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021-08-27赵振江许胜沈春龙王健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1期
关键词:分流应用型专业

赵振江 许胜 沈春龙 王健

[摘           要]  泰州学院作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校企协同、双师融合、产出导向”的办学理念,在深入实践具有自身特色的“543”人才培养思路的基础上,以自动化类为例,积极探索“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紧密结合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适应地方需求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学生为中心、能力为主线、产出(成果)为导向,以师资队伍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在自动化大类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专业分流、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具有示范性和推广价值的教学研究成果,为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    键   词]  自动化类;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1-0129-03

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培养大批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泰州学院作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探索并实践具有泰州学院特色的“543”人才培养思路。在此基础上,积极试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为社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入新阶段

世界在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寓意深远。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第四次工业革命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大数据等一系列新兴突破性技术不断涌现。世界高等教育也在变,2018年MIT的报告指出,工程教育进入了快速和根本性变革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叠加,习近平总书记作了经典阐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我们绝对不能让它擦肩而过。为此,中国高等教育重任在肩,必须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改革,努力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

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起着龙头的作用。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和重点,是实行“通才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其是指高考录取时不分专业,而是按学科大类招生,经过1~2年统一的基础课程和学科平台课程学习后,再由学生结合就业、兴趣等选择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分流。大类招生的核心是按大类培养,即在基础阶段把培养方案打通,前期课程相同,实现通识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大二(或大三)时再按一定程序和标准进行专业分流,进入专业培养阶段[1]。如今我国许多高校都在实行(试行)大类招生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于泰州学院而言,依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三个本科专业,试行自动化类“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允许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比较全面了解专业及其社会需求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理性选择专业,避免高考后匆忙選择专业的茫然无措,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是淡化专业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入学后进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强化机械、电气、自动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提升办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

如此,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当然,首先必须解决好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优化、培养阶段划分、专业分流等一系列问题;还应在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以形成具有示范性和推广价值的教学研究成果,为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新思路,探寻新方法。

三、泰州学院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深入实践泰州学院“543”人才培养思路,即做好“五对接”(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对接,通识教育与素质提升对接,专业教育与就业创业对接,教师发展与双师素质对接,课堂教学与岗位能力对接);推进“四建构”(建构适应地方新兴产业需要的专业体系,建构“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体系,建构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产学研合作一体化育人体系);建立“三机制”(立体化育人机制,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教学质量开放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试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指导思想是:突出“立德树人、学生中心”;强调“能力为本、学以致用”,将能力具象化并落实到各教学环节中;凸显“校企合作、理实结合”;坚持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以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目标达成度作为评价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标志。

(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自动化大类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面向市场,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社会适应快,具有较高人文科学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主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机器人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应用研究、生产组织和管理、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是:

1.堅持立德树人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将立德树人作为第一要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完善协同育人

面向市场,开门办学。集聚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校、企、政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共同发展。

3.搭建课程平台

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泰州市的三大主导产业,亟须大量既懂机械,又懂电气、自动化、机器人的复合型人才,泰州学院的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的正基于此。搭建好通识教育平台和学科类课程平台至关重要。

4.强化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更注重能力的培养,而能力只能从实践中来,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提升到其应有的高度。

(三)划分专业人才培养阶段

泰州学院自动化大类人才培养方案,采取“1.5+2.5”模式。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通识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前1.5学年为通识教育阶段,实行大类培养,学生学习共同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平台类课程。在此基础上,实施相关专业教学,学习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学生根据就业和自身发展需要,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四)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按照泰州学院“543”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四建构要求,建构“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对照人才培养目标建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程及其内容,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整体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开放性的课程体系。

自动化大类课程体系的结构为“平台+模块”,即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大类学科课程平台、专业课程模块以及实践课程模块构成。

1.通识教育课程平台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见表1。

其中,必修课程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表1),学生应修满40学分。选修课模块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课程(A)、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课程(B),艺术教育类课程(C),选修课程学生应修满6学分。其中,选修A类课程4学分,C类课程2学分,B类课程结合专业方向而定。

2.大类学科课程平台

包括基础必修平台、专业必修平台和专业选修平台三类课程(表2),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其中,基础必修平台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物理、电路理论等,在1~3学期完成,总计31.5学分。专业必修平台和专业选修平台课程在4-8学期完成。

3.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除划入大类学科平台课程中的平台专业课程(必修和选修)外,主要指各专业自身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模块;为满足智能制造、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学科要求,合理开设专业选修课程。每个专业学分规定各不相同,在4~8学期修读完成。

4.实践课程模块

实践课程模块由基础性实践课程、提高性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构成,学生应修满42.5学分。主要实践性课程包括军事训练(含入学教育)2周、认识实习1周、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训练1周、金工实习2周、电工实训1周、各类专业课程实训、课程设计10周、专业实习7周、毕业论文(设计)12周;综合与专长素质拓展课程、社会实践素质拓展课程、组织与职业活动素质拓展课程等共计8学分。

(五)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

调查结果表明,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老师。因此,为实现立德树人,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通过改革,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重育人。

2.更新教学内容

淘汰陈旧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理论和知识,将真正契合时代发展脉搏的知识和课程提供给学生,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和计算机技术对传统课程的改造,如将大类平台课程“机械制图”调整为“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机械类专业课程“机械原理”调整为“机械原理及其计算机辅助”等。

3.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坚持“学为中心”和OBE(成果导向)理念,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标杆,推进课程改革,引领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4.评价方式与方法改革

改革课程学业考试评价形式,形成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综合展示性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闭卷型考试、开放型考试、操作型考试、合作型考试等并行;突出技能考核,形成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方式。以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核心,建立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从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创业率、学生家长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对办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六)确定专业分流的原则和依据

1.专业分流的原则

专业分流是“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关系到能否自主选择到心仪的专业;对学校,关系到学科建设和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企业,关系到能否招到所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依据如下原则[2]:“学生中心”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充分考虑学生自愿,结合课程成绩绩点,进行专业分流;需求导向原则:引导学生树立大局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考虑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避免学生专业志愿选择的盲目性,增强供需平衡度;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分流前公开专业需求情况和学生相关申请信息,分流后公示选择结果,增强专业分流工作的透明度。

2.专业分流的依据

专业分流的主要依据是学生专业志愿和课程成绩绩点。学生专业志愿是指学生在专业分流时对自己所在大类内的专业进行的志愿排序;课程成绩绩点是指学生在分流前完成培养方案中应修课程的成绩绩点的加权结果。

(七)专业分流的具体实施

1.专业分流时间

按大类培养的学生学制为四年,采取“1.5+2.5”培养模式。学生在第三个学期末,根据学院统一安排,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重新选择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三个本科专业。专业分流工作由学院统一安排,各系具体负责,确保专业分流工作正常进行。

2.专业分流的办法

采取“志愿优先、兼顾成绩”的原则。依据自动化大类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第三学期结束后,依据填报的专业志愿情况,结合学生的课程成绩绩点,进行专业分流。

四、改革成效

(1)初步形成了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引进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OBE(结果导向)模式,在全院师生中逐步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想。(3)促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起产学研深度合作育人新机制。(4)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5)建立起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制和阶段性检查与常态数据库监测相结合、第三方参与的多方质量保障机制。(6)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取得突破,学生培养标志性成果明显增加。

五、结语

泰州学院“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直接受益,大力支持;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明显提升,满足了企事业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大力支持;学生毕业后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优化利用,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全体教师大力支持。这一改革,为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当然,如何尽可能地满足所有学生的专业志愿、建立动态分流制度;作为地方高校,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对教育新常态,如何更好地建设“金专”“金课”等,是下一步需要解決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郑朝荣.高校大类招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6):69-70.

[2]王克臣,冷超.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按大类招生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6(12):80-82.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分流应用型专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说泾渭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长江河口南北槽分流口工程及瑞丰沙地形变化对分流比的影响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浅析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改革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