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1-08-23刘锦晖陈文杰王建连刘海波

甘肃农业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甘肃省发展对策现状

刘锦晖 陈文杰 王建连 刘海波

摘要:分析了甘肃省中药材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行绿色生产理念,改进生产方式,优化生产模式;多措并举,保障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推进中药材产业供给侧改革;壮大经营主体,加强系列化中药产品开发力度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中药材产业;现状;发展对策;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21)07-0081-05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1.07.017

Abstract:Effects of different N application rates and densities on the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Codonopsis pilosula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N application rates and densitie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 Codonopsis pilosula yiel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same density, with the increase of N application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 yield of Codonopsis pilosula was the highest, when the N application rate of 120 kg/hm2, The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Codonopsis pilosula were the highest. Under the same application rate, the proportion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 products, the yield and the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density Cordonopsis pilosula were the highest when the density was 800 000 plants/hm2. In conclusion, 120 kg/hm2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and 800,000 plants/hm2 of density are the optimum combination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density for Codonopsis pilosula cultivation in the test area.

Key words:Codonopsis pilosula; Nitrogen application; Density; Yield; Water use efficiency

中藥材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现实载体,在新时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全社会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中药材及相关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我国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达12 807个品种,已形成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七大道地药材产区。甘肃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道地产区和中药材资源大省,已连续数年在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上位居全国前列,中药材产业也是甘肃省重点发展的十大绿色生态产业之一。甘肃省已在主要中药材道地产区建立了中药材原材料生产基地,并以此为依托发展了一批企业,走上了中药材产业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道路。甘肃省《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 — 2020年)》的实施,为中药材产业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增收脱贫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为富民增收项目或支柱产业[1 - 5 ]。

1   发展现状

1.1   资源特征

复杂的地貌特征和多样的气候类型为甘肃省孕育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提供了客观条件[6 ]。据普查,甘肃省中药材资源达1 527种(其中药用植物1 270种、大宗道地药材300余种),是我国重要的植物药源基地和中药材道地产区。目前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中药材优势区域,分别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秦药区(主要药材有纹党、黄芪、红芪、天麻、大黄、半夏、杜仲)、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西药区(主要药材有党参、枸杞、黄芩、柴胡、黄芪、红芪、防风、独活、款冬花)、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中药藏药区(主要药材有黄芪、红芪、党参、当归、羌活、秦艽)和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西药区(主要药材有板蓝根、枸杞、甘草、红花)。以“十大陇药”(党参、黄芪、当归、柴胡、甘草、大黄、枸杞、板蓝根、款冬花、黄芩)为代表的特色优质道地中药材品种驰名中外,其中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被誉为陇上“五朵金花”[7 ],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1.67万hm2以上,产量份额依次占全国的90%、85%、80%、60%和40%,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1.2   生产现状

甘肃省中药材种植规模较大。2018年,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67万hm2、产量124万t,实现产值约120亿元。此后面积稳定在30.7万hm2左右,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中药材种植在全省20多个县区呈规模化发展态势,其中陇西县、岷县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万hm2以上[8 ],渭源县、武都区、宕昌县、漳县、民乐县、瓜州县、临洮县、临潭县等县区药材种植面积也保持较大规模。目前甘肃省已形成了一批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其中8处获国家GAP基地认定,7处获农业农村部无公害基地认定。

1.3   加工营销和仓储物流现状

截至2019年,甘肃省生产经营中药材的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0家,中药材初加工企业200多家,年中药材加工总量约20万t,加工产值约30亿元。随着产业支持政策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传统的中药材加工方式已逐步向精制饮片、挥发油萃取、浸膏提取等精深加工领域拓展[9 ]。甘肃省重点扶持的6个中药材产业园区(陇西县中药材循环经济产业园、渭源县中药材精制饮片加工园、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孵化园、兰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白银银西生物医药园、民乐生态工业园区中药材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园)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岷县和陇西县为代表,集中药材规模化加工、交易、物流、仓储于一体的产业中心。重点建设了6个规模以上的中药材专业市场(渭源会川中药材综合市场、渭源渭水源中药材贸易中心、陇西首阳中药材市场、陇西文峰中药材展贸城、兰州安宁黄河药材市场和中国岷县当归城交易中心),形成了以岷县、陇西县为核心的规模化交易市场,全省药材年交易额达230亿元以上,交易量约120多万t[8 ]。其中陇西药材交易量占全国交易总量的20%以上,当归、大黄、甘草、柴胡、板蓝根等药材交易量占全国的50%以上,为全国第二大中药材专业批发交易市场。

1.4   品牌建设

甘肃省多个中药材道地产区获国家级荣誉称号,岷县、陇西县、西和县、渭源县和民乐县分别被农业农村部授予“中国当归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半夏之乡”和“中国板蓝根之乡”的称号。18个道地中药材品种(渭源白条党参、岷县当归、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礼县铨水大黄、西和半夏、文县纹党、民勤甘草、武都红芪、瓜州枸杞、靖远枸杞、华亭独活、华亭大黄等)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同时,甘肃省借助在陇西县召开的“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平台,积极推广陇药品牌,取得良好成绩。共引进签约项目80余个、签约金额143.9亿元,200余家下游企业和上游供货的合作社及加工企业参会[10 ]。

2   存在的问题

2.1   中药材种植环节的问题

2.1.1   中药材生产技术提升难度大   甘肃省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地方品种繁多,部分产区栽种的中药材品种混乱,同时栽培技术也较落后。一方面,除党参、当归等大宗中药材品种外,目前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主要依赖大田作物的种植经验,大多数药材仍处在经验型栽培阶段,中药材种植和栽培技术不完善,相关研究不足。另一方面,从事中药材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劳动力素质较低,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加大了新技术推广普及和应用的难度,也导致了种植户投资收益转化率不高的现象,影响了药农的收人水平。

2.1.2   中药材生产机械化生产水平有待提高   甘肃省主要中药材多为根类药材,虽然目前在药材采挖上实现了部分机械化,但机播和机栽尚处在小面积应用阶段,用工成本不断增高的问题日益突出;部分位于山区的道地产区种植区地块相对较小、分布零散、平整度不足,不适应大型农机作业,客观自然条件限制了机械化生产,生产效率难以提高。

2.1.3   产地环境破坏不容忽视   小农户中药材种植不规范、田间管理较粗放,过量使用化肥影响了土壤质量和药材品质。常年高强度种植和土地掠夺式经营产生了较为突出的连作障碍,道地产区土壤生态环境退化,土传病害增多。滥用、误用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用药次数和用量增加。

2.1.4   盲目扩大种植规模造成负面影响   药农道地产区意识较弱,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加之地方政府出台利好政策鼓励,各地跟风种植价高的药材,非适宜区无序引种扩种道地药材,造成药材药效下降,道地性降低。种植面积快速增加也导致部分药材供求失衡,产生了无效供给现象,导致药农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降低,种植风险加大、收益下降。

2.1.5   合作社带动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   虽然合作社组织带动农户生产的模式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民多以土地流转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农户主要收入来源是土地流转费用、入股分红及合作社务工工资,农民生存生计存在隐患;二是合作社大面积、机械化的种植在山区推广难度大、成本高,这也限制了大型企业建立种植基地的面积;三是由于市场行情波动,加之在带动农户方面过于偏重“福利性”而忽略“经济性”,合作社或小型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

2.2   优质种子种苗短缺,供应和交易市场亟待规范

首先,中药材生长周期和品种选育期较长,且科研起步较晚,产学研缺乏有效衔 接[11 ],新品种选育滞后。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基地规模还不能满足需求,优质种子种苗供应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其次,传统的“自繁自育”育苗方式不能适应现代标准化、规模化種植的要求,药农无计划地购买市场流通的药材种子和种苗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区域种质退化。第三,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混乱,市场销售主体为小商贩和自产自销的药农,且多为流动摆摊销售,固定门店不多,管理部门难以监管。市场上销售的种子也没有统一包装标准,多为散装。

2.3   加工技术有待提升, 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部分中药材主产区仍采用作坊式的加工模式对药材进行初加工,以出售原药材或初加工产品为主,包装简单,标识不详,标准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12 ]。以陇西县为例,该县中药材种植面积与产量均居甘肃省前列,加工企业数量庞大,现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近千家,中药材运销企业1 000余家,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53家。但由于区域内整体产业化程度不高,企业多以药材初加工为主,产业链较短,中药材加工率低[13 ],附加值低,“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2.4   多因素對品牌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中药材讲究道地性,非道地药材的医用价值远低于道地产区的同类产品。但药材种植收益较高,近年来在中药材市场繁荣的形势下许多非道地产区乱引乱种现象严重,使中药材种植面积无序扩大。加之滥用化肥和农药,盲目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导致药材价格下跌,对道地产区和品牌建设产生了冲击。

3   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推行绿色生产理念,改进生产方式,优化生产模式

目前,中药材乱引乱种现象和高水肥的生产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药材品质,长此以往必然降低药材整体质量,进而影响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在此情形下,推广绿色种植理念和仿照野生环境的中药材生态化栽培模式势在必行[14 ]。同时,细碎、分散的小农生产已成为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瓶颈,传统的生产方式既限制了标准化、机械化生产,也是药材质量环节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合作社带动农户规模种植的现代生产模式。

3.2   多措并举, 保障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

加强育种支持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中药材标准化首先是种子种苗的标准化,应加快制定中药材种子的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完善中药材育种的保障体制机制,尽早将中药材纳入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登记目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尽快出台《中药材种子种苗管理办法》,推广科学的育种方式,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监管,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的质量。继续加强建设覆盖甘肃省大宗中药材产地的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15 ],注重优良种质资源的引进,完善大田育苗技术体系,从源头上加强对种子种苗的质量监管。

3.3   推进中药材产业供给侧改革

目前,在甘肃省乃至全国的中药材生产供给侧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在产业扶贫的背景下,中药材种植面积飞速增加;另一方面,中药材市场需求和中药材生产及库存量缺乏权威的信息和统计数据,供需信息的不对称也造成了跟风种植的现象。供过于求和供需错位的现象同时发生,既影响了中药材市场的正常秩序和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又伤害了药农和企业的经济利益,中药材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3.4   壮大经营主体, 加强系列化中药产品开发力度

坚持内扶外引,在引进大型制药企业的同时注重扶持本地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整条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借助龙头企业规范并决策农户种植行为。从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支持,加强合作社的基础建设、运行机制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合作社带动能力。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在继续开发中成药、中药提取物等主导产品的同时,积极向中药材保健品和美容用品、功能性日用品、餐饮等领域延伸[16 - 17 ]。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体改所社会调查课题组,赵春飞.  发展优势产业  助力脱贫攻坚—甘肃省陇西县、康县脱贫攻坚推进情况调研[J].  中国经贸导刊,2019(5):30-33.

[2] 唐晓明,戴   超.  着力构建“551”产业扶贫模式助力全市产业脱贫攻坚和产业体系建设.[EB/OL].(2018-08-04)[2021-03-21]https://www.sohu.com/a/245155049_717854.

[3] 聂玲霞.  陇西县中药材种子种苗产业扶贫调研分析[J].  农家参谋,2019(23):101.

[4] 陈   娟.  渭源县中药材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成效显著[J].  中国农技推广,2019,35(8):21-22.

[5] 甘肃省人民政府.  甘肃省政府批准古浪县等31个县区退出贫困县[EB/OL].(2020-02-28)[2021-03-22].  http://news. sina. com. cn/o/2020-03-02/doc-iimxyqvz7316752.shtml

[6] 康天兰,刘学周.  甘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甘肃农业科技,2016(4):55-58.

[7] 蔺海明.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发展取向[J].  中国现代中药,2011,13(6):16-19.

[8] 陇西县人民政府.  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仓储、加工基地和交易、信息、价格形成中心[EB/OL].(2020-05-19)[2021-03-22].  http://www.cnlongxi.gov.cn/art/2020/5/19/art_ 9228_648176.html.

[9] 彭   杰.  甘肃省区域中药材产业效率研究[D].  兰州:兰州财经大学,2019.

[10] 陇西县人民政府.  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历届药博会情况[EB/OL].  (2020-08-09)[2021-03-22].  http://www.cnlongxi.gov.cn/art/2020/8/29/art_9213_1337626.html.

[11] 袁峥嵘,张   鹏,王睿哲.  甘肃省陇西县中药材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研究[J].  甘肃科技,2019,35(9):73-77.

[12] 王育琴,赵   芳.  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  科技经济市场,2019(11):23-25.

[13] 张   艳.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建议[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22):6-7.

[14] 每日甘肃网.  打造道地中药材重要生态种植基地[EB/OL].  (2020-03-25)[2021-04-01].  http://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2020/03/25/017389572.shtml.

[15] 韦德占,王占东.  马忠明委员:建设甘肃道地中药材国家生态基地[EB/OL]. (2020-05-27)[2021-04-03].  https://www.sohu.com/a/398002538_100237836.

[16] 甘   敏,刘学周,曹占凤,等.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创新模式初探[J].  甘肃农业科技,2019(6):72-76.

[17] 刘养卉,黄依依.  岷县中药材产业扶贫问题探讨[J].  甘肃农业科技,2018(4):68-71.

(本文责编:陈   伟)

猜你喜欢

甘肃省发展对策现状
席晓辉作品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Connect Three Generations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