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型教育视野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的融入性探析

2021-08-23王玉婷柴培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高职生思政育人

王玉婷 柴培

课程思政是用好课堂教学,实现育人目标的新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困惑是高职教师对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认识模糊,仍然以普通高等教育的格局和思维来进行课程思政的改革探索,不能深入把握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战略定位,缺乏对职教类型特征的理解和融入,弱化了育人实效。因而,探究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在类型教育视野下牢牢把握好三大关键,即课程思政融入的社会性、职业性、价值导向性,把着力点放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才具有时代的正能量。

一、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定位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成为一种类型教育是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完善我国教育体系的关键举措,是促进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路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障。

(一)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优化我国的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定位从社会地位上肯定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奠定了它未来发展的基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职业教育的春天悄然来临,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步被重视和认可,“从国家政策的高度肯定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类型身份与地位,也规划了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行动纲领。”[3]曾几何时,职业教育是那么的“不入流”:社会看不起,家庭不中意,企业很无助。职业教育可以说是备受歧视。进入新时代,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等的高速度、高质量发展对技术技能有了革命性的新要求,单一的普通教育体系已经难以承担起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使命,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高质量职业教育的跟进,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因而,明确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社会地位正当其时,也是优化我国教育体系的关键举措。

(二)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促进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

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扩宽了人人皆可成才的发展路径。毋庸置疑,在传统教育视域下,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感、存在感,“入仕”是中国家庭的最高追求,读书成为实现最高追求的核心路径,这便是普通高等教育备受家庭推崇的内在原因。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普通高等教育一方面还没有全面普及,另一方面其育人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点亮了家庭奋进的希望,伴随社会的进步发展,人才的定义已不单单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悄然成为社会的“香饽饽”。通过职业教育的学习,个体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为家庭创造财富,带来希望。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使得个体可以实现中职、高职和技术应用型本科及硕士学制层级的学习;使得个体可以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养体系中凸显能力特色化,实现弯道超车;使得个体可以在就业、待遇和发展空间上获得更多的持续性机会。因而,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可以促进人人皆有可为,人人皆可成才。

二、高职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立足类型教育的必要性

类型教育视野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是进一步厘清习总书记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系列讲话精神的深层次追问和思考,是坚持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遵照循序渐进的课程思政教育规律,深入人心地把握课程思政熏陶过程,促使高职课程思政更好地發挥育人作用的有益探索。

(一)类型教育观的树立确保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系统化

体系化是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确立的成熟标志,用系统化的整体思维看待职业教育发展,是探究高职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逻辑起点。“独立形态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以类型属性的确立为前提”[4],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厘清其类型特征,是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从人才培养目标上看,高职教育就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已经达成共识;从培养过程看,高职教育伴随着技术技能的更新迭代必然随之改变,其与现代企业工作岗位的关系必然愈加紧密,通过训练和练习形成的技能要求必然不断提高;从人才培养效果上看,高职教育最终要实现立德树人,推动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类型化的确立,使得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清晰,坚定类型发展的思路,就是深化产教融合路径,完善德技并重的育人机制,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因此,只有全面把握高职教育类型特征,确保高职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系统化,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类型教育观的树立确保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特色化

特色是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确立的根本依据,对特色内涵的深入把握是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抓手。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主要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参与主体、育人模式、个体价值生成三个方面。首先,高职教育的参与主体呈现多元性,突破了普通教育单一学校主体的传统,强调学校、企业协同育人的双主体,开始注重企业一线的实际经验和现实诉求,将个体发展融入社会的现实需要中去培养。其次,高职教育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将教育和产业需求高度融合发展,对高职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进行多层次推进,既体现普通基础知识的“教育性”,也关注职业精神和技术能力的“职业性”。再者,高职教育相比较普通大学教育更加关注个体的差异性,高职教育更大程度上是激励个体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将兴趣转化为成长动力,将成长动力发展为谋生技能,将谋生技能实现为个体成长价值。因而,深入把握职业教育的“特色”类型,才能确保高职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特色化,才能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育人“三融入”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5]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应该发展为兴趣引导,科学融入,参与创新,其关键要结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结合专业,循序渐进,全面系统地进行课程思政探索,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的落地。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应融入“社会性”

高职生需要接受诸如具有专业特点明显的入学教育等普适性课程的培养,为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奠定基础。高职生的身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入读高职院校就意味着大学生活的开始,在社会公众的眼中,高职生被视为优秀的社会成人,高职生行为受到更多的社会要求规范,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更强,高职生的社会处事及应变能力应该变得更好。而这对于习惯了以文字、数字为主的知识导向性学习的高职生而言,面对约束和挑战,在应对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社会性”知识技能的融入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专业性强的入学教育以及具有行业特点的社团活动,可以帮助高职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学会与他人相处,懂得团结,学会付出,并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现实中,这些普适性课程(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融入优势,高职生好奇的天性与具有鲜明职业特色且丰富多彩的普适性课程实现完美对接,高职生对具有职业特点的普适性课程思政活动是充满兴趣和热情的。因而,高职教师积极构建充满职业特点的普适性课程,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注重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适配,加强与职业岗位协同创新,密切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不断激发高职生的兴趣,帮助高职生培养独立的人格,收获温暖的友谊,学会融入社会的技巧,不断丰富并展现自我,成为备受认可的社会成人。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应融入“职业性”

高职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要恰如其分地融入“职业性”,帮助高职生深刻体悟并将其内化,为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增加筹码。“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6]“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和蕴含的价值元素,并准确定位其价值属性,是开展专业思政的基础。”[7]高职生的培养定位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综合职业素养是高职生安身立命之本。技术和职业素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不同专业的技术和职业素养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要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就必须探究课程思政“职业性”融入。譬如,医学类专业课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作为现时代的护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包扎等技术,更要能够给予病人精神上的鼓励和引导,这就要求通过专业实践来完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医院实地参观学习优秀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并请受到过优秀护理员工照顾的患者现身说法,以激起护理专业的高职生体谅关心他人的职业品质。高职生通过接受专业的课程熏陶,培养起未来从事岗位的职业品质,经过系统化体系化的教育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因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探索要通过教师专业教育培养高职生未来从事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性,将思政因子融入职业特性培养中并及时强化,才能塑造新时代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应融入“价值导向性”

高职生需要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为成为乐于服务的社会贡献人夯实基础。“‘课程思政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8]高职生因其职业特性决定了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可能会不尽人意,单调乏味的重复性机械操作,削弱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高职生的获得性快乐。但是,主观的幸福感则是由个体自我决定的,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品质,拥有发现幸福的心则是高职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获得快乐的基础。对高职教师而言,现实生活中幸福教育的培养始于生活,育于生活,融于生活,显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教育的创新、发展、生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原材料;要关注高职生的个人追求,做好价值引导,

激發其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追求,使其体会到生活的美,懂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育人追求才能落地。譬如,可以邀请诸如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行业、企业发展进程中的“金凤乘务组”等时代楷模,为高职生开展如何获取岗位成就感等讲座。“通过企业人员的现场指导和说服引领,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的企业文化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在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实现学生与企业文化的有机传承、思想有效连接。”[9]因而,高职院校在探索多样化课程的开发中要注重价值引导,潜移默化中激励高职生愉悦地适应职业生存状态,实现个体价值观塑造与行为规范的协调统一。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育人“三融入”是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育人追求的关键。在课程思政的探索中,高职教师要把握好育人“三融入”的进程熏陶,关注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充分保障课程思政进程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

[3]李鹏,石伟平.中国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政策理想与行动路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内容分析与实施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20(1):113.

[4]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10.

[5][6]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教高〔2020〕3号.

[7]赵鸣歧.高校专业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任务与标准[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5):87.

[8]孙瑶瑶.强化“课程思政”意识让立德树人更有效[EB/OL].青岛文明网,2019-12-06.

[9]沈荣.加强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N]. 重庆日报,2020-06-30(015).

[基金项目: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点和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JDSZ3047);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党建思政专项一般项目: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建设研究——基于高校辅导员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DJSZ2021-08 );2017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面上项目):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机制研究——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7JGXM-MS42)。]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高职生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