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学习中近义词“本来”和“原来”的偏误分析

2021-08-09张菡池

文教资料 2021年12期
关键词:偏误分析语义

张菡池

摘 要: 近义词是对外汉语专业学习者不可避免的内容,在研究生考试、志愿者选拔等考试中都有所考察。同时,近义词的用法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多数二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在使用中易混淆,掌握得不尽如人意。通过研究二语学习者在近义词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总结出规律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学习近义词,减少偏误。本文以一组近义词“本来”和“原来”为研究对象,基于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学习者使用这组近义词时出现的偏误类型进行描写,并分析导致偏误的原因,对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本来 原来 词性 语义 偏误分析

同义义场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在同一个同义义场中的各个词彼此之间则称之为“同义词”①。也就是说,每一对同义词至少有一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义特征。在现代汉语中,由于语言的经济原则,很少有义项完全的词汇,同时在实际语言运用过程中,一般都将近义词当作同义词。“本来”和“原来”作为一对近义词,二者有意义相近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二语为汉语的学习者(以下简称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清晰地掌握这对近义词之间的微妙差异,就会产生一系列偏误,不仅不能说出地道的汉语,反而有可能产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句子”②。对“本来”和“原来”这对近义词的偏误进行分析有着一定的实用价值,能够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这组词的用法,达到正确使用的目的。

一、“本来”和“原来”的词性归属

首先,在实词和虚词的划分上,不同教材有不同的归类,尤其是副词归属于实词还是虚词的问题,比如黄、廖版本的《现代汉语》将副词归为实词,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将副词归为虚词③。本文不对“本来”和“原来”进行实词和虚词大类的划分,只对其进行词性归属的研究。其次,汉语学界针对“本来”和“原来”的词性归类存在争议,部分工具书和学者都对“本来”和“原来”的词性作了界定,但研究视角不同,界定和分类也不统一,且各类词典给出的释义不尽相同,这种情况充分显示出这两个词词性的复杂性和词义的模糊性。

汉语学界关于“本来”的词性问题一直以来争议较小,一般我们认为“本来”属于形容词和副词,作形容词时指原有的,只修饰名词;作副词时表示原先、先前和理所当然、按道理就应该这样④(69-70)。但汉语学界关于“原来”的词性问题一直以来争议较大。第一种观点认为“原来”是形容词和副词。第二种观点认为“原来”是名词和副词,比如邢福义认为“原来”被看作时间名词,表示“起初,未变之前”的意思;被看作副词时,表示“有所发现,有所领悟”的语气,是语气副词。第三种观点认为“原来”兼属形容词、副词和名词三类。我们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把“原来”的词性归为时间名词和语气副词。时间义“原来”既可以像普通名词一样充当主语和宾语,又可以充当状语,具有时间名词的句法功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正如邢福义(1985)所说,把表示“起初义”的“原来”判定为形容词,是根据“原来”可以作定语的语法特征,但是“作定语不是形容词的充足条件”,名词也可以作定语,表时间义的“原来”无论在哪一个句法位置都与“现在”一样,是一个时间名词。

二、“本来”和“原来”的义项归纳

(一)“本来”的义项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我们把“本来”分为本来1、本来2、本来3、本来4。

1.本来1:时间副词,表示“开始的时候,先前”,强调的是过去的某种事实或事件,现在的情况可能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或有了进一步发展或变化。如:

(1)我本来不知道这个情况,后来是我妈告诉我的。

(2)他的底子本来就好,再加上他勤奋刻苦,成绩自然会越来越好。

(3)这里的环境本来就不好,后来建了工厂污染就更大了。

2.本来2:语气副词,表示“事实上,实际上”,强调的是事件的真实状态,强调事实的真实性。如:

(4)他本来只有七岁,可是看个头儿却像个十几岁的孩子。

(5)他本来就是个孩子,你就不要再责备他了。

3.本来3:语气副词,表示“理所当然、按道理就应该这样”,如:

(6)你本来就该听他的话!

(7)你本来就应该认认真真的做事。

4.本来4:形容词,表示“原有的,原先的”,如:

(8)这就是这件衣服本来的颜色。

(9)早晚有一天他会露出他本来的面目。

(二)“原来”的义项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我们把“原来”分为原来1、原来2、原来3。

1.原来1:语气副词,表示“发现了以前不知道的情况,有恍然间醒悟的意思”,如:

(10)原来是你啊,我还以为是谁呢!

(11)原来如此!我总算明白是什么情况了!

2.原来2:时间名词,表示“起初之时,未变之前”的意思,强调与过去的

时间相比某种客观事实现在有所变化,可以与表转折性的词语连用表示对比性的变化,比如但是、可是、却、竟之类。如:

(12)这里原来是一座学校,后来学生越来越少,就倒闭了。

(13)他原来是个远近闻名的作家,可后来不知怎么的就失了心智。

3.原来3:时间名词,表示“起初,原先”的意思,强调过去发生的事件或存在的客观事实至当前时间没有变化。如:

(14)他原来就住在这里,十几年了没有搬过家。

(15)他们原来就认识,省得我再多作介绍了。

由以上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本来”和“原来”在语义上存在细微的差别,但也有相同之处,二者均可表示“原先、當初”之意,强调某种变化。如:

(16)这里原来有一排旧房子,现在都拆掉了。→本来

(17)他本来姓程,后来才改姓张的。→原来

正因如此,汉语学习者才会对“本来”和“原来”的应用产生一系列偏误。

三、“本来”和“原来”的偏误类型

Corder于1967年发表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一文中提出了“偏误分析”的概念。偏误分析是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对学习者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并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与规律⑤。1984年,我国学者鲁健骥发表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此文标志着我国偏误分析研究的正式开启。文中首次介绍了“中介语”和“偏误”两个概念,并从中介语的几个主要根源为依据,就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和训练问题等方面对偏误做了举例分析。事实上,初级阶段留学生应该学会使用“本来”和“原来”两个词,在HSK等级词汇大纲中这两个词分别属于甲级词汇和乙级词汇。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我们共发现关于“本来”的例句有438条,关于“原来”的例句有363条。类似“根本来源”“从日本来”“需要成本来做生意”等特殊用例不在本篇的考察范围,我们选取部分关于“本来”和“原来”的偏误用例进行分析。关于偏误类型的划分,本文主要采用鲁健冀的观点,根据偏误的性质分为误代、遗漏、错序和误加四大类。

(一)误代

1.“本来”误代为“原来”。如:

(18)*春节我原来打算请假回家,但是其他工友也这样打算,我就不能回家了。

(19)*普遍真理原来就是这么简单的。

(20)*人原来就是惰性很强的动物。

(21)*第四天,原来我们还想打一次,但其中几个人,手和腿很酸而不能打。

(22)*因为我学习考古专业,对这种名胜古迹原来就非常有兴趣。

例句(18)强调的是过去的某种事实或事件,但现在的情况可能发生了变化,这里应该用时间副词“本来”;例句(19)(20)强调的是一种事实,这里应该用语气副词“本来”,强调“普遍真理很简单”和“人的惰性很强”的事实;例句(21)表示现在的状况与过去预设的情况不同,应该用时间副词“本来”;例句(22)应该用语气副词“本来”,表示“事实上,实际上”,强调的是事件的真实状态,强调“我对这种名胜古迹非常有兴趣”这一事实。

2.“原来”误代为“本来”。如:

(23)*他本来是个船员,在韩国专门学习捕鱼,大学毕业就坐船去大海捞鱼。

(24)*父亲本来是战士,所以他的生活观念格外严格。

(25)*文章里,三个和尚一个接一个地去同样的地方喝水,结果没有了本来的水量,三个和尚终于没水喝了。

(26)*本来的那个和尚,他想把其他两个和尚杀掉。

例句(23)想表达的是“他先前的时候是个在韩国学习捕鱼的船员,现在是自己去捕鱼的船员”,应该用时间名词“原来”,强调过去发生的事件或存在的客观事实至当前时间没有变化;例句(24)应用时间名词“原来”,表示“起初之时,未变之前”的意思,强调与过去的时间相比某种客观事实现在有所变化,父亲过去是战士,现在已经复员了;例句(25)(26)应该用时间名词“原来”作定语,表示“先前的水量”和“最初的和尚”。

(二)遗漏

1.遗漏“本来”和“本来”的搭配成分“就”,如:

(27)*公司本來(就)不是很安全,而且面对那个事故我开始害怕了。

(28)*我学习汉语另一个目的是我本来(就)喜欢中国历史及中国文化,我国很久以前开始与中国交流,所以,我的国家的文化、思想和生活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29)*她本来(就)很傲自满,父母走了以后,马上就跟我们这些妹妹说:“大妹妹,你打扫屋子。”

(30)*父母也不是本来(就)了解这世间的常识。

(31)*我本来(就)非常讨厌抽烟的人,而且吸烟又引起了这么多的社会问题,我(就)更讨厌了。

(32)*因为这是在我的中国留学生活当中最后的假期,所以我去了原来(就)感兴趣的地方,就是云南。

(33)*我原来(就)爱听音,最爱听的音乐是流行歌曲。

以上例子都是遗漏了“就”,“本来”和“就”合用,一般是对某一情况进行描述或表示说话人对某一情况的认知程度的加深;“原来”和“就”合用,指的是某种情况一直是这样表示说话人对某一状况的肯定。根据例子前后文的意思,应该在“原来”后边加语气副词“就”更符合文意。

(三)错序

由于副词“原来”在句中的语序位置比较容易把握,又有“原来是”这一常用的固定格式,因此关于“原来是”的错序偏误较少,语料库中较多的是“本来”和搭配词的顺序错误,几乎都是在“本来是”结构上出错。如:

(34)*人命与自然是本来一块生存的,但大家都说人类的母亲是自然,所以怎么能放弃自然呢?

(35)*在公共场所是本来以道德控制吸烟,可是我很遗憾,大部分的吸烟者没有法律上的规定就控制不住。

(36)*现实社会是本来男女混在一起的。

(四)误加

产生误加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明显的是对词语的用法掌握不到位。如:

(37)*我本来要去外国上大学时他也没有同意,结果我留在我的国家一年没做什么。

(38)*他本来算命很便宜,说得很随便,可是人们愚昧,很相信他。

(39)*从这个调查我们知道大多数的人本来自己不想做,希望别人做。

(40)*吸烟者常常把一些脏的东西扔在地上,使我们原来是一个干干净净的地方变脏了。

(41)*然后,互相珍惜对方,保持原来是密切良好的关系。

四、产生偏误的原因

偏误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刘珣将偏误的来源概括为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学习环境五个方面,实际上如果公式化地套用这几个格式是有一定问题的,尤其是对母语负迁移的分析,我们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的了解较多,而对其他母语学习者的研究有所欠缺,寻找产生偏误的原因是我们最好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用法掌握不到位。

现代汉语的一大特征就是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复杂,兼词数量较多,同一种词性可以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汉语词汇用法的复杂程度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重要因素,“本来”和“原来”作为一对近义词,有相同的词性和义项,导致外国学习者产生混淆。因此,对两者用法的掌握不到位是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如“本来”和“原来”都可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引导过去的情况,当它们表示“以前”并且可以被“以前”替换时,一般可以通用,如:

(42)*他原来/本来姓张,后来改了姓。

除此之外,“原来”还可以作时间名词用于句首作主语,“本来”却没有这种用法,如果掌握不到位,容易出现拿“本来”作主语的错误现象。

(二)母语负迁移。

外国学习者在习得汉语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的影响。既有称为母语正迁移的正面影响,又有称为母语负迁移的负面影响。汉语学习者在习得“本来”和“原来”时,极易受翻译法的影响而直接把这两个词对等替换为母语中意义相近的词,但实际上汉语里的“本来”和“原来”的意义和用法跟母语里意义相近的词是存在差别的,自然不可避免地产生偏误。

(三)目的语规则的泛化。

一般学习者到了中级阶段时,逻辑推理能力较强,善于总结和概括,在语言学习中急于要求教师或自己总结出一套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言规则,常常导致规则泛化。这是因为二语学习者学习到一定阶段,掌握了一定的目的语规则后,往往会把这些有限的汉语规则过度类推到新的语言现象上,产生偏误。例如:学习者在学习了时间名词“原来”和“本来”都可表过去时间后,会认为只要表示过去时间,这两个词就可以互换,产生偏误。

五、教学建议

(一)先分后合,强化讲解。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師对语言点是极其敏感的,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习惯性地将相关知识一次性灌输给学生,但是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有限,难以完全吸收教授内容。从易混词本身的特点来看,无论是形式还是意义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越强,学习者就难以区分,学生越容易利用已有的认知展开联想,造成目的语知识泛化,造成偏误。我建议在教学初期应该将成对的近义词分阶段分层次讲解,如果不可避免地同时讲解,就要尽可能地详细,待每个词掌握清楚之后再合到一起进行对比学习。

(二)重视词性,精讲多练。

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词语的义项,关注易混词意义的不同,还要关注词性,注重词性的讲解。就如本文的“本来”和“原来”这对近义词,都有不止一种词性,不同词性的具体用法不同,同一种词性在用法上存在差异。我们在词性讲解的基础上要加强练习。精讲多练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这一点对词汇教学同样适用。只有通过大量练习,学生才可以掌握易混词之间的用法差别。

(三)结合语境,注意搭配。

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学习一个词是学习基本知识和语境知识的连续性过程,学会如何运用词汇才是词汇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易混词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搭配的应用,利用有效的语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辨别练习。

六、结语

近义词的用法始终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针对某类词或者某几个词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充分的汉语本体知识,要具体到所教授的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个字词,了解其意义和用法,有效安排教学活动,减少偏误的产生。

注释:

①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

②外国汉语学习者一旦完成了汉语的基本语法并掌握了1500个左右的常用词语以后,就会遇到同义词、近义词用法方面的问题(杨寄洲2004).

③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

④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⑤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9-70.

[2]李守纪,王红.彭小川.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颜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原来”及其同义词词性与释义辨析[J].文教资料,2017(19):28-29.

[4]白雪.对外汉语教学中“原来”与“本来”的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2010(7):137-138.

[5]唐为群.副词“原来”的多角度考察[J].长江学术,2006(4):117-123.

[6]邢福义.从“原来”的词性看词的归类问题[J].汉语学习,1985(6):1-5.

[7]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49-64.

[8]司艳艳.近三十年来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研究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8-149.

[9]季晶静.俄罗斯学生HSK五级写作词汇偏误分析[J].现代语文,2019(5):166-170.

猜你喜欢

偏误分析语义
语言与语义
外国留学生使用“把”字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从话题一焦点结构审视连动式中的偏误问题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对于、关于”的偏误分析
英语学习者焦点句式习得的偏误现象及成因研究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心得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深+N季”组配的认知语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