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溧阳傩戏的民俗艺术探析

2021-08-11丁宇晴陈倩影钟潇

艺术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造型

丁宇晴 陈倩影 钟潇

摘要:溧阳傩戏是傩文化历史性传承的代表之一,也是傩文化地域性发展的代表之一。本文首先简单介绍溧阳傩戏的起源与发展,然后从服装与面具两方面剖析其造型特点,并进一步分析溧阳傩戏的社会功能,概括溧阳傩戏的艺术特征,最后从历史、发展与应用三个角度探究溧阳傩戏的传承价值。

关键词:溧阳傩戏;造型;民俗艺术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02

1 溧阳傩戏的起源与发展

傩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娱神舞蹈,是原始狩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和原始宗教祭祀的产物,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态[1],而且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2]。傩戏表演通常分为开傩坛、祭傩神和扫傩坛三个环节。开傩坛仪式中,要设置神坛,人物出场跪拜祭祀神。其后的祭傩神是最主要的环节,包含一系列娱人情节的剧目,其表演动作不拘一格,程式变化多样。

溧阳傩戏以祭祖驱邪为主要活动目标,在历史上屡次受到战争等因素的冲击,濒临失传。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文环境的不断更新[3],溧阳傩戏逐渐回归正轨。较为有名的溧阳傩戏有蒋塘竹马灯、嵩里跳幡神等。

2 溧阳傩戏的造型特点

除道具之外,服装和面具是傩戏造型的两大组成部分。

2.1 傩戏服装造型

溧阳傩戏的服饰较为简洁,重点在展现角色的身份和性格,大致可以分为戏服、蟒袍和坎肩三种类型。

戏服大多仿照明朝的版型样式。为了让演员有足够的运动空间,戏服在做工和样式上都作了简化,从而突出面具的精美传神。

蟒袍代表着高贵的身份地位,身着蟒袍的往往都是帝王一类的统治者。在傩戏中,穿着蟒袍的是财神、土地神、玉皇大帝这一类正神,阎罗王这一类凶神统帅以及掌事的老艺人这五种角色,彼此颜色有所区别。

坎肩是一种傩仪感比较强的配饰。通常需要坎肩的只有两种角色——鬼和玉皇大帝。在坎肩的制作上,会通过不同的质地和款式来区分郊瘦饥寒的鬼形象和尊贵傲然的大帝形象。

2.2 傩戏面具造型

傩面具不仅代表角色形象,对于戏曲演绎而言,是氛围与衬托[4],还是神祇的象征和载体。在古典艺术中,各个图像之间相互独立[5]。而傩面具强调的是思想大于形象[6],以写意神态为主,辅以五官的夸张变形。

2.2.1 傩戏面具分类

傩戏面具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分别对应五种身份: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丑角和牛头马面。五种身份的形象截然不同,神态各异。

正神的造型融入了亲民的元素,不同于神话中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样貌,变成了慈眉善目的正面善良形象。

凶神具有驱逐恶灵之力,因此在雕刻面具时,需要运用夸张手法使凶神的傩面具显现凶悍威武的特征。譬如通过粗放的线条和狂野的上色,就可以将面具的力量感和速度感释放出来。

世俗人物指的是类似于平民百姓这样淳朴善良的正面形象。世俗人物与正神人物相似,但更加朴素。在世俗人物的雕刻中,极少采用夸张手法。他们往往都眉清目秀,简单朴实。

丑角会在娱乐性很强的传说和历史故事题材的剧目中登场。雕刻面具时,需要在五官细节上做文章,根据这些特点对世俗面具进行适当的夸张。

牛头马面是来自“冥府”的勾魂使者,它们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眼珠突出、面目狰狞的牛头和马头形象。

2.2.2 傩戏面具色彩运用

色彩是最直观的视觉语言之一[7]。溧阳傩面具暗合五行五色,按照阴阳五行进行分配,颜色运用收放自如[8],追求天人合一。同时,通过轻淡彩、淡彩、重彩、浓重彩四种程度的色彩使造型与寓意相结合。

3 溧阳傩戏的社会功能与艺术特征

相比文化思想单一的时期[9],如今傩戏已远不止于神和人的交流。多元化的兼容在满足正常生活需要和体现地区民众地位的同时[10],还使人与自身及他人的关系有了微妙变化。这种变化印证了傩戏社会态的趋向,展现出其社会功能。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探究其兴衰时期的不同创作形式[11],体会溧阳傩戏独有的艺术特性。

3.1 溧阳傩戏的社会功能

3.1.1 宣泄功能

溧阳傩戏通过求神祭拜的宗教仪式使人短暂逃离生活的苦难和不公,获得心理安慰,使情感和文化高度结合[12],从而满足人们排解和宣泄的需求。

3.1.2 维系功能

溧阳当地一直存在“无傩不成乡”一说,在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社会背景下[13],傩戏成为新年的代名词。在家家户户共度新春的热闹氛围中,傩戏表演成为一种社交途径,拉近了村民间的距离。

3.1.3 教化功能

溧阳傩戏作为傩文化的表征体现,其乐曲、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以新的视角展现出世界的多样性和历史的浩瀚复杂,潜移默化地影响当地孩子的成长历程。

3.1.4 娱乐功能

在溧阳,村民通过傩戏表演使自己从繁杂的工作中抽身,以享受片刻的安逸。在市井生活的浸染下[14],其戏剧特性也将这种娱乐功能强化了。

3.2 溧阳傩戏的艺术特征

溧阳傩戏具有宗教性、地域性、社会性和戏剧性这四种艺术特征。

首先,傩戏一般从傩仪和傩舞脱胎而来,在中国这样一个崇文重教的国度[15],融合了多种宗教文化,众多的鬼神角色使其具有强烈的宗教性。

其次,溧阳傩戏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其造型风格在发展中深受当地水土的影响。吴文化倚湖控海,所以形成了繁饒富硕的江南之地[16]。与粗粝豪迈的北方相比,溧阳傩戏的造型具有吴地的文化特征:“目”微凸,面容和善,更加清秀简约。

“雅俗共赏”一词中,“雅”字对应各色“阳春白雪”,俗则以大众百姓的审美爱好为代表[17]。作为民间民俗,溧阳傩戏聚结了当地百姓勤劳、勇敢等民间力量,其多层次的内涵和形式给民间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18]。傩戏不仅被用来驱鬼避邪,还背负着祈福、除病、镇宅、求子等平凡的渴求。个人的不同情感反馈被重新展开[19],融于民间的价值构筑活动。不同的剧目勾勒出忽闪忽灭的理想生活,也诠释出凌驾于原始宗教情感之上的“人”态,具有“协上下”“承天休”的祯样意义。

由于溧阳傩戏维系着娱神祭祀和娱人表演的双重身份,其表演必然会体现出戏剧性。在跳幡神的剧目中,早春报信神奔走于各个村庄报信,不小心摔了一跤后,脸摔成了八瓣。诙谐又朦胧的情节展露其戏剧性的一面——追求时空的无限性与永恒性,创造出富有生机的审美对象[20]。

4 溧阳傩戏的传承价值

中国民间艺术多样的表现形式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21]。溧阳傩戏作为民间艺术,兼具物质的“形”与非物质的“意”[22],具有不可替代的传承价值。

4.1 历史价值

史海觅流,溧阳之傩事自唐至宋而元流传有序。傩文化在溧阳经过长期的积淀,不断沿革的傩戏是历史的真实见证[23],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发展轨迹[24]。以此为据,我们也能考古之傩事,揣度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倾向、心理活动,甚至社会环境。

4.2 应用价值

现代设计需要创新,传统艺术需要传承[25]。在傩戏造型的应用上,可以采用集约优化的方法,合并相似的造型以达到优化资源的效果。色彩也是情感传递的重要元素[26],采用浓度及饱和度较高的撞色、对比色能够体现其独有的造型视觉特点。在表演方向上,可以尝试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多元结合,打造全新的戏剧形式。

4.3 发展价值

目前,溧阳傩戏已经成为溧阳的旅游特色。当地的傩文化博物馆既能提升旅游区的质量,也能留存文化脉络[27]。在旅游经济背景之下,保护傩戏需要注重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可持续发展[28]。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29],实现效益最大化[30]。长此以往,区域性傩文化的活态保存必然会构建发展的良性循环。

5 结语

溧阳傩戏是当地傩文化的外显符号,不论是服装还是面具,都成了傩文化历史与发展的注脚。如今,溧阳傩戏通过非遗名录向大众展现,然而傩艺质量下降、经费缺乏等问题威胁着溧阳傩戏的发展。在喧哗的外衣下,前路茫茫,唯几粒窠穗在坚持等待甘露的浇灌。

参考文献:

[1] 吴彤,汤箬梅.葫芦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06):80-82.

[2] 潘悦,汪汇雯,黄婕.数字化时代下民间故事题材插画的应用传播[J].美术教育研究,2021(02):34-35.

[3] 徐靖雯,吴珍妮,孙献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维纳斯形象[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55-56.

[4] 赵其烨,王锐涵.南京脸谱与剪纸技艺文化探究及其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8):43-44.

[5] 宋童恬,叶洁楠.浅析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理论[J].美术教育研究,2020(06):46-47.

[6] 夏爱爱,汪瑞霞.“象思维”:一种“取象比类”的设计思维范式[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58-59.

[7] 周雨萱,许子杨,狄文和.浅析甘熙故居建筑及其民俗文化[J].艺术科技,2020,33(17):21-24.

[8] 葛雨煊,蒋晖.浅谈传统南京云锦工艺的当代运用[J].艺术科技,2020,33(21):11-12.

[9] 陶皓淼,耿植荣.浅析文化思想的繁荣对美术作品的影响[J].艺术科技,2020,33(21):125-126.

[10] 张知祺,李元媛.雕刻门楼装饰特色研究——以太湖西山明月湾古村落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3):51-52.

[11] 陈银波,邢若晨.浅谈苏扇装饰形式的历史演变[J].美术教育研究,2020(04):47-48.

[12] 陆逊彪,湛磊.浅析蜡染工艺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局限性[J].大众文艺,2019(22):132-133.

[13] 赵月溦,李永昌.新理性主义建筑类型学与新时代新农村的关联性[J].艺术科技,2020,33(13):113-116.

[14] 黄薇,吴冬蕾.浅析园林雅俗嬗变[J].美术教育研究,2020(23):86-87.

[15] 许欣妍,蒋晖.晚明江南工匠入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08):37-38.

[16] 马媛,蒋晖.论明朝江南地区城市发展下的妆奁研究[J].大众文艺,2019(19):68-69.

[17] 王维毅,耿涛.关于宋元时期工艺美术雅俗问题的探究[J].艺术科技,2020,33(21):105-106.

[18] 张海怡,蒋晖.论南京非遗剪纸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美术教育研究,2020(11):41-42,45.

[19] 高婧.叙事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沉浸式设计与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2-93.

[20] 王小柠.中国传统园林绘画中的“物—景—境”思维[J].美术教育研究,2021(01):24-25.

[21] 张彦锋,王小柠.民艺符号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以贝聿铭的作品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98-99.

[22] 吴馨宇,田晓冬.传统聚落中诗意美学的表达——以皖南徽州古村落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104-105.

[23] 陈静悦.绍兴水乡社戏文化在展示空间中的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94-95,98.

[24] 蒋励,孙云鸿,苏婧.浅析古代铠甲的造型艺术表现——以明光铠和锁子甲、板甲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1):127-128.

[25] 吴双双,李永昌,孙云鸿.宋代文人画审美与现代平面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02):60-61.

[26] 汪静,杨杰.旅游目的地产品包装创新设计的“点”“线”“面”[J].美术教育研究,2019(11):74-76.

[27] 龙雨亭,曹磊.旅游景观设计对民间艺术的延续与发展探析[J].艺术科技,2020,33(17):111-114.

[28] 倪君,汪瑞霞.祠堂文化背景下的古镇文化传承——以惠山古镇为例[J].艺海,2020(05):138-139.

[29] 徐恬甜,陳世怡,汪瑞霞.基于肌理维育视角下的江南古镇研究——以高淳老街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8):25-28.

[30] 张澳,梁晶.生态视角下的时装展示空间设计[J].艺海,2020(09):127-128.

作者简介:丁宇晴(1999—),女,江苏无锡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陈倩影(2000—),女,江苏淮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钟潇(1998—),女,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指导老师:陶蓓蓓(1982—),女,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造型
基于内外流场仿真分析对整车性能研究和优化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