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水难?来看看扬名海外的“荷”三角

2021-08-27

海外星云 2021年8期
关键词:莱茵河三角洲洪水

荷兰的历史上,堤防与风车系统是荷兰人在这片奇特的莱茵河三角洲土壤上生存最重要的工具,它決定了荷兰独特的景观结构,也深深影响了城镇空间的发展。

早期荷兰的城市发展主要仍集中在马斯河及莱茵河沿岸的高地以防止水患。

如:马斯特里赫特和奈梅亨,而随着筑堤与排水技术的发展,则提供了更多的土地及可能性供城镇的发展,典型荷兰低地城镇发展的模式也主要奠基在对这两项技术的控制与掌握之上。

本文将为您介绍:

●荷兰三角洲都市发展

●三角洲工程的重要意义

●三角洲城市发展的七大策略

荷兰沿海风车群

荷兰三角洲都市发展

随着水利技术的发展,荷兰整个都市系统发展也从河流沿岸的高地,转移至海岸与河口三角洲区域。

从14世纪开始,莱茵河口就因为便利的水运交通,以多德雷赫特和安特卫普为中心发展成为城市群;接着在16世纪末期与西班牙的战争之后,围绕着艾塞尔湖的城市群也开始快速发展;

最后,沿着海岸的区域因为有天然砂丘,也开始都市化——海牙、莱顿和鹿特丹。马斯河河岸,莱茵河三角洲,艾塞尔湖和北海海岸分别发展出四个荷兰主要的城市系统,而在这四个主要城市系统之间所环绕的是一片广大农业区与小型的城镇。

这样的的结构也造就了荷兰成为17世纪全世界都市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超过60%的人口居住于城镇。

阿姆斯特丹运河鸟瞰

鹿特丹港口

工业革命之后,荷兰筑堤排水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规模也日益庞大,在北海的艾塞尔湖区域,围海造田也创造了1650平方公里的农地,堪称是20世纪初农业发展的典范。

也因为这样的发展,促使荷兰都市经济发展更偏重在乌特勒支以西的沿海地带,形成了荷兰著名的环形城市系统,这个区域也是目前荷兰政治与经济的中心。

荷兰三角洲城市圈

三角洲工程的重要意义

荷兰三角洲工程

莱茵河口三岛串连的三角洲工程则因为环保与渔民的抗争一直拖延到1953年,这年荷兰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水患,北海大潮结合因融雪而暴涨的河水摧毁了南荷兰区域的堤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水灾之后,荷兰政府决定修建“三角洲工程”,建造了一系列水坝、水门、船闸、堤防与防洪闸门等,用来防止荷兰的海岸被侵略,减少洪水与海水倒灌的发生频率。

三角洲工程计划是全世界至今最大型的防洪计划,在其中的须德海工程完成后,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

三角洲工程堪称把荷兰人的水利工程技术推上世界舞台的杰作,一直到现在都吸引了全世界的专家和游客造访;而与水共存的观念,则代表着荷兰人对自己引以自豪的水利技术的反思,莱茵河三角洲的景观也随之不断地变化。

荷兰三角洲工程

荷兰三角洲地貌

采用三角洲方法的国家

三角洲工程在最初设计时仅单纯的考虑一劳永逸的解决洪水问题,几乎没有考虑到工程项目的环境意识和生态影响。尽管多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水平不断提高,但三角洲工程对整个地区的环境造成了诸多不可逆转的影响。

例如,阻塞了河口使得潮汐消失了,淡水变为海水的地点也发生了改变,使得部分地区原先的海洋生物由淡水生物取代;河流流速减慢淤泥沉积速度加快,整条航道需要定期疏通。

于是,为了恢复和保护被堤坝和风暴潮屏障包围的自然生态系统,在2008年之后的经修订的三角洲计划更新中引入了“与自然共建”的理念。

新的综合治理计划不仅考虑了防止洪水,还涵盖水质、休闲业、经济活动、航运、环境和自然。如果可以的话,现有的工程结构将被更“自然友好”的选择所取代,以恢复自然的河口和潮汐,同时仍能防止洪水泛滥。

作为修订的一部分,项目通过降低或加宽河床使大自然能够重新占据这部分空间。为了确保这一点,将农业洪泛区转变为自然公园,将开挖的农田归还于野生植物,新开挖的湖泊和航道为鱼类和鸟类提供栖息地。

沿着海岸,每年都添加天然沙子,以使沙子自由地吹过沙丘,而不是通过种植植被或护岸将沙丘固定在原地。尽管新计划带来了额外的成本,但还是受到了好评。

荷兰三角洲工程

荷兰“还地于河”计划

在1993年和1995年的春季,荷兰莱茵河水位超过临界水平,流域大面积的土地被淹没,近25万居民和超过百万的牲畜被紧急转移,财物损失惨重。随着气候变化,暴雨变得越来越频繁,并且在未来还会继续增加,因此荷兰通过“还地于河”计划,致力于确保河流地区的安全。

“还地于河”计划

三角洲城市发展的七大策略

可持续性的港口和产业

这是一种港口区域适应和缓解土地状况的智能组合方式。通过在港口引入零污染和无需提取地下水的清洁行业,带动港口工业地区的能源转型,不仅能减少了土地侵蚀的状况,在新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再无需湿地填海;

恢復三角洲地区的自然适应力

重点是维护并修护由“由土地到水”的过渡,先是通过稳定地下水位以避免土地沉降,在基础设施设计中引入“Blue-Green City”概念,将水管理与绿色景观设施结合,以创造一种自然导向的水循环系统。再之后是“还地于河”的这一类型更加基于自然的工程实践,包括去渠道化即海岸线的土地滋养;

智能洪水预防政策

智能洪水预防政策主要是为了能够空间组合、预防和灾害管理。具体来说,先制定强有力的防范措施作为基础保障,再配备专门用于限制洪水的设施,并在提高市民灾害防范意识的同时,制定好撤离路线、避风港和预警系统;

进行综合性土地利用规划

在原先知识框架中,补充更多有关侵蚀、盐化、地面沉降等土地相关知识,并要基于三角洲地区的特殊状况制定系统性的规划、设计、工程策略;另一方面,在考虑土地利用规划时,宏观上需要河流、三角洲、地方政府的协同合作,细节也需要水力工程师、空间规划师和生态科学家之间积极调整与协调;

可持续农业

为现有的倚赖于单一农作物的脆弱农业结构引入多元化、多样化的种植方式,同时劝阻三角洲地区农业过度开发的状况,并为农民灌输新经济观点;

包容性的社区建设

基于洪水灾害中受损最为明显的是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政府应做好尽可能广泛的洪水风险信息的沟通和宣导,并在社区建设中保证有效的公民参与,以“草根驱动”的模式将灾害损伤降到最低;

多方位治理

多方位治理需要的是更加包容性的多国、多区域或多地方当局之间的跨境协调,并且要控制城市的无限制扩张,刺激紧凑型贼市的形成。

随着气候变迁和海平面上升,世界其他位于三角洲的城市,需要更具创新性的方法来适应和应对海洋和河流的入侵。

从这个意义上讲,荷兰人提供了一种创新性方法的三角洲城市发展模型,例如Gentilly弹性区,Redesign by Design项目和Governors Island,无疑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从现在起的20年间,漂浮社区,漂浮森林和漂浮牧场似乎也并不是幻想。(摘自“荷兰在线”) (编辑/小文)

猜你喜欢

莱茵河三角洲洪水
治黄的挑战和对策:来自欧美治河史的启示
穿紫河:常德的“莱茵河”
拯救三角洲成全球大难题
壮丽的河口三角洲
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猛兽威力无比
壮丽的地球“血管”
莱茵河治理
过门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