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扶贫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08-09刘芯瑜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南宁市对策研究发展现状

刘芯瑜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向贫困宣战,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道路,其中不少地方开拓创新,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助力脱贫攻坚,探索出“非遗+扶贫”模式,充分发挥了非遗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南宁市结合自身非遗优势,积极创办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本文以南宁市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例,试图探究“非遗+扶贫”发展现状,总结经验做法,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问题,提出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提升创新意识、加大财政投入、培育特色品牌、全力助推非遗工坊发展等举措,促进非遗工坊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扶贫的作用,助力脱贫攻坚。

[关键词]非遗扶贫  发展现状  对策研究  南宁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1)01-0056-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1.01.011

2013年,习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强调要因人因地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文化扶贫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18年,文旅部先后发布了两个针对文化扶贫的通知,即《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和《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并确定了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其中崇左市龙州县成为广西唯一一个获得重点支持的地区。

“非遗+扶贫”是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探索出的一种创新性扶贫模式。“非遗扶贫是以非遗资源为依托,以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为对象,通过产业化开发释放非遗资源的经济势能,提供就业岗位和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1]这种扶贫模式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在脱贫增收、促进非遗传承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南宁市非遗保护传承现状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首府南宁市下辖的马山县、上林县曾为國家级贫困县,2020年刚脱贫出列。各贫困县区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马山县、上林县、横县、武鸣区等县区的文化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丰富,如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发展文化扶贫,促进乡村振兴,成为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南宁市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已建立和完善了国家、自治区、市、县(区)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和机制。目前,全市共有7个国家级,159个自治区级,211个市级,431个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基本同步建立了传承基地或传承示范户。“全市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77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81人,县(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45人。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均在全区名列前茅。”[2]其中以壮族刺绣为代表的传统美术,以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宾阳织锦技艺、南宁制陶技艺等为代表的传统技艺传承现状良好,为创办非遗工坊奠定了基础。

南宁市将“非遗+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基础上,积极创办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下简称非遗工坊)助推脱贫攻坚,积极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发展道路。

二、南宁市非遗工坊建设情况

南宁市以“传承传统工艺、助力精准脱贫”为切入点,对全市非遗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以传统技艺、传统工艺、传统美术等非遗项目为主,结合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创办非遗工坊。目前,全市有广西壮乡民俗文化有限公司“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南宁市武鸣区纳福彩绣手工坊、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扶贫车间、“非遗+扶贫”壮衣工坊、广西杨村红陶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宾阳湘光织锦坊、瑶山歌工艺坊、上林县朴愿传统文化用品工坊等非遗工坊,其中广西壮乡民俗文化有限公司“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广西杨村红陶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自治区级非遗工坊,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扶贫车间、“非遗+扶贫”壮衣工坊为2020年创办的非遗工坊,这些非遗工坊主要涉及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壮族糯米甜酒制作技艺、扬美梅菜、豆豉、沙糕制作技艺、壮族服饰制作技艺、壮族织锦技艺、壮族刺绣技艺、南宁红陶制作技艺、壮族古香制作技艺等,这些非遗项目有一定的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市场潜力较好,在带动就业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目前,全市非遗工坊带动自治区级、市级非遗项目共9个,培训将近1400人次,带动了近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平均每月为贫困户增收500-2800元,各工坊年产值20-300万元不等。这些非遗工坊为贫困户脱贫增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南宁市建设非遗工坊的主要做法

(一)因地制宜,探索多元运营模式

南宁市注重发挥政府部门引导作用,以市场发展为导向,整合社会资源,发挥行业优势,突出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非遗工坊运营模式。如广西壮乡民俗文化有限公司“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就以“公司+基地+文化行政部门+非遗传承人+协会+贫困户+网络媒体”的形式运营,该工坊在武鸣区文化馆的指导下,依托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招聘吸纳贫困劳动力参与培训签订劳动合同实现就业,又与其他公司联手,充分利用武鸣电商协会、武鸣壮乡网圩等平台进行推广和销售,生产“壮族五色糯米饭”系列民俗风味特色美食产品,2019年度销售收入达68万余元。广西杨村红陶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非遗扶贫工坊采取的是“公司+民间工艺大师+高等院校+贫困户”的方式,加强与工艺大师、高等院校之间的联系,在产品创意、产品设计、雕刻技术、烧制技艺等方面通力合作,强化对贫困户就业人员的培训,实现优势互补、创新发展。宾阳湘光织锦坊则采取“公司+大师工作室+贫困户”的方式,以南宁那家一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运营主体,充分发挥谭湘光大师个人工作室的影响力,吸纳贫困户参与壮锦的织造、技艺培训和生产制作。各工坊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积极探索经营运营模式,实现了非遗传承发展和脱贫增收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居家就业,实现顾家、传艺、脱贫“三不误”

为进一步降低场地租赁、水电、原料运输等生产经营成本,南宁市不少非遗工坊把厂址、生产车间建在村屯、乡镇或县城,让贫困户特别是贫困户中的妇女在不离乡、不离家,兼顾农活、照料家庭的基础上,实现就近就业甚至是居家就业,有效地解决了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和留守老人无人照看等问题。广西壮乡民俗文化有限公司、“非遗+扶贫”壮衣工坊、广西杨村红陶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将工坊设立在南宁市伊岭工业区、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施厚村、二田村以及横县峦城镇杨村,实现了贫困户就近就业、照看家庭的愿望。“非遗+扶贫”壮衣工坊将生产车间移至农村,组织织锦传承人、织锦大师送教下乡,开展技能培训,培养技术骨干,积极培育扶持非遗扶贫带头人。在兼顾农活照顾家庭的情况下,让贫困妇女“不离家创业、家门口增收”,“天天有活干,月月有钱赚”,真正实现顾家、传艺、脱贫“三不误”,使更多的贫困妇女受益。

(三)借力发力,构建非遗工坊综合体

南宁市借助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传承示范户、传统工艺传习所、文化设施、闲置场所等有利条件,积极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广西壮乡民俗文化有限公司注重将“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传承基地”与“非遗工坊”建设相结合,将非遗工坊与基地合二为一,不仅节约了建设成本,还将生产、展示、体验、销售、观光、培训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基地和非遗工坊的综合性作用,推动南宁市武鸣区旅游“文化—资源—产品—产业”一体化产业链的发展,提高旅游产业整体效益,为贫困户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带动了武鸣区的经济发展。广西杨村红陶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除建设生产车间、产品仓库外,还积极配备了大师工作室、专家楼、红陶体验中心等设施,加快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实现文旅深度融合。

(四)创新发展,提升传统工艺产品品质

生产性保护是非遗活态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让非遗步入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与现实生活相衔接,是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创新举措。组织高校教师、行业人士、工艺设计师、非遗传承人等相关人才到非遗工坊开展研习、交流等活动,有利于对传统工艺品进行再设计和改造升级,使产品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广西杨村红陶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注重与驻邕高校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发挥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让高校师生参与红陶作品设计,注入现代时尚艺术和审美艺术,提供创意设计新思路,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消费者的认可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促进公司和贫困户的增收。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这些合作还能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展示个人专业能力的平台,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的局面,建立起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非遗扶贫发展模式。

(五)强化推介,提升非遗产品影响力

近年来,南宁市因势利导,借势发力,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文化走亲”东盟行、“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为非遗工坊积极搭建宣传推介平台,架起合作交流的桥梁,促进非遗产业的发展。如利用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活动平台,建立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机制,将壮族五色糯米饭、南宁红陶、壮族刺绣等南宁本土非遗项目向东盟国际友人进行展示和体验,搭建起南宁非遗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在2019年的“文化走亲”东盟行活动中,南宁市将壮族服饰、传统医药、剪纸、横县大粽和米粉制作技艺等特色非遗带出国门走进东盟。此外,在“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中,南宁市开展舌尖上的三月三、指尖上的三月三、“三月三”创意集市等活动,组织各类非遗工坊参与活动,提升非遗产品影响力,为贫困户增收创造条件。

(六)发展电商,扩大产品销售渠道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以及自媒體的快速发展,南宁市各类非遗工坊积极依托网络科技谋求发展,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个别工坊开设了网店、微店,用直播方式进行销售,进一步创新销售模式。在2020年的南宁市“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线上活动中,南宁市开展米粉制作技艺、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壮族刺绣技艺、宾阳织锦技艺直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直播收看量达14.6万人次,广受青年网民的欢迎。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中,部分工坊开展网上销售,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助力脱贫攻坚。

四、南宁市非遗工坊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目前,南宁市非遗工坊建设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虽逐渐形成和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不可忽视。

(一)制度体系不健全,制度保障不到位

建立和完善非遗扶贫制度体系是促进非遗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关键因素,随着非遗工坊的不断建立和发展,南宁非遗工坊建设现阶段面临着制度体制缺失的困境,难以充分发挥非遗在助力脱贫攻坚的实际作用。目前,国家及各地政府针对非遗扶贫出台的制度类文件较少,制度体系不完善,缺乏针对不同形态非遗扶贫的具体制度安排,与之配套的政策措施更是少见。经调查发现,南宁市非遗工坊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制度、运营制度、组织制度、生产制度缺失或不健全等问题,特别是“公司+协会+贫困户”这种合作方式,三方的权利与义务缺乏规约,容易造成权责不清晰,导致非遗扶贫实效受阻。此外,因非遗扶贫工作不仅涉及文化和旅游部门,同时还涉及扶贫办、财政局、妇联等多个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的工作,各部门之间缺乏联动工作机制,协调统筹不足、工作缺乏合力。

(二)创新意识不强,非遗产品品质有待提升

目前,全市非遗工坊整体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缺乏创新性人才。首先,非遗传承人接受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创新意识不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龄普遍较大,年轻的代表性传承人较少,传承人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其次,像非遗美食、刺绣织锦等这类非遗工坊,招聘吸纳的留守妇女人员较多,农村妇女接受教育年限普遍比男性少,据2010年广西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广西农村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6年,农村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农村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农村女性高0.9年。”[3]在“男主外女主内”传统社会性别分工的影响下,农村普遍认为养家糊口主要是男性的职责,而农村女性对薪酬条件要求不高,认为只要能贴补家用便可,放松了对自我发展的要求,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农村妇女的创新意识普遍不强。最后,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非遗工坊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接触较少,在产品创意、设计、制作、包装、营销等方面获取外界帮扶的力度较小,大多数工坊常处于闭门造车、自探门路的现状,对审美艺术、市场需求、消费者心理缺乏了解,非遗产品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财政扶持力度不大,非遗工坊发展缓慢

全市非遗工坊为自负盈亏的民营企业、公司或者小作坊,绝大多数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前期投资较大收益较少,产品销售渠道还较为单一,尚属于小范围、小客户、小批量的生产阶段,未能实现产业化运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需要上级政府部门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目前,南宁市文化行政部门每年可用于全市非遗项目保护发展专项工作经费仅有30万元;市非遗中心的经费仅有20万元,可用于扶持非遗工坊的经费少之甚少。2家自治区级非遗工坊在2019年获得自治区财政扶持的金额也仅为22万元,财政扶持力度不大。

(四)特色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强

目前,南宁市各非遗工坊推出了各自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如“壮族五色糯米饭”系列民俗风味特色美食,纳福彩绣系列产品、扬美印象系列农副产品、民族嫁衣、那灵窑牌红陶、金壮锦、臻锦绣等,但这些产品尚未形成行业特色品牌,大多数仅在南宁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在广西乃至全国的影响力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疫情影响较大,非遗工坊运营艰难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多数的非遗工坊面临着消费市场低迷、产品大量积压、资金周转不便、线下活动停摆、员工工资难以按时发放等困境。上林朴愿传统文化用品工坊以制作壮族古香为主,每年春节、庙会、祭祀活动期间为销售旺季,但受疫情因素的影响,2020年各地大小庙会、祭祀活动取消,仓储成本增加,资金周转不便,贫困户工资难以按时发放。武鸣区纳福彩绣手工坊以制作生产壮族服饰、包袋为主,因疫情原因,各地民族传统节庆以线上活动为主,订单量与往年相比大幅下降,甚至还取消了一些原有的订单。此外,不少非遗工坊未能展开与电商平台之间的合作,线上销售、直播带货等销售经验较为缺乏,线上订单较少。大多数非遗工坊由于租赁私人场地,无法享受水电、房屋租赁减免等优惠政策,运营面临较大困境。

五、南宁市非遗工坊发展对策

(一)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实现脱贫只是扶贫的内在要求之一,需要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确保脱贫后不返贫,促进非遗工坊健康快速发展,继续发挥其在扶贫帮扶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政策制度体系,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完善土地审批、场地租赁、水电费用、税收减免、财政扶持、人才培养、融资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性制度。非遗工坊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运营制度、组织制度、生产制度等,进行规范化建设和生产。强化与人社局、财政局、发改委、妇联、残联等相关部门合作,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强调统筹协调,共同推进工坊的发展。建立和完善非遗工坊考核评价奖励机制,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可以联合扶贫部门对非遗工坊实行动态管理,实行进入退出机制,及时了解非遗工坊的设立及运行情况,了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培育先进典型,对表现突出的予以奖励,对不符合要求的,责令整改或退出,激发非遗工坊的内生动力。

(二)強化学习培训,提升创新意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借助非遗工坊这一有利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高等院校、艺术院校、科研院所、工艺设计师等之间的合作,积极组织实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学习培训,加大对就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熟练掌握制作工艺,在做好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在创意设计、产品生产等方面下功夫,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非遗更好地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生产制作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创新非遗工坊运营方式,将非遗工坊打造成集设计、生产、展览、展示、销售、培训、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工坊,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有利条件,开拓网上销售,线上线下相结合,采取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等多种形式,进入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文博场馆等地设立展销区,积极参与文博会、旅游博览会等展览,扩大销路渠道,帮助非遗工坊产品多渠道对接市场和消费人群。

(三)加大财政投入,发挥社会资本作用

鉴于全市非遗工坊正处于投资发展阶段,建议将“非遗扶贫”工作经费纳入市本级财政预算,扶贫部门要将非遗工坊纳入脱贫攻坚项目库,设立非遗工坊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非遗工坊、扶贫车间的升级改造、人员培训、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制作、市场营销推广等项目,积极创建非遗工坊示范点,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为贫困户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同时还应整合社会资本的力量,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注资非遗工坊,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模式多样化,营造关注、支持和参与非遗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氛围。

(四)培育特色品牌,提高市场影响力

政府加大对非遗工坊扶持力度,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战略意识,优化营商环境,鼓励非遗工坊积极创建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特色品牌,提高非遗工坊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扩大就业岗位,提高贫困户的收入,实现脱贫增收与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双赢的良好局面。

(五)后疫情时代,全力助推非遗工坊发展

因疫情原因,非遗助力扶贫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考验着非遗工坊的生存能力。针对此次疫情,建议设立非遗工坊疫情专项扶持资金,对因不能享受减免政策的非遗工坊进行专项补助,以维持其正常运营,让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同时还需着力解决非遗工坊融资难的问题,借助互联网思维,拓宽产品销路,为非遗产品的销售提供平台。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的情况下,可通过短期节假日刺激消费、增加补贴、减免租金税负等政策,推动非遗工坊自我恢复和发展,为脱贫攻坚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基于鲁锦项目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52-57.

[2]唐娟,梁肇佐.实施强首府战略,南宁市民族文化建设如何发力的几点思考[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20,22(03):44-48.

[3]广西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广西妇女社会地位研究(2000-2010年)[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陆春红

猜你喜欢

南宁市对策研究发展现状
秋姑娘来了
相敬如宾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南宁市举办首届中小学古诗词大赛
怪树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