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基于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分析

2021-08-23陈伟光明元鹏钟列炀

改革 2021年7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双循环

陈伟光 明元鹏 钟列炀

摘   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顺应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演变趋势的战略调整。新发展格局构建将通过促进世界贸易平衡发展、维护全球产业链安全稳定、提供超大规模需求市场和推动全球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式塑造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新模式。中国应通过与世界的理念互动、政策互动、领域互动促进双循环的高效运行,以此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世界经济关系;全球经济治理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1)07-0054-10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中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与时俱进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1]。关于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愿景目标纲要》中作了重点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实施必将对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关系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以及世界整体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也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意愿、能力和效应的体现,具体表现为在贸易、投资、金融和产业等领域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联性和中国的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国经济在与世界互动中获得高速增长。然而,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陷入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开始抬头,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对全球生产网络造成巨大冲击,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呈现本土化、区域化、碎片化的趋势,世界经济格局以及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关系也悄然发生变化。从这一角度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世界经济环境变化需要、顺应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演变趋势的一次战略调整。同时,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不仅在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而且将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中塑造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新模式,从而重塑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新贡献。

一、新发展格局溯源: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演进及其新特征

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共同特征,不同的是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比重结构关系。一般而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在崛起进程中会更多地依赖外部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入国际大循环。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从封闭单一的内循环转向加入国际大循环,成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演进历程

改革開放至21世纪初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起步阶段,也是经济全球化高歌猛进的时期。在发达国家淘汰产能、外国投资和技术大量流入韩国和新加坡等地的大背景下,中国积极引进外资、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战略模式,通过加工贸易和引进外商投资解决技术和外汇短缺问题,以国际大循环带动国内循环。国际大循环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8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570.04亿元,到2000年突破30 000亿元,达到39 273.25亿元,同比增长31.37%,出口占GDP比重由5.91%飙升至20.89%。同时,中国外汇储备由1981的27.08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1655.74亿美元①。国际大循环为中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解决了外汇短缺的难题,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依赖关系更加紧密和稳定。

进入21世纪后的头十年,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依赖关系进一步深化。从2000年开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速持续高于发达经济体,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准入的扩大使中国得以引进更大规模的外资,全球市场的持续繁荣与最惠国待遇使中国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贸易壁垒的大幅减少使更多外国商品得以顺利进入中国消费市场[2]。到2010年,中国进出口持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超过2.9万亿美元,逐渐成为众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并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3]。中国以外循环推动贸易自由化,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和世界“制造工厂”。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大循环所能带来的收益日渐减少,加之国内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中国将经济增长重心由外循环逐步向内循环调整。早在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便提出了以内需为主的方针,也正是在2006年中国出口占GDP比重达到了36.04%的峰值②,此后就持续下降。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调“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2018年以来,外需增速继续放缓,中美贸易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加剧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扩大和畅通国内循环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至此,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二)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新特征

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战略考量,又是顺应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不断演变的主动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呈现新的特征。

1.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驱动力逐渐减弱,全球贸易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逐步提升

从外贸依存度的角度来看,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不断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事实上,中国贸易依存度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达到峰值之后,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加,外贸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开始降低,中国贸易依存度连续9年下降,近年来中国贸易依存度低于大国平均水平,但高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和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见表1)。从出口、消费占GDP的比重来看,出口占GDP的比重在2006年达到高峰后持续下降,2019年中国商品服务出口占GDP的比重降至18.42%,出口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显著减弱。与之相反,最终消费占GDP比重2000年高于60%,其后持续走低,在2010年降至历史最低点后稳步攀升,消费已然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见图1)。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最终消费率降至54.3%,扩大消费需求和进口还有较大空间[4]。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较长时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已由劳动力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全球贸易运行已离不开中国超大市场。一方面,中美经贸关系难以“脱钩”,中国重新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2020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4.06万亿美元,增长8.8%,占同期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2.6%[5]。另一方面,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消费潜力日益显现,全球贸易离不开广阔的中国市场。目前,中国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商品进口份额占世界的比重升至10.79%,出口份额占世界的比重达13.20%(见图2,下页)。其中,2018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出口市场;2019年,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中国连续多年成为韩国最大出口市场,其出口额为第二大出口市场美国的2倍。此外,在过去两年时间里,东盟连续赶超美国、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2.全球价值链进一步萎缩,中国成为稳定区域价值链之锚

全球价值链联结世界经济大循环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全球价值链的出现深化了国家分工与产业转移,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大新兴经济体得以发挥其经济增长后发优势的重要原因。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便陷入低迷阶段,全球贸易平均增速明显低于世界经济增速。在中美贸易摩擦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全球价值链进一步停顿、萎缩,但中国已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成为区域乃至全球价值链稳定器的趋势并没有发生变化。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全球价值链关系具有路径依赖。长期的生产关系使得贸易与投资紧密相连,而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对外投资大幅下降,这使得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很难发生。二是中国具备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目前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1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28%,是驱动世界工业增长的主要引擎(见图3)。完善的工业体系能够减少工业配套生产成本,更是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攀升的重要基础。三是中国成为推动区域与全球经济合作的主要力量。中国参与并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涵盖全球23亿人口,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约44%,远超欧盟、北美等自由贸易区,RCEP的签订对推动产业链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力量

近10年来,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发生巨大转变,低通胀、低增长成为常态,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席卷归来,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加剧了全球贸易的深度衰退。2016—201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見图4)。据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1年发达经济体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分别将增长3.3%和5%,其中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分别增长3.5%和3.6%,中国经济有望增长7.9%[6]。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推动经济全球化,中国仍需进一步改革开放。首先,从贸易壁垒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存在较大开放空间。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平均进口关税税率(剔除农产品和化石能源进口)已经从2000年的13.97%降至2019年的6.23%,但仍然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有较大差距。2019年,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平均关税税率分别为2.96%、2.07%和3.45%①。其次,从贸易构成的角度来看,中国仍有进一步与世界融合的空间。最近10年服务贸易占中国GDP的平均比重仅为5.56%,远低于商品贸易占GDP比重(39.40%)②。此外,在制药行业,中国的贸易额仅占全球药品出口的4%、全球进口的3%;在汽车领域,中国的贸易额仅占全球出口的3%、全球进口的7%③。最后,从全球技术价值链角度来看,中国技术持续创新离不开全球技术价值链。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全球大国,但技术链作为最复杂的价值链之一,需要区域乃至全球层面的通力协作。

上述分析表明,40多年来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和国民经济循环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关系演变的历史,得益于开放型的世界经济,中国与世界经济在互动深化中不断发展壮大。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变化趋势,中国逐步形成现有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结构。从这一意义上说,“双循环”的雏形缘起于中国改革开放加入国际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结构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不断演进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体量快速增加,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愈来愈大,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逐步上升,对世界经济的依赖度逐渐下降,世界对中国的依赖度相对上升,中国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关键变量。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新模式及其路径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结构是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演进的结果,也是大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反映。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继续增长,未来这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结构还会进一步强化。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应了这一规律和趋势,有助于打通经济堵点、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这既可以规避与世界再次隔绝的风险,又可以塑造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新模式。

(一)塑造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新模式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塑造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新模式:

第一,在贸易方面,改善国际贸易收支,促进世界贸易平衡发展。在以往的国际大循环中,中国主要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外向型经济,国际贸易多年来一直保持顺差。长期的贸易顺差,一方面对外形成高度依赖,使国内产业链在低端徘徊,出现“卡脖子”技术的瓶颈,经济结构失衡的风险不断积累[7];另一方面不利于大国关系的持续稳定,近年来全球保护主义盛行,大国间贸易摩擦层出不穷,全球价值链由此遭到巨大破坏,国际收支失衡是主要原因[8]。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贸易国,主动收缩贸易顺差,改善自身贸易平衡,进而促进世界贸易平衡,体现了大国担当。新发展格局的一个主要功能在于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表现为在稳定出口国际市场份额基础上,扩大进口,发挥进口对提升消费、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作用,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有机联动。

第二,在产业方面,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的安全稳定。各国产业链在全球化进程中已形成上下游交织、供需侧交错、产学研交融的复杂格局。一旦遇到如新冠肺炎疫情般的重大公共危机,全球产业链的参与者将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中国经济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内带有“技术—市场”依附色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高度依赖外国技术,缺乏自主创新;二是高度依赖外国市场。这种依附式发展并非长久之计[9]。转向自主性发展,从生产链的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才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新发展格局下应建立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摆脱“技术—市场”依附结构的束缚,推进技术驱动型创新和需求引导性创新,在全球分工生产中发挥自主性,为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有效保障。一方面,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解决中国产业链中的瓶颈和制约问题,不断完善需求链和供应链的协调机制。另一方面,发挥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供应商的角色,疏通全球供应链的堵点,加快国内产业链和国际产业链的对接,推动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供应链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优势互补。

第三,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方面,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充当世界经济“稳定之锚”和“动力之源”。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消费市场,并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零售市场,这意味着中国消费市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世界经济对中国消费市场的依赖度大幅提升。依托广阔的国内市场,中国企业正在摆脱过去过度依赖海外市场的依附状态,不仅如此,新发展格局下超大规模市场对外资和国外商品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稳定发展动力之源[10]。

第四,在新经济方面,打造数字经济新业态,推动全球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和全球最大的数字消费市场[11],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在大数据、云计算、5G网络等新基建和应用场景,交易平台规模化、细分化、国际化,以及用户数量和规模等方面,均具有比较优势。新发展格局下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方面,要立足国内,提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面向全球,推动全球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跨国合作,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中国正处于数字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要借鉴他国的数字经济规则和创新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监管体系[12],同时更要积极参与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使用原则,推动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格局的形成。

(二)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新模式的实现路径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塑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新模式,关键在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和高水平开放。主要实现路径如下:

第一,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机制化建设。“一带一路”对内带动商品和要素市场流通,对外实现“五通”,有助于优化配置全球资源,是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一带一路”建设步入新阶段之后,高质量发展成为主要目标,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可持续性,实现可持续性在于机制化建设[13]。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为各国抗疫情稳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开放型世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复苏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机制化建设,主要是与沿线国家建立深化合作的内生机制,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与沿线国家实行战略对接和规则对接。作为中国推动的新型全球化和全球经济治理新范式,“一带一路”机制化建设对世界经济增长能发挥加速器和稳定器的作用[14]。

第二,扩容升級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平台,发挥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桥梁纽带作用[15]。加快现有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扩容升级,对接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创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关键[16]。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需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首要位置,以促进国内国际循环互动,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深度融合。

第三,发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双边投资协定(BIT)的平台效应。RCEP的签署和中欧BIT谈判成功将进一步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将有力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复苏。RCEP巨大的市场潜力将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贸易投资往来,助力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联通与互动。中欧双边投资协定将对全球投资的复苏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密切联系的有效途径。

第四,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深化的标志。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美元避险功能下降,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认可度逐步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条件逐步成熟。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取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取决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畅通程度。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对内可以稳定汇率,提高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对外可以建立美元、欧元、人民币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有利于多边层面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营造一个公正公平的国际货币体系,实现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互动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互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前提,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源。新发展格局下,中国通过与世界的理念互动、政策互动、领域互动促进“双循环”的高效运行,推动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理念互动

理念互动是中国智慧与世界观念交流互鉴寻求共同价值的过程。中国秉持正确的义利观,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提出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理念体现了开放、合作、共赢、创新的发展观,主张携手寻求共同发展并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17]。中国提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外价值观互动的均衡结果,兼顾了世界各国发展的民族性和人类性,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准则,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政策互动

政策互动主要表现为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两个层面的国际协调过程。就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而言,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客观上需要一個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这就要求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国际协调机制,为双循环顺利运行创造良好的宏观基础。这一过程主要是指通过宏观政策调节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以及内外均衡。其原则是财政政策要更注重实效,货币政策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以谋求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鉴于当前外部不确定性、复杂性增加,中国在宏观经济上,需要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将中长期规划与经济周期、经济复苏与高质量发展统筹考虑,以降低货币政策的外溢性,使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同时,推进并深化国际财政合作,加强国际财政政策的协调,自主降低关税总水平,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财政规则制定,增强内外联动,为新发展格局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世界经济走上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

在产业政策国际协调方面,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引导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促进产业向高端迈进是中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产业政策的国际协调是针对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以及产业链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各国产业政策协调和联动的过程。根据全球产业链重组的新形势,中国需要通过产业政策的内外互动,建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实现双循环的畅通。但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极力实施纠偏“去工业化”的产业政策,加速制造业回归本土,同时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在逆全球化的影响和疫情的冲击下正在发生规模收缩、范围缩小、地理变更等各种形式的变化。这种情形导致全球产业链在纵向上趋于缩短态势,在横向上趋于区域化集聚,全球的分工体系面临重大挑战[18]。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的产业政策应以稳定全球价值链、弥补市场缺陷、促进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强化功能性政策,优化结构性政策,促进全球产业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尤其是在数字产业方面,中国需在国内大循环中加速实现数字化升级,通过优化产业格局,发掘数字技术潜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并延长中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生产长度[19],推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下全球产业政策国际协调,激发全球经济活力。

(三)领域互动

领域互动是指以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互动为主导,促进中国与世界经济良性循环。在贸易领域,应注重出口与进口协调发展,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协调发展,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有机结合,实现贸易均衡。在投资领域,应以高水平双向投资充分利用全球要素资源和市场空间。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增加对外资的吸引力,推进多双边投资合作机制建设,增强对外直接投资和外资流入的双向互动。在金融领域,应推进金融开放,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坚持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原则,建立高水平开放性金融新体制,吸引更多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通过多边、双边、区域等渠道,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使金融标准和规则与国际接轨,构建合理平衡的全球金融治理架构。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关系呈现结构性变化,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逐步降低,而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依赖逐步加强,形成了现有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结构,这种结构还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进一步强化,这也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大型经济体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

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结构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演变的结果,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顺应这种双循环结构演变趋势的一次战略调整。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同时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内外需、进出口和双向投资的协调发展,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20]。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塑造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新模式的功能,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在促进世界贸易平衡发展、维护全球产业链安全稳定、提供超大规模需求市场和推动全球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贡献。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互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前提,也是推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源泉。在新发展阶段,中国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与世界的理念互动、政策互动、领域互动促进双循环的高效运行,以此重塑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共同维护和完善以多边规则为基础的全球经济治理。

参考文献

[1]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人民日报,2020-11-25(006).

[2]张幼文.70年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决定因素与历史逻辑[J].世界经济研究,2019(7):3-12.

[3]2010年我国进出口近3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总体平衡[EB/OL].(2011-01-10)[2021-03-21].http://www.gov.cn/jrzg/2011-01/10/content_1781432.htm.

[4]国家统计局:2020年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达54.3%[EB/OL].(2021-01-18)[2021-03-21].http://www.chinanews.com/cj/2021/01-18/9390044.shtml.

[5]2020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总值4.06万亿元,增长8.8%[EB/OL].(2021-01-14)[2021-04-06].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101/14/t20210114_36223172.shtml?ivk_sa=1023197a.

[6]世行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增长4%[EB/OL].(2021-01-06)[2021-04-06].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1/0106/c1002-31990206.html.

[7]贾根良.贸易平衡、财政赤字与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20(8):3-11.

[8]唐坚,刘文川.逆全球化浪潮与中国的开放之路——基于世界贸易平衡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9(12):135-145.

[9]陈子烨,李滨.中国摆脱依附式发展与中美贸易冲突根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3):21-43.

[10]朱晓乐,黄汉权.全球供应链的演变及其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J].改革,2021(4):60-67.

[1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R/OL].(2020-07-03)[2021-03-21].http://www.cac.gov.cn/files/pdf/baipishu/shuzijingjifazhan.pdf.

[12]王燕.数字经济对全球贸易治理的挑战及制度回应[J].国际经贸探索,2021(1):99-112.

[13]李向阳.“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与机制化建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5):51-70.

[14]陈伟光,蔡伟宏.全球经济治理新范式——基于权威、制度和观念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8(8):35-44.

[15]张兴祥,王艺明.“双循环”格局下的自贸试验区[J].人民論坛,2020(27):34-37.

[16]杨丽花,王跃生.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时代需求与取向观察[J].改革,2020(3):140-149.

[17]刘贞晔.世界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国际政治研究,2018(6):25-42.

[18]刘志彪.新冠肺炎疫情下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与全球产业链集群重构[J].江苏社会科学,2020(4):16-23.

[19]高敬峰,王彬.数字技术提升了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吗[J].国际经贸探索,2020(11):35-51.

[20]牛志伟,邹昭晞,卫平东.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变化与中国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选择[J].改革,2020(12):28-47.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双循环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中国经济:从客场到主场的全球化发展新格局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依托工会优势,践行“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电类专业“双循环”实训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