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体探索是书法创造力的体现

2021-08-11顾工

收藏与投资 2021年7期
关键词:杨维桢章草书体

顾工

顾 工

1973年6月生,江苏淮安人,东南大学文学博士(书法方向),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书法篆刻师从言恭达、韩天衡等先生。

曾任昆山书画院院长、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刊编辑部主任。现任上海韩天衡美术馆馆长、文博研究馆员、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教育书法协会篆刻艺术分会副会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

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重要展览,获“世界华人书画展”书法金奖(文化部艺术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主办)、“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第十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优秀论文(中国书协主办)、“重振金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最高奖(西泠印社主办)等。出版著作多种。

书法的“合体”现象早已出现,古人称为“破体”,即打破原有的书体边界。“破体”一词多次出现在唐人论及魏晋书法的著作中。回溯历史,从战国到秦汉再到魏晋南北朝,在书体从篆到隶,从隶到章草、楷书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书体杂糅的作品。因为书体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发展也有快有慢,有些地区已经产生了成熟的楷书时,有些地区还处于由隶向楷的演进过程中。直至唐代楷书成熟定型,破体的发展才告一段落。

严格来说,中国早期书法只有四种书体:篆、隶、真、草。每种书体都有独特的字形架构和笔法、点画特征。第五种书体行书,出现最晚,字形、筆法、点画的独特性也不如上述四体充分。东晋王羲之是第一代行书大师,他的贡献就是在楷书和草书之间找到一片中间地带,最早确立了行书的技术规范和审美准则。王羲之典型的信札作品,其实都是楷书、草书和行书的糅合。唐代怀仁的《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则是在行书盛行的时代,专挑王羲之的行书字形撰集,若右军回到当年,必然不会采用这种书写形式。

唐以后的破体书法,称为“合体”更为合适。区别在于,“破体”是在书体演进过程中打破了原有书体的限制,往往出于书体发展的内在需求,而“合体”是在五体书成熟定型之后,更多是出于书法审美目的的主动选择与创新。

书法史上可以举出很多“合体”的例子,如颜真卿、柳公权、杨维桢、宋克、郑板桥、吴昌硕等人的大部分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大多是历史上最具创造力的一批书法家。他们不愿谨守成法,而是力求创新,这时,“合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可能。因为在各种书体之间,存在大量的中间地带,有着广阔的探索空间。当书法传承不再拘泥于某一名家、某一风格、某一作品时,各家各派是可以被广泛采撷为我所用的。

以元代章草书的发展为例,元人没有机会看到汉代简牍章草墨迹,无法了解真实的章草笔法,只能通过刻帖的字形来揣摩。赵孟頫是元代复兴章草的第一人,他把章草刻帖转换为墨迹,丰富了其笔法内涵。虽然元代章草和汉简上的章草笔法不同,但这种精巧工整的文人化章草,在那个时代是具有新意的。视野有限和独持异见,反而造就了赵氏特殊的章草书风。对于杨维桢来说,他要在赵孟頫、邓文原章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就要思考新的路径。

在书写方式上,杨维桢将章草、今草、行书杂糅,开创了“合体”章草的先例。他的存世作品没有一件是纯粹的章草,都是章草与行、草字形的混用,章草在全篇中所占比例不等,有时达到五成以上,有时仅占一二成。章草字字独立,笔短意长,具有类似于隶书的波磔笔法。如果上下字牵连,就成了行书和今草的写法了。杨维桢章草作品大多字字独立,不过也偶尔出现上下两个字的牵连,偶有三个字的牵连,这令他的章草书呈现出一种奇特的面貌和鲜明的个人特征。

受杨维桢影响,明初的宋克也进行了“合体”的探索。与杨氏稍有区别的是,宋克将章草与楷书、行书、今草进行杂糅。如其墨迹《张怀瓘论用笔十法》(北京市文物局藏),近人余绍宋跋曰:“一幅中杂作数体,其例似发自仲温,而后人鲜效之者。以非数体俱精,不敢为也。”余绍宋说的“非数体俱精,不敢为也”是实情,但是“一幅中杂作数体”并非宋克所发明,仅是余绍宋的赞扬之辞罢了。

猜你喜欢

杨维桢章草书体
“发幽造秘”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西丽小学作品集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飘风忽举 鸷鸟乍飞
郏永明
周志高
徐利明
元代·杨维桢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论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