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2021-08-19张佳悦

关键词:新颖性共创可持续性

张佳悦

(1.辽宁大学商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2.沈阳大学商学院,辽宁沈阳 110044)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正进入一个全新升级的时期,企业所处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充满竞争性。商业模式因用于解释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方式而成为企业绩效提升和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影响因素,吸引了学者和企业实践者们的普遍关注。现阶段,无论是实务界还是学术界都已认可商业模式对获取竞争优势和提高企业绩效的重要性,但是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仍然存在着大量未能解释的部分。比如,一些企业尽管拥有市场机遇、新颖的商业理念、充足的资源和有才能的企业家,但是依然经营失败,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缺乏对商业模式本质及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的认识。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只有具备特定价值属性的商业模式才会给企业带来绩效优势和竞争优势。①Zott,C.,Amit,R.,and Massa,L.,“The Business Model.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Management.Vol.37,no.4(2011),pp.1019-1042.但是商业模式的关键属性有哪些?是不是具备某个属性的商业模式就一定能够使企业获得优异的绩效?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人们深入地研究。

另外,学者们对于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是否是有条件的还存在争论。②魏泽龙、张琳倩、魏泽盛:《商业模式设计与企业绩效:战略柔性的调节作用》,《管理评论》2019年第11期,第171-182页。既有研究中,多数学者从竞争战略、运营效率、环境因素、企业资源等方面考察商业模式促进企业绩效的条件。③程愚、孙建国、宋文文:《商业模式、营运效应与企业绩效——对生产技术创新和经营方法创新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7期,第83-95页。④罗倩、李东、蔡玫:《商业模式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的影响——对Zott模型的改进研究》,《科研管理》2012年第7期,第40-47页。然而,根据动态能力理论和Teece等人的最新研究,发现动态能力能够促进商业模式的构建,是将商业模式创造的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的重要能力之一,动态能力强的组织能够快速实现、测试、完善和修改商业模式。⑤Teece,D.J.,“Business Models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Long Range Planning,vol.51(2018),pp.40-49.因此,动态能力是否是商业模式影响企业绩效的主要权变条件可以进行深入的讨论和验证。

考虑到有些文献存在着基于理论解读和文献梳理,认为商业模式能积极地影响绩效,但实证结果却始终难以得到一致性支持的情况,①Foss,N.J.,and Saebi,T.,“Fif teen Years of Research 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How Far Have We Come,and Where Should We Go?”Journal of Management,vol.43(2017),pp.200-227.本文尝试采用江积海等学者提出的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解读商业模式影响的异质性。②江积海:《国外商业模式创新中价值创造研究的文献述评及展望》,《经济管理》2014年第8期,第187-199页。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每个发展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因此需要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来分析问题,作出管理决策。③姚益龙、赵慧、王亮:《企业生命周期与并购类型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中大管理研究》2009年第4期,第35-49页。Black和Boal也曾指出不考虑企业生命周期而讨论组织相关问题,将会因不同阶段的组织非财务特质差异而得出错误的分析结论。④Black,J.A.,and Boal,K.B.,“Strategic Resources:Traits,Conf igurations and Paths to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15,no.S2(1994),pp.131-148.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分析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整体影响,然后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剖析在每个发展阶段,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具体影响关系。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商业模式及其属性

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要素,⑤Balboni,B.,Bortoluzzi,G.,and Pugliese,R.,“Business Model Evolution,Contextual Ambidexterity and the Growth Perf ormance of High-tech Strat-up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Vol.99(2019),pp.115-124.它的一切运营活动都围绕如何更好创造价值而展开的,⑥Desyllas,P.,Salter,A.,and Alexy,O.,“The Breadth of Business Model Reconf iguration and Firm Perf ormance”,Strategic Organization,(2020),pp.1-39.只有具备特定价值属性的商业模式才会给企业带来绩效提升和竞争优势。⑦Zott,C.and Amit,R.,“Business Model Design:An Activity System Perspective”,Long Range Planning,Vol.43(2010),pp.216-226.因此,本文主要考察商业模式属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商业模式属性的研究已经由早期的零散、多视角研究逐渐演化到集中化和系统化的研究。在研究早期,王波和彭亚利指出成功商业模式的三个共同的特点即独特性、难模仿性和脚踏实地;⑧王波、彭亚利:《再造商业模式》,《IT经理世界》2002年第7期,第88-89页。Morris提出好的商业模式应该具备的三个特征是可持续性、一致性和适应性;⑨Morris,M.,Schindehut te,M.,and Allen,J.,“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Toward a Unif ied Perspectiv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Vol.8,no.6(2005),pp.726-735.Amit和Zott以新创企业为研究对象,识别出NICE属性是新创电子商业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即新颖性、锁定性、互补性、效率。⑩Amit,R.,and Zot t,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Strat 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22(2001),pp.493-520.后来,学者们开始对商业模式属性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归纳。江积海通过文献梳理,将一致性、新颖性、效率、可持续性认定为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的属性。⑪江积海:《国外商业模式创新中价值创造研究的文献述评及展望》,《经济管理》2014年第8期,第187-199页。张晓玲等基于资源、活动系统理论、动态能力理论以及商业模式的核心内涵归纳出4种商业模式的关键属性,即价值共创性、难模仿性、可扩张性、可持续性。⑫张晓玲、葛沪飞、赵毅:《典型商业模式特性量表开发与效度验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年第3期,第56-66页。李永发从商业模式的整体品质和内部组件梳理出七个能够引起企业获取较高市场绩效的商业模式的关键属性,可概括为三大类,即投入要素资源条件,生产过程的差异性、确定性和扩展性、盈利模式的共赢性,产出产品的独特性和互补性。⑬李永发:《面向实验创新的商业模式关键属性动态测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15年,第88页。杨俊通过理论推演和文献梳理,将商业模式的属性划分为(1)基础架构属性,用于解释如何创造价值;(2)价值属性,用于解释如何塑造竞争优势和改善绩效。⑭杨俊、薛鸿博、牛梦茜:《基于双重属性的商业模式构念化与研究框架建议》,《外国经济与管理》2018年第4期,第96-109页。罗兴武等学者通过文献梳理,将商业模式属性划分为以NICE为代表的交易属性和CS(一致性和可持续性)为代表的制度属性。⑮罗兴武、杨俊、项国鹏:《商业模式创新双重属性如何作用创业企业成长:裸心的案例研究》,《管理评论》2019年第7期,第133-148页。本文在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将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提升绩效的价值属性归纳为新颖性、效率、价值共创性和可持续性四个关键属性。

1.新颖性。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的水平取决于目标顾客对新产品或服务的新颖性和适用性的主观评价,①Lepak,D.P.,Smith,K.G.,and Taylor,M.S.,“Value Creation and Value Capt ure:A Multilevel Perspectiv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32,no.1(2007),pp.180-194.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新颖性和适用性越大,对用户的潜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就越大。通过采用新的活动、新的交易结构或新的交易管理方式②Amit,R.and Zott,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22(2001),pp.493-520.,可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更具独特性、替代品减少,从而导致商业模式的利益相关者的转换成本增加。另外,由于交易方式的创新式的改进可以使交易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为企业提高效用增值。

2.效率。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当每笔交易成本降低时,交易效率就会增加。因此,企业由于交易效率所产生的成本越低,所带来的收益就越大,创造的价值就越大。企业提高效率可以将具有信息不对称和复杂性的交易以最小化交易成本和最大化绩效的方式实现。效率属性还可以简化交易流程、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加快交易频率、提升交易的协调性、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③江积海、蔡春花:《开放型商业模式NICE属性与价值创造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16年第5期,第100-110。④Zott,C.,and Amit,R.,“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t he Perf 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Organization Science,Vol.18(2007),pp.181-199.交易成本的降低,以及对客户要求的响应能力的提高,这些改进通常会导致价格下降、增加利润和销售周转率,从而提升企业绩效。

3.价值共创性。根据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企业越来越依赖与合作伙伴的互动及合作来共同创造价值,企业可以通过商业生态系统,采用创造和获取价值的新方式,获得竞争优势。⑤Zott,C.,Amit,R.,and Massa,L.,“The Business Model.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Management.Vol.37,no.4(2011),pp.1019-1042.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应该超越自己的边界,重新设计自己的商业模式或价值创造和获取的方法。⑥Amit,R.,and Zott,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Strat 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22(2001),pp.493-520.而价值共创性可以使企业的价值创造来源不受其内部资源能力的限制,并基于交易结构的设计和实施,撬动和调配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资源能力来创造价值。⑦魏炜、朱武祥、林桂平:《基于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的商业模式》,《管理世界》2012第12期,第125-131页。由于商业模式使得交易参与者形成相当紧密的交易关系,客观上形成了类似于企业的组织形式,从而使企业得以获得超过自身规模的经营能力。⑧魏想明、刘思嘉:《价值共创的研究热点与趋势探讨》,《商业经济研究》2020年第19期,第123-126页。

4.可持续性。学者们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商业模式的盈利性和盈利的可持续性,认为好的商业模式应该使一个企业在一段时间内赚钱并维持其利润流。⑨Stewart,D.W.,and Zhao,Q.,“Internet Marketing,Business Models,and Public Policy”,Journal of Public Policy&Marketing,Vol.19,no.3(2000),pp.287-296.⑩Linder,J.,and Cantrell,S.,“Changing Business Models:Surveying the Landscape”,MA:Accenture Instit ute f or St rat egic Change,2000,p.28温强从交易结构的视角出发,解释了企业只有对其所拥有的资源能力和交易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协调和控制,才能形成收入来源和企业绩效。⑪温强:《企业商业模式变革中的问题及改进》,《经营与管理》2010年第8期,第80-82页。Stubbs和Cocklin指出,利润是实现可持续结果的“手段”,企业必须盈利才能存在,但企业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盈利,更应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⑫Stubbs,W.,and Cocklin,C.,“Conceptualizing a‘Sustainability Business Model’”,Organization&Environment,Vol.28(2008),pp.103-127.Lüdeke-Freund将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描述为通过卓越的客户价值创造获取竞争优势并帮助企业的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⑬Lüdeke-Freund,F.,“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Business Models f or Sustainability”In:ERSCP-EMU Conf erence,Delf t,The Netherlands,2010,pp.1-28.Bocken指出企业可以通过采用新的技术或采用创新协作的方式,提高认识和学习能力以促进可持续性商业模式的成功实施。⑭Bocken,N.M.P.,and Geradts,T.H.J.,“Barriers and Drivers to 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Organization Design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Long Range Planning,Vol.53(2020),pp.1-23.所以,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属性是指商业模式各构成要素、资源能力的配置和调整能够给企业带来长期稳定经济绩效的程度。

(二)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商业模式所创造的价值具有可以转化为可持续竞争优势和卓越企业绩效的特性,⑮Morris,M.,Shirokova,G.,and Shatalov,A.,“The Business Model and Firm Perf ormance:The Case of Russian Food Service Ventures”,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Vol.5,no.1(2013),pp.46-65.商业模式的关键属性对企业绩效有直接的影响作用。①Zott,C.,Amit,R.,and Massa,L.,“The Business Model.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Management.Vol.37,no.4(2011),pp.1019-1042.商业模式的新颖性可以通过发展和改善价值创造过程并扩大价值实现的应用范围来促进企业的价值创造,或者可以通过开发新的交易关系或创新交易渠道来推动更高水平的价值创造能力和交易量,以此来节省交易成本增加利润。另外,商业模式的新颖性可以使企业利用新的市场空间来赢得更多潜在的客户、合作者和供应商,加强了企业与相关方之间的关系。与企业建立关系的人或组织越多,企业在价值网络中的地位越强,其他相关者在交易过程中对企业的依赖性就越强,这样就越有利于增加合伙人的转换成本,以增强企业的议价能力,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提升企业绩效。②Cortimiglia,M.N.,Ghezzi,A.,and Frank,A.G.,“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Strategy Making Nexus:Evidence f rom a Cross-industry mixed-methods study”,R&DManagement,Vol.46,no.3(2016),pp.414-432.

商业模式的效率属性主要是根据减少交易费用、提升交易效率的方法为企业提升价值的。以提升效率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可以帮助企业促进业务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换。信息共享的速度在增加,合作伙伴的信息不对称正在逐渐减少,以此提高合作伙伴对产品以及有关需求的信息的了解,进一步了解市场的总体需求情况,从而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企业绩效提升。③Zott,C.,and Amit,R.,“The Fit Between Product Market Strategy and Business Model:Implications f or Firm Perf ormance”,Strat 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29(2008),pp.1-26.④Wei,Z.L.,Song,X.,and Wang,D.,“Manuf acturing Flexibility,Business Model Design,and Firm Perf orm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Vol.193(2017),pp.87-97.

商业模式的价值共创性为企业绩效提供了基础。⑤张晓玲、戴麒麟、葛沪飞:《商业模式基本特性、异质特性与企业经营绩效——基于双重中介模型的检验》,《华东经济管理》2017年第8期,第139-145页。企业可以考虑与供应商、客户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起进行价值共创,⑥Nenonen,S.,and Storbacka,K.,“Business Model Design:Conceptualizing Networked Value Co-cre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and Service Sciences,Vol.2,no.1(2010),pp.43-59.促使企业聚集供应商和客户的优势资源,构建价值网络,从而提升企业经营业绩。⑦Prahalad,C.K.,and Ramaswamy,V.,“Co-creating Unique Value with Customers”,Strategy&Leadership,Vol.32,no.3(2004),pp.4-9.⑧Zott,C.,and Amit,R.,“Business Model Design:An Activit y System Perspective”,Long Range Planning,Vol.43(2010),pp.216-226.企业如果构建了价值共创网络,价值网络中未共享的关键资源和机会将通过协作机制集中起来,以扩大价值创造机会和竞争力,从而改善企业绩效。⑨丁宁、丁怡:《以基于维度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设计的创新模型》,《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20期,第171-173页。

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是指企业通过对交易结构、管理模式或是价值网络的构建以实现对可持续盈利的追求。企业可以通过提出新的交易内容、构建新的交易结构和调整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通过增强其在合作网络中的议价能力,提高转换成本;不但能够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构建竞争壁垒,为企业本身获取价值并获得持续盈利能力。⑩Sosna,M.,Trevinyo-Rodriguez,R.N.,and Velamuri,S.R.,“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hrough Trial-and-Error Learning:The Naturhouse Case”,Long Range Planning.Vol.43,no.2(2010),pp.383-407.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新颖性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b.效率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c.价值共创性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d.可持续性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商业模式的相关文献最近才开始关注商业模式设计、实施和创新是如何通过动态能力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和提升企业绩效的。⑪Fj eldstad,φ.D.,and Snow,C.C.,“Business Models and Organization Design”,Long.Range Planning.Vol.51,no.1(2018),pp.32-39.⑫Teece,D.J.,“Business Models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Long Range Planning,Vol.51(2018),pp.40-49.首先,商业模式的设计和运作取决于企业的能力。在一个组织的能力组合中,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组是微观的基础能力,另一组是高阶能力。微观基础能力包括日常活动、管理和基本的治理能力,组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有效地执行既定计划或活动;而高阶能力则是企业的动态能力,①Teece,D.J.,“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 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 orma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28(2007),pp.1319-1350.包括新产品开发、扩展新的销售市场、在企业集团内部授权、分配、整合资源,以及在不确定情况下制定管理决策。Easterby-Smith、Zahra等学者指出动态能力是导致企业取得卓越绩效的能力,管理层通过感知未来可能的途径,设计商业模式以抓住新的或变化的机会,②Zahra,S.A.,Sapienza,H.J.,and Davidsson,P.,“Ent repreneurship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Model and Research Agenda”,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Vol.43(2006),pp.917-955.③Easterby-Smith,M.,Lyles,M.A.,and Peteraf,M.A.,“Dynamic Capabilities:Current Debates and Future Directions”,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Vol.20(2009),pp.1-8.并根据组织的现有形式和未来的新计划确定组织的最佳配置。其次,商业模式是由动态能力实现的,即动态能力强的组织将能够快速实现、测试和完善新的和修改过的商业模式。例如,有许多优秀的商业模式都可以被竞争对手复制,但在实践中,如果竞争对手欠缺转变商业模式的组织适应能力即动态能力,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实现有价值的收益。另一方面,率先采用新颖的商业模式可能会让客户了解新的价值主张,但是却不一定能锁住持续的收益,先驱者需要快速学习,迅速扩大规模,以获取最大的可用利润份额。再者,研究者们指出,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存在直接联系。④Teece,DJ,Pisano,G.,and Shuen,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18,no.7(1997),pp.509-533.在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中,只有具备强大动态能力的企业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保持竞争优势。⑤Zollo,M.,and Winter,S.G.,“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Organization Science,Vol.13,no.3(2002),pp.339-351.⑥Teece,D.J.,“Business Models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Long Range Planning,Vol.51(2018),pp.40-49.商业模式的价值成果转换依赖于组织结构设计、资产编排和学习能力,通过关注企业内外部的变化,动态能力对于企业构建、完善和转变其商业模式至关重要。⑦Teece,D.J.,“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 ure and Micro 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 orma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28(2007),pp.1319-1350.⑧魏泽龙、张琳倩、魏泽盛:《商业模式设计与企业绩效:战略柔性的调节作用》,《管理评论》2019年第11期,第171-182页。动态能力可以提升商业模式的实施效果,从多个环节保障了企业的绩效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⑨蒋洁、张启航、冯俊文:《企业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的构建、创新与运行》、《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年第5期,第47-54页。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a.动态能力在新颖性与企业绩效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2b.动态能力在效率与企业绩效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2c.动态能力在价值共创性与企业绩效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2d.动态能力在可持续性与企业绩效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本文的研究模型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择与发放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是委托国内一家知名调研公司,面向全国各地、多个行业进行发放。并要求问卷的受访者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旨在确保被调查者能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提高问卷调查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另外,被测试者需要判断企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阶段划分的依据可以综合考虑企业的销售收入、企业规模、发展后劲等因素。①许晓明、吕忠来:《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5期,第54-58页。调查问卷于2020年12月发放,共发放问卷689份,收回问卷505份,回收率为73.3%。收回的问卷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筛选:(1)被测者在目前企业任职少于一年的,认为其未能全面理解企业商业模式运营情况和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予以剔除;(2)问卷回答出现大面积同一赋值的,予以剔除;(3)调查对象来自政府企业或垄断性行业企业的,认为不符合市场环境下商业模式的特征,予以剔除。经筛选,有效问卷418份,有效回收率为60.1%。被调查企业与被测者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被调查企业与被测者描述性统计

(二)测量工具

为了确保测量的信度和效度,本文选取国内外已有文献中使用过的较为成熟量表作为测量工具,所涉及的变量均采用Liket 7点量表进行测量。

商业模式的测量重点参考Zott&Amit、张晓玲等人开发的量表,②Zott,C.,and Amit,R.,“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the Perf 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Organization Science,Vol,18(2007),pp.181-199.③张晓玲、葛沪飞、赵毅:《典型商业模式特性量表开发与效度验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年第3期,第56-66页。并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进行适当的修改,共14个题项。在本研究中,Cronbach’sα系数为0.839。动态能力的测量是结合动态能力在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关系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参考了Pavlou和EISawy,刘刚、刘静等的修订的量表,从环境感知能力、学习能力、整合能力和重构能力对动态能力进行测量,④Pavlou,P.A.,and Sawy,O.A.E.I.,“Understanding the Elusive Black Box of Dynamic Capabilities”,Decision Sciences,Vol.42,no.1(2011),pp.239-273.⑤刘刚、刘静:《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环境动态性的视角》,《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3期,第83-94页。共16个题项。在本研究中,Cronbach’sα系数为0.873。在测量企业绩效时,参考了Wang、王江哲等修订的量表,⑥Wang,D.X.,Tsui,A.S.,and Zhang,Y.X.,“Employment Relationships and Firm Perf ormance:Evidence f rom an Emerging Economy”,Journal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Vol.24(2003),pp.28-39.⑦王江哲、陈晓菲、刘益:《商业模式整合、冲突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研究》,《管理评论》2019年第7期,第225-238。共6个题项。在本研究中,Cronbach’sα系数为0.859。另外,为了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本文将企业规模、产权性质、所属行业等对企业绩效影响较大的企业特征相关变量进行控制。

四、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验证性因子分析

如表2所示,各变量的AVE均大于0.5,CR值均大于0.7,表明量表收敛效度较好;各因子的AVE平方根值均大于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表明区分效度较好。其次,所有题项的标准化载荷系数均大于0.5,模型整体拟合指标也符合标准(见表3),各变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另外,采用Harman’s单因子检验法检验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在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27.88%,未超过40%,说明没有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表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系数(N=418)

表3 模型拟合指标(N=418)

(二)假设检验

1.总体假设检验

本文借助SPSS23.0软件及其插件PROCESS3.4,采用层次回归和Bootstrap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如表4和表5所示)。模型1-5用于检验商业模式各属性对企业绩效的直接效应。模型2中,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新颖性后,F值变化呈现出显著性(p<0.001),R2值由0.019上升到0.152,新颖性的回归系数值为0.466,并且呈现出显著性(p<0.001),说明新颖性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1a通过检验。模型3中,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效率后,F值变化呈现出显著性(p<0.001),R2值由0.152上升到0.198,效率的回归系数值为0.218,并且呈现出显著性(p<0.001),说明效率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1b通过检验。模型4中,在模型3的基础上加入价值共创性后,F值变化呈现出显著性(p<0.001),R2值由0.198上升到0.245,价值共创性的回归系数值为0.268(p<0.001),说明价值共创性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1c通过检验。模型5中,在模型4的基础上加入可持续性后,F值变化呈现出显著性(p<0.001),R2值由0.245上升到0.260,可持续性的回归系数值为0.135(p<0.01),意味着可持续性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1d通过检验。

表4 总体主效应和中介效应分析(N=418)

模型6和模型7用于检验中介效应,汇总结果如表5所示。在Bootstrap 5000次自助抽样后,新颖性→动态能力→企业绩效95%置信区间不包括0[0.047,0.136],且当中介变量加入模型后依然显著,动态能力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2a通过检验;效率→动态能力→企业绩效的95%置信区间不包括0[0.034,0.123],且当中介变量加入模型后,直接效应由不显著变为显著,说明动态能力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假设H2b通过检验;价值共创性→动态能力→财务绩效的95%置信区间不包括0[0.062,0.187],且当中介变量加入模型后,由原来的直接效应不显著变为显著,动态能力在价值共创性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假设H2c通过检验;可持续性→动态能力→企业绩效的95%置信区间不包括0[0.058,0.172],且当中介变量加入模型后,可持续性对企业绩效由原来的不显著变为显著,动态能力在可持续性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假设H2d通过检验。

表5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汇总

2.生命周期假设检验

本文运用Bootstrap方法对处于企业生命周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进行假设检验。①由于本文研究中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仅有21家,样本数量较少,因此,本文略去对处于衰退期企业的检验。

(1)对处于初创期的40家企业的数据进行检验(如表6所示)。结果表明,商业模式新颖性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余商业模式属性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影响。在5000次自助抽样后,动态能力在商业模式各属性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95%置信区间均包括0)。

表6 初创期主效应和中介效应检验(N=40)

续表6

(2)对处于成长期的152家企业的数据进行检验(如表7所示)。结果表明,商业模式的新颖性和价值共创性会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绩效,而效率和可持续性不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动态能力在新颖性与企业绩效的中介路径作用不显著;动态能力在效率与企业绩效、可持续性与企业绩效的中介路径作用显著,且原来的直接效应由不显著变得显著,说明动态能力在效率与企业绩效、可持续性与企业绩效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动态能力在价值共创性与企业绩效的中介路径作用显著,且当动态能力加入模型后直接效应依然显著,说明动态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

表7 成长期主效应和中介效应检验(N=152)

(3)对处于成熟期的205家企业的数据进行检验(如表8所示)。结果表明,除价值共创性对企业绩效无影响外,其他属性均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在Bootstrap 5000次自助抽样后,动态能力在新颖性与企业绩效关系中,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0.024,0.174],且当动态能力加入模型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依然显著,说明动态能力在新颖性与企业绩效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动态能力在其他属性与企业绩效关系中,中介效应显著,且当动态能力加入模型后,直接效应变得不显著,说明动态能力在两者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表8 成熟期主效应和中介效应检验(N=205)

续表8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418家企业的调查数据,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实证研究了商业模式各属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商业模式的新颖性、效率、价值共创性和可持续性对提升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动态能力在商业模式各属性与企业绩效的影响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这一研究结论与Zott和Amit、张晓玲和Teece等学者研究结论一致。①Zott,C.,and Amit,R.,“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the Perf 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Organization Science,Vol.18(2007),pp.181-199.②张晓玲、葛沪飞、赵毅:《典型商业模式特性量表开发与效度验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年第3期,第56-66页。③Teece,D.J.,“Business Models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Long Range Planning,Vol.51(2018),pp.40-49.(2)在企业的初创期,只有商业模式的新颖性会对企业绩效起到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他属性对企业绩效没有影响,动态能力在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关系中无中介作用。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商业模式的新颖性和价值共创性会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率和可持续性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影响,动态能力在新颖性与企业绩效关系中没有中介效应,在其他商业模式属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的中介效应显著。在企业的成熟期,除价值共创性外,其他商业模式属性均会正向影响企业绩效,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显著。该研究结论说明了商业模式属性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初创企业由于资源、能力、管理经验、网络关系等各方面积累较少,企业很难建立高效的经营模式、紧密的价值网络关系、可持续的盈利能力以及高水平的动态能力,而是主要考虑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如何被顾客所接受,因此构建新颖性的商业模式会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提升,这与Zott和Amit、魏泽龙等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④Zott,C.,and Amit,R.,“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the Perf 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Organization Science,Vol.18(2007),pp.181-199.⑤魏泽龙、张琳倩、魏泽盛:《商业模式设计与企业绩效:战略柔性的调节作用》,《管理评论》2019年第11期,第171-182页。而在企业的成长阶段,企业将利益获取的重点转移到商业伙伴身上,⑥Muzellec,L.,Ronteau,S.,and Lambkin,M.,“Two-sided Internet Platf orms:A Business Model Lif ecycle Perspective”,Industrial Market ing Management,Vol.45(2015),pp.139-150.这种利益的转移是由于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或者其他资源,并且企业初期的经营成果能够引起商业伙伴的兴趣,以此来创造“共赢”的局面。在企业的成熟阶段,商业模式不同属性的价值开始体现,新颖性、效率和可持续性的培育和提升都能够显著影响企业绩效,与此同时,企业也不再依赖于价值网络中所分得的“利益蛋糕”,而是想办法如何能独享或获得更多的利益。例如,苹果、小米等企业,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后,通过打造企业自己的“生态系统”,将顾客锁定在自己创造的价值网络里面。另外,商业模式的新颖性与企业绩效存在“刚性”关系,即不受发展阶段和动态能力水平高低的影响;而商业模式的效率、价值共创性和可持续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关系因受企业发展阶段和动态能力的影响而存在差异。

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本文借鉴杨俊等学者的研究,从商业模式整体属性角度来挖掘商业模式的价值源泉,⑦杨俊、薛鸿博、牛梦茜:《基于双重属性的商业模式构念化与研究框架建议》,《外国经济与管理》2018年第4期,第96-109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拓展和识别了能够提升企业绩效的商业模式的关键属性并加以验证。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强调新颖性和效率属性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但是这两个属性提出的背景是基于电子商务类的初创企业,对在位企业是否适用,以及对其他行业类别的企业是否适合还缺乏验证。因此,本文首先丰富了对在位企业和多个行业商业模式关键属性的识别,并展开其对企业绩效影响关系的验证。其次,本文借鉴李树文学者的研究方法,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分析了商业模式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①李树文、罗瑾琏、胡文安:《企业生命周期视阈下容错动态性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路径》,《管理工程学报》2021年第4期,第216-225页。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已有研究中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影响结论不一致的现象,为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结论。同时也回应了江积海学者呼吁的从生命周期角度进行研究,②江积海:《国外商业模式创新中价值创造研究的文献述评及展望》,《经济管理》2014年第8期,第187-199页。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企业的管理与实践具有启示意义。首先,企业要重视商业模式关键属性的构建,对商业模式属性要有科学的认识。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在不同阶段从构建某个商业模式的关键属性入手,提高企业竞争力,帮助企业在动荡的环境中生存。例如,初创企业可以通过新颖性商业模式的构建,迅速吸引顾客,而成长期的企业则可以通过借助价值网络中其他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发展壮大,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可以从提高效率和可持续性入手,保持住企业的经营成果。其次,企业要注重动态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从管理实践层面来讲,提高企业的动态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企业绩效。同时,动态能力能够引导企业及时感知顾客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更新,整合或重构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抓住市场机会,实现企业绩效的提升。

虽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严格遵守管理学实证研究的一般范式,注意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本文所考虑和验证的能提升企业绩效的商业模式关键属性并不详尽。还有许多其他商业模式属性也是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提升企业绩效的,例如商业模式的锁定性、互补性、难模仿性等。其次,本文的数据是从单一的信息提供者那里收集的,这可能导致共同的方法偏差。尽管本文非常小心地处理这种潜在的偏见,采取了一些事前和事后的措施,但不能排除它的存在和可能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尝试结合其他方式来收集数据。最后,本文只考虑了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但是作为影响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显性和隐性的中介变量还有很多,未来对两者关系的中介变量的选取和测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挖掘。

猜你喜欢

新颖性共创可持续性
竹子已在亚洲使用数千年。如今,它将有助于解决建筑业的可持续性问题
水泥生产中环境可持续性研究进展
共享丰收喜悦 共创美好生活
一种基于个性化成对损失加权的新颖推荐
世界地球日50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可持续性的世界
共创一片蓝天,同爱一份绿色
日本计划将新颖性宽限期延长至12个月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议委员会成立
新颖性推定规则
小手拉大手 共创文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