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风俗一束(2011)

2021-08-16洪忠佩

天涯 2021年3期
关键词:道士

概况

坑头村(古称桃溪),位于婺源县西北部的鹅峰山下,在龙山北偏西十公里的山坞尽头,东西南北分别与清华镇硖石村、赋春镇甲路村、中云镇银丰村、赋春镇上严田村接壤,距婺源县城约三十六公里。坑头村现有150户人家,676人。

坑头村建村迄今已有1120年历史。据《新安名族志》记载:在唐广明元年(880年),因歙县黄墩潘逢辰建村于长有桃树的小坑(溪)源头,故名桃溪,俗称坑头。潘逢辰,因而成了婺源潘氏的始祖。坑头村系明代户、工、吏、兵部尚书潘潢,兵部尚书潘鉴和工部尚书潘旦故里,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誉。据《婺源县志》(民国版)、《桃溪潘三仕宗谱》(清·同治七年版)记载,自宋至清,坑头村在朝为官者有126人,其中七品以上75人,有著述传世的62人,著作达156部335卷,其中选入《四库全书》的著作有潘士藻《洗心斋读易述》(17卷)等。

风水人脉

坑头村自然风光秀丽,四面青山围裹,左右蜿蜒伸展,前后列峰为屏,从高尖降直源坞发脉的两股源头水,交汇成溪流,溪随山转,曲曲弯弯。“洞明文学地理,精堪舆之学”的潘逢辰,选择坑头建村,就是看中了坑头的风水。坑头村来龙气势奔豁,水口曲径通幽,通往外界的八条山岭,青石板铺就,由村庄辐射外界。从上水口眺望,只见溪水潺潺,而不见源于何地,应合了“天门开”;从下水口看去,两山耸峙,难见溪水流向,所谓“地户闭”,深得风水术中的“胜地”之形。坑头村到周边的主要乡村有:甲路、上严田、下严田、硖石、占港、孔村、对坞、松山,都是与坑头村相距十华里,形成众星拱月之势,亦称“八卦村”。

坑头村的繁衍兴旺,得益于潘氏四世祖潘初。据《桃溪潘三仕宗谱》记载:潘初,字元叔。七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有一天,母亲带他登楼游览,他忽然开口说话,说自己本是玉皇大帝身边一童子,因生性好动,不小心打断了玉皇大帝的玉龙腰带,被下放到凡间,将在三十六岁离开人世。潘初第一天开口说话,竟成了谶语,他死于三十六岁。相传,潘初少年时,他家中请一位风水先生看地,到了午时还没有结果。母亲便叫潘初去楊梅坞口请风水先生回来吃饭。潘初在山底望着风水先生,只说了一句“猪母星下巢”。风水先生返身一看,果然见山底有一块“猪母星下巢”的绝佳风水之地。风水先生返回潘家讲明来龙去脉,说你家已出高人了,饭也顾不上吃,就匆匆离开了坑头村。潘家依照潘初的选择,将二世祖潘仁厚的墓地,选在了坐东北朝西南的“猪母星下巢”风水宝地上,并在墓前用青石凿了一个水槽,无论干旱还是多雨,水槽始终不涸不满。在民间,养殖的猪母都有超强的繁殖能力,而“猪母星下巢”的风水,正应合了这一说法,让潘家开始人丁兴旺,事业发达。

坑头村构筑布局独特,村中民居因形作势,依山傍水,高低错落。村中四里长的小溪两边全用石板垒筑成塝,高四五米不等,许多房屋就塝而建,门前都筑石拱桥与路相接,整个村庄方圆两华里内,就有大小不等的石拱桥三十六座半。大的石拱桥跨度有二十米,高六米,宽六米,小的仅有一米多。在传统社会里,坑头村建桥讲究风水人脉,村中所有桥都是由有地位有名望的人捐建的,建每座桥时,还要焚香烧纸祭桥神。在坑头村,无论是杨柳桥、遗安桥、锡元桥、瑞滋桥、五桂桥、济美桥,还是松雪桥、汪家桥、雨济桥、澄荣桥、桂芳桥、留荫桥、半洞桥,除打上了“尊官、重农、抑商贾”的烙印外,每座桥的名称都与周边环境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有樟树绿荫蔽地的“留荫桥”;有罗汉松枝如霜雪的“松雪桥”;有桂花飘香的“五桂桥”;有杨柳依依的“杨柳桥”等等。

寺庙风俗

坑头村在传统社会里,寺庙众多。民间相传有“六庙一观十三庵”。据笔者调查,“六庙”为:汪帝庙(位于下水碓过桥左边,原址重建)、关帝庙(位于汪帝庙下首,已无存)、社公庙(位于“桃源观”上首,靠坑头村方向)、周仙王庙(位于汪帝庙下首,已无存)、土地庙(位于村口对坞岭脚过桥山脚底,原址重建)、舞狮老爷庙(位于下坑杨梅坞口,已无存);“一观”为桃源观[位于下村口,元代潘延璧所建,至正壬辰年(1350年)兵毁;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重建,已无存];而“十三庵”实则只有“九庵”。据《婺源县志》(民国版)记载,坑头村九庵分别是:何暮庵(潘三仕众建,光绪八年重建,已无存)、云居庵(又名石牛庵,庵旁潘文俊建有滴翠山房,已无存)、圣怡庵(潘尊德、潘赞肯同建,已无存)、和福庵(位于出村水口处,潘赞德支裔建,已无存)、永济庵(村众建,已无存)、永庆庵(又名小罗坑庵,潘尊德重建,已无存)、密斗庵(潘洪建,位于里硖石,已无存)、追远庵(潘之祥建,位于洪家山祖墓旁,已无存)、怀先庵(位于上堡,潘赞肯众建,已无存)。至于民间为何将“九庵”称为“十三庵”,笔者姑妄听之,却无权推测,而坑头村庵堂之多,却是不争的事实。

一、汪帝庙

汪帝庙又称汪王庙,原庙于明嘉靖十七年(1539年)建,有同年秋立的“桃谷汪王庙碑”为证,碑文为“太学生里人潘滋撰并书”。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碑文无法抄录。但《汪王庙碑记》在《婺源桃溪潘三仕宗谱》有载记[同治七年(1868年)刊,卷13]。所见的《婺源桃溪潘三仕宗谱》为影印本,由婺源县城潘锦书先生收藏。

坑头村的汪帝庙于1966年拆除,现存的汪帝庙是1998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庙门两侧有“汪威圣德英烈千秋黎民奉境王,帝面红光崇仁万古广众拜真神”的联文,庙内供奉汪帝木雕神像。

据村民潘永新、潘永红介绍,相传,汪帝与黄巢在历史上曾一起进京赶考,并结拜兄弟。黄巢谋反后,汪帝要求黄巢不能侵害扰乱乡民。得到黄巢应允后,汪帝快马加鞭,在六州以遍插黄荆为记号,以护六州。坑头村水口田埂与小船坑口生长的黄荆树,便是汪帝插黄荆为记的见证。汪帝庙所处的地方为蛇形,庙就坐落在蛇头上。古时,庙内供奉着汪帝神像(汪帝神像的左右分别还有神婆、判官与神婆、小鬼)。后来,坑头村又在地势呈蛇形的“七寸”位置建起了“魁星楼”(魁星楼为五层,层层八角出面,悬挂有铜风铃,微风拂动,一里之外都可听到风铃声。在传统社会里,魁星楼是村里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场所,于1952年拆毁)。由于魁星楼压住了蛇形七寸之位,让“蛇”时常抬头张口,汪帝庙前的石塝筑一次倒一次。在坑头村村民的传统意识里,汪帝庙的神灵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1944年,村民潘应煌、潘大佑曾在汪帝庙内仿学判官、小鬼模样,回家之后就一病不起。

二、祭汪帝

坑头村祭汪帝,又称“迎十八”,即在汪华的出生日正月十八举行祭祀汪帝菩萨活动。祭汪帝设有“保孩案会”。该会有会友五十九户,每年祭祀活动由五户会友轮流共同承办,一户为会首,另四户为同会。按照会规:在正月十三、十五、十七早晨,由会首邀集会众祭神,祭毕,给每位会众发丁饼一对;正月十八日黎明,会首办好果盒、酒、银纸、三牲、蜡烛、鞭炮等,鸣锣集合会众,到汪帝庙汪帝菩萨前进行祭祀。巳时,会首再次鸣锣集合会众,迎汪帝神像进村入仰贤祠享祭。迎汪帝的队伍十分壮观,依次是:前后锣鼓各一面,各会户均举彩旗(亦称“蜈蚣旗”)一面,七担檀香球,一台銮架及汪帝神像。迎汪帝行程中,沿路人家堂前设案上香,燃放鞭炮迎接。在汪帝菩萨没有迎进祠堂之前,必须迎到上村头水口朝北偏东方向拜“婆娘”。据坑头村潘述子先生介绍,汪帝菩萨神像是用樟木雕成的,树的来源就是朝拜的方向,雕成神像的樟树就成了汪帝的“婆娘”。迎汪帝入祠堂后,日夜有专人守护,香火不断,红烛长明,祭仪人员众多,程序大体与祭祖相同,场面庄重,祭品丰富。祭仪人员通称“礼生”,分工明确:通赞,类似司仪,辅助族长对整个祭祀礼仪过程进行指挥;引赞,又称陪赞,是通赞的副手,引导祭祀秩序;司尊,管理祭器;司帛,管理祭钱物;司祝,念祭文;司馔,捧送祭品;司盥,负责祭前净手;司过,又称“典仪”“纠仪”,负责纠正祭祀中违礼现象;司毛血,又称瘞毛血,负责将毛血处理;司胙,负责祭毕分发供品。祭仪程序如下:序立(与祭人员各就各位,通赞陪赞一东一西上台唱序立,众人行祭礼)、启犊(礼生盥洗)、降神(鼓乐声起,行降神礼)、塍毛血(献上三牲之血,行礼,参神鞠躬)、奠帛(司帛生献帛)、行初献礼、读祭文、行亚献礼、三献礼(亚献礼、三献礼均四跪四拜)、侑食(众礼生捧祭品,跪敬神位)、侑乐(奏乐娱神)、辞神(拜辞)、送神(鸣炮、奏乐)、彻馔(收拾祭品)、饮福分胙(祭祀持续到下午一时左右,再将汪帝菩萨神像送回庙中,会首散发给各会户祭礼的供品猪肉十斤)。据潘述子先生介绍,祭汪帝的祭品有:全猪全羊(屠宰后,整只放在架子上)、五水果(适时采摘四季山果,用生长的毛竹进行保鲜)、五禽五兽(用面粉制作成五禽五兽模型,再填上颜料)、五鲜五素,共有上百个品种,统一祭碗祭碟,依祭桌摆放。祭汪帝的保孩案会有四十五处田庄,每年收田租二百七十五秤,按规例正月二十一进行结账,并办理下一轮次的移交事项。

在坑头村,祭汪帝期间是村中最为热闹的日子,村中要组织演戏三到五天,以示喜庆。坑头村家家户户都要邀请邻乡、邻县的亲朋好友,前来作客、看戏。据笔者调查,在坑头村祭汪帝活动期间进行演出的,除了串堂班,还有村中自行成立的戏班。坑头村人潘甫(号亦疑道人),在其著作《瓿余录》中,以一幅桃溪的演戏联记述了演出的情景——

上联:何必名都梨园,但令孰可勤,孰可惩孰可激发。一一曲肖真情,略施扮演以登场,也使顽廉懦立。

下联:趁此醋歌挑渚,且喜若者生,若者旦若者丑净。人人各呈妙技,倘进秀良而为士,会看霞蔚云蒸。

1944年病故的坑头村村民潘应煌,在村中教戏多年。坑头村曾演出的曲目有:《乌金记》《三结义》《白玉簪》《闹天宫》《白蛇传》《打金枝》《陈世美不认妻》等。腔调分别是徽腔、京腔、黄梅调。在坑头村看戏,讲究规矩,青年男女、老人小孩分场地观看,青年男女调情嬉笑,稚童喧哗吵闹,都将遭到长辈的训斥。

三、寄世汪帝

在坑头村,潘氏家族中遇到孩子身虚体弱,生长不顺,有将孩子寄世给汪帝的习俗。寄世由孩子母亲出面,请先生拣日子,写寄世帖,带上“猪肉、鱼、饭”三样供品去汪帝庙,烧纸焚香祭献。寄世祭献时,母亲要向汪帝菩萨三跪三拜,将孩子的情况向汪帝菩萨告白,并将孩子改姓(随汪帝姓,名字不改),以祈求汪帝菩萨护佑寄子消病消灾,长大成人。祭献结束,将用乌墨红纸写成的“寄子帖”,贴于庙内上门头墙上。寄子帖帖文竖排,从右至左书写,帖文(坑头村潘述子先生提供)录于下:

江南徽州府婺源县箂苏乡和睦里桃溪新置社信士第子△△△为所生小儿因近生辰欠安敢热叩首心香昭告于△△大帝灵神尊下取名△△△叩首求大神保佑窃福既有基咎岂无微事之先兆惟神是今为某事哀心营营罔知攸指敬于静夜移薪息平安吉庆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桃溪信士第子△△△叩首百拜公元△△△△年△月△日吉旦。

每逢时节,再去祭献还愿。

四、桃源观

据坑头村潘述子等老人记忆,“桃源观”在历史上稱“桃溪仙观”,由于年久失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再次重建时,题匾人将匾名误题为“桃源观”,村民并从此称为桃源观。桃源观1973年拆毁后,原址用作坑头大队林场场部。坑头村村民潘永红,小时候就曾听父亲潘楚材讲过桃源观与“董真人”的故事。“董真人”姓董名必无,法名德仁,为“桃源观”住持。相传,“董真人”在桃源观住持时,令徒弟生火做饭,他去距一百二十里之遥的景德镇集市买菜,徒弟将信将疑,饭锅里的水还没有烧开,见师傅已买菜回来了。次日,当“董真人”再次吩咐徒弟生火做饭时,徒弟尾随师傅身后,想探究个明白。他见师傅在神殿上摆上一双布鞋,一碗水,碗上还摆着一双筷子。师傅燃上三炷香时,就不见了人影。徒弟又好奇又紧张,走到神殿前,不慎碰掉了碗上的一支筷子。这天,徒弟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师傅的身影,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不小心碰落的一支筷子,让师傅从返程的天空中掉了下地。他见到师傅时,已是夜晚。“董真人”一生,精通道家的祭祀礼仪,医术高明,生前曾赴京城办道场、打醮;乡间遇干旱求雨,常灵验。一年大旱,所有道士云集京城比试法力进行求雨。先前求雨的道士由于法力有限,都没有成功。最后,“董真人”与另一位道士同时作法,过了一个时辰,天降起了大雨。雨是降了,但众人都不知两人之中,是谁的法力降的雨。“董真人”并问一起施法求雨的道士,他降的雨水从何而来,道士回答是来自东海。“董真人”说自己作法的雨水来自河流溪涧,雨水中还夹着水草、溪螺与河虾。众人出外在田地中一看,果真如此……清乾隆乙酉年卒后,被敕封为“董真人”,他卒后葬于“桃源观”旁(有清乾隆乙酉年立的墓碑为证)。据坑头村民间传说,早年董必无道士的墓前长有两根不同颜色的山竹,能预测天气,红皮的山竹摇曳为晴天,绿皮的山竹摇曳为雨天。有一年夏天,一位放牛的孩童觉得好玩,一会儿摇摇红皮山竹,一会儿又摇摇绿皮山竹,天便忽晴忽雨,让村民晒在晒场上的稻谷,收也不成晒也不是,影响了农活。有位脾气火爆的村民知情后,一气之下,用镰刀将红皮山竹与绿皮山竹砍掉。

據坑头村民潘述子先生记忆,他十岁时(1940年),村里因遭火灾,还看过桃源观的两位道士,身穿灰色的道士服,在仰贤祠打“洋火醮”。他也不知道两位道士的真实姓名,只知道一位称“道士荣”(后被抓“壮丁”,下落不明),另一位称“道士观”(1950年卒于桃源观)。

五、社公庙

位于“桃源观”上首,靠坑头村方向的社公庙,在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由族人集资而建,祈佑村庄平安。据坑头村民潘永红先生介绍,庙内供奉的神像“姜太公”是用樟木雕成的,并请齐云山道士“开光”,庙与神像均在1973年拆毁。相传古时,坑头村的原始山林中,经常有一只“老虎精”出没伤人,并扬言一年要吃五十个村民。一天,“老虎精”吃了一位砍柴的年轻人,在社公庙前得意洋洋地摸着肚皮算账,还差四十九个填饱肚子。这时,庙神显灵,对“老虎精”说,你已吃了五十,再伤人必遭天谴。“老虎精”不信,说明明只吃一人,怎么就成五十?便变成人样进村打探,方知是吃了一位姓潘名五十的人。这位潘五十,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正处在悲痛欲绝之中。见此情景,“老虎精”顿生悔悟,隐没密林深处……从此,社公庙就成了坑头村的“平安神”,村民无论遇到自然灾害,还是五畜不旺,都纷纷去烧香上供,以祈求四季平安。

六、土地庙

位于坑头村对坞岭脚对面山脚的土地庙(始建年月无从可考),是1942年倒塌后,近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庙内供奉着“土地公”“土地婆”两位菩萨的木雕神像。庙口“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的联文出自原庙。坑头村人祭献土地菩萨,多为农作物种植之时,烧纸焚香,敬献鱼、肉等供品,以祈求一年静安,五谷丰登。

七、会次

在聚族而居的坑头村,成立的各种会次是以潘姓为主体,以经济为前提,以子孙为维系的。在传统社会里,坑头村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村庄,人均虽然只有一亩多田,但出产茶叶,每年春茶有四百担以上。由于春茶要赶时从景德镇、九江销往外地,村里有五十人左右从事“挑夫”(每人从坑头挑一担茶叶去景德镇、九江,往返时间需要三五天)。坑头村人在传统社会里,入仕或从商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都会在周边村庄买田置地,收取田租,作为发展延续“会次”的经济基础。据笔者调查,在“土改”之前,该村已拥有族田三千八百二十亩,祭田三百七十五亩,学田三十亩。范围扩大到赋春、清华、中云、高砂等乡镇。据潘永祥先生介绍,在坑头村除了桃溪大祠清明、冬至的“祭祀会”与祭汪帝的“保孩案会”之外,为公益、娱乐等活动成立了许多会次。村民相传的“一年到头都有会,七月无会‘叮当会”,是对坑头村在传统社会中会次活动的真实写照。

①迎龙灯会。

在坑头村,迎龙灯会又分老灯会、新灯会两部分(老、新灯会,按成立先后划分)。老灯会,即仰贤灯会,有会友七户(不包括老灯会会员),每年轮两家,有田租二十二秤。每年由会首负责请“糊衣匠”扎糊龙头、龙尾及手提灯。正月十三、十四、十五举行迎龙灯活动,每晚迎灯前,打锣鼓催灯,每板四盏,集中在村口汪帝庙前起灯进村,十番锣鼓伴奏,家家燃放鞭炮接灯,非常热闹。龙灯在村中沿溪至村上首迎完一圈,必须在尊德祠与仰贤祠中分别打旋三个,把迎龙灯活动推向高潮。正月元宵夜,当年会首家还要备三牲、果盒、酒、金银纸、香烛、鞭炮,到仰贤祠内祭祀花灯,以祈人丁兴旺,家家平安。新龙灯会,亦称庆元灯会,由十一户会友组成,每年两家轮流作会首,有田租十八点五秤。龙灯形式与老灯会有所区别,为一板三盏(新老灯会的龙灯,可互相连接)。每年迎龙灯活动结束后,由会首散发给十一户会友每户猪肉两斤。

②路灯会

坑头村的路灯会,又称添灯会。会首每年轮流,主要负责为村中路灯添加灯油,点亮路灯。村中的路灯会又分“壁泉路灯会”与“徐源路灯会”,会友分别为十户、十一户,每年分别收田租十一点五秤,五秤。

③保安会

坑头村的保安会由七家会友组成,每年一家轮流当会首,当年可收田租九秤,主要负责当年冬季的打更任务。打更相当于冬季村庄夜间值勤巡逻,主要预防火灾。一夜分五更,一更为晚上九点至十一点,依此类推。据潘永祥先生介绍,古时坑头村打更是以燃香进行计时的。

④松青社

坑头村的松青社由四家会友组成,每年两家轮流当会首,当年收田租四点五秤,主要负责村庄禁林的保护。

⑤倚春行乐会

坑头村的倚春行乐会由九家会友组成,每年由一家轮流当会首,可收田租十五秤,会首只需在次年正月初四,摆上酒席招待本会会友。

⑥地藏会

坑头村民间有句俗话:“六月无会地藏会”(据潘永红先生介绍,地藏会无特殊意义,只是相聚闲聊)。坑头村的地藏会有会友七户,每年一户轮流当会首。会首必须在头年农历七月底,向每户会友散发罗海酥两对,而七秤田租却需在次年收取。

⑦舞狮会

坑头村既有舞狮班,又有跳傩班,故称“狮傩班”。据潘永祥先生记忆,他儿时曾在家乡坑头村看过“狮傩班”演出,当时年纪小,还不懂得舞狮跳傩是“驱邪祈福”,只觉得好嬉、热闹。相传,“狮傩班”最早由村中小姓组成,后来随着村庄的衰落,也有潘姓加入其中。舞狮舞傩的分别二人一组,穿戏服、着彩裤,舞傩的戴有傩面,舞狮的有狮头狮幔,先舞傩再舞狮,还有锣鼓伴奏。“狮傩班”每年从正月初一开始演出,至正月十八结束。平时,若遇潘姓人家“添丁”,也可请“狮傩班”演出。坑头村舞狮会的会首每年轮流,主要负责组织“狮傩班”在春节期间的演出。由于婺源自古被誉为“书乡”,尊卑意识强,逢人适事有上下九流之分,抬轿子、吹喇叭、舞鬼(跳傩)、戏子均属下九流之位,不能登大雅之堂,故婺源舞鬼(婺源傩舞)在《婺源县志》及史料中均无记载。在2005年婺源县人民政府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婺源傩舞》中,只有“早时,龙山坑头有‘狮傩庙……现已全无……坑头村为狮傩班主要分布区域”的简单记述。坑头村舞狮会起源于何时,会首与会友的构成,会田与田租的多少,均无处考证。

八、荡街

坑头村“荡街”,是传统社会婚俗中有别于其他村庄的一种习俗。据潘永祥先生介绍,坑头村的嫁娶婚俗讲究“门当户对”“明媒正娶”,礼数繁杂,步骤有:说媒、相亲、踏家地、下定、送日子单、办嫁妆、迎娶等等,与周边乃至全县其他村庄大同小异,而“荡街”却是坑头村仅有的习俗。迎娶当天,新郎新娘吃过交杯茶、拜过天地后,新娘当天还要到新郎家祠堂献(祭)祖宗。去献(祭)祖宗的过程为“荡街”:新婚去祠堂献(祭)祖宗前,必须邀请村内十多个未婚少女同行(村里称她们为“新人眷”)。在“荡街”前,每个“新人眷”要精心化妆打扮:梳起长辫,扎上发夹,头戴红花,脚穿绣花鞋,身着红红绿绿衣裳,右手还要拿着一块花手帕。在两对提着红灯笼的少年引领下,“新人眷”排成一行,有节奏地摆动手帕前行,随后是伴娘陪同穿霞披戴凤冠的新娘。向祠堂行进的路上,不仅鞭炮声声,还有锣鼓、唢呐伴奏。新娘在祠堂献(祭)祖宗完毕后,必须按原先的队列与程序返还回到新郎家中,“荡街”才算结束。

九、出行

坑头村的年俗浓郁,在隆重热闹的传统节庆中,充满了对祖宗的崇拜。进入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各家都在堂前上门头纷纷挂上“容像”(祖先做官或获取功名时绘成的中堂像),在吃小年饭和大年三十(除夕)夜饭前,都必须先摆上供品献(祭)祖宗。

坑头村“出行”的时间是年三十的午夜之后,潘氏宗族的每家男人(包括男孩)都必须穿上新衣裳去“出行”。“出行”时有一个规矩(父母在小孩出门前有嘱咐):在路上无论碰到熟人还是亲戚,都不能打招呼、讲话。“出行”走出门口,要在家门前放鞭炮,大人、小孩都手提灯笼,每只灯笼上都贴有红纸剪成的家中大人名字和祠堂名称。每个人走进宗祠后,按辈分对祖宗进行祭祀。每人行三跪九叩大礼后,由宗祠房头发给每位“出行”的人一对“公堂饼”。

十、放水灯

坑头村的殡葬礼仪错综复杂,无论从送终、报讣(报丧)、入殓,还是吊香、看地、挖墓,以及关殓、送殡,都有一套民间遵循的程式。“放水灯”,是坑头村针对意外死亡的一种殡葬礼仪。

所指的意外死亡,是指妇女产后死亡和非疾病正常死亡。意外死亡发生在村外的,尸体就停放在村口(不能进村),次日必须安葬。意外死亡发生在村里的,尸体可以停放家中,择日进行安葬。出殡之后,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请道士(家庭殷实的可请三名,拮据的也可请一名)进行超度,驱邪消灾。据坑头村程梅香、潘述子等老人记忆,请来的道士均来自村中的“桃源观”和邻近的甲路戴坞、黄家。道士进村后,在村中选择一块宽阔地,两边用七支木棍依次撑起硬纸(或布)画制的“幡”,摆起道场。道场上首,用八仙桌(四五面)叠起一个高台,下层桌上摆上祭碗供品,顶层桌上摆上香案与钟魁、观世音菩萨神像。道士头戴道冠,身穿道士服,手持桃木劍和净水符,口中念诵符文咒语,请仙送神,进行法事活动。道士的法事从村中道场,一直延续至水口。夜晚降临,道士在村中小溪边开始“放水灯”,把一盏盏用白纸折成莲花状,船状的水灯,燃上白色的蜡烛,让水灯漂于水面,顺流而下。整个“放水灯”的过程要持续一日一夜。早年曾在坑头村做过法事的道士——潘灶树(甲路戴坞人),已于2002年病故,享年84岁。

资料写作者:洪忠佩,文化工作者,现居江西婺源。以上资料由作者本人提供。

猜你喜欢

道士
种 梨
A New Way of Dao
A NEW WAY OF DAO
《道士下山》
惊天魔盗在清朝
一顶神奇的道士帽
《道士下山》:红尘乱世走一遭
漫画与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