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2021-08-28梅苏芹

江西教育C 2021年8期
关键词:许地山落花生花生

梅苏芹

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学生渗透相关的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从而让学生成为有文化自信的人。

一、体悟文字本身的文化意蕴

文字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蘊。教师应让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感悟文字传达的情感和韵味,从看似普通的文字中体会到文化的意蕴和美。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的开头,许地山先生就从母亲觉得空地“荒着怪可惜的”落笔,接着以“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高度概括了姐弟几个从劳动到收获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对于作者和家人种花生的过程,教师不能因为作者的轻描淡写就简单带过,而要重视学生对这段描写的体验、感悟,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劳动最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种子。笔者引导学生围绕“从花生的成长,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话题,进行自主阅读和批注。在交流时,有的学生从“母亲不让土地荒着”这一细节,感受到母亲勤俭节约的本色;有的学生读出了母亲伟大而无私的爱;有的学生读出了作者和家人在劳动中的快乐;有的学生读出了花生收获后大家的惊喜。如此,教师将学生的感悟加以汇总,劳动教育就渗透进了课堂教学。

接下来,笔者在拓展教学中,从“番”的字形说起:上面为“采”,下面的“田”似其掌。课文中“翻地”的“翻”和“播种”的“播”都有这个偏旁。给“番”加上“羽”,有飞起之意;加上“扌”,则是将种子撒入土坑……学生在“番”“翻”“播”三个字的字形演变中,感受到汉字的智慧,触摸到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连接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语文学习离不开具体的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让新旧知识碰撞、融合,有利于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认知建构。在《落花生》一课中,许地山通过父亲和孩子们的谈话,引出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做人的道理。这一认知在人民的生活还不富足时,是非常难得的。

然而,如今学生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因此他们觉得“外表体面”并没有错。此时,如果教师一味强调文中的道理,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困惑。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向学生介绍了许地山的父亲抵抗日本侵略者、为老百姓终日奔忙的背景资料,也介绍了许地山为中国的文化事业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事迹。由此,学生由衷地感受到他们不图个人得失,始终把祖国放在首位的伟大品质,纷纷表示: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美好的心灵赛过任何华丽的外表。

三、感知文本内容的文化基因

优秀的文化作品总能以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人、影响人。教师应重视文学作品的熏陶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课文的价值,结合单元的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在阅读、感受、体验中,积淀民族文化基因,生长民族文化自信之根。

例如,在阅读了《落花生》之后,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继续想象:“大家谈到深夜才散。他们还会谈些什么呢?”学生根据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补充道:“可能孩子们会向爸爸说说自己的理想”“可能爸爸会向孩子们提一些做人的要求,对他们平时的表现给予指导”等。其次,笔者让学生想象,如果在收获节不能请来公务繁忙的父亲,那么大家会怎么庆祝?学生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提出“品花生”“分享给邻居”“带着花生去看父亲”等充满人情味的设想。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母亲,让学生讨论:“许地山的母亲可不可以称之为默默无闻的‘落花生?”学生先是一愣,继而恍然大悟:“是呀!这位母亲舍不得浪费土地,提议种上花生;在收获之际,提议过个收获节;父亲来了之后,母亲不再说一句话,将功劳全给了父亲……这样伟大而静默的女性,不就是最美的‘落花生吗?”

总之,教师应基于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传统文化,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感化学生。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和积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江中小学)

猜你喜欢

许地山落花生花生
掏花生
许地山较真
许地山较真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许地山、老舍同题散文《落花生》比较赏析
许地山遇事爱“较真”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花生去哪儿了
落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