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学欣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2021-08-11韦茜

收藏与投资 2021年7期
关键词:国画历史艺术

韦茜

摘要: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产物,受到国内外广大收藏者的喜爱和广泛关注。本文从中国美术历史环境和发展规律入手,从美学欣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角度分析中国画中美的体现,揭示从何种角度欣赏中国画,才能真正了解它流传千年的美学理念。

关键词:艺术;美学欣赏;历史;国画

关于美学欣赏,国内外已经有过很多讨论,本文将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去分析中国绘画历史发展的规律,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画的魅力。这也是对中国画传承过程的梳理,能使收藏者对中国画的鉴赏有更深的理解,对中国画绘画实践起到借鉴作用。

一、美学欣赏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创作意识都是主观的,但这些主观性表达都来源于客观事物,因此它也离不开客观性。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科学的、理智的、通过实践验证的和不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态度。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他看到的是松树的生长高度、生长时间、属于哪个科,他只关心这个松树的生物性质。主观的态度就是以人的意识和已有知识去理解和表现事物的美,不计较实用性,所以这时人们心中不受外在的干扰[1]。因此,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二、中国画欣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中国画作品中普遍存在着客观与主观的结合。中国美学的发展有一个长期的过程,艺术及美学作品能比其他领域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地反映出时代的觉醒。西安半坡村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距今有六千多年,它是典型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作品。这些彩陶表面的花纹有人物、动物、植物和几何纹,而这些几何纹有别于其他纹路,我们只能将它们理解为一种主观概念的产物。

中国画可以分成三个大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其作品和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客观性与主观性欣赏的关系与态度。

(一)人物画

中国社会在思想历史上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强烈影响,中国的美学思想也随之发生改变。汉朝人受到道教思想等多方面影响,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有着另一个神仙世界,他们相信人死后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继续享受生活,因此他们喜欢在墓室墙壁上绘画心中理想的世界,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汉代墓室壁画。刘向的《说苑》中记载:“齐王起九重台,召敬君图之,敬君久不得归,思其妻,乃画妻对之。”敬君的绘画技巧如何我们不知,但是这幅画可以使他对之生情,可见战国时期的艺术家已经开始将作者的主观思想融入作品了。

魏晋以后,中国画逐渐脱离建筑墙壁和工艺品,出身于士大夫家族的书画家逐渐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其中士大夫出身的顾恺之就在绘画创作和绘画理论上有着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提出了“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的观点。他提出在创作人物形象时,不仅要在外表和姿态上寻求准确自然,还要追求人物性格和内在的精神,也就是说作品中要带有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使观者能感受到作品的内在精神,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印证。他的作品《女史箴图》中的妇女形象,姿态端庄优美,神情温顺柔和,不仅表现了社会背景与人物的关系,也表现出封建社会制度下女性的温婉性格[2]。

南宋的人物画家梁楷的作品也极具个人风格,他的人物画常取材于道释人物,简单几笔就能表现出人物个性和特点,并且神韵十足。其存世作品《太白行吟图》(图一)是典型的简笔画法,潇洒自如、灵动活泼寥寥数笔,就表现出李白“恃才傲物,不慕荣利”的个性。从这幅画来看,它的客观对象是李白,是一个个性十足的现实人物,造型简单,却给观者留有大量想象空间。每个人对李白认识和了解程度的不同,在欣赏这幅画时的感受也不同。

(二)山水画

中国的山水画自唐宋以后开始兴起,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在山水画的发展中,更是出现了多种绘画风格和山水画论。盛唐时期的王维被明代以后的画论家评为“水墨山水画之祖”。他笃信佛理,作品多表现禅意的风格,并且注重诗画的结合表现,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中国的诗词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这种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相结合,强化了创作者对自己主观意识的表达。

唐代的張璪在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时提出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理念,表示绘画不能只是单纯地模仿客观事物,还必须有所寄意[3]。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道:“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而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今执笔者所养之不扩充,所览之不淳熟,所经之不众多,所取之不精粹,而得纸拂壁,水墨遽下,不知何以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巅哉!”他主张要仔细地观察大自然,全方位地去了解山体的全貌,通过对景色的提炼和构思来进行创作。

明清时期,文人画风起,加之政治上的萧冷,绘画作品多为荒凉清冷的风格,与盛唐时期的绘画风格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同历史背景环境对作品创作者的主观意识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这些作者中最反叛的就是朱耷,他用夸张而极具个性的手法表现对世态人情的嘲讽,作品中多表现凄凉孤僻的氛围。这种极具个人主观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他的作品有很强的个人风格,但也并非脱离现实,这就体现出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象都带有几分主观色彩。在美学思想上影响很大的是石涛,他的艺术思想非常深刻,富有禅意,至今仍有史论家和画家研究他的思想。石涛主要强调“有我”和“一画”,而这两个美学思想在学界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义。“有我”不是说只要主观自我意识而不要“师造化”。石涛在《山川章》中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这句话中就包含了客观性与主观性的重要关系,即客观物体是主观意识的依据,同时又受主观意识的影响。石涛的作品(图二)昭示了一种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他本人对自然体悟的体现,是对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艺术观的精辟阐明。

这些在中国画历史上杰出的作品和思想,表达了客观事物与主观意识在绘画创作中的关系,创作要基于客观事物,也要有自我思想的表现,这个表现不能脱离客观事物。当今时代,山水画成为艺术收藏品的主流,不仅受到市场的影响,还受到当代收藏者的艺术文学素养水平的影响。

(三)花鸟画

中国的花鸟画自唐兴起,相对于山水画发展较晚。中国艺术从三国和西晋时期开始成为宣扬儒家思想和三皇五帝的工具,被当作了“成教化,助人伦”的重要手段。这个时期的文人士大夫还认为绘画具有比德的作用,也就是作品在表现作者本身对自然的感悟之后也有感化世人的作用。《论语·雍也》记载:“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把山水比作了仁智之士,被后人解释为借山水以比德。

五代两宋时期,朝廷设立了皇家画院,推崇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绘画思想。这个时期花鸟画出现了两种画风,一是以黄荃为代表的皇家工笔精致、典雅的画风,一是以徐熙为主的野逸淳朴、简洁的画风,二者都体现了创作者的内在主观表达和对客观事物的形体表现,区别只是中心思想、表现对象和表现手法等的不同。这个时期影响很大的还有宋徽宗赵佶,他的大量作品都代表这个皇帝对国家和自然的美好寄托,他所作的《芙蓉锦鸡图》《祥龙石图》《瑞鹤图》都蕴含着太平盛世、神授君权和仙鹤告瑞的美好意愿。在画院兴盛的同时,文人画也在这个时期兴起,画家们追求运用笔墨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在技法上比起形似更注重神似,他们笔下的事物也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比如将梅、兰、竹、菊等植物比作君子。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兰,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淡泊,是为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

到了明代,花鸟画在徐渭的笔下得到进一步发展,他将写意花鸟进行提炼概括,其作品极具个人风格和文人画气质。所谓的文人画气质,体现在徐渭本人内在的丰富涵养上。徐渭喜欢在他的作品上题款,通过文字抒发内心苦闷,因此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主观意识是具有文学性的。其作品《榴实图》(图三)画有气脉连贯之势,字有龙蛇舞动之态,侧面抒发了怀才不遇之苦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精神。

三、中国画绘画实践

中国画的复杂,体现在它是一门依赖个人体验的艺术。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文化素养是富有层次和深度的。中国艺术对于事物的表达往往是在不脱离实际的同时,带有历史的文化沉淀。因此,我们在绘制一幅中国画作品时,不仅是在表现一种美感,还在表现作者本身的文化素养。这就需要我们对历史艺术文化有钻研和实践,对大自然和生活有较深的体悟,这个体悟主是宏观意义上的。绘画艺术一直以来就在寻找人类共性,寻找人们共同感受的形式基础,那么宏观的体悟将会感染大众。当然这里并不否认小众的意义,但是为实现更长远的学习和传承,寻找人类共性,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宏观的体悟与把握更加有利于中国绘画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中国画市场

一个地区的艺术发展与其经济、政治和文化有关,艺术品的创作往往会受市场的导向而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传承者和收藏者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的强盛不是放弃自身特征去顺应世界潮流,而是保留本土的藝术特征并不断进行丰富创新。弘扬中国画的美学特征,对中国画的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80:20-21.

[2]王朝闻,邓福星.中国美术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5.

[3]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61.

猜你喜欢

国画历史艺术
国画《鲦鱼》
国画《鲿》
《难忘岁月》(国画)
纸的艺术
新历史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