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价

2021-08-09程雨杨淑雅程丽

旅游纵览 2021年7期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旅游产业文旅融合

程雨 杨淑雅 程丽

摘 要:文章依据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机理,从产业规模、产业产出、产业接待、产业潜力4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结合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2010—2018年的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显示:在产业各维度的耦合协调度方面,产业产出维度的变化值最大,产业规模维度的变化值最小;两大产业的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整体为文化滞后型;旅游产业的规模水平和文化产业的接待水平较本产业的其他维度相对落后;耦合协调度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度类型从严重失调逐渐发展为优质协调,其中有两个年份两大产业发展不协调,相互作用程度减弱。文章结合测度结果对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文旅融合;耦合协调度;融合水平测度;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G124;F5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时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在经济发展中地位重要且关系密切的两大产业,产业融合为其优势互补和相互促进提供了路径,因此文旅融合日益受到重视。为专门部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2009年原文化部、原国家旅游局印发《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又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促进法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等,明确提出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后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文旅融合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国民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布,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为文旅融合发展作出规划。

河南省位于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近年来,河南省利用文旅资源、交通区位、人口数量、国家战略等优势,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探索出了“清明上河园”“栾川模式”“新县经验”等典型模式,打造了“老家河南”“少林功夫”“黄帝故里”等特色品牌,洛阳市荣获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郑州市、开封市荣获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在政策支持方面,河南省近年来先后发布《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7—2020年)》和《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通知》等文件,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质量提升作出部署。2020年,河南省确立了文化旅游强省战略和“一带一核三山五区”发展格局,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出台了中央、国务院文化和旅游机构体制改革以来的全国首部地方性旅游法规《河南省旅游条例》,为投资者创造更为适宜的营商环境;设立了河南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金,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加大对文旅产业的投入。近年来,河南省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河南博物馆凭借“唐宫夜宴”“考古盲盒”等热点事件和产品出圈走红,荣获2021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以黄河文化为创作根基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获2021文化新空间·中国文化·年度创新贡献力作品,以电影文化为主要元素的郑州建业电影小镇入选“2020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十大创新项目”,河南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成果丰富。

不少学者对耦合协调水平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分析,但在耦合协调度表达式及类型划分上存在差异,且缺乏结合各产业维度进行的分析。鉴于此,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筛选并构建产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对河南省2010—2018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价,为其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产业发展水平评价

首先,对单位不一致的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指标具有可比性。由于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因此使用极差标准化法计算,有关公式如下。

二、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设计

在研究产业耦合协调度时,选择的评价指标不同,则各指标的权重不同,最终计算出的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不同,研究结果也存在差异。

对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时,学者们从不同维度构建了指标体系。旅游产业具有综合性,涉及面较广,测定其发展水平是一大难题,目前存在指标过于狭窄或过于宽泛两大不足[6]。仅从产业收入维度构建指标无法全面反映旅游产业的特点,但如果指标过多,将存在数据难以获得、与旅游产业联系不甚紧密的问题。文化产业目前无严格定义,《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将文化产业分为九大类别,地方年鉴如《河南省统计年鉴》将文化产业分为三大类别,定义范围亦有不同;另外,仅从经济维度评价会导致结果偏颇,应采取多维指标进行测度。

在构建河南省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学者们以全面性、可观测性、可量化为指导原则,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構建。范红艳等[1]从产业规模、产出水平、接待规模、经济贡献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产业规模指标中旅游产业的企业主要包括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和旅行社,目前仍可作为参考指标,但是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在年鉴中仅包括娱乐场所、网吧、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馆、互联网文化单位、艺术品经营机构和演出经纪公司,不能有效反映河南省文化产业机构数,需对指标进行改进;另外旅游从业人员在年鉴中对应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和旅行社的从业人员,在旅游行业越来越融入当地生活、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产业要素的背景下,范围有待拓宽;在文化产业接待维度,采用流通人次、观众人数等指标,避免了仅关注实体数而忽略流通量的情况。贺小荣等[7]分别从产业规模、产业收入以及产业实力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文化产业规模上,使用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指标和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同步,缺失数据的年份较多,作为同类指标的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法人单位仅包含规模以上企业法人,和文化产业涵盖范围不相匹配,应予以扩展。赵俊远[8]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法人单位数作为文化产业规模的评价指标,该指标的数据具有连续性且涵盖范围适度,具有可借鉴性。

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逐渐深度融合和边界模糊的趋势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需要更多隐性指标来评价,其发展潜力和创新动力也应作为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维度。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政策支持力度呈正相关关系,从喻蕾[9]构建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借鉴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及文化事业费指标;同时,互联网普及率对文化传播亦具有重要作用。在旅游产品线上交易量逐渐增加的背景下,电子商务零售额代表了地区线上交易的水平,根据郑奇洋等[10]的研究成果,加入互联网普及率、电子商务零售额作为产业潜力的评价指标;传统旅游统计数据中,旅游行程收入通常使用客运收入,在自驾游成为重要交通方式的情况下,道路通达和民用载客车辆的持有可促进旅游行为的发生,根据陈国生等[11]的研究成果,将通车通航里程和民用载客车辆拥有量作为旅游产业潜力的评价指标。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法,从产业规模、产业产出、产业接待、产业潜力4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计算权重。具体过程为:使用式(1)对第i年第j项指标的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并统一加0.001进行非负化处理,得出标准化结果;然后使用式(2)计算出第i年第j项指标的比重,使用式(3)计算出第j项指标的熵值,使用式(4)计算出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使用式(5)计算出第j项指标的权重;最后将维度下指标的权重相加,得出该维度的权重,详情如表2所示。

(二)数据来源

由于部分数据的滞后性,本文利用2010—2018年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关数据展开研究,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和《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来源真实可靠,保证了研究结果的严肃性。

三、实证分析

(一)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1.两大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笔者使用公式(6)计算出产业发展水平U,并计算出产业增长率,结果如表3所示。

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在2010—2018年均呈上升趋势。从产业水平的增速来看,文化产业的相对起点较低,虽然在2010—2013年的年均增速高于旅游产业,但总体发展水平仍不及旅游产业,2014—2017年增速及水平均低于旅游产业,2017—2018年间增速超过旅游产业。

2.两大产业发展相对优先度

文章通过两产业发展水平的对比,可展现不同产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相对优先度。胡小海[12]、孙剑锋等[13]引入旅游相对优先度模型度量旅游经济相对于文化资源丰裕度的超前发展或滞后发展程度。本文参考范红艳等[1]的研究成果,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相对优先度划分为3种类型:文化产业滞后型(U1U2)。

河南省2010—2018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数值及变化趋势如表4和图1所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多落后于旅游产业,发展类型整体为文化滞后型,说明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的支撑力不足,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应采取措施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其中,两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在2011—2013年逐渐减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于2013年达到峰值,发展类型由文化滞后型转变为旅游滞后型;2014年,发展类型再次逆转为文化滞后型,自此以后,两大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的逐年变化,较上一年的变化差值没有规律性,并于2016年达到顶峰,即当年文化产业的滞后性最强,2017—2018年有所恢复,差值逐渐变小,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逐渐变强。

3.两大产业各维度发展水平

如表5所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四大维度在研究期间的发展情况有所差异。旅游产业的四大维度中,产业规模维度的平均增长率为6.74%,数值最小,文化产业的四大维度中,产业接待维度的平均增长率为7.85%,数值最小,两大产业其他维度的增长率均在10%以上,且差距不大。

旅游产业在规模水平上高低起伏,是唯一没有直线上升的维度,结合原始数据可发现,在旅游企业中,只有4A级景区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78家一路上升至2018年的178家,优质景区供给增多;旅行社的数量相对变动不大,维持在1 100余家,这与我国旅游产業服务方式的变化有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旅游网站的兴起,游客可通过网站购买旅游服务,旅行社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时,星级饭店的数量从2014年起呈下降趋势,饭店评星不再作为饭店发展的唯一标准,住宿业向多元化发展;同时,旅游市场管理机制逐渐完善,对不符合标准的旅游企业进行吊销执照、摘星、降级等处理。以上因素均促使旅游企业的数量在这一时期没有上升。而旅游从业人员在2011—2015年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在2015年达到最低值,2016年以后逐渐增多,这得益于2016年以后河南省多地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并落地实施后,旅游产业规模迎来大发展,从业人员数量持续增多,促使产业规模水平急速上升。

文化产业在接待水平上相对落后,结合原始数据发现,博物馆、图书馆的参观人数逐年上升,成为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共享文化空间,但文化活动中观看表演的人次浮动较大,在演艺产品和旅游活动密切结合的当下,应注重该文化活动的发展,提高其接待水平。

(二)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情况分析

1.两大产业耦合协调情况分析

文章使用式(8)计算出河南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2010—2018年逐年的耦合度C,使用式(9)得出两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T,使用式(10)计算出两产业逐年的耦合协调度D。最终得出如表6所示的2010—2018年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产业发展水平评价、耦合协调度、协调度类型以及如图2所示的走势图。

从耦合协调度总体情况来看,2010—2018年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从0.173 6提升到0.988 2,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且不具有阶段性特征,两大产业协调发展程度逐渐增加,两大产业关联趋于紧密。

从耦合协调度类型来看,类型从严重失调、濒临失调逐渐发展到勉强协调、优质协调,等级趋于优化且提高程度明显。总体上可分为2010—2013年的失调阶段和2014—2018年的协调阶段。2013年之前,两大产业相互作用不强,协调发展效应较弱,随着文旅融合进度加快,两大产业协同效应增强,到2018年,协调度等级已达到最高级别,即优质协调。因耦合协调度既体现产业相互作用程度,又体现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所以随着2018年后两大产业各个指标的持续发展,产业综合发展水平预期将进一步提升。

从耦合协调度的逐年变化情况来看,在总体的上升趋势下,2015年和2016年的耦合度逐年稍有下降,2017年恢复至2015年的耦合度水平,2016年耦合协调度的上升趋势相比与之前年份陡然减缓,2017年恢复至2016年之前的水平。2015年和2016年的耦合度的下降表征了两大产业在以上年份发展的不协调。根据对原始数据的观察,2015年旅游产业规模中的企业数和从业人员数均为研究期间的最低值,而文化产业接待中艺术表演场馆和团体演出观众人次、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的数值均达到研究期间的最高值,以上原因使产业发展相互作用程度减弱,对产业耦合度降低有较大影响。2015年,河南省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并由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为促进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和融合发展提供指导,对重点发展方向的产品、服务和项目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以上因素对文化产业发展有一定贡献。同时,原始数据显示,2016年耦合度下降的原因在于文化产业在之前年份有发展优势的指标未能维持优势,指标数值大幅下降,成为当年贡献度中的洼地。而与之相反,2016年旅游產业各项指标都较2015年有所提升,并维持了历史年份的发展趋势。以上因素促使2015年和2016年两大产业耦合度的下降。

2.两大产业各维度耦合协调情况分析

文章将影响2010—2018年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的4个维度分别进行分析,各维度的协调度和变化趋势如表7和图3所示。

产业规模、产业产出、产业接待、产业潜力4个维度的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说明在4个维度上两大产业均协调发展,仅2016年产业接待维度的协调度较上年有所下降,其原因如前所述,即艺术表演场馆和团体演出观众人次的大幅下降。经对比,产业产出维度的协调度变化值最大,即旅游收入和文化产业增加值之间协调发展效果最明显,产业规模维度的协调度变化值最小,即旅游企业与从业人员、文化企业与从业人员之间的协调发展效果相对较弱。截至2018年,产业产出维度的协调度最高,即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程度于2018年达到最大值,同时,产业接待维度的协调度最低,即受众数量共同增长的效应相对较弱,需提升受众即消费市场的融合,促进两大产业的共同发展。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从产业规模、产出水平、接待规模、经济贡献4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结合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2010—2018年的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显示:在产业发展水平方面,两大产业均呈上升趋势,整体为文化滞后型,其中2011—2013年差距逐渐减小,2013年由文化滞后型转变为旅游滞后型,随后再次逆转为文化滞后型。结合产业各维度进行分析,在4个维度上两大产业的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受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数量的影响,旅游产业规模未呈直线上升趋势;文化产业在接待水平上相对落后,艺术表演场馆、团体演出观众观看人次浮动较大。

在耦合协调度方面,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协调度类型从严重失调逐渐发展到优质协调,两大产业协调发展程度逐渐增加,文旅融合发展效应明显。在上升的总趋势下,2015年和2016年的耦合度逐年稍有下降,2016年的耦合协调度的上升趋势陡然减缓,表明该年份两大产业发展不协调,相互作用程度较弱。结合产业各维度进行分析,在4个维度上两大产业均协调发展,产业产出的协调度变化值最大,即两大产业的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效果最明显,但产业规模的协调度变化值最小,即两大产业的受众数量共同增长的效应相对较弱。

(二)建议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度旅游产业文旅融合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