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中小曲如何走进地方高校音乐课堂

2021-08-23范振乾

艺术评鉴 2021年10期
关键词:小曲乡土音乐

范振乾

摘要:本文是“关于中职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陇中小曲课程的研究”课题。文章主要写甘肃省定西市非遗文化保护遗产——陇中小曲,阐述陇中小曲在国家大好政策下如何发展,如何重整昔日辉煌,发扬光大,做到更好的保护和继承。

关键词:陇中小曲  地方高校  音乐课题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在此,笔者先引用本人的一篇论文作为开头,“浅议乡土音乐走进地方高校课堂”。“乡土”就是家乡,乡土文化就是我们生长的地域特色、文物古事、历史演变、发展及民间艺术、风土人情、语言文化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乡土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内容以述抒“乡愁”为主调,是当地特有的音乐元素,它是音乐与乡土文化的完美再现。定西市地方曲艺(陇中小曲)剧目繁多,有热情奔放花儿(渭源、岷县、临洮以及周边地区)、有悠久历史的皮影戏(通渭、临洮、渭源)、影子腔(渭源)、道情(通渭、陇西)等具地方代表性的乡土音乐形式及题材的元素。山歌和情歌以花儿为主,主要以歌唱爱情和讲述历史故事为主要题材,小调(小曲)以通渭小曲和各地的秧歌(欢度春节时组织演出的地方文艺活动,主要以歌颂爱情、美好生活和讲述神话故事,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为目的,也有迷信的成分)为主,采用的调式多以民族七声徵调式。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乡土音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致使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发生着变,科学技术的大发展致使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以往围着戏台或地摊看大戏和小曲表演发展到电影电视、自媒体手机等形式,节目的水准也大大提高,由原来的乡村艺人表演发展到直视全国顶级艺术家的展示,导致人们的欣赏层次和审美水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乡土文化和乡土音乐元素也显得格外不合时宜,正在慢慢消遗,这种现象在全国都成了普遍。2003年,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提出了关于我国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等,开设具有特色的艺术类课程的指示,在这样一个大好政策的支持下,各地方高校雨后春笋般的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渠道的开展非遗和本土文化的大发掘。

笔者认为,在这样一个大好形势下,作为定西市的地方招牌曲艺剧种的陇中小曲,也应该趁上这股东风,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必须进行历史性的扭转这种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利用地方高校这块主阵地,让陇中小曲走进高校课堂,纳入课堂教育,这样才能系统全面的继承和发展,为定西市陇中小曲的继承和发展再次插上腾飞的翅膀。陇中小曲是当地曲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小剧种,有着悠久的发展史,也是最具规模的地方乡音。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对民族的、传统的、乡土的東西不屑一顾,热衷于追捧西方艺术,尤其是一些高校,一味追捧西洋歌剧和美声唱法,觉得民族的东西土气,这样导致“乡土音乐”元素显得比重失衡,微不足道,可有可无。好多乡土音乐元素正在悄然离开我们的生活,濒临失传,曾经盛行的陇中小曲也未幸免。怎样才能扭转和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非正常的历史变化呢?笔者觉得唯有发挥地方高校的作用,借助它大平台的优势,将乡土音乐和乡土文化融进地方高校的教育体系,更好地培养地方乡土音乐专门人才,促进地方乡土文化,使之继承并发扬光大。那么,地方曲艺如何才能真正地走进高校课堂,怎么在音乐课堂开展教学?怎么在地方高校落地生根,结合课堂教学使之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所要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当下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难题。

一、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不足

20世纪80年代起,高等音乐教育蓬勃发展,在我国音乐教育的“中国传统元素”没有被足够重视,传统音乐教育传播长期处于“边缘化”,长期以来,好多高校音乐教学崇尚西学,大部分学生觉得乡土文化“土味”十足,民间小调不成体系、不上档次。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没有把握住自己专业教育的主流方向,没有为地方文化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笔者认为传承乡土曲艺,丰富乡土音乐是我国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办学的主要内容,不能缺失,是提升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办学内涵的重要途径,是地方高校走传承发展之路的前提条件。在传统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把“乡土音乐文化”元素融入地方高校音乐课教学中,把当地的乡土元素、民俗民情、地域价值观等植入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中,是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的科学之举。2003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提出了关于我国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等,开设具有特色的艺术类课程的指示。可见,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必须以高校音乐教育为抓手,这顺应了当今多元化的教育发展趋势,且势在必行。将乡土音乐引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必将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发扬光大,走进全民艺术生活,最终走向全世界。

二、如何具体落实“陇中小曲”进校园

“陇中小曲”是地方的身份“名片”,记录了地域特有的历史,将它引进高校音乐教育,融入地方高校课程构建中,利用多样的课程设置手段,引入课堂,专门教授。

第一,编纂系统的校本教材是第一要务。教材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具体媒介,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理论的重要工具。纵观小曲发展的历程,一代代民间艺人仅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播,没有具体成型的教学资料和文字资料为载体的教材支持,大大限制了它的发展和传承。通观实践,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解决教材与学生的矛盾。没有教材或不依赖教材的教学,就会失去方向,也保证不了质量。因此编纂陇中小曲的校本教材就迫在眉睫,学校要组织专业教师团队深入民间采风,和当地的资深民间艺术人员共同参与抢救性的发掘一些濒临失传的小曲资料,采风团必须深入到最基层的农村群众当中去,记录他们口头传唱且从未形成曲谱的小曲旋律和曲牌等,通过录音录像和整理,使之成为固有的曲谱得以保护存档,防止失传。在整理发掘的过程中把一些年代久远的、思想内容低俗以及和时下时代不吻合的唱词,采用旧曲填新词的方法得以传播,赋予新的生命力。

在教材编纂时,要和音乐课体系相结合,分门别类的进行,注重突出该门课程的艺术特点,比如独立的陇中小曲声乐作品集,参考现有各市县的陇中小曲作品集,尽可能收集较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在每一首作品后面附上该作品的出处、特点以及它的流传经历,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具体的了解该作品。在编写小曲集时最主要的是要深入群众,发掘抢救一些不被人们所熟知但确实存在的一些优秀作品,赋予它第二次生命。这也是我们借助于地方高校主阵地让陇中小曲进校园的初心,只有这样改变以往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改变阻碍它发展的主要因素,也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它的传承发展模式。有了具体的教材,老师就能系统地、直观地进行课堂教学,并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知识。有了具民俗风情小曲的音乐教材,能引导学生了解并立志传承和发展地方小曲事业,激发年轻一代热爱故乡,歌颂故乡的热情,为家乡的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开设具体的陇中小曲课程。课程开设少不了陇中小曲发展史的讲授,比如陇中小曲的渊源、流行地域、演唱形式、小曲的剧本形成、唱词的特点、声腔、音乐调性等,有必要邀请一些优秀陇中小曲有影响力的民间艺人在课堂上讲授当地陇中小曲发展过程的真实趣事,每年春节各地闹社火时的特点等等。有关陇中小曲相关的市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风情与小曲的相互关系等诸多涉猎的方面,尽可能做到全面、细致、详实的阐述,为陇中小曲列传证明,使之作为高校音乐课堂教育的一项重量级的课题。

视唱练耳课是每一位音乐专业人必须做的功课,为此要在平时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同时,将陇中小曲有特点有代表性的小曲旋律由简到难的进行课堂教授,也可以按照地域设计几个模块分册按级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对小曲的认知和兴趣,进而上升到固有的理论高度。同时也起到了小曲传播的作用,在学生脑海中已将小曲固有的旋律深深的埋下。在节奏练习方面尝试利用陇中小曲特有的伴奏乐器,比如陇中唢呐节奏、陇中笛子、三片瓦、碰铃、扬琴、二胡等,培养学生对小曲系统的认识和激发学生对小曲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尝试开设小曲曲艺欣赏课、观摩课和表演课,邀请当地一些小曲社团或知名小曲艺人在欣赏课上直观地表演展示,或通过现有的小曲影视音像资料播放最具代表性的各地春节社火表演(这是当地陇中小曲一年当中最有份量的重头戏,也是最精彩最权威的表演形式),提升学生对于陇中小曲的兴趣,加深其印象,指导学生掌握其风格,秉承陇中小曲的传统,从而继承与创新。学校也可以大胆聘请一些当地小曲艺术家担任小曲艺术课程的教师,言传身教,同时专业老师可以利用固有的曲牌赋予新的唱词创作一些优秀的现代舞台剧,组织学生表演,并制作一些传统小曲的影视资料存档以防失传。鼓励学生和当地小曲艺术家广泛交流,参与当地一些陇中小曲调排练和實地演出。每一个学生都是传播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产生“蒲公英”效应,这样陇中小曲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愁后继无人,对于它的传承也打下了人脉保证。通过研究性学习,深入发掘,使得小曲在当地或更大空间的传承传播。

除此,声乐课的教授也要改革,声乐课授课时除了给学生教授科学发声的相关知识以及民族美声演唱的技巧和要领,还要抽出精力教会学生关于陇中小曲的板眼、声韵等的知识。前面提及过,学校有必要聘请有声望和扎实功底的专职陇中小曲老师给学生以小课的形式手把手的教唱,教会他们陇中小曲演唱时的一些方法要点、咬字读词的韵味、动作起范儿等。之所以陇中小曲为地方曲艺的范畴,是因为地域性就是它们的灵魂所在,要想完整、系统、正确的掌握它的精髓,就必须补齐地方地域文化所在的异同,俗语说“十里一相随,五里一文化”,这就清楚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因此只有娴熟流利的说一口正宗的方言,清楚地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才能充分发挥感情,正确理解作品的艺术内涵,正确驾驭作品。众所周知,地方曲艺以及民歌等只有用它原汁原味的方言进行行腔用字才不会丢掉它固有的韵味和特色。老师必须教会学生不同角色用什么样的行头,适合扮上怎样的脸谱等一系列相关的戏曲理论。只有把上述功课做到家,才能充分掌握陇中小曲的演唱要领和内涵。

第三,定期邀请当地陇中小曲艺人举办陇中小曲相关的专题讲座和现场观摩,全面系统地讲授有关小曲的知识,邀请陇中小曲专业剧团来学校现场展演,让学生零距离感受陇中小曲的魅力,为学生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小曲做铺垫和补充,加深了解小曲的发展史以及其精髓,让学生懂得陇中小曲存在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学习陇中小曲的求知欲,成立专门学校陇中小曲社团,定期活动,和当地民俗陇曲剧团广泛交流,积极观摩学习,并排练一些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陇中小曲剧,定时定点在校园为同学演出,活跃校园气氛,培养学生对于陇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演唱热情。地方高校要突破高校的身份认识,放下学院派的优越感,发自内心的与当地的乡土文化真诚交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小曲,转变观念,真正意义上培养小曲的传承人。现阶段我国地方高校对于“乡土音乐”传承教学不注重,人才培养在这方面引导的深度、宽度落实不够。学生只有学习了解传统的、原汁原味的乡土音乐元素才能感受并增强对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乡土情结也就随之提升。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方向应将“乡土音乐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为载体,不断完善和传承传统文化,依托专业的课程设置,带领地方高校走自身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让中国音乐植根于本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大力发扬和传承非遗文化,将乡土音乐元素得以最大限度的继承和发扬。

总之,陇中小曲在新时代要有更大更好的发展,继承传统,发掘潜力,发扬光大,就必须走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结合之路,必须在地方高校音乐课堂落地生根,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同时,地方高校必须定位准确,把陇中小曲音乐课定位在研究型课程上,发掘整理素材,发展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黄凌飞.云南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思考与展望[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01).

[2]刘山三,刘汉良.陇中小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小曲乡土音乐
永昌小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我爱记歌词
用爱温暖那名需要陪读的孩子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乡土分外妖娆
如梦令·烟雨痴缠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