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迁移能力影响要素研究

2021-08-27史彦庄娇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1期
关键词:动机要素创设

史彦 庄娇娇

[摘           要]  在对学习迁移能力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对迁移能力的影响诸要素及诸要素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课堂教学影响学习迁移能力的8个要素。针对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构建了职业教育学生语文学习迁移能力影响与发展要素关系图,旨在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提供基础;为广大教师和教育科学研究者研究提高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策略和途径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    键   词]  学习迁移;迁移能力;迁移能力要素;中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1-0192-04

学习迁移能力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促进新知识学习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知识的应用和迁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在工作中应用从学校学到的知识是每一个职场人的基本要求,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掌握学习迁移能力是使个人在就业市场中保持竞争力所不可或缺的技能。学生迁移能力强,就能够很好地掌握新知识,建立起自身完善的知识结构,并快速利用自身知识与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解决前提就是找准迁移能力影响要素。

一、学习迁移能力

迁移是一种心理现象,学习迁移则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其基本内涵是:在先前的学习或训练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或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1]从迁移方向来分,有顺向迁移及逆向迁移;从迁移性质来分,有“正迁移”及“负迁移”;从迁移层次来分,可以分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2]

学习迁移能力则是学习者运用以往知识或能力帮助其获得新的知识或能力的一种能力。它注重的是学生迁移行为的成果,能够运用以往的知识对新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则具备学习迁移能力;而以往的知识不能对新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甚至产生消极影响的,则不具备学习迁移能力。

二、学习迁移能力的影响要素

经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对于学习迁移能力的影响要素,不同研究者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将部分研究者对学习迁移能力影响要素进行归纳(见表1)。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学习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本研究将学习迁移能力的影响要素主要概括为:认知结构、智力水平、迁移动机(学习情感)、系统思维(概括能力)、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内容编排、情境创设、氛围营造、教师指导、学校环境。进一步对这些要素进行分析,它们分别涉及学生自身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因素。具体分为:主观因素:认知结构、智力水平、迁移动机(学习情感)、系统思维(概括能力)、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客观因素:内容编排、情境创设、氛围营造、教师指导、学校环境。

抛开受先天影响及客观上在课堂无法改变的环境等因素,学校教育中尤其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可以触及和改善的迁移能力要素,经过筛选确定为8个,其中主观要素为4个:迁移动机、系统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客观要素4个:内容编排、情境创设、氛围营造、教师指导。

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迁移能力影响要素课堂案例分析

学习迁移的基本内涵是在先前的学习或训练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或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为了了解学习迁移能力发展规律,需要进一步了解迁移因素对迁移能力的影响,为此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案例调查分析。

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是距离职业生涯最近的一种学历教育,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各种能力尽管相对薄弱,却处于可塑性非常强的时期,因此,以中职学生为主体进行迁移能力要素案例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为进一步了解迁移因素对迁移能力的影响,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调查。

(一)中职学生学习迁移能力主观要素影响状况调查

根据上述学习迁移能力的影响因素中的8个要素设计学生问卷,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基本信息:性别和年级;第二部分是以学习迁移能力相关影响要素为考量维度来进行设计的,包含迁移动机、系统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内容编排、情境创设、氛围营造、教师指导8个维度。问卷分别根据这些维度设置了相应题目来调研学生在这些维度的现状,从而反映出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现状。本问卷答案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选项分别对应“完全会(有很多)、经常会(经常有)、偶尔会(偶尔有)、很少会(几乎没有)、基本不会(没有)”5个程度,选项分数分别记做5分、4分、3分、2分、1分,以便于后续问卷调查结果的汇总与分析。

本问卷的设计人员由作者及非带班语文教师(随机选取语文课程)共同组成,共设计15道题目,其中第1、2题通过对学生写作热情/兴趣点的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迁移动机现状;第3题通过对学生概括总结能力的调查,了解学生系统思维能力;第4、5、6题通过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了解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第7题通过调查学生创新意识现状,了解学生创新思维现状;第8、14题通过调查教师在定向答疑方面的现状,了解教师指导现状;第9、10题通过调查教师在教学中对学习材料的组织,了解教学过程中内容编排现状;第11、12题通过教师教学过程中理论结合实践的情况,了解教学情境创设现状;第13、15题通过课堂是否轻松有趣,了解教学氛围现状;迁移动机、系统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内容编排、情境创设、氛围营造、教师指导,正是影响学生迁移能力的要素。表2为问卷题目设置依据。

问卷发放对象:X县中等职业学校二年级学生,问卷主要采用网络形式发放,共计回收问卷139份,剔除无效问卷8份(全部选择同一选项、前后答题逻辑矛盾等),共计剩余有效问卷131份。(问卷调查结果见文末表3)

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在迁移动机、系统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情境创设5个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学习迁移动机、缺乏概括思维与发散思维、较少参与到实践情境中。

(二)中职学生学习迁移能力客观影响因素调查

为了进一步验证学习迁移能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作者对上述学生所在班级的语文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结果显示中职学生语文写作迁移能力与客观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下为访谈的部分内容:

Q1:您认为学生阅读对写作的指导性如何?

Q2:您的学生在写作中联系现实生活的状况如何?

Q3:您在日常教学中会对教学内容進行特别编排吗?

Q4:您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是否会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发散思维的培养?

Q5:您在作文教学中会采取实践教学或情境教学方式吗?

经过对语文教师的访谈,除Q1的回答一致表示“阅读对自己学生的写作是有着很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一位教师在Q5中回答是“会有一些小的改动”外,大多数教师回答是总体情况不佳,现在的学生对生活观察得过少,不清楚、不知道、不会采用等负面回答较多,这可能与职业教育学生没有升学压力有关。

中职学生学习迁移能力问卷调查显示中职学生在迁移动机、系统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情境创设5个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学习迁移动机,缺乏概括思维与发散思维,较少参与到实践情境中,恰与学习迁移能力的影响要素相对应,欲使诸要素得以改善,提升中职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需对症研究更加适合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课堂学习迁移能力诸影响要素相互作用分析

综合问卷调查结果以及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在教学中对迁移能力的影响是先通过课本内容编排及教学指导等因素影响学生的主观迁移要素的,对学生在学习中具备迁移意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学情境创设等实践环节影响着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迁移的行动,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产生影响,继而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据此,将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即迁移意识、迁移行动、迁移效果,三个阶段逐步递进并相互作用。调研显示,在迁移意识指导下的迁移行动,能够使迁移效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更容易产生正向迁移。

迁移意识,即学生头脑中有了学习迁移的想法与主动性。学生具有了主动迁移的意识,比如在学习阅读知识时能够意识到这部分内容对于自己的写作是有帮助的,从而认真学习该部分阅读知识;或者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问题或现象时,能够用语文知识进行解释或阐述,如见到窗外飘雪能够脱口而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等诗句或成语。这样的学生就具备了基本的迁移意识。而这种意识或者说是迁移动机是需要一系列能力的,比如归纳总结能力、联想能力。

迁移意识包括迁移动机、系统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迁移动机属于迁移意识范畴。迁移是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影响,是已有经验对新的活动的影响;动机是人发动和维持自身行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兴趣和愿望往往是动机的外在表现形式。迁移动机则是人对迁移的一种兴趣和想要实现的愿望,是人渴望通过已有的经验影响新的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

发散思维属于迁移意识范畴。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考时呈现扩散状态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大脑可以依据现有的现象和规律,联想到多种适合相同规律的某种事物,我们将大脑的这种能力称为“举一反三”。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最主要的特征,是判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意的新颖观念。

系统思维属于迁移意识范畴。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不是各要素之间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效整合。系统思维是一种认识论,是将所要探究的对象作为系统,从其各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综合考量这个对象的思维方法。系统思维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综合性等特点。

系统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有着密切关联,发散思维不仅需要个体的大脑,有时候还需要身边的人一起集思广益,即集体发散思维。每个个体从不同角度贡献自己的想法,学生团体有条件地认同且采纳,最后系统归纳,直到产出创新作品。

迁移意识可以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并在教师指导下形成,系统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与迁移动机一并组成迁移意识。

迁移行动,这里指学生用以往的知识或经验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现象。比如学生在学校参加演讲比赛,可以运用曾经学过的演讲类文章的知识来进行演讲稿的创作,从而呈现一场完美的演讲等。迁移行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但可以通过教学来促进或改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用在问题的解决上,促进学生实施迁移行动。

实际教学过程中迁移行动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完成。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使学生将教学内容抽象化,以在不同场景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其核心目的是为了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可操作化,甚至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完成知识的运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条件允许可以以实践课的方式开展,使学生身临其境,理论结合实践,解决问题;条件不允许的应在教案内容中,将知识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多用生活化的例证,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更具实操性及可迁移性。

迁移行动在迁移意识形成之后,在相关情境中学生即会能动性地进行此类行为。

迁移效果,即进行学习迁移后所产生的效果,是在学生培养了迁移意识并进行了迁移行动之后所产生的结果。迁移效果即迁移能力的体现,也是对通过学校教育之后的迁移能力提升结果的检验,有正负之分,正迁移是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新的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其对新知识的理解,或解决了新的问题;而负迁移则恰恰相反,以往的知识经验不仅未能帮助解决问题,反而对其产生了阻挠。学者积极地研究学习迁移能力提升的方法,则是期冀正迁移的产生。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以及指导对迁移的正负向性起到引导作用。

在学校教育情形下,所有这些都是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编排、情境创设、氛围营造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学习迁移能力要素及关系图如下: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迁移能力由主观和客观要素构成,学校教育可以对各影响要素进行干预,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创设相关问题情境,对学生加以指导,触发学生迁移能力的诸要素,从激发学生的迁移动机着手,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及迁移行动,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衣丽.主题式整合教学对培养初中学生数学迁移能力的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学,2011.

[2]田方方.初中生数学学习负迁移的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3]孙艳艳.迁移理论在高中人文地理知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4]龚少英.学习迁移研究的历史与发展[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47-51.

[5]唐卫海,刘希平.教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87.

[6]王小芳.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7]马爽.学习迁移理论与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8]陈美英.学习迁移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功能及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9]孟黎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学习迁移理论的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10]申雪.高中生地理学习迁移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动机要素创设
动机比能力重要
创设未来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凶手的动机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