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弘扬林伯渠崇高的政治品格

2021-08-16王文珍邹瑾

湘潮(上半月) 2021年8期
关键词:林伯渠党性修养品格

★王文珍 邹瑾

政治品格,是人在政治活动中所展现的品性、风格。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集中体现和道德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历经风雨而初心不改、历经挫折而淬火成钢,很重要的一点正是源于共产党人的优良政治品格为其发展壮大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政德支撑。1945年3月28日,《解放日报》刊登了经毛泽东修改的中共中央为林伯渠六十寿辰所作的祝词,称赞他:“自辛亥以来,在历史进程中,你总是站在革命的最前线。”“总是站在革命的最前线”是对林伯渠几十年革命生涯体现出的崇高的政治品格的高度概括。

政治信仰的坚定性和绝对性是林伯渠崇高政治品格的首要特征

政治信仰的坚定性和绝对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其优良政治品格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谈到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重要性:“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坚定信仰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奋斗牺牲的最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是长期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生动力,也是党的事业繁荣发展向前推进的最强动因。

林伯渠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邓小平曾代表中共中央评价他的一生:“是职业革命家战斗的一生。他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阶段。在每个革命的历史阶段,他都是彻底的革命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几十载革命生涯中的几次重大抉择,生动阐释了他对革命信仰的无比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绝对忠诚。

林伯渠早年东渡日本,探求救国真理,加入中国同盟会,为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东奔西走。后来,他参加了“二次革命”“护法斗争”,随孙中山两次在广州建立政权,为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进行艰苦的斗争。在革命实践中,他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于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在上海加入党的早期组织,为理想信仰担当奋斗。他利用自己在国共两党内的特殊身份与影响推动国共合作,当国民党右派公开反对国共合作,蒋介石等人先后炮制中山舰事件等反革命事件时,在权力与地位的诱惑前,他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离开国民党中央,前往第六军从事政治工作。国共分裂迫在眉睫的时候,他坚持共产党人的立场,坚定地站在革命与人民一边,断然拒绝老友劝他脱离共产党的劝告, 声明要干就干到底,决不后悔,也不会计较将来个人的命运。七一五反革命事变后,在极其严峻的形势下,他安排妻子带着子女返回上海,自己则留下来准备参加更艰苦的战斗。不久,他离开武汉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还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兼财政委员会主席,肩负起为部队筹款的重任。可以说,在革命生涯最为重要的道路选择中,无论外部情况多么危急险恶,林伯渠都毫无畏惧,表现出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坚定。

林伯渠是最早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一直战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前列。他以自己的奋斗历程生动诠释了何谓对党的忠诚,对信仰理想的忠诚,这正是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首要特征,也是他崇高精神风范最鲜明的特色。

政治追求的高尚性和纯粹性诠释了林伯渠政治品格的崇高境界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是一个政党自诞生之时就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以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掷地有声地回答了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曾郑重宣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决心与信心: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在政治追求上的高尚性和纯粹性,是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风险挑战中能够破浪前行的重要原因,也应成为每个共产党员政治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

林伯渠曾在日记本上写下“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10个大字勉励自己。他常葆赤子情怀,忠于人民,为民竭力,亲民爱民,时刻把最大多数群众的最高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和策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被称为“为人民服务的老勤务员”。人民情怀是他政治追求纯粹性和高尚性的直观体现,也是他高尚政治品格的鲜明特征。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样纯粹而高尚的政治追求贯穿了林伯渠的革命生涯。早在延安时期,林伯渠就非常注重人民的力量,他曾在延安发表署名文章《政府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指出“人民是政府力量的源泉”“政府是人民自己的政府”。他经常走家串户,了解人民疾苦,宣传党的政策,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即使转战陕北期间,每到一地,他亦详细了解群众生活,帮助当地政府解决群众问题,向来自基层的同志了解情况。他重视发展边区的农业、工业、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等,甚至亲自筹建了光华农业实验场,同时还领导边区政府大力发展商业、贸易,增加人民收入,积极倡导建立健全边区卫生机构和卫生制度,改善群众的医疗卫生状况。1942年8月,延安、安塞、延川、绥德等县发生特大水灾,他立即部署受灾各县迅速抢险救灾,还不顾个人安危亲自视察灾情,慰问群众。

新中国成立后,即使身居高位,林伯渠也从未放弃深入群众。他曾倡导把定期下去视察工作、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作为党和国家机关联系群众、调查研究的一种制度。1957年到1959年3年中,他曾先后去广东、上海、内蒙古等10多个省市区视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在日记中写下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力戒浮夸片面”等一些针砭时弊的话。仅1960年年初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就去了7个公社了解情况,其间甚至戴起眼镜亲自作记录。

“学习弘扬林伯渠革命精神”学术研讨会会场

卓越的政治能力奠定了林伯渠崇高政治品格的实践基础

政治能力和政治本领是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外化体现,也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前提和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陈毅曾在悼念林伯渠的诗句中写道“革命一生无愧怍,路线正确是英雄”,这也正是林伯渠高超政治能力的写照。

林伯渠有深厚的政治素养,每次在革命工作中遇到矛盾问题,都表现出过人的政治判断力。在中国革命的重要时刻,林伯渠总是能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坚定维护党的正确路线。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面对国民党右派的步步紧逼,毫不妥协;抗日战争时期,当王明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并企图闹独立时,他毫不犹豫地站起来与王明的错误路线斗争,坚决捍卫党的正确路线。当党作出一些重大决定时,他又能适时为党的政策落实起到重要推动作用。1947年,胡宗南率部大举进攻延安,林伯渠以充满必胜信心的豪情鼓励大家:“撤离延安是暂时的,撤离正是为了保卫。将来不仅要收复延安,我们还要打出去,解放西安、南京、北平,解放全中国。延安的天时地利都对敌人不利,蒋介石进攻延安之日,也是他走向彻底失败之时,我们要有这个信心。”

他还善于用政治思维观察和解决现实问题,有极强的政治领悟力。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为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召开边区参议会,成立了“三三制”政权。由于党内外合作共事的“三三制”是一个新鲜事物,又没有规范的规章制度,难免会发生一些误会和隔阂。林伯渠作为边区政府主席及时发现了边区政府内党外人士的不满情绪,接受他们的批评,并和他们共同研究商定了改善党内外关系的办法。在林伯渠的领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党内党外的人士有了更好沟通,充分发挥了党外人士的积极性及长处。

在实际工作中,林伯渠更是率先垂范,落实各项政治要求,在危急情况中更见其担当。吴玉章曾在诗中高度评价林伯渠在国共第一次合作中的担当作为:“中山改组国民党,还仗伯渠作桥梁。”1921年6月,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来到上海,帮助筹备党的成立大会。林伯渠根据李大钊的意见,精心安排马林到桂林会见孙中山,促成了共产国际代表第一次与孙中山的会晤。陈炯明叛乱时,孙中山避居上海,又是林伯渠几次安排部署,并亲自陪同陈独秀、李大钊会见孙中山,共同讨论振兴国民党、振兴中国的问题。为实现国民党改组和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锤炼党性修养是林伯渠崇高政治品格形成的重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问题,他指出,要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强化自我修炼。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党员干部是否能够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形成良好的人格风范,是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区分的重要的特征之一。

林伯渠被人民群众称为“没有官架子的百姓青天”,正是源于他在革命生涯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展现出过人的崇“严”尚“实”的精神风范,以实际行动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

林伯渠的党性修养来自严格的自律。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虽然资历老、威望高,但却带头认真学习、参加讨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赢得了党中央和边区人民的信任和爱戴。他特别重视清正廉洁的纪律作风问题,子女曾回忆他:“辛亥革命后,他做官不像官,摈斥旧官僚的一切特权、享受,不要钱,不受贿,甚至于把自己的部分薪水用于扶危济困。” 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时,可谓身居要职,但他从不搞特殊化。他和大家一样住土窑洞,睡最简陋的木板床,书当枕头,日常穿着十分朴素。除了对自己要求严格,他对子女要求也非常严格,经常教导子女要努力学习、力戒骄傲、平等待人、谦虚谨慎,要做革命的后代,好好为党为人民工作。

严格自律之外,林伯渠还以实际行动在群众中树立了勤劳奉公、公而忘私的党的领导干部形象。延安轰轰烈烈开展大生产运动时,他制定了个人生产节约计划,并写了一首诗:“待客开水不装烟,领得衣被用三年。淡巴菰一亩公粮缴,糖萝卜二分私费赡。施肥锄草自动手,整旧如新不花钱。发动男耕和女织,广辟草莱增良田。边区子弟多精壮,变工扎工唐将班。”他更是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之余,投身劳动,扛着锄头在延安南川开辟了一片荒地,像普通农民一样挑粪种地。他的这种做法,为延安树立干部带头参加生产劳动,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提高党员干部的觉悟,养成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树立了典范。

林伯渠一生中这种身体力行践行党的纪律和提升党性修养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养成好的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形象做了最好的表率。

猜你喜欢

林伯渠党性修养品格
林伯渠家风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历史逻辑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论党性修养
林伯渠的红色家风
汲取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强大力量
林伯渠无条件执行组织决定
林伯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