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域盛放

2021-08-16黄慧雅

大观 2021年3期
关键词:爵士乐传播中国

黄慧雅

摘 要:爵士乐,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音乐风格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来到中国至今已有近百年,它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文章分析了爵士乐在中国发展的重要阶段,探寻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可预探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爵士乐;中国;传播;发展

爵士乐是20世纪世界流行音乐的重要一支,它于19世纪末在美国新奥尔良悄然诞生。爵士乐是一种既融合了黑人音乐节奏特点和即兴理念,又保留了白人古典音乐严格标准的音乐风格。它曾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分支流派,如新奥尔良爵士、摇摆乐、比博普、冷爵士、融合爵士、酸爵士等等,如此具有生命力的音乐风格注定会冲破地域的限制,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音乐语言。所以,爵士乐在20世纪初,跨越重洋来到中国,并在这一个多世纪里呈现出了它独有的发展轨迹。自落地以来,它经历了短暂发光、无声沉寂和逐步复兴几个重要阶段,并逐渐开始有了中国化的爵士音乐类型。

一、短暂闪耀——爵士乐在中国的萌芽

(20世纪20-40年代)

提起爵士乐在中国的萌芽,不得不说的城市便是上海,它是爵士乐在中国的兴起之地,素有“东方巴黎”之称,地处长江出海口,地理位置优越,爵士乐传播至此地既是偶然又有必然。1842年《南京条约》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等不平等条约签订后,上海迅速成为通商口岸,随后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贸易中心,至20世纪20年代它已成为了远东第一大都市。外来势力不断侵入,同时也带来了外来文化的传播和扩散,于是一种全新的审美视角及音乐风格在上海悄然播种。

爵士乐得以在中国上海落地同时也得益于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的兴起、广播电台及报纸刊物的宣传报道等。当时爵士乐主要依靠乐队在歌舞厅、夜总会等娱乐场所演出进行传播,著名的歌舞厅百乐门、大都会、丽都、仙乐斯等都是爵士乐的孕育场所,而这些场所基本都集中在租界区,洋人爵士乐手占主导,也有部分中国乐手。此时的爵士乐较少以独立音乐出现,通常作为舞蹈背景音乐。另外,广播科技的发展、唱片的兴起刺激了人们对新声音的渴求,据朱争平先生在《老上海的爵士乐》中描述:“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创办了上海第一家也是当时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ECO。”ECO电台的建立为爵士乐在上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条件。唱片业的发展也为爵士乐的进一步传播及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报纸刊物的宣传为爵士音乐作品的流传及演出内容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的《申报》就会经常报道一些乐队演出消息,并刊出一些音乐曲谱,便于音乐爱好者自行学习。

此时期创作的爵士风格作品也有不少,虽然爵士乐是一种舶来文化,但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本土特色,并呈现出勃勃生机。一些作曲家受到爵士乐影响,在新式流行歌曲创作中融入爵士元素,和声、节奏上和传统音乐形成了鲜明对比。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了大量爵士风格的中国流行歌曲,流传较广的有《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等着你回来》《得不到的爱情》等。

对中国早期爵士乐发展贡献较大的音乐家有两位,一位是为中国带来西洋乐启蒙的意大利音乐家梅百器先生(Mario Paci),他组建了上海第一支爵士乐队。另一位则是打破了外籍乐师一统天下局面的中国人金怀祖,他组建了上海第一支全部由中国人组成的爵士乐队并采用了美国爵士乐队编制。

此时期的爵士乐质量非常高,很多以爵士元素创作的时代曲都接轨国际水平,尽管它的传入可能带有侵入色彩,但不可否认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在中国落地生根。刚刚起步的爵士乐发展十分迅猛,它逐渐通过各种方式让国人接受并喜欢上这一新兴音乐风格,同时丰富了审美情趣。但此时的爵士乐商业性较强,较少有理论、实践知识的总结,仅仅局限于伴舞音乐消遣,不利于爵士乐向更高层次拓展。

二、夹缝求生——爵士乐在中国的沉寂

(20世纪50-70年代)

此时期爵士乐在内地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但在香港却呈现上升趋势。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香港经济迅速增长,所以成为当时流行音乐的重要发展阵地。电视、电影、广播、电台等都为爵士乐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20世纪50年代末,香港商业电台开播,以播放粤语、国语歌曲及国外流行歌曲为主;1958年邵氏电影公司在香港成立,“每片必歌”的潮流使歌舞片电影在香港再登高峰,电影业的繁荣从另一方面促进了音乐的繁荣。

与此同时,世界流行音乐舞台上摇滚乐、灵魂乐等开始盛行,大量的爵士音乐人转战开辟新的风格流派,融合爵士就是在此时产生。于是大批在香港的爵士音乐人也开始把爵士乐与摇滚乐、灵魂乐、世界音乐等相融合,并融入地方特色粤语,这些都为爵士乐得以在香港迅速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时期对香港爵士乐发展贡献较大的音乐家是姚敏。姚敏出生上海,后移居香港,抵港后为香港流行乐坛贡献巨大,他创作的很多歌曲都运用了爵士风格进行配器,他的曲与陈蝶衣的作词、姚莉的演唱曾并称“铁三角”,为广大乐迷所喜爱。他的爵士风格代表作品有《桃花江》《我要你的爱》《凤凰于飞》等直至现在都流传不衰。

三、日渐苏醒——爵士乐在中国的复兴

(20世纪80年代至今)

爵士乐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沉寂之后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春天。改革开放的这四十多年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转变,思想日益解放,人们对音乐的需求越来越强,爵士乐再次重回大众的视野,这一时期的爵士乐专业团体、爵士乐作品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20世纪80年代前期,主要是港台流行音乐在内地流传,内地少有自己的爵士作品創作,由于长时间与流行音乐的隔离,并受到早期“靡靡之音”等论断的影响,人们对爵士乐的评判也是褒贬不一;到了中后期内地爵士乐开始崛起,此时已有一批先锋者开始投身爵士乐。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此时期的爵士乐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高潮,相继涌现了一批职业爵士乐队和爵士风格的音乐作品,具有代表性的专辑有《爵士上海1947》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在北京举办的几次颇具规模的国际爵士音乐节使得中国观众感受到了国际顶尖爵士乐的发展状况,同时也有了让中国爵士乐展示给世界的舞台,为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21世纪后,北京、上海等地的爵士音乐节依旧如期举办,一批独立音乐人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广泛运用爵士元素进行创作,如李泉、方大同、胡彦斌、王若琳等等。还有在爵士乐创作中加入中国元素的,具有代表性的有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跨乐——中国戏曲与爵士乐”,用爵士乐创作手法对部分经典戏曲选段进行改编及再创作,包括秦腔《秦川新歌》《麻鞋底》,京剧《苏三起解》《夜深沉》,婺剧《一提孩儿两泪淋》等,以“旧曲新演”的形式打造新作品进行国际化传播。除此之外,爵士音乐教育也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陆续设立了爵士乐相关专业,并邀请国内外优秀爵士乐大师来校讲学。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北京迷笛音乐学校、上海JZ School等民办音乐教育机构均设有较完备的全日制爵士乐课程,为爵士乐的普及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

四、结语

爵士乐是自古典乐之后影响最广的音乐风格之一,自20世纪跨越重洋来到中国至今近百年,从萌芽阶段的短暂闪耀再到三十年的夹缝求生直至现在的逐渐复苏,它虽为舶来品,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为国人所接受,已然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新生代中国爵士音乐人开始尝试将之与本国的音乐艺术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爵士音乐。我们需要了解世界,同时也需要世界了解中国,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爵士音乐,可让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易于广泛传播。相信未来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会更加多元化,在不断的实践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尤静波.中国流行音乐简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2]尤静波.欧美流行音乐简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

[3]钱彤.20世纪早期爵士乐在上海的兴起与传播[J].文艺争鸣,2015(5):196-200.

作者单位:

湖南城市学院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爵士乐传播中国
Dad and daughter jazz duo父女爵士乐二人组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Music
中国爵士乐的双城记
爵士乐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