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兰诗》中“骑”“裳”“行”三字读音商榷

2021-08-09张嘉琦

文学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木兰诗古代汉语读音

张嘉琦

内容摘要:《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并成为“乐府双璧”,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选用了本诗。在诗中有“骑”、“裳”、“行”三字存在读音上的分歧,文章将从文献佐证、文本渊源、诗歌情节等方面进行探究,结合古代汉语的发音,分析并选择此三字较为恰当合理的读音。

关键词:《木兰诗》 古代汉语 读音

《木兰诗》又称为《木兰辞》,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选用了此诗。在此诗中有“骑”、“裳”、“行”三字存在读音上的分歧,且教材课文下注释并未给出明确读音。本文将通过文献佐证、文本渊源、诗歌情节等方面进行探究,结合古代汉语中三字的发音,分析并选择相对恰当合理的读音,从而避免在诵读过程中出现误读的情况。

一.骑

关于《木兰诗》中“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骑”字,教材只给出注释,将“胡骑”解释为“胡人的战马”,“骑”则译为名词“战马”。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只给出“qí”这一种读音,作动词时,该词解释“为跨坐在牲畜或其他东西上”,引申为“兼跨两边”;作名词时,可解释为“骑的马或乘坐的其他动物”或“骑马的人,也可以合称“一人一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骑,从马,奇声,跨马也。两髀跨马谓之骑,因之人在马上谓之骑”,所以在《说文》中“骑”亦读作“qí”。

在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骑”字作名词时,大多都念作“jì”,这与中国古代诗歌在格律上追求平仄协调有很大关系。古人创作近体诗、词在格律上要求严格,如七言近体诗,格律上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原则,这是对诗句中各字平仄调配的变通规定,二、四、六字为全句节奏点所在,该用平声字时则必须用平,反之则必须用仄,且上下两句二、四、六字平仄相对。对于五言近体诗说,相应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上下句中二、四字平仄相对。如唐代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该诗歌为五绝仄起,首句押韵,全诗平仄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第三句“欲将轻骑逐”中第二字“将”为平声,相应第四句第二字“骑”为仄声,读音为“jì”,若读作“qí”则是平声。又如唐代杜牧《过华清宫》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句,第二字“人”为平声,相对应第三句第二字“骑”为仄声,读作“jì”。

相反,“骑”字作动词则读作“qí”,如陆游七律《正月二十八日大雪过若耶溪至云门山中》首联“山中看雪醉骑驴,清赏真成十载无”中,第二句第六字“载”表示时间,读作“zai”,为仄声,第一句第六字“骑”则应读作平声“qí”,为动词。

但在古体诗、现代诗和欧化诗中,格律并无严格要求,《木兰诗》是乐府诗,属古体诗,因此诗句中无明确的平仄对应。1985年以前“骑”有“qí”和“jì”两个读音,且能根据读音辨别词性,读“qí”为动词,读“jì”表示名词。1985年国家语委颁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骑”字废除读音“jì”,不论动词或名词统一读作“qí”。但古代汉语中“骑”字因不同词性有不同读音,因此“胡骑”的“骑”可读作“jì”。

二.裳

《木兰诗》中“著我旧时裳”的“裳”,教材亦未给出相关注音。现代汉语中“裳”通常与“衣”字连用,组词为“衣裳”,“裳”字读作轻声“shang”。中古汉语中有“平、上、去、入”四声,并无轻声。学术界对于汉语中轻声发展历史众说纷纭,对其具体形成年代大概有以下几种看法,有学者根据一种用婆罗迷字母转写的唐代汉语文献推测,在公元八九世纪的某些(西北)汉语方言中已经存在“轻音”;另有学者据公元16世纪朝鲜学者所作《翻译老乞大·朴通事凡例》的相关材料推断,汉语北方话的轻声可追溯到公元16世纪。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认为,作为语法形式的轻音应该是随着语法的要求产生的,估计轻声形成的年代在公元11世纪以前。在明清时期的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等的各类抄本中出现了一些词汇的异文,如“晓得—晓的”、“家火—家活”等,这些后字异文当时应该读为轻声。因此,轻声的普及的时间至少为明末清初,而产生的时间也不会早于唐代。

关于《木兰诗》的创作年代,学术界基本认为是南北朝时期。《木兰诗》最早出现于南朝梁时期的《古今乐录》,此书只收录梁以前的乐府诗歌。相比于同时期南方民歌的缠绵婉转,《木兰诗》对于女性感情的描写异常直爽,据此推断此诗应为北朝民歌。有学者指出,《木兰诗》中所反映的风俗习惯也能应证,如“帖花黄”为北魏妇女的面饰。《木兰诗》也对当时的兵制、官职等有所交代,诗中称呼君主为“可汗”,这是北方少数民族对于君主的称呼。根据诗中所描写的战事,其一可推测成诗于北齐,北齐文宣帝时曾对北方契丹族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争;其二,诗中地点“燕山”,位于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交界处一带,当时居住着匈奴、鲜卑、氐、羌、羯、柔然、突厥、契丹和库莫奚等诸多民族,北魏曾在太和二十年(496)与库莫奚人发生战争,直至正始四年(507)库莫奚人归顺北魏,凡十二年,与“同行十二年”吻合。因此战争可能发生在北魏或北齐。综上所述,《木兰诗》的成诗年代应介乎北魏至北齐之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轻声出现晚于唐朝,因此大致可推断,诗句中的“裳”字不读轻声“shang”。

在古汉语中,“裳”从尚从衣,解释为“下裙”,引申为“男女穿着的下衣”,也可以泛指“衣服”。“裳”字的读音在古代汉语中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在中国古代大部分声韵学著作,如《集韵》、《韵会》中音为“辰羊切”,在《正韵》中为“陈羊切”,由此可见,大部分语言学著作中“裳”的读音都为“cháng”。若读作“cháng”,在《木兰诗》中也与“床”、“黄”、“忙”等字押韵。《说文》中还特别提到,“裳”为“常”的异体字,“常”从尚从巾,意为“下帬”。若“常”与“裳”为异体字,则二字字形不同,字音字义都应相同。在其他文学作品中,“裳”字也应该读作“cháng”,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和郦道元《三峡》中所引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等中的“裳”字,考虑到创作年代及句尾押韵的要求,也应读作“cháng”。

但在《说文》和《唐韵》中,“裳”字音为“市羊切”,用汉语拼音表示则为“shang”。鉴于《木兰诗》成诗年代早于唐代,即便据古音读作“shang”,也断不可能是轻声。

三.行

《木兰诗》中“同行十二年”的“行”字,在读音方面也存在分歧。现代汉语中“行”字读法不同,词义也不同。“同行(háng)”表示“行业相同”,亦可作名词“从事相同行业的人”,也可组词“行伍”,泛指军队;而“同行(xíng)”则表示“一起行走”,根据文意可引申为“一起行军打仗”。用这两种意思来解释此诗句,似乎也都行得通。

根据多数古代音韵学著作记载,“行”字最早应该读作“héng”,如《说文》《唐韵》中音为“户庚切”,《集韵》《韵会》《正韵》中音为“何庚切,并音蘅”。读作“héng”时表示“人之步趋也”。又有部分文学作品中的“行”读作“háng”,表示它义,如《广韵》中音为“户浪切”,表示“次第”,可以理解为“排序、排行”;《类篇》中音为“下朗切,音沆”,表示“列”,可引申为“军队”。综上所述,早期汉语中“行”字几乎都读作“háng”或“héng”,鲜少出现读作“xíng”的情况。

其次,联系上下文及所给出的注释可分析,“火伴皆惊忙”的原因,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和这些昔日战友,既是“火伴”,又是“同行”。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一课的文下注释中,将“火伴”解释为“同伍的士兵”,由于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在一个灶上吃饭,顾名思义称之为“火伴”,因此可以断定,木兰与这些“惊忙”的战友们是“同伍”,即在同一个编制的单位中战斗和生活。《辞海》中对“行”字有明确的解释,读作“háng”时,可解释为“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如《左传·隐公十一年》有“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其中“卒”和“行”都是古代军队编制,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行”,因此“行伍”也泛指军队。而木兰与战友们在同一个编制的单位中生活和作战多年,在此“特殊情况”下,依旧没有暴露身份,更能体现木兰谨慎的品质和男子般英勇无畏的气概,“火伴皆惊忙”也就顺理成章了。如果读作“xíng”,只是说明木兰和战友们一起行军打仗,却不一定在同一编制的单位中,并且木兰所在的军队不可能一直处于行军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行”读作“xíng”解释为“一起行军打仗”时,会弱化文本的表达效果,由于作战单位范围扩大,“火伴皆惊忙”的表现将会显得较为牵强,也会淡化木兰所体现出来的一些精神品质。因此,“同行十二年”的“行”字应读作“háng”为妥。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

[2]曹道恒、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3]朱大渭等:《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4]佟百成:《<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中“行”之辨音》,《黑龙江教育》2010年Z1期

[5]张敏:《<木兰诗>中“行”的读音还得商榷》,《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19期

[6]王增文:《<木兰诗>产生的时代、本事和作者考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7]熊言安、姜若虚:《<木兰诗>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03期

[8]李姣姣:《<木兰诗>研究综述》,《时代报告》2013年第2期

(作者單位:江苏省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木兰诗古代汉语读音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字词篇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绘画与分享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
我是小字典
挑战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