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渴肾病源流初探

2021-08-09鲁玉梅袁玲刘文静南一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1年6期
关键词:源流

鲁玉梅 袁玲 刘文静 南一

【摘 要】 消渴肾病在临床上与西医学中的糖尿病肾病基本等同,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尚未发现有效的治疗方式,中医在延缓病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古籍文献中整理相关治疗记载,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及方药等方面出发,为广大学者认识消渴肾病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消渴肾病;治法及方药;源流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2-0014-05

Abstract:Diabetes nephropathy is clinically equivalent to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in modern medicine. It is increasingly popular year by year,which has seriously affected people's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Modern medicine hasn't found an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Relevant treatment records are now collated from ancient books and documents,an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clinical manifestations,treatment and prescriptions,it provides new ideas for scholars to understand diabetic nephropathy.

Keywords:Diabetic Nephropathy; Treatment and Prescription;Origin and Development

消渴肾病在临床上与西医学中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基本等同,是指糖尿病患者出现泡沫尿,或小便浑浊、水肿、腰痛、夜尿增多等症状,临床检查有尿检异常(蛋白尿)或肾功能指标的异常。消渴肾病属消渴病下消的范畴,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为本病之基本病因,本虚标实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本虚是消渴日久,耗气伤阴而致气阴两虚,渐致阴阳、五脏亏虚,以肝脾肾亏虚多见;标实为湿、浊、痰、瘀诸邪蕴结成毒阻于肾。初期可见倦怠乏力,腰膝酸软,随病情进展可见尿浊,夜尿频多,进而下肢、颜面甚至全身水肿,最终出现少尿或无尿,恶心呕吐、心悸气短、胸闷喘憋、不能平卧等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1 历代文献对消渴肾病病名的记载

消渴肾病,在古籍文献中并无此病名的记载,主要归于“消渴”范畴,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一些医家根据其主要症状又命名为“下消”“消肾”“水肿”“尿濁”“肾消”“肾劳”“关格”“癃闭”“溺毒”等。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和南征教授根据《圣济总录》中对“消肾”阐述,如“消肾,小便白浊如凝脂,形体羸弱”,“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阖不利,能为水肿”,“消肾者…房事过度,精血虚竭,石热孤主,肾水燥涸,渴引水浆,下输膀胱,小便不利,腿胫消瘦,骨节痠痛,故名消肾”,认为本病中医命名应为“消渴肾病”[1],故此中医病名最终由2010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理委员会公布,并正式收入到《中医药学名词》一书中。

2 消渴肾病的源流

为更好地认识消渴肾病,笔者利用古籍查阅软件中华医典,分别输入关键词消渴、肾病,检索出相关文献近200余条,其中包括诊法、针灸、治法、医案记录等,再根据消渴肾病的临床表现,参照消渴肾病中医诊断标准[2],从其中挑选出最密切相关的文献18篇,再从朝代、书名、临床表现、治法及方药四个方面对历代文献加以归纳整理,见表1。

3 病因病机

古代医家认为消渴肾病的病因无外乎以下几种:责之外感六淫毒邪,邪气内侵,正虚邪盛,伤及脏腑,痰瘀蕴结,气血阴阳失和,导致消渴肾病的发生;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易感此病,尤其是肾脏亏虚;长期嗜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脾胃积热内生,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津液不足以濡养脏腑功能,尤其损伤肾脏;情志失调,五志过极,郁而化火,暗耗阴血,消灼津液,触发本病;不节房室,劳欲过度,耗泄肾中精气,虚火内生,燔灼阴液,肾阴亏乏,消渴日重,并发本病[3]。现代医家提出“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4],本虚是指气阴两虚、五脏内虚,终末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涉及脏器主要有脾肝肾,尤以脾肾两脏亏虚为根本;标实是指致病因素多为燥热、水湿、痰浊、瘀血等。还有一些医家从其他角度提出消渴肾病的病机学说,如南征教授提出“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理论[5],吕仁和教授提出“微型癥瘕”学说[6]。

4 用药规律总结

古籍中对消渴肾病的相关记载多在宋明时期,许多医家根据患者在消渴之后出现的临床症状,提出一些新的治疗方药,其中以六味地黄丸、肾气丸、黄芪汤、肾沥汤的使用较多,但从方药的组成来看,多使用一些补阳药、滋阴药,另外根据症状的偏颇不同,加上一些祛湿药、活血药、渗湿利水药、清热解毒药等。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消渴肾病的发展规律,消渴肾病作为消渴发展到中后期的并发症,早期正气充足抗御外邪,中后期正气日益虚弱,故多使用补益药。若消渴迁延不愈,病情进展,在发展成消渴肾病的过程中,燥热之邪伤津耗气,伤及脾肾,致气阴两虚,病变后期阴损及阳,终成阴阳俱虚之证[7],故补阳药(如菟丝子、肉苁蓉)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多,补气、补阴药相对减少,另外还多使用利水渗湿药、收涩药、活血化瘀药之类。古籍中治疗消渴肾病的高频药是熟地、肉苁蓉、瓜蒌、麦门冬、知母、地黄、茯苓、黄芪、白术等。治则上多采用益肾解毒,导邪外出,益气养阴,清热祛湿,活血化瘀通络等治法相结合,另外需调补气血阴阳以及各个脏腑[8],从而达到内外兼顾的效果。也有医家基于仲景“血不利则为水”的理论[9],从活血化瘀,清热利水来治疗消渴肾病。还有一些医家从“痰瘀互结,阻塞肾络”来论治[10],认为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脉道痰阻血瘀,痰瘀互结,阻于肾络所致。因此,在治疗消渴肾病时,可借鉴古法,而不可拘泥于古法,应当因人而异,抓住主要病机论治。

5 源流分析

消渴肾病的描述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提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从疾病后期肾阴亏虚,阴损及阳立论,治疗上用肾气丸以温补肾气。后在宋明清时期许多医家又提出新的认识和治法,如明朝的《医方选要》记载本病是水火不能既济,阴虚阳盛之病,用人参散治之。清代的《证治汇补》提出用大补阴阳之地黄饮子来治疗。现代一些医家甚至开创了一些新的方剂,如消渴肾安汤、糖肾康饮等。通过对消渴肾病源流的初步分析,有助于广大学者认识消渴肾病,临床上对消渴肾病进行准确的辨证论治,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南征,朴春丽,何泽,等. 消渴肾病诊治新论[J].环球中医药,2012,5(8):598-600.

[2]南征. 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讨论稿)[C]//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消渴病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春: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

[3]魏连波. 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研究进展[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重慶:中国中西医集合学会,2018.

[4]江旭锋,曾庆春,黄岑汉,等.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病机探要[J]. 河南中医,2016,36(5):924-926.

[5]何泽. 名老中医南征教授治疗消渴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J]. 光明中医,2016,31(3):331-334.

[6]肖永华,王世东,李靖,等. 吕仁和辨治糖尿病医案病因、病机和病位解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8):524-528.

[7]袁薪蕙,黄宇虹. 基于古籍文献的“消渴肾病”用药探究[J]. 天津中医药,2017,34(3):159-162.

[8]吕仁和,肖永华,刘滔波. 分期论治糖尿病[J]. 药品评价,2008(1):35-37.

[9]范增慧,马锋锋,李小会,等. 仲景“血不利则为水”在消渴肾病中的应用探析[J]. 四川中医,2020,38(1):31-34.

[10]卞镝,李敬林,董天宝. 从痰论治糖尿病肾病[J].辽宁中医杂志,2006(11):1404-1405.

(收稿日期:2020-11-25 编辑:刘 斌)

猜你喜欢

源流
中介话语分析的源流、方法及意义
论影雕的源流与雕刻构图
镵针源流与现代研究进展
水痘源流考
“啸”的源流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一)
本帮菜之源流考
“干” 字源流浅析
墨竹画的源流析
《四郎探母》源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