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讨论”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21-08-06朱艳影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8期
关键词:听障学生课堂讨论实践探索

朱艳影

摘要:听障学生由于身体原因,其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落后于健听人,作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讨论”,转变了课堂教学的现状,教师和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式地教、被动式地学的状态中解放出来。通过精心设计内容、适时引导讨论、关注结果评价等策略,进一步发展了聋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了聋校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听障学生  “课堂讨论”  实践探索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健听人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讨论是新型课堂学习的重要方式。讨论时,把以往的教师被动教、学生被动学,转变成了教师和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与补充,把个人的智慧化为了集体共有,让大多数学生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而对于聋校数学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可能有人会质疑:“听障学生存在着语言生理缺陷,他们会讨论吗?”实践证明:他们不仅会讨论,而且优势非常明显。

一、“课堂讨论”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优越性

1.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每位学生都敢于表达

传统的聋校数学课堂教学,通常采用的都是教师问、学生答的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使听障学生一直处于接受式、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而实行课堂讨论后,教师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讨论的主角和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兴趣高涨,创设出了轻松、活跃、和谐的讨论氛围,连以往在学习中几乎没有发言权的学生,在讨论中也会不自觉地边听边想,渐渐地也可以提出一点点自己的想法,有了主动表达的意愿。这样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敢于表达,从而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格局。

2.弥补师生交流缺陷,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获

反思传统的聋校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有时老师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讲解某一知识难点,结果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点头说“懂了”,尚有一部分学生还处于懵懂状态之中。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作为健听人的教师与听障学生之间的交流障碍造成的。而聋人与聋人之间有着和谐的默契沟通,他们可以很快相互知晓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课堂讨论”环节中,师生之间的单向信息传递就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传递,一部分学生就可以通过同学的发言,弥补教师讲解时理解上的欠缺,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调动学习的内驱力,让每位学生都主动探究

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发挥听障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聋生听力残缺造成的其他方面的缺陷,致使其在自主学习方面能力也较弱。开展“课堂讨论”后,每位学生都是问题讨论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都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参与其中,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无形中锻炼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聋校数学教学中组织课堂讨论的路径探索

1.精心设计讨论内容,为聋生探究思考提供可能

课堂讨论中,要使学生想说,就必须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他们有话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讨论内容,认真组织讨论。

(1)问题的设计要突出重点、难点、疑点。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疑点往往出现在教学难点上,所以问题的设计就必须抓住重点、难点部分。此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碰撞、认知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例如,“估算”这个知识点对于听障学生来说尤其困难。在教学《除法估算》时,有一个问题:一盒粉笔3元,100元最多买几盒?“100”估成“120”好,还是估成“90”好?学生不知道究竟该估大还是估小。于是,我让学生大胆进行讨论,学生不断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达成共识:像这样的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应该估小更合理。通过这样有效讨论,学生掌握了除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了除法估算的运用,而且于反复交流中培养了聋生的探究思考能力。

(2)问题的设计要尽量少而精。从聋生现实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出发,讨论问题的设计,一般一到两个为宜,也不宜过难。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中,我出示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哪些图形?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开始动手操作探究,最后组织汇报展示。这样的讨论问题对于听障学生来说既简单明了,又符合聋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日渐浓厚,极具现实意义。

2.讨论过程加强引导,为聋生的深入讨论提供支持

(1)要在学生“心理”上给予适时引导。在讨论环节,不难发现,有的学生非常自信,积极参与到师生的互动活动中,有的学生则因自卑、害怕出错而不敢参与。这时,教师就要细心观察,适时引导。对于踊跃发言的学生给予积极肯定,或赞许地伸出拇指,或微笑着听其说完自己的想法;对于自卑、害怕出错的学生,帮助其分析原因,并鼓励其大胆参与,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给他们卸下思想包袱,从而让学生充满信心。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中人人自由发言、人人敢于发言。

(2)要在问题的“盲区”上给予正确引导。在讨论问题时,学生受知识水平等的限制,很容易出现问题的“盲区”,脱离讨论的正常轨道。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正确引导、适时帮扶。例如,执教《能被3整除的数》一节课时,在出示本节课教学重点“能被3整除的数都有什么特征”后,学生个个茫然不知所措,讨论也变得不着边际。这时我让学生观察:“能被3整除的数和它们各个数位上的和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就把讨论的方向引上了正轨。通过教师提供的“支架”,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讨论,从而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3)要在讨论“活动”中给予全程引导。课堂讨论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袖手旁观,而是要以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参与其中,积极了解学生讨论的进程,及时给予纠错激励,并时时关注讨论的有效性,做到心中有数,为进一步开展好全班深入交流做好准备。

3.关注讨论结果的评价,为聋生素养的提升搭建平台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讨论探究结束之后,由于听障学生存在个体认识、理解的差异,问题结果较为混乱,需要进行整理和明确。教师应首先鼓励大家互相点评,再集体点评。最后教师对于学生正确的、共同认可的结论和方法,给予肯定,并补充完善。

“课堂讨论”是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中的有效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之一。在聋校数学课堂中引进“課堂讨论”后,听障学生真正动起来了,不但培养和锻炼了他们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聋校开展课堂讨论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讨论问题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讨论范围应由小到大。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逐渐把课堂讨论引向更深更广,使它在今后的聋校数学教学中,发挥出更广泛而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辉.增强“小组讨论”的实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4(10).

[2]王莹莹.自主课堂构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3]汤辉,喻青平.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J].平安校园,2015(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5]冯克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听障学生课堂讨论实践探索
对大学案理研讨课学生信息检索意识若干问题的思考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及其专业设置情况
改变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的突破口
听障学生自残行为的成因与对策
聋人教育中的手语与文字结合模式的研究
谈素质教育中的课堂讨论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小学科学课堂中提高听障学生注意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