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 转换角色

2021-08-09李利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2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以人为本博物馆

李利霞

摘 要:博物馆是国家、民族宣传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文化在国家文化体系中发挥着日渐强大和潜移默化的软实力作用。随着观众对博物馆需求的不断增加,其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传统的社会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博物馆如何走出传统社会教育的瓶頸,缩短与社会大众的距离?唯有博物馆人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转换角色”,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把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使其成为观众永远的朋友。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以人为本;转换角色

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肩负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的重任。博物馆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是依托博物馆陈展开展的教育,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来策划教育活动,具有终身教育的性质。近年来,随着国际范围内对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理念认识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界专家认为:一座博物馆的存在意义不仅仅在于其收藏了多少文物珍品,更在于其利用自身资源发挥的社会作用。在社会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今天,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都活起来,发挥博物馆的独特作用呢?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转换角色”,变“走近”民众为“走进”民众,才能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民众,服务社会。

1 新时期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2015年发布并实施的《博物馆条例》是中国博物馆行业首部全国性法规文件。条例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其中“教育”成了博物馆的首要功能。条例的发布标志着博物馆教育上升到国家层面。新时期博物馆文化发展目标,将从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拓展到保障广大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再拓展到让广大民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博物馆领域的体现,同样也说明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在新时期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16世纪德国思想家、改革家M.路德曾指出:“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共同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从社会发展来看,公民的素养、人们所受的教育,均与博物馆有关。社会教育工作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博物馆教育在社会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主流。

现如今,博物馆已由冷峻森严的学术研究机构向开放式的公众活动中心转化。如果说收藏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社会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文化,宣传爱国主义,增强人们的审美观念。它是博物馆各项工作中最贴近公众、最直接服务于公众的部分。

2 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在融入社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具体融入社会的程度,可能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综合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很多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更注重于活动的形式,在融入学校、社区等方面,教育体系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这样当然不会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更谈不上很好地融入社会了。

②很多博物馆,特别是一些小的市县级博物馆,由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的原因,社会教育团队分工不够细化,还处于疲于应付的阶段。

③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首要和基础性的工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传统的展览模式已经逐渐失去吸引力。

④博物馆的讲解工作还未能做到“因人施讲”,讲解形式比较单一。

⑤很多博物馆,讲解员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培训,讲解知识储量普遍不够。

3 “以人为本,转换角色”,推动博物馆社会教育更好地融入社会

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单位,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转换角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把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开展好,以更好地融到社会,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3.1 坚持“以人为本”,开展社会教育活动

博物馆是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目前全国的博物馆已陆续向观众免费开放,这正是国家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体现。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要面对更多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不同的需求,如成年人、青少年、农民、学者等,应根据观众策划出不同类别、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活动,让观众能够乐于接受并参与其中。比如晋城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策划的“奔跑吧,少年”活动,针对的群体是青少年。首先让同学们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博物馆的陈展,接下来通过有趣的博物馆寻宝环节,让同学们在做游戏的同时加深对展厅文物的了解,拉近文物与同学们的距离。为加强晋城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晋城博物馆积极加入了“晋城市青少年社会教育联盟”,为青少年提供实践平台,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晋城博物馆在暑期举办的“小小讲解员公益培训班”,就是依托博物馆的陈展给同学们精心设计课程,由讲解员分组到展厅一遍遍实地辅导,使孩子们的讲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博物馆和家乡历史文化的热爱。挑选在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孩子充实到博物馆志愿者队伍中,不仅更好地服务了观众,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为博物馆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晋城博物馆还针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策划一些活动,如“七一”组织福利院儿童到博物馆过生日,通过精心的活动安排,孩子们不仅领略到了家乡历史文化的厚重,同时也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组织晋城特校学生到博物馆参观,通过讲解员热情耐心细致的讲解,让孩子们近距离地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社会上的所有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博物馆的文化资源,真正让博物馆成为人民自己的博物馆。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博物馆教育。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为博物馆教育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径。晋城博物馆近几年有了自己的数字博物馆、微信平台、手机App,观众到博物馆参观,通过手机扫描博物馆的二维码就可以获得语音导览,非常便捷。网络空间不受时空限制,博物馆将新技术运用于数字化建设,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观众可以随意对数字化展览、展品进行旋转,欣赏不同展览和文物的视频和音频等,满足多层次的需求。这样的展览方式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人们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就可以欣赏博物馆的展览,了解相关历史文化知识,便捷了人们的生活。

3.2 打造专业团队,细化分工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愈来愈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博物馆不仅要有专门从事社会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更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细化、分工,要有专门负责策划活动的人员,要有專门针对活动资料进行具体设计的人员等。国家级或省级博物馆在这方面做得都非常好,从活动的前期策划一直到后期的实施以及意见反馈,都有条不紊地进行。比如内蒙古博物院的科学考古夏令营以及“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之所以搞得很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有一支分工明确的团队,策划活动充分考虑参与者的心理,注重细节,办出了特色。对于规模比较小的市县级博物馆,考虑到硬件、软件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可根据实际情况招募志愿者。志愿者来自社会各行各业,这样不仅可以补充人力,而且拉近了博物馆与社会的距离。例如,晋城博物馆接待南非友人的活动,在与南非友人互动拆装斗拱的环节,就是让博物馆志愿者来协助完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力的不足,从而使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且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另外一定要打造专业社教团队,细化分工,落实人头,才能避免吃“大锅饭”的现象。每年定期进行社会调查,综合分析、实事求是地制定社教活动方案,确保把活动开展好,做出特色。

3.3 制作与观众“零距离”的展览

博物馆的陈展应首先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制作出更多观众愿意参与、可视性好的展览,这样可以很好地与观众形成共鸣。一个好的陈列展览不仅可以吸引观众眼球,而且可以使他们很容易接受展览所传递的信息。博物馆开展的所有社会教育活动都是以展览作为依托的。因此,一个博物馆的展览要充分考虑不同观众的需求,推陈出新、创新展览形式。如晋城博物馆引进的“帽美如花”展览,就是在传统展览方式的基础上搭配“童年记忆的趣味活动”,让观众通过活动拾回童年记忆,再来看童帽的展览时会更加亲切。“月圆中秋 情满草原”活动是晋城博物馆依托陈展“八百年不熄的神灯—祭祀成吉思汗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策划的青少年互动活动,通过让孩子们穿上蒙古族传统的服装,学跳蒙古族舞蹈,学习蒙古的语言、礼仪,欣赏蒙古民俗风情展示,绘制出心中的草原形象等环节,让孩子们在欣赏展览的同时,亲身体验与展览相关的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他们对蒙古族历史文化的了解,也拉近了孩子们与展览的距离。

3.4 “以人为本 转换角色”,讲解工作做到“因人施讲”

讲解员承担着社会教育的重要责任,不管是在展厅讲解,还是到学校社区进行宣传,针对不同群体的需要,要注重讲解的艺术性和灵活性。比如哪些群体应该注重专业性,哪些群体应该注重通俗性,不能“千人一面”。“说教式”的讲解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要转换角色,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做到“因人施讲”。给观众创造足够的空间,要根据陈列所提供的基本知识,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再结合实践让观众得到启发和教育。讲解内容要常讲常新,做到寓教于乐。在讲解过程中要始终遵循“一切为了观众,一切服务于观众”的宣教理念,积极引导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向讲解员提问,充分发挥观众在参观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我们要营造宽松的空间氛围,与观众建立一种平等、尊重、信任、和谐的关系,使他们在参观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参观的乐趣,同时又在精神愉悦中受到教育。

当然,做到“因人施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工作实践,注意在工作中观察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形成自己独特的判断力,才能满足不同观众的不同需要。

3.5 要重视博物馆讲解员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培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对博物馆讲解员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博物馆必须有一套针对讲解员的长期的具体的培训办法。

①可以定期邀请历史、文物、礼仪、播音等方面的老师来博物馆给讲解员授课,或者网络授课。

②宣教部门内部可以每日或每周固定时间组织讲解员进行与讲解有关的比如吐气、发声、形体等方面的训练。

③定期组织讲解业务竞赛,通过比赛查缺补漏。

④可以为讲解员订购与业务有关的书籍或电子刊物。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让讲解员及时获取最新的知识,讲解技能也能事半功倍地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观众服务,也从侧面提高了博物馆的形象。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作为具体承担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宣教工作人员,只有与时俱进,时刻把观众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转换角色”,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搭建好文物与观众的桥梁,真正让文物有“温度”,博物馆社会教育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博物馆才能真正走进观众的心里。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以人为本博物馆
博物馆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