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就业精准帮扶政策的执行偏差及对策
——以QN大学为例

2021-08-06严慧琳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执行者偏差困难

严慧琳

(黎明职业大学 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提高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帮扶效率也逐渐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关注的重点。目前高校在面向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精准帮扶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难以满足社会和学生的期待。高校在执行就业精准帮扶政策中是否出现了偏差?什么原因导致政策执行偏差?本文将以QN大学为例,对高校就业精准帮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框架

(一)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

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1]见图1。

图1 史密斯描述的政策执行过程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理想化的政策、目标群体、执行机构、环境因素四个部分组成。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这四个因素均会产生张力,并对现行政策形成反馈,通过这种对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反馈,对政策制度形成进一步的支持或阻碍[2]。

(二)激励机制

周黎安[3]认为晋升激励下存在多任务激励扭曲,执行者往往只关注那些能够被考核的指标,而对那些不在考核范围或者不易测度的后果不予重视。上级部门是基层执行者激励结构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回应上级部门的政策偏好于基层执行者而言尤为重要。因此,当就业精准帮扶政策限制了基层执行者对上级部门的回应时,就有可能出现政策执行偏差的现象。

(三)分析框架

本研究拟从理想化的政策、目标群体、执行机构、激励机制四个维度分析高校就业精准帮扶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高校就业精准帮扶政策及执行偏差

(一)高校就业精准帮扶相关政策

2019年QN大学执行的高校就业精准帮扶政策主要有《关于QN大学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补助金申领办法的通知》《关于做好QN大学2020年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关于QN大学大学生就业帮扶管理办法的通知》,详见表1。

表1 2019年QN大学就业精准帮扶政策

(二)QN大学在补助类政策帮扶中的执行偏差

1.执行过程

QN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下发补助类帮扶类相关通知,具体工作主要由院级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执行。辅导员一般会召集学生班干部开会,解读补助帮扶政策通知内容,如哪类学生符合帮扶补助条件,并指导学生如何申报以及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等事宜,由班委再通知到班级个人。班委传达通知完毕后,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文件要求提交申请材料。辅导员在系统中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退回申请信息或者证明材料不符合条件者,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修改后重新提交。辅导员会对符合文件要求的名单进行初步公示,最后由校业务部门再次审核并最终公示帮扶对象。

2.执行偏差的原因

(1)政策规定层面:唯材料现象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行使公共权力、履行法定职能的主要手段,其是否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反映政府能力及其有效性。理想化的政策应当满足合法、合理、可行性三大原则。QN大学在办理申请补助类帮扶事宜时存在“唯材料”现象,即一切以证明材料为准。学生在申请求职补助时,部分特困学生确实家庭经济困难,但因不能提供申请要求中的证明材料而无法获得补助。

访谈个案1:访谈对象为贫困学生。该学生父母离异无人监护,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每学年寒暑假在外兼职自己挣学费。在申请就业相关补助时,即使辅导员知道他很困难,但是因提供不了文件中要求的证明材料,无法获得就业帮扶补助。

访谈个案2:访谈对象为学生。该生提及某学生申请到补助后立即换了一部苹果手机。据访谈学生反馈,该生平时的消费水平较高,而且毕业后打算跟着父亲一起经营家里的花卉生意。但是该生却能提供申请就业帮扶补助文件所要求的各项材料。

因学生只要能够提交政策要求的各项证明材料,就可以申请到就业帮扶补助。这使得一些平时经济上并不拮据的学生因能提供就业精准帮扶证明材料,就能获得就业帮扶补助;而有些真正贫困的学生因无法提供相关材料,未能获得就业帮扶补助。

(2)执行层面:执行者懈怠现象

高校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申请就业精准帮扶补助,申请人数通常与执行者的政策宣传力度成正比。但是,因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最终审核的是申请者材料是否符合条件,对于申请总人数没有明确要求;且申请人数越多,审核工作量越大,这就难免造成辅导员工作懈怠,避重就轻。

访谈个案3:访谈对象为辅导员。其认为,辅导员与学生打交道较多,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比较了解。有时知道有的学生经济条件尚可,经济上不需要帮扶,但是却有证明贫困的材料。审核时如果不给予通过,就需要单独写一份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并提交上级领导批复,批复后再给责任部门存档以防问责。这样,就在原本繁重的工作量基础上又增加了工作量。

访谈个案4:访谈对象为辅导员。几年前,该辅导员除了常规发通知以外,还会通过公众号等途径发布推文宣传就业精准帮扶文件精神。但是现在每天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仅告知学生相关通知,没有主动动员学生申请。这样,申请的学生不多,工作量也相应减少。

(3)目标群体层面:学生主动性不强

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学生想要申请就业精准帮扶资助,但是最终没有提交申请。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开具相关证明材料上传系统过程琐碎麻烦;二是没有及时关注班级的通知,想申请时已经过了时效;三是提交的信息有误,没有及时更改。这说明,学生在申请就业精准帮扶资助时,主动性不强。

(三)在“一对一帮扶政策”中的执行偏差

1.执行过程

QN大学辅导员于每学年9—12月及3—4月进行调查摸底工作,充分掌握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就业意向和具体困难,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动态档案,并实行“一对一帮扶”。

专任教师负责“一对一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内容包括学业指导、专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每个季度填写一次跟踪帮扶情况直至学生毕业。辅导员每季度建立跟踪台账,重点跟进未就业困难毕业生。

2.执行偏差的原因

(1)考核机制缺位

专任教师大部分工作时间都用在教学和科研上,这两项工作任务直接关系到职称评聘与年终考核。学生管理工作不属于他们的工作范畴,也与其职称评聘关系不大,这就导致帮扶工作无法落实到位。他们会利用课间时间与帮扶学生谈话,由于谈话空间缺乏私密性及时间短,学生不愿意袒露现有困难,教师也没有充裕的时间了解情况,帮扶效果不佳。

访谈个案5:访谈对象为就业困难学生。该生表示,即便有困难也不愿意说,下课人来人往,就算说了也帮不了什么;说教类的话听得太多了,一些问题上次问过,这次又问一样的。

访谈个案6:访谈对象为专业教师。该教师表示,会让学生课间来找其聊一聊。因就业精准帮扶相关文件没有提出指导意见,只能是学生提出困惑就会答疑;有时候忙起来会忘记帮扶,只是填完表格就上交。

(2)缺乏有效的跟踪及问责机制

校就业指导中心下发通知后的验收方式是根据时间节点收集就业困难学生的跟踪台账,只要表格按时提交就算完成帮扶工作,没有对帮扶的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随访抽查,了解实际帮扶效果等,缺乏有效的跟踪及问责机制。

访谈个案7:访谈对象为辅导员。该辅导员表示,业务部门要什么材料就给什么材料。如果跟进了解所有就业精准帮扶学生情况,在指定的时间内就没有办法按时提交台账,反而会被认为工作不到位。

三、纠正就业精准帮扶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

(一)政策规定层面:结合实际,细化就业困难毕业生识别标准

明确的理论前提、合理的政策目标及实用的政策分析模型是政策制定的必要条件。因此,政策制定者是思想的先行者。就业精准帮扶政策目标要有针对性、指向性,同时需要有可操作性,才不易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因此,高校可利用多方大数据资源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细化识别,如制定政策时根据困难原因将就业困难毕业生细分为经济困难、个人知识能力欠缺、身心健康局限、就业观念问题等。完善就业困难毕业生识别标准时,应充分考虑主客观因素,使识别标准在程序化的基础上更加人性化。细化识别就业困难毕业生,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精准帮扶”。

(二)执行机构层面:构建网格化体系,实现协同创新

各高校负责就业的责任部门如创新创业学院的就业指导中心以及院系负责就业的辅导员必须是 “实干家”,再好的政策没有具体执行实施也只是纸上谈兵。高校应健全组织机构系统,加强各相关部门,如创新创业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教务处、招生办以及各院系的协商共治,构建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和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协同创新,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多方力量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服务。另外,还应提升负责大学生就业工作教师的业务素养,从而增强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政策的执行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政策执行的条件发生变化时,需要对新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跟踪,以对原有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

(三)目标群体层面:高校学生群体目标化、明细化

政策实施能否获得预期效果,取决于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的互动关系。必须先宣传政策,为政策实施做舆论准备,政策的目标群体在自身利益需求的基础上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是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4-6]。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不仅在于不断完善政策,还要保证目标群体能够积极参与。高校就业精准帮扶政策要能够真正符合学生的利益需求,并被目标群体接受和认可才能实现政策期待。

因此,在扩大就业政策宣传覆盖面方面,高校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公众号、小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政策进行宣讲解读;二是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学生宣讲团对政策进行宣讲。从而提高学生对就业帮扶政策的进一步认知和理解,对符合就业补助帮扶条件的学生给予积极引导,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使政策受众学生群体目标化,可以通过深入一线走访,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掌握情况。在深入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分类并建立帮扶台账,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帮扶,从而实现学生群体目标化、明细化,使帮扶政策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

(四)激励层面:设置合理考核标准,完善监督机制

激励机制是高校人事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激励机制的原则是运用各种方式优化配置人力,以期达到人员的最大效用。高校合理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更可以让教师提升自我素养并在各自岗位上做出最大贡献,从而推动高校的发展。

完善高校精准帮扶监督机制,一是高校应将帮扶工作进行一定程度的量化,如在帮扶对象上,根据毕业生总人数对标全国资助系统等大数据,设置合理比例对帮扶人数进行设定。二是成立工作督查小组,一方面,对帮扶学生进行跟踪回访及跟进实际帮扶情况,提高帮扶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了解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形成良好反馈机制。三是建立合理的激励及问责机制。对在精准帮扶工作中的典型做法、工作创新、优秀工作案例等进行表彰并予以奖励;对政策执行中不作为及慢作为的人员进行问责,取消其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并纳入年底考核,以使执行者重视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受新冠疫情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校就业精准帮扶政策执行偏差的纠正对提高就业困难大学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执行者偏差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50种认知性偏差
困难我不怕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加固轰炸机
“最关键”的施工力量——决策者、执行者与实施者
真相
选择困难症
浅谈副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定位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