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综合实践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

2021-08-05杨斌魏巍

职业时空 2021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院校

杨斌 魏巍

摘要:礼仪素质养成训练基于高职管理服务类专业课程表达与沟通、商务礼仪等理论课程,结合高职管理服务类行业就业需要,围绕学生全面发展,开发的一门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育人、专业素养与人格修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育人体系。文章以管理服务类学生礼仪素质养成训练为例,结合“三全育人”理论,对综合实践育人体系建构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以丰富实践育人内涵与外延、融汇贯通校内外两个育人阵地、积极推进“大思政”理念下“课程思政”建设等策略以提升实践育人实效。

关键词:礼仪素养; 高职院校;综合实践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注重在实践中加强磨练、增长本领;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

一、基于礼仪素质养成训练的综合实践育人体系概述

礼仪素质养成训练综合实践育人体系依据高职管理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针对高职学生就业、行业和企业的特点以及岗位群职业能力的要求,对工作情境进行項目细分,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提升”,实现学生认识、态度、以及行为上的转化,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素质。

该体系面向高职管理服务类专业,通过培养学生的通用职业能力,根据学生职业活动特点,将礼仪与服务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切实有效的礼仪素质养成训练,培养学生理解、宽容、谦逊、诚恳的待人态度,培养学生是非分明、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做人品行,培养学生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雅、讲究礼貌的行为举止。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特别强调技能的培养,突出高职教育应用型的特点。在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现代交际礼仪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训,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掌握各种礼仪与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业顺利适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礼仪素质养成训练的综合实践育人体系探索

(一)明确目标,在发展中构建礼仪素质养成目标内容

职业教育的核心,不仅是通过练习形成条件反射式的熟练操作,还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下或在企业中进行练习。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正式确定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单独种类的教育。高职学生是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高职教育及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在以礼仪素质养成训练为载体的高职管理服务类学生培养上,立足区域、行业领域需要,围绕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大思政”理念,力图把知识学习与实践、专业素养与个人修养、课程教育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德树人,培养德技双修的管理服务类人才。

(二)着眼整体,从系统上构建礼仪素质养成实践体系

1.不断推动礼仪素质养成的标准化与课程化。所谓标准化,就是把礼仪素养的培养作为学生培养的一个常规项目,制定实施方案,保障人员物质,细分目标,分步骤、分阶段有序推进。课程化是标准化的深入和发展,在标准化执行的基础上,把礼仪素质养成融入管理服务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融入学生学分体系,把礼仪素质养成作为专业培养不可缺少的一环。从而打破常规礼仪训练基于高职管理服务类学生礼仪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补充,或是学生教育管理的一种途径或载体的现状。

2.构建课程内容。按照立德树人的总要求,要着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弥补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不足的短板,逐渐探索形成“礼仪训练+语言训练+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运行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礼仪训练关注仪容仪表和基本的社交礼仪训练,语言训练主要突破学生公开表达的心理畏惧和为价值取向保驾护航,一方面着眼于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的提升,从而有机的把“言、谈、举、止”四个社会交往基本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日复一日的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提升”,一方面围绕立德树人,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家、集体到个人,开放地选定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先进性和争议性等特点的,在学生群体中具有强烈代表性主题,从多维角度阐述观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不同专业、不同个体的相互阐述与表达中,逐渐把个人私德、社会公德与社会大德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在训练成果上实现专业素养与个人修养同频共振、共同提升。

3.打通实施过程中梗阻。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教育单打独斗,教学与育人脱节长期困扰着高职学生教育。礼仪素质养成训练以辅导员为主导,多元主体参与,在设计上就力图突破时间、空间和人员的限制,形成多方育人的合力。一是把课堂管理与常规管理结合,礼仪素质养成训练课程目标、内容、要求与学生常规管理中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一致,课程教学的考核指标同时也可运用到常规管理的考核指标中,一管两用,实现课程学分与常规管理的双重赋分,对学生形成双重约束的同时,突破教学与常规的管理;二是专业培养与育人工作的结合,礼仪素质养成训练进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专业教育必修课,直接提供专业培养与学生教育的双向需求,促成了专业教师与学生工作人员的高频率双向交流配合,使得专业与育人、专业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的紧密结合,从而有利的促使学生教育合力的产生;三是课内与课外结合,把礼仪素质养成训练延伸到课堂外,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为礼仪素质养成的训练场、实验地,同标准要求,同步骤考核,有效的避免了时间、空间上的短板;四是学院与学校的结合,把学院育人融入学校育人的整体方案中,在依赖学校立德树人统一性的前提下,根据学院、专业以及行业领域的需要,形成具有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实践类课程。

(三)充分保障,确保实施效果

1.构建合理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礼仪素质养成训练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是确保礼仪素质养成训练实践的主导力量。在教师队伍的基本架构上形成:以辅导员为主导,多元主体参与,其他教育工作者配合的结构。同时,加强对教师的技能培养,充分利用理论培训,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实践,专题项目实施,校外交流合作等方式使教师不断充实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2.建立多元的管理队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主动的发现者、探索者,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独特性、整体性等主体性品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主体化的客体,是由教到不教、由教育走向自我教育的主体。因此,在教师主导的前提下,充分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其主体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发挥教师管理为主导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空间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实施和管理过程,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在管理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实践能力,还能从教师的角度审视自己,改进自己,影响他人,同时也可以深化学生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短期与长期等辩证眼光的培养。

3.建立完善的科学考评体系。科学的考评體系是实践育人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内容。科学的考评体系不仅关系到学分、评优、毕业、就业等切身利益,还涉及到大学生对于制度公正公平的认识和评估,以及由此带入的对个人、他人、集体、社会和生存环境的认知问题。同时,要把辅导员、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统一到实践过程,打通育人协作中的梗阻,在建设考评制度时必须要注意个人与集体、过程与结果、个别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把个人关切和集体关切捆绑,从不同侧面,综合各方面因素给予最终的考核结论,最大程度保证考核的客观、公正。

(四)立足学生,反馈与修正

学生是教育的中心环节,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目的。在实践育人过程以学生为中心,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不同个性和不同职业发展需求的学生做好管理服务工作,离不开周期性反馈机制。

周期性反馈机制在确保学生基本知情权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自我,做出比较,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然而实践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现有条件以及高职学生自身对学业和自身发展的重视现状情况,一般性反馈难以适应学生需求,及时预警必不可少。因此,在反馈机制设计中突出周期性预警与紧急预警两个重要工具,周期性预警主要适用普遍的信息传递和预警,紧急预警主要适用于个别同学和个别特殊的状况。无论是周期性反馈机制还是周期性预警机制,更或者是紧急情况预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制度性约束学生,让学生及时掌握情况,主动调整,修正自己。

三、综合实践育人体系构建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与学校文化和行业领域需求结合不够紧密

实践育人是一个复杂工程,既是育人的一种理念,也是育人的方法论。众而观之,实践育人有定法而又无定法,是共性与个性、内因与外因的结合,这就要求在实践育人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学校、专业、教师团队以及所辐射区域行业领域等多方面因素。基于具体单位的实践育人虽然在坚持共性特殊的基础上保持着个性特殊,但实践育人与学校文化和所辐射的区域行业领域双向融合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入。

学校文化是在学校的发展中逐渐积累起来,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高职教育兼具职业性和区域性的双重属性,为经济尤其是为区域经济服务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在学校总揽的前提下,各二级学院特别是学校边缘学院及学科如何把学校主流文化及价值融入具体育人实践,依赖学校文化底蕴支撑具体育人实践,实践育人实效如何更好的与所辐射的区域行业领域契合,以及不同育人主体之间如何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乃至实践育人模式进一步探索,仍然是实践育人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与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度有待进一步深入

在诸多努力的情况下,以二级学院(系)为实施主体的实践育人如何更好更深入到二级学院(系)整体的实践教育教学环节和专业人才培养,专业课教师如何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外的实践环节,如何把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其他学生教育管理者队伍组织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如何把专业实践、课外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环节的结合,校内实践育人与校外实践育人的结合,更好地把职业提升与个人素质、修养提升融为一体,形成实践育人的教育合力,仍然是实践育人亟需深入解决的问题。

(三)实践育人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在实践育人探索上,诸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深化实习实训改革、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改革等的固本措施,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发挥科研育人功能、拓展创新创业空间、打造志愿者服务基地等拓展社会实践平台的措施,推进第二课堂学分保障、加强育人主体工作保障和强化育人客体配套保障等实践育人的全面保障措施的探索,为实践育人工作探索和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做出了贡献。但无论是固本措施,还是平台搭建,乃至保障措施,都无法单独解决育人问题,难以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构建适应的机制仍然是努力的方向。要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做好顶层设计,构建体制机制,并在运行过程中保持动态调整,以适应实践育人不同需要,保障实践育人实效,而这些是实践育人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的方向。

四、综合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丰富实践育人内涵与外延

这里提到“丰富”是学校站在实践育人的全局上的一种“丰富”,从现有的研究和实践看,实践育人阐释还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等微观领域。我们这里谈的丰富在于从宏观上让实践育人的多元参与主体找到育人的共同关切。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底色和特色,实践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非常地位,如何让多元实践汇聚成合力,除了制度设计上的体系化、制度化融合外,还需要功能、意义、价值等方面的阐释更加符合实践育人多元主体的要求与期待,从而更好地激发多元主体的实践育人积极性,有效避免“学生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事”,企业只是为了获得低廉人力资源等尴尬局面。这种阐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要提纲挈领,统领全局。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立足学校办学特点和学校文化,提纲挈领回答为什么要实践育人,怎么实践育人,谁来实践育人以及什么是实践育人的目标、价值,特别是对行业、企业和社会的价值等,从宏观上把实践育人多元主体的育人价值和利益诉求结合起来,以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学院(系)要实事求是,具体落实。二级学院(系)负责实践育人工作的直接落实,由于专业、学生结构的不同,以及辐射行业、服务范围各异,实践育人的具体开展也不尽相同,二级学院(系)需在学校共性要求前提下,结合本学院(系)专业构成、学生结构、辐射范围等方面作好阐释,把实践育人同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以及人才需求无缝衔接,为具体目标实现打好基础,为做好专业特色和育人品牌打下良好基础。

(二)融汇贯通校内外两个育人阵地

高校人才培养是具有开放性质的社会活动,其育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不仅表现在学校内部系统的复杂性,还与外界环境如政治、经济、文化及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实践育人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教育效能的产生与发挥不能脱离校内外两个系统、两个阵地,融会贯通两者有着现实的必要。融会校内外两个阵地,就是在校内外育人共同关切的基础上,让实践育人多元主体主动参与,建立友好的合作机制。一是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在2019年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双元”育人除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外,还要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二是加强校社合作,高职院校主要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定位,而这种定位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与所辐射区域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及与之相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组织和个人及相关的优秀文化将是学校重要的育人资源,是校企合作育人教育模式下实践育人的重要补充。

(三)积极推进“大思政”理念下“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无疑是当下协同育人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学校教学育人指明了方向,它既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也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就“课程思政”而言,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高职教育的应用型和技术性为“课程思政”实践环节的价值教育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按照学校统领,学院(系)具体落实的分工,多元主体参与下,打通实践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就要把所有实践环节集中起来,一是明确各实践环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所有实践环节的指导。二是梳理各种不同实践的思想政治元素,将其列入实践环节的重要条目,将实践与价值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构筑起实践育人的牢固环节。三是努力实践环节的示范样板,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创品牌、赢名声、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陈振兴,郝卿. 传承优秀文化在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及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创新与应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03):239.

[2]  成芳.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档案育人的实践思考[J]. 档案管理,2021 (01):125-126.

[3]  余嘉云. “三全育人”的生态主义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探索[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130-138.

[4]  张琤,李明,高航.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2):17-20.

[5]  张家玮. 打通高校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J]. 内蒙古教育,2019(21):1.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高职院校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