信息。如果文案缺乏良好创意,很容易失去精髓,所以创意思维是优化文案的最好体现。

(二)趣味性包裝

科学是理性且严谨的,而艺术是感性且趣味的。长篇大论、说教意味的科普在网络化、年轻化的时代不受大众欢迎。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存环境中,人们更愿意接受互联网中娱乐思维模式的解说,观看好玩有趣的节目来调节生活、减轻压力。因此,想要正确良好且及时地传达科学知识,对科学进行趣味化的包装必不可少。趣味性包装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画面足够有趣,丰富的画面能凭借视觉上的冲击吸引观众;二是角度新颖,对陌生知识领域的好奇与新颖的解读方式让观众有深入观看的欲望。只有深入浅出地普及知识,凭借独特的视角和诙谐的画风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赢得观众喜爱。

(三)合理取舍,缩短时长

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更新速度加快,人们的时间呈现碎片化,往往没有多余精力去浏览篇幅过长的文字或视频。基于该特点,制作科普类MG动画时需要因地适宜,时长不宜过长,以适应观众在碎片化时间观看。当时间限定在一个范围内后,对于画面、文案、每一帧的分镜头都要进行合理取舍,从而在限定时间范围内达到高效率的科学知识传递。通过精简文字,使用简单、易理解的短句与短词语等方式,使科普类MG动画达到最精简、最优化。

(四)打造IP角色

科普类MG动画的视听语言简单,不需要对白,只需塑造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角色在画面中为观众讲解。在极简主义的视听语言基础上,科普类MG动画要想持续生产并将产品转化为可观的效益,除了风趣的画风、讨论性十足的话题、足够新颖的角度外,打造一个深入人心的IP角色也很重要,因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特点鲜明的角色形象往往能决定整部动画作品的风格[3]。这是机器猫、小黄人等大热IP作为动画系列片能持续输出的主要原因,并影响着整个动画的基调。所以打造一个良好的IP角色传递科学信息,可以提高观众的接受度。

三、结语

总之,网络与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新技术带来了新的动画形式,改变了人们的创作方式;新媒体带来了新的传播渠道,丰富了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在全新的发展形式下,将科普搭上MG动画“快车”,使得科学知识趣味化、明了化。科普类MG动画利用艺术语言解说科学知识,使艺术与科学融合发展,具有高度的应用与研究价值。新颖的解读、科学的方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使人们在轻松娱乐中学到知识、掌握科学奥秘。科普类MG动画在新的时代,将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创造力与机遇。

参考文献:

[1]周春月.浅谈MG动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与应用[J].美术大观,2016(10):138-139.

[2]程莹.MG动画《飞碟说》视觉语言的表达分析[J].视听界,2018(2):75-78.

[3]莫冰.动画人物的动作设计对人物性格的表现[J].科技风,2011(7):212.

作者简介:陈玲琼,硕士,西安培华学院传媒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科学普及互联网思维
浅析移动互联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去中心化的创作趋向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广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动效果调查研究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研究
构建区域内科普共同体的研究
民国时期科普教育的开创与探索
公共图书馆现代科普教育思考
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的设想①
高校教师参与科学普及工作的激励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