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解决干预联合正念减压训练在心房射频消融术患者中的应用

2021-08-06环晓峰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15期
关键词:消融术正念房颤

吴 梅,曹 燕,环晓峰

(靖江人民医院 江苏靖江214500)

射频消融术是心脏内科介入手术,也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利用电极导管在心腔特定位置释放射频电流,凝固心内膜中心肌,使其坏死,最终阻断使心律失常起源点和异常传导术,从而缓解房颤,将其应用在不同类型的房颤中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1]。但射频术在实际操作中较复杂,患者在术后需要较长的恢复期,疾病也具有一定的复发率,这不仅影响疾病康复,同时也造成患者心理压力,加上其对疾病知识认识较差,极易出现负性心理,降低自我护理能力,也降低对治疗的依从性。因此,对射频消融术患者实施相应的干预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2019年7月1日~2020年8月31日,我们对53例心脏内科实施射频消融术患者应用聚焦解决干预联合正念减压训练,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我院心脏内科收治的106例心房射频消融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临床医生诊断和各项检查确诊为心房颤动,并需要行射频手术治疗者;②患者机体各项指标均符合手术适应证;③未进行其他治疗者;④精神正常,能够配合研究者;⑤患者和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⑥本研究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评估后同意并批准。排除标准:①无法遵医嘱完成治疗期间各项检查和治疗者;②认知功能障碍,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者;③合并机体中脑、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④合并肿瘤,并出现转移者;⑤合并机体较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等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男21例、女32例,年龄38~52(44.25±2.34)岁;房颤类型:持续性房颤27例,阵发性房颤26例。观察组男17例、女36例,年龄40~55(46.64±3.29)岁;房颤类型:持续性房颤15例,阵发性房颤38例。两组性别、年龄、房颤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干预和心理护理。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了解患者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并给予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重点讲解术后的并发症和护理方法,使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其明确自身疾病目前处于的状态,在接受的同时能较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3]。应定期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了解其想法,对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尽量满足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基本需要,嘱家属多给予患者关心、照顾和支持。

1.2.2 观察组 实施聚焦解决干预联合正念减压训练,具体内容如下。①聚焦解决干预:a.不良问题的描述和收集。责任护士采用一对一面谈的方式评估患者文化背景、家庭状况及病情状态,鼓励并引导患者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疑问进行描述,并将自身目前心理状态表达给护理人员。也可以以提问的方式了解上述内容,如“您对自身疾病知识掌握多少?您目前对治疗和护理有什么困惑?您需要什么帮助?您对术后的康复技能掌握多少?”利用多个问题,将患者所需进行评估并明确聚焦得到护理服务重点内容[4]。b.建立实施目标。根据上一阶段干预评估的结果,帮助患者建立符合其实际情况的、可实现的目标。详细为患者讲解术后自我管理及进行各项康复的方法、注意事项,使其能够重视术后康复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护理人员也可进一步挖掘患者对相应问题的解决能力,使其将疾病治疗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转移至主动解决疾病康复的问题上[5]。c.例外探查。利用沟通和交谈的方式引导患者回顾并描述不良问题发生的轻重程度和未发生的原因。引导的语句,如“我发现您近几天不良问题发生频率减少,程度也减轻,您自身应用什么技巧?您现在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高,疾病临床症状也有所缓解,使通过学习疾病相关知识,提高认知吗?”通过引导使患者能够发散思维,并不断在康复中找到例外,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护理人员也应做好鼓励和引导,使例外再次发生。d.评估反馈。对患者完成目标情况进行评估,对完成较好的应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其能够积极坚持,同时利用反馈性语言提升患者成就感。如“按照您建立的目标,在您的努力下已经完全解决治疗和康复中的不良问题,通过对目前您的努力发现,您能够通过相关知识学习,逐渐掌握知识,为您的进步感到高兴”。e.总结评价。最后责任护士应对患者自我护理技巧、疾病相关知识掌握及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对无法解决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护理经验,并进行科室讨论,制订完善的解决方案,并将此次未解决的问题纳入下轮聚焦干预实施缓解。②正念减压训练:a.正念认知。为患者介绍训练的意义和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并为其讲解正念减压训练的知识、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减轻患者对训练实施的恐惧和焦虑,疏导其不良情绪,保持乐观的态度。b.呼吸冥想。患者可取平卧位,双手放于腹部,闭目进行自然均匀呼吸,由此逐渐进入冥想,感觉吸入空气缓慢飘起,变暖,并上升至头部,进入陶醉状态,使患者逐渐放松,进入睡眠状态。训练可在患者睡前完成,然后直接入睡,每日训练1次,每次10~15 min[6]。c.正念瑜伽。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从最初级的瑜伽姿势做起。首先取站立姿势,双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膝盖微微弯曲,缓慢吸气后,抬起双上肢,然后深吸气,保持上肢与地面间的平行,停顿片刻,缓慢呼气。每次训练可根据自身体力而行,训练的目标为感觉自身内部感受和情绪变化。每日训练1次,每次10~15 min[7]。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自我护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负性情绪及疾病知识掌握情况。

1.4 评价标准 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评估,量表包括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4个维度,总分为43~215分,分越高说明患者对疾病自我护理能力越强;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焦虑情绪进行评估,量表总分为100分,当评分>50分时表示患者存在焦虑情绪,且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情绪越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抑郁情绪进行评估,量表总分为100分,分数>53分表示患者存在抑郁情绪,且分数越高表示抑郁情绪越重[8]。采用自我管理效能量表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共有3个维度,包括正性态度、自我决策及自我减压,共有条目28条,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强[9];采用自制量表对患者对疾病各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量表主要包括发病机制、治疗原则、运动锻炼、合理饮食4方面,各个方面采用0~25分评价,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对疾病各项知识掌握情况越好。

2 结果

2.1 两组ESCA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ESCA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及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及SAS、SD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对疾病各项知识掌握情况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对疾病各项知识掌握情况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房颤是心脏内科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较多,其中原发性心血管疾病、代谢紊乱、大量饮酒等均可能导致疾病发生。疾病发生后患者常出现胸闷、头晕、心悸等,部分病情较重患者可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严重威胁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射频消融术是房颤重要的治疗方法,虽然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手术均存在一定风险,且术后多种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的生理负担,还增加患者心理压力,使其失去对康复的信心,影响疾病的预后[10]。以往传统的干预模式仅针对病情进行相应的护理,忽略患者本身自我能力和管理能力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11]。

聚焦解决干预为Steve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其中在实施过程中重视患者自身的能力,并相信依靠患者潜能和力量,能够快速促进疾病的康复[12]。通过对患者所掌握知识、治疗期间不良问题及康复过程中出现的疑问进行聚焦,明确患者所欠缺的方面,从而协助其建立目标,使患者能在干预的过程中发挥自身解决问题的原动力,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和力量感,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识,提升自我护理能力同时,提高自我管理能力[13]。聚焦解决模式的应用充分利用患者自身的资源,通过不断引导、鼓励,使患者对疾病康复充满信心,从而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术后康复效果。而正念减压训练通过正念认知使患者了解术后康复的重要性,并掌握如何训练的方案和注意事项,然后利用呼吸冥想放松全身肌肉,使脑部处于休息的状态,缓解紧张、焦虑情绪,最后利用正念瑜伽逐渐提升自身的体力,并在训练中,找到对生活的信心。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ESCA中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得分和总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正性态度、自我决策、自我减压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对发病机制、治疗原则、运动锻炼及合理饮食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在心房射频消融术患者中应用聚焦解决干预联合正念减压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心房射频消融术患者中应用聚焦解决干预联合正念减压训练,增强对疾病康复的信心和力量,缓解治疗过程中负性情绪,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保证治疗和术后康复的顺利进行,促进疾病快速康复。

猜你喜欢

消融术正念房颤
心脏磁共振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
早餐
正念训练对老年抑郁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影响
脊柱内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效果
正念饮食,料尽其香
国内首例“磁共振引导下脑转移瘤激光消融术”成功实施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应用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关键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亲子正念练习从哪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