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发展与编剧创作的思考

2021-08-26李蕊含陈怡如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11期
关键词:电影戏剧新媒体

李蕊含 陈怡如

【摘要】新媒体发展迅速和辐射范围越发广泛的当今社会,编剧的创作又会受到哪些影响,两者之间会有擦出怎样的火花,这都是值得关注的。作为戏剧影视编剧的研究生,在今后的创作中,该如何让两者融合,对剧本的创作和研究又有怎么样的推广。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传播;编剧创作;电影;戏剧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11..064

1. 新媒体对剧本创作的影响

1.1 数字媒体的发展

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新媒体的出现与迅速普及是上个世纪人类信息传播(包括艺术传播)的最伟大事件,而新媒体催生的新的艺术形态成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最值得关注的艺术现象。

近些年,信息数据的收集、受众对信息接收的及时程度都有大幅度的提升,这就要求,传统媒体不断改良创新。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是与其相对应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电视等电子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这种形态有更大的容量,利用实时性和交互性传递内容更多的信息。

时代需求数字媒体艺术,因此近些年媒体较多的选择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发布。相较于传统纸媒,网络媒体确实有更多的有点,传播速度快,辐射面广,在较短的时间里可以影响到更多人,这都是纸媒在一定时间呢不能做到的。但是,网络媒体的迅速也是其缺点,这就要求媒体行业的负责人要更加注重对内容的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也就是这种信息混杂的时代,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极大的影响了编剧在创作时候的素材来源。

为了更多的关注到现代人生活,编剧需要多阅读多观察,搜罗不同环境、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实例,从中获得启发打开思维进行二次创作。编剧不仅要进行影视剧创作还可以进行话剧的创作和改编。以田沁鑫导演的《青蛇》为例,导演用幽默的笔触,融合了中国多样的传统艺术,将字句白话文的同时,又加入古典诗词,古今杂糅产生不同寻常的化学反应。在创作的时候,编导也投身到数字媒体艺术领域,极具发展潜力“数字媒体艺术”是信息学科向文化艺术领域拓展的新方向,是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旨在培养兼具技术和艺术素质的现代高级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人才。话剧的舞台背景创造出了新的样式,环绕式的舞台建模,3D的荧幕效果,动静结合,有虚有实,在原剧作的基础上,加入现代舞美技术,使得舞台的表现更为灵动。

1.2 当下编剧创作的改变

据统计,中国大概有6万名编剧的需求量。这意味着中国不仅影视产量世界第一,对编剧的需求量也是世界第一,"蛋糕"非常大。据统计,2017年我国共发行电影798部、电视剧313部、网剧约300部,按每个项目平均需要1.5个编剧来算,每年需要的编剧数量大概6000人。

在传统媒体的发展过程中,剧本的创作内容、创作目标等创作元素都有较长时间的沉淀。以古典主义为例,在17世纪的西欧戏剧史上,不论是喜剧还是悲剧,皆有着固定的写作模式,内容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更像是一种工具在进行思维引导,其实现在的作品也有这种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观众。但是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文化的融合和流通,让传统类型的剧作显得冗长,更多的价值是用来欣赏和研究。

以和我们生活联系更为密切的现代主义为例,在19世纪后半期形成的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的艺术形式,以西方的各种哲学思潮为创作基础的戏剧流派,更加注重思想上的多元化。运用象征、表现等更加隐晦的表达方法,去展现创作者的情感和意图。相比较19世纪之前的作品更加注重自身,或者说表达的重点也有明显的变化,观众的参与度有了更大的提升,也强调了观众的主观情感。

1.3 剧本创作的改变

近年来,后现代主义在艺术领域风靡,后现代主义认为只要给定一个文本、表情和符号就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那么这就意味着有更多抽象的表现会穿插其中。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有大量的空白文段,两个人生活在一个“什么都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有没有去”的悲剧环境之中。更多的是一种迷茫,是对过去的抛弃和对未来的无知,在这种环境下,两个人在等待着“戈多”,戈多何尝不是一个符号呢?从头至尾并没有出现,但正是这样的设计,却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后人对“戈多”的思考、编剧在创造这个角色意义都值得研究和讨论。

不论是古典主义、象征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都表现的是历史给予的影响或者是时代的缩影,以现实生活为基礎,逃离不开现实世界给予的冲击。从文本走向荧幕,从投影走向投屏,荧幕、电视、网络、手机这四种传播平台,所运用的技术和审美取向也都有所不同。

当影视作品,跳脱出书本,经过改编走向更大的舞台,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也提供了更多机会,方便了不同水平、不同类型作品的上演。今年,我国电视剧平台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好剧。

以电视剧《山海情》为例,一改现代电视剧冗长、拖沓的剧情,缩短了集数,精炼了电视剧的内容,虽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情,但是也引起了年轻观众的一致好评。编剧对人物的塑造,演员对情感的把握,台词的力量,融合的非常恰当,就像宣传语所说的:“未来,真的来了!”这何尝不是一种创新,用方言拍《山海情》是剧组创作和筹备这部电视剧时决定的。剧组扎根宁夏采风,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沉浸式体验当地生活。除此之外,编剧聚焦放大其中“小人物”的故事,剧中,重大命题借由一个个平凡人物的故事建构,伟大建设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突出强调了个人与团队的作用,贴近群众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2. 新媒体对编剧思想的影响

2.1 编剧创作时面临的选择

编剧作为一部剧作品的创作者,每一个人物形象、每一句台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随着新媒体设备的广泛运用,科技在艺术方面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D甚至5D技术的出现加速了话剧舞台和戏曲表演的衰退,电视剧电影成了编剧创作的主战场。近些年来,视频播放器队伍的壮大,较低的成本、更快的播放频率也使得网剧在社会上有了一席之地。那么这些快生产的电视剧、电影等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编剧新思想感染下的产物。

以优酷平台为例,在电视剧的产出时受限于多方制作公司合作,虽然方便选择,但是也会对编剧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其次,大数据作为辅助,确定喜好、口味、类型也有明确的标准。编剧的讲述情节,塑造人物的时候不应该仅仅考虑创作团队的思路和想法,应该贴合时代、满足观众的诉求。互联网、虚拟现实这种流媒体队伍的壮大,让观众可接触的选择也更为广泛,这就要求编剧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仍然应该是以“内容为主”,只有内容独到才能更为卖座。编剧团队在符合平台的发展战略的同时,保证剧本的质量,保证这两点的权衡非常重要。

2.2 时代背景与创作紧密相连

不仅是话剧、电视剧、网剧,电影的发展趋势也尤为可观。电影艺术自诞生之日起,曾被成为“第七种艺术”,是20世纪诞生的一种新的艺术类别。第一代黑白无声电影开创了电影工业,第二代彩色有声电影完善了电影视听艺术,推动了电影纪实美学等创作理论的发展,第三代数字互动立体电影则完全解放了观众的思想。近些年我国上映了多部主旋律电影,在感情、情节、技术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第五代导演的生活和创作,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变革。经济开始提速发展,吸收了更多外国文化,技术革命的创新都是对过往的巨大抨击,正是这种变化,造成了第五代导演的影片更加注重精神层面。五一期间,张艺谋导演的《悬崖之上》获得了一致好评,悬疑的故事情节,巧妙的人物关系,使得间谍片也有了一丝人情味,虽然不能感同身受其中的煎熬和痛苦,但可以引起足够的反思和警醒,使观众更加珍惜现世的幸福生活。

第六代导演以及现在的新力量导演的产生,他们所接触的剧本更多的是已经有好莱坞模板样式的剧本,主旋律明确,有着典型的人物形象,意象化的细节可以说是更为类型化。编剧在创作剧本的时候不能忽视的商业元素也要夹杂其中,其实这是会影响影视剧作品呈现的整体效果的。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片方开始宽容商业片、类型电影,认可主旋律或者是英雄主义的叙事框架、戏剧化模式。在对市场的调研和探索中,找到适合普遍大众口味的人物形象、故事内容、情感寄托,对编剧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引导力。

未来的电影不再是幕墙里的独立世界,人们将与电影产生更为强烈和真实的互动关系,“看电影”的感官享受也将成为“玩电影”的全方位体感新体验。

确实如此,编剧的创作力不仅局限于时代背景和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市场化、网络化的宣传营销手段,对编剧本身的剧本也有较大的改动能力,影片呈现的内容和原剧本的融合度,掌握在编剧手中的主导力比重在逐渐变小。因此,编剧的创作方向、内容在逐渐与现实、大众融合,精神层面的、深层的内容正在逐渐减少,为了迎合创造出了更多速食化剧作,这也给编剧的创作带来了一些问题。

3. 编剧在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3.1 小说改编面临的困境

在电影的成长过程中,文学的因素主要是作为一种审美价值渗透在电影本文中,但这并不能使其丧失作为艺术本体存在价值和独立品格。主旋律电视剧、都市爱情剧、古装剧等不同类型的电视剧,都普遍存在着观众听到上一句台词就能自动接上下一句台词的现象,这就反映了创作者的创作力不足。

这种不足来自于对生活的挖掘不够,不能挑选出更典型的人物角色,精准的把握到人物的性格。这种问题也是由于编剧的个人沉淀不足,仍然缺少文字上的打磨,因此市面上不少电视剧、网剧将目光投向了小说改编,从文学中吸取创造的动力和想象的活力。

针对小说的影视改编,小说本身在连载、出版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观众基础,价值媒介融合环境下,多种媒体的传播宣传,其改编成影视剧越来越成为潮流。大火的《有翡》、《韫色过浓》等一系列网剧,都是有小说作为原型的,这就相当大的限制了编剧的创作想法,热门IP在有热度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小说改编的剧本可以将网络平台的作用最大化。在新媒体时代,每一部网络小说的改变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我们编剧在今后的创作中,要有自己的见解、也要同原著有所交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通讯方式、传播方式都有极大的影响,从事影视行业也不能避免。要学会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作用,作为一名编剧方向的研究生,不仅要研讨经典戏剧作品的情感、笔触和表现手法,更要学会运用类比、意象的手段,這样在创作中才能产生更多的悬念。

3.2 转型的必要性

传统教育人才培养的空白,又是新兴产业崛起的急需。据统计:目前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需求的缺口大约在每年15万人左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生可在各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及各级电视台、影视动画、传媒广告、网络多媒体、电信移动互动、出版印刷、环境设计、工业设计等热门产业就业或个体经营广告、动画制作、装潢设计和摄影摄像服务业。

无论是实现梦想,施展才华,还是寻找机遇、兴趣爱好,投身到数字媒体艺术领域,极具发展潜力。转而看向近现代的电影创作,导演编剧越来越注重观众的观感体验和情感反馈,这也要求编剧在创作的时候应该多调查多分析群众的偏好,立足人民,创作出人民喜欢的文艺作品。

在剧本的创作中,要更加贴近大众口味,要敢于创新,利用新颖的故事内容和角度引起观众的注意,那么题材就显得尤其重要。近些年,翻拍剧越来越多,新剧本的质量不高是很重要的原因,不能一味的“炒冷饭”,利用人情味来博取关注。

最后,故事的翻新可以理解,老故事新演绎也是常态,但是新媒体只是工具,不能改变内核,真正的作品还是要由编剧自己创作,带着作者的情感的抒发,经得起时间的打磨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4. 结语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编剧面临的挑战变大了,但是机遇也更多了。21世纪,我们将面对的是一个充满虚拟性的新时代,在这个虚拟时代,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将受到数字艺术的影响而产生改变,我们将会有无数虚拟体验。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从舞台走向荧屏又回归舞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编剧创作中仍然会围绕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创造出更多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品,编剧在新媒体环境下有了更多需要学习的和打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许鹏等.新媒体艺术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冷成琳;新时代背景下,编剧的生存现状和创作状态[J];中国广播影视;2018年11期

[3]张丽.电影艺术传播形态的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

[4]孙立军.数字互动时代的第三代电影研究与开发[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

[5]李少卿.可遥控的互动电影[J].21世纪商业评论,2010,(9).

[6]张行彦.现代艺术数字化思考[D].保定:河北大学,2007.

猜你喜欢

电影戏剧新媒体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