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下组织胶联合药物注射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2021-08-13唐军梅何思明张启芳

微创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溃疡内镜病灶

唐军梅 何思明 张启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广西桂林市 541002)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其常见的病因有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贲门黏膜撕裂、消化道肿瘤等[2],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等,严重者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甚至失血性休克。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内镜下止血已逐渐成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治疗手段[3-4]。但对高龄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高危溃疡(Forrest分级Ⅰ~Ⅱa级)患者,无法使用钛夹,或常规的钛夹、黏膜下注射治疗失败,外科手术创伤风险大[5]。有学者提出[6],内镜下组织胶注射喷洒联合药物注射治疗,可显著增强止血效果。为此,我院对ANVUGIB患者采用内镜下组织胶联合药物注射治疗,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消化科进行治疗的ANVUGIB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中ANVUGIB的诊断标准[7],且经胃镜检查确诊为ANVUGIB;(2)年龄≥25岁;(3)无药物过敏史;(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2)因外伤、肝胆疾病以及肿瘤等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3)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4)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言语障碍。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26~75(56.53±10.40)岁;出血原因:十二指肠溃疡14例,胃溃疡12例,吻合口溃疡7例,复合溃疡5例, Dieulafoy病2例,间质瘤伴溃疡1例;出血类型:血管裸露14例,活动性喷血10例,活动性渗血17例;出血量:1 000 mL以上22例, 500~1 000 mL 19例。研究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25~74(56.48±10.36)岁;出血原因:十二指肠溃疡14例,胃溃疡13例,吻合口溃疡6例,复合溃疡4例,Dieulafoy病2例,间质瘤伴溃疡2例;出血类型:血管裸露15例,活动性喷血9例,活动性渗血17例;出血量:1 000 mL以上23例,500~1 000 mL 1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予常规禁食、质子泵抑制剂抑酸、补液,有输血指征者积极输血(治疗前血红蛋白维持在50 g/L以上),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检查治疗过程中予以吸氧及心电监护。

1.2.1 研究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内镜下组织胶联合药物注射裸露血管治疗。准备GIF-290电子胃镜(Olympus公司),波士顿注射针,贝朗医疗西班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Histoacryl组织胶水(主要成分为2-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生理盐水,0.1%肾上腺素,50%葡萄糖。配制1 ∶10 000的肾上腺素溶液。行常规胃镜检查,反复冲洗并吸净胃腔内液体,使视野清晰,确定出血灶,将1 ∶10 000的肾上腺素稀释液沿出血病灶周围分3~4点注射,每点2 mL,尽量充分暴露出血部位血管断端。使用波士顿注射针在距血管断端1~2 mm处,对准血管断端的可能来源部位黏膜下或肌层血管的2~4个象限注射,深度2~3 mm,将三明治夹心法组织胶(50%葡萄糖1 mL+组织胶水0.25 mL+50%葡萄糖 3 mL)快速注入,可见断端血管发白,出血停止,有组织胶溢出(见图1、图2)。如更换注射部位,需检查注射针有无堵塞,如有堵塞则更换注射针,组织胶注射总量为0.5~1 mL,一般不超过1 mL。操作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将病变部位冲洗干净,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最佳观察时间为2~3 min。手术结束后需留置胃管,禁食24 h,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出血情况,根据实际状况适当给予补充血容量以及质子泵抑制剂等治疗。

A.裸露血管 B.组织胶封堵血管

A.裸露血管涌血 B.组织胶封堵血管

1.2.2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内镜下对出血病灶行黏膜下1 ∶10 000肾上腺素注射或钛夹治疗。GIF-290电子胃镜(Olympus 公司)下找到病灶,应用1 ∶10 000肾上腺素于患者出血的病灶边缘分点注射,按照病灶的出血性质与病灶大小选择2~6个点,每次注射量为0.5~2 mL,总量尽可能控制在6~10 mL,注射后可发现黏膜处有发白、肿胀现象,出血停止。也可采用钛夹夹闭裸露血管或出血病灶进行止血。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输血量、止血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及并发症情况。疗效评价[8]:(1)治疗后24 h,患者临床主要体征与症状均完全消失,复查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出血停止为治愈;(2)治疗后24~72 h,患者临床体征与症状有明显缓解,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出血停止为有效;(3)治疗后超过72 h,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无明显改善,血红蛋白指标未见恢复,仍有出血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手术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输血量、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少/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x±s)

2.2 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3 止血成功率与再出血率比较 两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迟发性再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的术后早期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止血成功率与再出血率比较 [n(%)]

2.4 并发症情况 治疗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复查,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消化道穿孔以及感染等并发症,预后效果较好。

3 讨 论

我国的出血性溃疡中43.4%为高危溃疡,高危溃疡患者的再出血率高达43%~55%[9]。临床根据止血情况将内镜下止血分为机械止血、药物止血两种,前者主要是选用氩离子凝固、电凝止血以及钛夹等措施,而后者主要是通过肾上腺素、凝血酶以及生物蛋白胶等止血药物进行治疗。但这些治疗方法均需与病灶组织接触才能产生效果,对于某些特殊部位出血,因受内镜下视野空间、治疗角度要求及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可导致治疗困难或治疗失败[10]。内镜下止血失败需实施介入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的发生率约为 5%[11]。对于消化性溃疡底部出现较粗大的血管喷血状况,临床通过喷洒药物、单纯用机械和理化等治疗措施效果较差,不利于疾病治疗[12]。

组织胶的主要成分为2-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其可在血管内迅速聚合形成塑性圆柱体,造成血管闭塞或形成血栓,同时发生炎症反应,引发纤维变性,从而降低再次出血风险,主要用于严重的食管或胃底静脉的栓塞治疗[13]。组织胶作为一种异物,一般会在1~4个月内排出体腔[14]。近年来,组织粘合剂开始应用于非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的疗效[15]。对于某些特殊部位或特殊病变导致的血管性出血,因病变条件不适合钛夹、OTSC夹,而肾上腺素黏膜下注射效果不佳时,内镜下组织胶喷洒或联合药物注射治疗可增强止血效果。这是因为组织胶与血液接触后,会出现快速固化,可以实现对病灶较大血管裂口的快速封堵,达到快速止血的效果[16]。临床中应用于局部注射的药物主要有止血药物和硬化药物,常用的止血药物为1 ∶10 000肾上腺素与高渗盐水,但高渗盐水容易引起水肿,使得局部受压迫从而引起血管壁纤维病变,进而形成血腔内血栓[17-18]。肾上腺素并不损伤周围组织,其注射后可使局部血管收缩,组织肿胀,进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起到止血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输血量、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少/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应用组织胶联合药物治疗ANVUGIB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输血量,缩短患者止血时间与住院时间,改善患者临床体征与症状。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迟发性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的术后早期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组织胶联合药物法既充分利用了组织胶的早期封堵作用,联合药物又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再出血情况。治疗后1~2个月予患者进行复查,发现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消化道穿孔以及感染等并发症,预后效果较好。提示组织胶联合药物治疗ANVUGIB的安全性强。

综上所述,组织胶联合药物治疗ANVUGIB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输血量,缩短止血时间与住院时间,降低再出血发生率,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溃疡内镜病灶
眼内镜的噱头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PSMA-靶向18F-DCFPyL PET/CT在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病灶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都是“溃疡”惹的祸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术中超声在颅内占位病灶切除中的应用探讨
溃疡生肌散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效果观察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敛疮散治疗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