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生为国铸重器

2021-08-28朱玉珍严子润

兵器知识 2021年8期
关键词:坦克研制

朱玉珍 严子润

王哲荣,1935年10月生,河北省高阳县人。1962年8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坦克装甲车辆专业,是我国著名坦克装甲车辆设计专家。先后专职、承担、主持研制了多项重型武器装备,其中ZTZ99式主战坦克参加了国庆50周年阅兵。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中国兵器工业第201研究所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院士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荣获中国兵器工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一等奖、中国兵器工业功勋奖和中国兵器工业优秀管理者等称号。2004年国庆55周年,王哲荣作为5位科技界专家之一,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亲切接见。

在国防科技领域,涌现出无数个不畏艰难、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科学家,他们穷尽毕生精力,以强烈的民族自信和家国情怀,让中国崛起于世界强国之林。著名坦克设计专家、中国兵器工业第201研究所王哲荣院士就是这样的一位科学家。60多年来,他心无旁骛,不追逐名利,只图把国家急需的事情干好。在他看来,“他只是在国之重器里面做了一点儿有用的工作,只是为国家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今天,记者带您一起走近这位带领团队披荆斩棘,使我国主战坦克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ZTZ99式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王哲荣院士。

战乱立志,投身国防

1935年10月5日,王哲荣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一个农民家庭,父母勤劳朴实,以种地为生。少年时代的王哲荣曾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倚仗先进的坦克大炮在晋察冀边区的烧杀抢掠,造坦克大炮、参军保国是他儿时最大的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王哲荣努力学习,1956年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如愿考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坦克专业,实现了他造坦克、保家卫国的少年初心。

哈军工纪念馆,群塑背景是毛主席写给哈军工的训词

1953年,陳赓大将创建哈军工

青年时代的王哲荣

1957年4月24日,时任国家副主席朱德元帅(左二)视察哈军工时给全院同志讲话

贺龙元帅、罗瑞卿大将(后中)视察哈军工学员宿舍,受到学员们的热烈欢迎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急需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急需大批军事技术干部。在国家财政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中央集中有限力量和资源,即速组建了哈军工,成为我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技术学院。哈军工创建于1953年,首任院长为陈赓大将,在上世纪50年代是与清华、北大并驾齐驱的著名高等学府,考入的学生全部来自全国赫赫有名的重点中学。学院建有国内一流的教学大楼,配有各种先进的教学设施,是心系民族、强我国防的热血青年向往的圣地。能进入这所高等学府深造,王哲荣深感光荣和学习任务的艰巨。他在校期间,朱德、彭德怀、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来校视察,关心学校教育和学员的学习生活,这也使得他越发勤奋刻苦,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本领,造出像苏联T-34那样的英雄坦克。在校整个学习过程中,王哲荣不仅注重理论学习,更注重联系实际。在部队实习期间,他亲自驾驶T-34坦克在丘陵山地驰骋,完成实车驾驶、实弹射击、无线电通信等主要实习内容,经考试达到三级坦克驾驶员水平。在内蒙一机厂实习时,他以极强的求知欲,不怕苦、不怕累,跑遍了工厂各个车间和工种,熟悉了炼钢、铸造、焊接、喷沙,车、铣、刨、磨、热处理,部件装配调试,整车总装调试,原地试车,工厂试车等各个环节,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了一辆坦克生产的全过程,加深了对坦克专业基础理论的理解,为日后终生献身国防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基础。1962年8月,王哲荣以优异的成绩从哈军工毕业,被分配到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01研究所前身)。就这样,他怀着坦克报国的远大志向,开始了光辉的“坦克人生”。

1959年12月23日,周恩来总理视察哈军工,在炮兵工程系了解自行火炮的研制情况

1958年9月16日,邓小平总书记和李富春、杨尚昆一起视察哈军工,在空军工程系无线电实验室了解情况

国产第一代69式中型坦克

1980年,王哲荣(左2)向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汇报64式坦克

从罗马尼亚引进的苏制T-72坦克零件,经王哲荣主持复装后,定名为64式坦克

潜心钻研,献身兵器

1962年,王哲荣到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后,从事坦克总体研究。1963年,装甲兵和五机部并行研制“121中型坦克”(即69式中型坦克)。1964年上级决定将研制工作合二为一,一代“121”坦克的研发项目全部划归五机部负责,装甲兵把研制成果交给五机部,组织上决定派王哲荣一人参加“121”的全过程研制。王哲荣欣然领命,告别家人,只身来到包头,代表军方协调“121”研制,并参加技术论证、总体设计、总装调试、样车试验、设计定型等全过程研制工作。王哲荣从走进工厂那天起,工作干劲就令同事们折服。他白天画图纸、搞设计,晚上到车间去研究坦克每个零部件的加工过程,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坦克的改进设计工作中。坦克总装需要用到的各种数据他都一一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各种零配件的结构、安装位置、加工尺寸与公差,他都做到心中有数。这项工作一干就是10年,就连每年一次的春节,如果工作需要他也坚守在岗。经过10余年的艰苦攻关,在充分吸收和借鑒59式坦克技术的基础上,圆满地完成了三轮整车的研制。1974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设计定型。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国内第一代中型坦克,其研制成果为我国坦克外贸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重大经济效益。1978年,69式中型坦克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中国第一代坦克的问世,并没有减轻王哲荣肩头的压力,反而使他心中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与日俱增。此时苏联T-72坦克已经研制出来,而我们还停留在一代坦克水平。中国坦克与世界先进坦克的巨大差距时时紧绷着王哲荣的神经,追逐和赶超世界先进坦克的研制步伐成为他此时的梦想,他迫切希望设计出更先进的坦克。1974年至1984年,王哲荣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燃气轮机试验坦克,明确了燃气轮机坦克车辆的使用特点、应用前景等;主持了中型坦克新部件试验坦克,明确了新部件在坦克上应用须解决摩擦片寿命、油泵可靠性、电液伺服阀温度适应性等问题;在无任何图纸的情况下,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他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多年实践经验,主持完成引进项目“64式坦克”复装、试验和对其设计思想、技术特点的分析,并主持编译出版《64式坦克技术说明与使用指南》上中下三册。这些工作为日后三代坦克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64式坦克零部件测绘

正在试车的三代坦克

三代坦克总设计师与副总设计师,(左起)杜慧昌、傅宝玉、祝榆生、王哲荣

三代坦克,成就梦想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德制“豹”2、美国M1A2等为代表的第三代坦克开始引领世界主战坦克的潮流。而此时我国坦克的整体性能还没有达到第二代的水平,防护力、机动力、电子系统性能等与世界先进坦克存在巨大差距。面对各种武器的自主研发、更新换代、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迫切需求,在“八五”计划期间,中央决定研制我军第三代主战坦克。1984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承担了该项任务。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邹家华三顾茅庐,力邀66岁、德高望重的独臂战斗英雄祝榆生担任项目总设计师。在祝总师的推荐下,国防科工委任命王哲荣为副总设计师兼总体组长,与祝总师共同承担研制重任。1986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正式下达研制任务书,要求该项目以自主研发为主,在设计定型时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能力与国外的新型坦克相抗衡。由此,我国开启了从一代坦克到三代坦克的大踏步跨越。

接受研发任务后,王哲荣会同祝总师,根据我国当时国情,提出“系统取胜”的设计思想,及“技术上螺旋上升,运营上良性循环”的运营模式。

“系统取胜”是指,在我国现有的技术基础(如材料、工艺、元器件、大部件、试验测试手段等)不如发达国家的条件下,通过多学科技术的高综合、系统匹配、优化方法,研制出具有同国外同期新型主战坦克抗衡能力的主战坦克,达到1+1>2的效果。在该项目16年的研制过程中,王哲荣始终工作在第一线,以“系统取胜”的创新思路主持主战坦克总体方案论证、总体设计,严格控制总体研制质量。部件台架功能、性能试验达不到规定要求,不能上系统;系统台架匹配试验达不到规定要求,不能上整车:整车装配调试、原地试车、工厂试车达不到要求,不能进入试验阶段。这种严格的质量控制,为复杂武器系统一次研制成功打下了基础。

“技术上螺旋上升”是指,新型主战坦克为大型复杂武器系统,研制周期长;在研制过程中,国外三代坦克也在不断改进提高:为避免经过较长研制周期的新型坦克在设计定型时,综合性能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研制任务安排上分两步走。第一步,完成中央军委下达的49项战技指标;第二步,通过采取总体设计留有发展潜力、跟踪国外同代坦克发展水平、关键技术占领世界水平制高点、先敌开展光电对抗技术研究等措施,保证武器的先进性,超额完成指标。项目组从实战角度注重坦克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三项重要指标,自主研发的带热像瞄准镜的火控系统、125毫米高膛压滑膛炮、1200马力涡轮增压空一空中冷柴油发动机、激光压制观瞄装置、激光敌我识别及激光辅助通信系统、组合结构的复合装甲与车身外形等一系列成果,使三代主战坦克不亚于美国M1、德国“豹”2、日本90式等先进主战坦克。

王哲榮(左三)在三代坦克研制现场

王哲荣(左一)与总师祝榆生(右一)在察看坦克配装发动机的运行情况

“9910”工程三代坦克交装部队

99式三代坦克参加国庆阅兵

“运营上良性循环”是指研制过程中,将坦克部件的成熟技术推广应用到外贸坦克和国内现役坦克的改进提高上,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使参研单位在定型前的研制过程中获得经济效益,调动厂、所、院(校)研制过程中的积极性,稳定研制队伍。该项目在设计定型前的研制过程中,利用新型主战坦克的部分成熟研制成果(火力系统、火控系统、自动装弹机构、组合装甲防护和行动部分等),研制出新型外贸坦克,并改进了当时服役的96式坦克。三代坦克项目在完成定型之前,不仅收回了全部成本,还使中国陆军坦克的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该项目组研制出第一轮样车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与重视。1991年7月,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亲临现场,观看试验并为该车剪彩。同年9月,在河北某地军事演习试验中,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家主席杨尚昆、国务院总理李鹏等党政军领导,观看主战坦克和光电对抗新技术试验车,王哲荣代表项目组向国家领导人汇报研制情况,并现场回答首长的提问。首长对主战坦克研制工作给予了肯定。该项目完成正样车研制后,交定委进行了常温、低温、高温、高湿、高原、沙漠适应性试验考核及武器系统定型考核。每次试验,王哲荣都亲自带领技术保障队亲赴试验现场,从不缺席。夏天最热的时候去海南、冬天最冷的时候去漠河,高原、沙漠、山地、丛林,哪里环境恶劣就去哪里。每次跑车试验结束后,他都会迅速找驾驶员与测试人员,仔细询问情况,为项目改进收集第一手资料。经过16年的艰苦攻关,1999年,三代主战坦克终于完成设计定型,并命名为ZTZ99式坦克。

该项目研制成果得到了国家、军方的肯定。国务院、中央军委设计定型委员会给予高度评价:“该项目是我国自主开发研制的大型复杂武器系统,其综合性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它的研制成功,是我国坦克装甲车辆研制能力和水平跃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是我军武器装备中新的杀手锏。”

1991年7月,王哲荣(左二)向时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右二)等一行人介绍三代坦克性能

1991年9月,王哲荣向时任中央领导江泽民、杨尚昆、李鹏汇报三代坦克性能

99式坦克参加“和平使命”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199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第三代主战坦克气势恢宏地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军事智库“战略研究机构”负责人詹姆斯·邓尼根曾撰文分析称,99式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远强于美军M1A2主战坦克。战场上如果这两种坦克迎头相遇,M1A2肯定“要吃大亏”。对于王哲荣来说,这意味着,他几十年来和中国坦克一起赶超国际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2001年,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王哲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三代主战坦克定型后,王哲荣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某重点演示验证项目的研制,主持并担任总设计师。2004年圆满完成了该项目研制任务,2005年该项目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9年,99式坦克首次驶出国门,参加“和平使命”中俄聯合反恐军事演习,成为中方最受瞩目的武器装备。它也凭借卓越的表现,证实了人们对其卓越性能的种种猜测。

为保证99式坦克能够在与其他国家升级后的三代坦克的对抗中占据全面优势,王哲荣作为顾问参与了相关后续的改进工作。设计团队进一步增强了99式坦克的火力、防护和动力系统,同时,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使乘员不但能在不同战车间共享各种信息,还可以同武装直升机、自行火炮、步兵战车、保障车辆保持信息的实时资源共享。这些举措使得99式坦克的优势得到了明显提升。2014年,装备了新型1500马力(1103千瓦)发动机和模块化动力一传动组件的改进型坦克99A,机动性较99式有了较大提高,曾在2014年中俄联合军演中全面压倒了向来以机动性闻名于世的俄制T-72坦克。

提携后学,甘当人梯

提携后学,甘当人梯,是王哲荣工作的真实写照。王哲荣在负责三代坦克总体技术的同时,结合项目研制,通过给青年人压担子,见缝插针地给他们讲课,来提升科技人员的设计能力、设计水平。他已培养了10多名总师、副总师。多年来经他培养的副主任设计师以上技术骨干达30余名,这批科研技术骨干目前已成为我国坦克装甲技术研发的主要力量。

带着为国家培养杰出创新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王哲荣积极为有志于祖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中青年成长搭桥铺路。在99式坦克问世后的10余年时间里,他主动从总师位子上退下来,以顾问角色指导项目组成员。他还将自己科研与工程实践的宝贵经验,编写出版成多部论著,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了后人,如《在创新中发展的坦克装甲车辆》、《论我国主战坦克发展与技术途径》、《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我国主战坦克研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论125毫米杀伤爆破弹反坦克系统》、《第三代主战坦克研制大纲》、《第三代主战坦克研制工作总结》、《燃气轮装坦克应用前景》、《64式坦克特点分析》、《64式坦克技术说明与使用指南》等。他希望更多的年轻同志站在他的肩膀上再攀高峰,为国防作出更大贡献。

在王哲荣心中,事业永远是第一位的。即便如今到了颐养天年的年龄,王哲荣每天的工作依然排得满满当当,改材料、审报告、开研讨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院士以实际行动捍卫着祖国的和平。

王院士考察调研,左为湖北久之洋公司,中为南京理工大学,右为江苏省汤臣自动变速箱生产车间

猜你喜欢

坦克研制
千分尺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检定装置的研制
简易光学显微镜的设计与研制
超级坦克大乱斗
96B坦克的精彩瞬间
试析机械基础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开发
哈尔滨机场雷暴分析预报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坦克新杀手
谈天说地
韩国的K1A1主战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