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型博物馆设计临时展览困境

2021-08-09魏珍珍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1期

魏珍珍

摘 要:原创临时展览的举办,有利于博物馆扩大自身传播力,满足观众文化需求。中小型博物馆在设计展览时通常会面临选题难、经费缺、文物少、展览延伸力不足的困难。三明市博物馆在设计“客家探秘—福建三明客家民俗文物展”时采取一些方法破解这些难题,结合实际,扬长避短,促进展览形成,扩大展览效果。

关键词:临时展览;中小型博物馆;客家民俗;文物征集

临时展览是对基本陈列的补充,是博物馆扩大传播力的形式。捷克博物馆学家斯坦斯基认为“博物馆传播是有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它源于博物馆性内在传播的需求,同时通过博物馆展览的方式生动地传播系统化的知识,这也可以说是博物馆现实的本质”①。源于内在传播的推动力,三明市博物馆需要推出原创临时展览,进行“血液”补充。“客家探秘—福建三明客家民俗文物展”是三明市博物馆首次对外推出的临时展览(图1),展览以客家民俗为主题,多方面展现客家人日常的生活与生产画面,具有鲜明的客家文化特点。展览已在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齐齐哈尔市博物馆、扎赉诺尔博物馆、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等交流展出,跨越祖国大江南北,进行了有趣的文化碰撞。这对于一个文物资源并不丰富的市级馆来说非常不易。在展览设计过程中,三明市博物馆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扬长避短的策略解决了选题、藏品、设计等方面诸多难题。

1 选择主题

展览主题是展览筹备工作的重点,中小型博物馆资源有限,如何选择合适的主题,就需要从自身条件出发,既要保证项目的可行性,又要充分考虑观众需求,追求文化输出。

纵览各地博物馆临时展览的主题,一类是依托丰富文物资源的文物精品专题展,如“旗装雅韵—吉林省博物院藏清代满族服饰展”“琢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典藏玉器特展”,这些是馆藏丰富的大馆独有的资源,很难借鉴。一类是以历史事件为线索,用文物串联讲述的展览,如“直挂云帆济沧海—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特展”“虎门销烟文物展”,这类主题选择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影响较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容易引发共鸣。我馆曾尝试以影响较大的“湘江战役”为主题策划展览,反映一支主要由闽西子弟组成的红三十四师在长征途中为掩护红军主力渡过湘江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的历史,但主要是以图片为主。一类是重大考古发现成果展,如“发现三星堆:三星堆與巴蜀考古—纪念三星堆发现九十周年特展”“‘碗礁一号沉船出水文物大展”。三明有万寿岩史前遗址、明溪南山古人类遗址等较有影响力的考古发现,但我馆仅有少数遗址文物标本,无法达到策划一场交流展览的体量。一类是红色历史展,如福建博物院“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革命先驱遗书展”、三峡博物馆“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工农红军标语展”。三明全市都是革命苏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红军标语非常丰富,但都存在于遗址上,若做成拓片或复制品的形式,与策划文物展的初衷相背离,并且缺少可看性。除此之外,三明红色文物遗留较少,本市各县博物馆的红色展厅展品都有用文物复制品代替的,固定陈列的需求尚不能满足,何谈用于临时展览。剩下较可行的展览主题是民俗主题。虽说各地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但三明市有张“客家”名片,可以做客家民俗主题。客家是汉族民系下的一支,三明宁化作为客家南迁的中转站,有着“客家祖地”的称号,在客家民系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福建、江西和广东三省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东南亚地区也聚集着很多出外闯荡的客家人。延续至今的客家民俗,大体保留了中原传统习俗;在闽、粤、赣地区又与当地原住民长期相处中注入了新的习俗内容。展览以客家民俗为主题,有四大优势:一是鲜明的地域特色更吸引观众眼球;二是客家民俗与中原传统文化间的继承创新关系,容易产生文化差异的碰撞;三是客家民系的庞大群众基数有利于观众对展览产生共鸣;四是民俗类文物更容易征集,文物经费上也更节省。

对中小型博物馆来说,临时展览虽有绝佳创意,但脱离文物的支撑也无法实现。尽管有些展览采用模型、复制品和照片等形式,但文物才是博物馆的重要资源,也是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展览选题时要结合展览目的选择最优主题。

2 学术支撑

一场优秀展览的筹备前期缺少不了深厚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展览内容设计的强大支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展览的品质。“学术研究成果和展品形象资料是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的基础,直接影响展览的质量和水准。”①科研人员少、学术研究基础薄弱是中小型博物馆策展遇到的瓶颈。中小型博物馆可发挥当地人文资源优势,重视地方史研究,做“偏科式”的研究。在文物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将当地历史研究得越透彻,越有利于展陈策划。

客家文化是我馆一直坚持研究的方向,有其优势。首先,“客家祖地”展厅是我馆的一个基本陈列,前期进行了大量的客家研究。展厅以时间为脉络,分“历史根基”“人文底蕴”“乡土民俗”三个部分全面展示了三明地区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历程以及独特的客家祖地文化。策划以客家民俗为主题的临时展览,一定程度上可视为是对“客家祖地”陈列的延伸和补充。

其次,我馆承担了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三明客家土堡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深入宁化、清流、明溪、永安、大田、沙县、三元等县(市、区),勘察了近60座土堡,开展田野调查,收集客家资料,并做了课题汇报。三明土堡是客家人的一种典型住所,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土堡是宁化巫罗俊所筑土堡,始建于隋末唐初。土堡作为一个“容器”,收纳保存着客家人的民俗文化。

最后,广泛收集客家文化研究成果。我馆人员研究出版的专著有《神秘的客家土堡》《福建土堡(三明)》,发表的论文有《土堡装饰艺术》《富有特色的闽西客家土楼》《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也谈闽西北客家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名满天下话擂茶》《文物收藏与客家文化》等。馆内图书室收集了一批客家研究相关书籍。这些都为筹备临时展览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

展览虽以民俗为主题,但民俗包含的范围极广。“民俗是民众在生存活动中为了持续发展生命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具有模式化的生活文化。”②任何展览都无法全景式还原地方民俗,不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特点。我馆经过学术研究,并结合文物特点,提炼了在客家日常生活语境中较有特色的民俗亮点:客家穿戴服饰,客家饮食擂茶,客家土堡建筑,客家婚嫁习俗等。

3 补充藏品

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空間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③可见展品在博物馆陈列中的重要地位。博物馆藏品来源主要有购买、接受捐赠、考古发掘、行政调拨等。中小型博物馆受资金少、无考古发掘资质的影响,普遍存在藏品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三明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资源并不丰富,原因有二:其一,三明市是新兴的工业城市,本市区的文物资源较少;其二,我馆成立才30余年,馆龄短,又无考古发掘资质,所以馆藏文物少。因此,我馆文物扩充渠道基本靠购买征集,可财政拨款文物征集经费有限,至2015年,我馆馆藏文物总数2000多件。

馆藏文物数量少、文物征集经费不足是我馆的劣势。如何补足短板?第一,在展览主题选择时就充分考虑到了,相对于玉器、青铜器等贵重藏品,民俗类藏品的价格较低,可确保有征集购买的能力。第二,民俗类藏品市场存量较多,征集购买来源丰富。第三,坚持“集小流成江海”的精神,以陈列展览为目的制定征集计划,连续几年补充客家民俗藏品。征集的文物要能够体现展览主题内涵、意义,补充收藏链的缺项,完善博物馆藏品的完整性。“在征集过程中,博物馆坚持的首要原则是以自身为属性、特点界定征集的范围和内容。”①以此为征集原则,我馆征集小组和陈列、典藏部门协作在2014—2016年陆续到光泽、龙岩、宁化、沙县等多个县开展文物征集工作,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与选择性。征集范围涵盖了客家手工金银器、手工铜器、木雕、民族手工刺绣、民族服装、银圆、地方瓷器等方面,文物基本满足展览设计目标,能够体现展览的内涵。

4 设计展览

任何陈列都不是随意性的产物。要实现具有社会教育性的展览就需要在陈列中体现先进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陈列形式设计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陈列设计总的原则是形式必须服从内容,而要突出内容,则需要良好的表现形式来衬托。”②临时展览尤其是用于馆际交流的展览,在展馆装修、灯光照明、声像动态辅助方面会有各不相同的硬件条件,要想取得较好的陈列效果,则需多在展览结构、文物摆放、版面设计上下功夫。

此次展览在结构上分五个部分:“客家传统服饰”“客家银饰文化”“客家土堡魅力”“客家饮食特色”“客家的传家宝”。展览设计的逻辑是以客家社会中自然村落的“小传统”的继承为描述对象,展示了客家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传承和享用民间文化,力求展览的生动化、故事化表达,配合讲解,将观众带入三明传统村落的意境中,使展厅文物还原到世俗化生活中使用的场景。展览引导以进入客家村落的游客自身为视角,如进村第一眼看到村口大树下三三两两围聚的穿着传统服饰的客家人,再观察到他们身后居住的防御性强的土堡,被客家人欢迎进门后,品尝客家特色饮品擂茶和糕点,有幸的在客家祠堂里遇到大修族谱或婚嫁仪式。展线用客家服饰、首饰、铜锁、建筑构件、擂钵研碗、木质饼模、银圆、活字雕板等文物串联。

文物摆放上讲究对称和均衡。如帽箍、童帽、银圆等体积较小的文物,以对称形式形成一个组合,除了文物的精彩细节外,文物组合也充满艺术美感。除此之外,用立体模特展示成套服饰,形成上升感的参观视觉,有动感和均衡美。文物摆放时利用辅助展品盛盒、契约、婚书等烘托展览氛围,也便于观众更直接理解文物用途。

展板设计上强调整体性,底色搭配、字体变化、文字数量、配图处理等都要综合考虑。此次“客家探秘—福建三明客家民俗文物展”共设计了15个展示版面,根据各个博物馆的展厅情况不同可进行调整。展板底色用了灰色系加阴影图案,古典雅致。配图文物使用白色线勾形式加工,既保证整体上不突兀,又突出文物的纹饰造型。展板文字力求精练,不面面俱到,概括客家民俗特点。

5 延伸活动

展览展出后,通过开展相关社教活动、讲座等方式能延伸展览意义,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扩大展览的教育功能。如展示客家饮食,开展制作擂茶社教活动,或开展客家土堡专题讲座等。这类延伸活动灵活多变,有较少的硬件条件限制,中小型博物馆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实际实施中,中小型博物馆要摆脱“懒惰”“畏难”的心理,抛开缺经验、缺人员、缺策划等顾虑,先是思想上高度重视展览延伸活动的重要性,再不断尝试总结经验。

我馆还以客家文物藏品为创作原型设计了一批文创产品作为展览的延伸设计,也遇到了中小型博物馆在文创开发中都会面临的经费短缺、专业设计人才匮乏、产品缺乏特色的情况。我馆向其他博物馆学习文创经验,先向上级部门申请启动资金,洽谈多家设计机构,选择一家合适的机构合作。采用IP授权的形式,以启动资金作为文创设计费用,设计公司负责创意产品的商品化生产,根据合约条款,产品销售时双方获利。这样即使只有少量经费也能开始文创开发,也解决了缺少专业设计团队的问题。此次客家刺绣文创产品是我馆在文创设计上的一次尝试,有客家刺绣灯罩、复古花纹马克杯、梅花双面团扇、复古印花帆布单肩包、客家文化衫等。观众参观展览中后也可以购买一份文创产品,加深文化记忆,达到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6 结语

临时展览作为基本陈列的补充,有丰富的形式、灵活的展示方法,在博物馆工作中担任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都积极探索策划自身特色临时展览。中小型博物馆即使和大馆存在诸多差距,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更要抓住发展机遇,发挥展览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