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评价技术与方法研究进展

2021-08-05杨怀瑾马丽霞庄欣雅余亦婷陆兔林严国俊

中草药 2021年15期
关键词:饮片效价中药

张 佳,杨怀瑾,马丽霞,庄欣雅,余亦婷,周 悦,董 洁,3,谢 辉,陈 军,3,陆兔林,3,严国俊,3*

1.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南京 210017

3.江苏省中医外用药开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中药品质是指中药相关产品的品种、产地、规格、等级、质量及其与功效相关的属性[1]。传统中药品质评价多在临床用药前依据药材的外观性状以及某些特征判定其真伪优劣,以求达到药到病除之效。现行的中药品质评价则多借助各种科技手段,从中药及相关产品的药性理论、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等角度进行指标化学成分或质量标志物的考察,从而进一步完成质量评价和标准制定。目前,中药从药材到饮片及制剂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及评价技术和方法研究已经引起业界足够的重视,然而大多数研究都是集中在某个单独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价。中药从田间种植形成高品质药材开始,经历采收、加工、炮制、制剂等多个处置过程,临床疗效能否顺利发挥,取决于每个环节能否将其高品质属性完整顺利传递。而品质的传递,需要在每个环节做出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科学评价。目前对中药在各环节传递过程中品质整体性变化的评价缺乏关注,对于中药品质传递过程的完整性、专属性的评价体系也未形成,本文对现阶段可用于中药品质传递过程的评价技术与方法进行综述,为中药品质评价及制定符合中药本身特色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1 中药品质传递

1.1 中药品质传递的含义

中药品质传递即具有特定功效的中药固有品质从药材生长起始,经历药材加工、饮片炮制、制剂生产直至临床应用等系列环节,发生量、质转移的过程,最终目标是保障中药的安全和有效。临床发挥药效的中药物质基础一般是由其遗传特性与环境因素叠加形成的代谢产物或是加工后的再生物质,因此对于中药品质传递所涉及的一系列过程(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等)均需要加以控制,进而保证中药品质和保障临床疗效。

1.2 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评价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药现代化发展在传统经验鉴别基础上,通过引入化学药的评价方式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制剂等中药生产链的各环节进行质量评价,大大地提高了中药品质控制水平。然而,受限于中药本身的复杂性,多数中药药效物质尚不清晰,个别指标性成分用于品质评价的专属性、代表性欠缺,加之中药及制剂在生产过程中需经历多个环节,对于其在传递过程中的品质整体性变化无法得到考察,因而建立从中药种植养殖到临床应用的全产业链的品质传递过程关键评价技术体系是目前保障中药质量和疗效的关键。中药品质传递过程的关键环节及目前应用的评价技术方法见图1。

图1 中药品质传递过程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quality transfer proc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 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评价技术与方法

中药品质评价的技术与方法众多且有些已成熟应用,然而大多数只是针对于中药生产的单个环节进行质量评价和检测,以下列举用于中药品质传递过程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并通过文献实例分析其在传递过程评价中的优缺点。

2.1 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IRS)技术

近红外是指在整个红外光谱范围中波长较短的一类电磁波,通过近红外检测分析,可凭借分子振动吸收的信息不同来实现物质检测分析的目的[2]。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NIRS 技术与化学计量学有机结合,使其快速发展形成一种分析速度快、效率高、免预处理、无损伤、适用于在线分析的现代检测技术,成为了中药鉴别和质量控制的佳选[3]。

以苦参为例[4-7],多位学者采用NIRS 技术对苦参药材、饮片、提取物再到复方苦参注射液等各个中药品质传递过程环节产物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发现,NIRS 技术可以发现各个中药及其相关环节产物的组织结构以及化学成分上的微小差别,并通过化学计量学算法可实现对中药炮制前后以至生产到制剂过程中各个环节产物多化学指标或非化学指标(如水分)等的实时在线监测,进而更好掌握苦参品质传递过程的变化规律。该实例表明NIRS 技术有望用于评价中药材到饮片、提取物再到制剂的品质传递过程。作为一种高新技术,NIRS 技术具有无前期预处理、高效便捷、无损环保等优点[8],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及其相关样品的定性和定量考察,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NIRS 信息量大,但由于吸收强度弱,提取有效信息利用率低,对于需从复杂、重叠、变动的光谱中提取复杂样品微弱信息,识别非常困难,易出现误识别,影响化合物测量的准确性;另外,该技术为一种间接的分析技术,药物定性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耗时耗力,无法全面满足当前数据库模型的需求,极大地限制了NIRS 技术的使用。因此,扩大和完善药物的光谱模型系统、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精准率、开拓NIRS 技术分析的新思路等将成为后期研究的重点[9]。

2016年,刘昌孝院士[10]提出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即与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直接相关的化学成分),为中药的品质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已有研究人员以金银花、沉香、当归等[11-14]中药材建立了基于质量标志物的中药功效近红外快速评价方法;采用NIRS 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可实现对栀子、独活、白芷、防风、丹参、连翘、白芍等药材[15-16]和相关炮制品[17-19]、提取物[20]以及相关丸剂、注射剂、片剂、口服液、复方滴丸、配方颗粒等[21-29]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同时测定。提示NIRS 技术有望实现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制剂品质传递过程的评价,可针对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传递变化,结合临床疗效进而把控中药品质。

2.2 智能感官技术

传统的中药品质评价主要从外观性状判断药材的真伪优劣,即“辨状论质”[30-31]。但其检测结果存在只重表象忽视内在、不易量化等问题。近年来,智能感官技术快速发展,通过模拟人体真实感官的功能,逐渐发展出电子眼、电子舌、电子鼻等较成熟的技术,并在药材品种鉴定、制剂工艺优化、药品质量控制和新药研发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32]。

黎量[33]利用电子眼、电子鼻、电子舌等智能感官技术对山楂药材到饮片的品质传递过程各环节产物进行了性状(颜色、气、味)特征数值化,实现了对山楂不同饮片准确高效的鉴别区分,并证实了山楂性状与化学成分的显著相关性,为“辨状论质”经验理论的科学性作了巧步阐释。Shafiqul Islam 等[34]利用电子鼻证明了东革阿里提取物挥发油中某些成分与电子鼻响应信号的高度相关性。庄家俊等[35]则通过电子鼻获取到不同生产批次的中成药(百草油)的气味特征信息,并将其与以往香气质量较佳的某批次样品的气味信息进行匹配鉴别,可实现不同批次百草油产品的鉴别分类以及香气质量的在线监控。

山楂药材及饮片、东革阿里提取物、百草油的实例表明电子眼、电子舌、电子鼻等智能感官技术可作为中药材到饮片、提取物以及制剂的品质传递过程的评价方法。智能感官技术兼有人类感觉器官和现代分析技术的双重优势,具有灵敏度高、可靠性强、重复性好、快捷方便等特点,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36]。但除了这些优势,智能感官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适用范围有限、无法做到模型传递、信息丰富度不足等。

智能感官技术可利用中药各环节产物的性状特征评价中药传递过程品质的优劣变化,但由于停留在性状鉴别,无法深入考察其整体性品质变化(如量质转移率等),后期可以考虑与其他化学或生物检测设备联合使用,对中药在传递过程的品质进行综合分析。

2.3 生物活性测定技术

生物活性测定技术是以实验药理学为基础,通过比较对照品和供试品对生物体(包括整体动物、离体器官与组织和生物标记物等)的特定生物效应,结合生物统计学,对中药整体质量和活性进行评价和控制,其测定技术包括生物效价测定、生物活性限值测定和生物毒价测定[37]。该技术从药物活性的角度出发,可以弥补中药化学评价的不足,更好地保证中药材、饮片、提取物、制剂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一致性,反映中药品质传递过程的变化趋势[37-38]。

2.3.1 生物效价测定技术 生物效价测定技术是以药理为基础,利用生物体比较供试品与对照品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各种可量化生理指标或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进而评价药物生物活性的一种定量方法[39]。生物效价可以关联中药功效,较好地反映中药产品的整体活性,适用于化学物质基础不明确、难以通过常规理化方法评价其临床生物活性的中药及相关制剂[40]。

李会芳等[41]采用“量反应平行线法”对大黄药材到饮片品质传递过程中的致泻效价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生大黄的致泻效价在炮制后显著下降,且各类大黄产物的致泻效价由大到小依次是: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王伽伯等[42]则选用同样的方法对大黄药材到含大黄的复方制剂品质传递过程中致泻效价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大黄药材质量波动较大,效价最高的唐古特大黄与效价最低的掌叶大黄相差5 倍;三黄片的致泻效价相当于中等效价的大黄药材;排毒养颜胶囊因处方中还含有芒硝等其他泻下药,按处方中大黄的用量折算效价较高。

生物效价测定技术在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酒大黄和熟大黄以及大黄炭、三黄片和排毒养颜胶囊致泻效价的测定表明该技术后期可以应用于中药药材到饮片再到制剂的品质传递过程的评价,为建立中药品质传递评价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持。生物效价测定法可以很好地反映中药的整体活性和临床疗效。如采用实时细胞电子分析技术对不同批次的三七和复方丹参滴丸建立时间剂量相关性细胞反应曲线,以细胞指数值为考察指标,比较各批次药物的生物活性,从而进行品质评价[43-45]。

生物效价测定技术一般选择与药品的功能主治、作用机制有关的细胞等价格较高的生物体,除了需要一定的培养周期,还需要充分的方法学考察,以保障评价结果的稳定可靠。通常情况下,生物效价测定只能检测中药“功能主治”中的一种或多种,再加上中药药效物质基准、生物标志物和专属性靶点等的不确定性,无法全面反映中药整体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物效价测定技术在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评价中的应用[46]。在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该技术通过药效相关的生物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中药品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所选择的单一或多个指标能否代表中药整体属性还未可知。后期可考虑结合中药中指标性化学成分或质量标志物的变化,以及中药在传递过程中的性状变化,多指标、多途径地评价中药品质变化,更好地把控临床疗效。

2.3.2 生物活性限值测定技术 生物活性的存在是实现药效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生物活性限值测定法主要针对无法建立生物效价测定的中药品种,是一种重复性较好的定性或半定量评价方法,可采用中药成分或化学药品作为方法可靠性验证用对照品[37]。以下总结了应用于中药品质传递环节的生物活性限值测定报道,见表1。

表1 生物活性限值测定技术在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评价中的应用Table 1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activity limit measurement technology in quality transfer process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生物活性限值测定技术在天麻超微粉、制附子、甘草水提物冻干粉、红花注射液的应用表明该技术后期可用于中药材到中药饮片,再到水提物以及制剂的品质传递过程评价。该方法在达到某一特定值(如给药量)后,才会表现出某效应,具有半定量、定性的特点,主要适用于未能建立生物效价测定的中药及其制剂,是生物效价测定技术的一种补充。

2.3.3 生物毒价测定技术 中药毒性因其微小毒性、综合毒性难以被现代生物技术检测的局限,一直是中药安全性评价的关键问题之一[50]。目前,中药毒性评价常从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2 个方面进行评价,但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化学毒性评价仅仅针对部分有毒成分进行考察,仍不够代表中药整体毒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生物毒价评价则关联临床,可以更为客观准确地直接反映中药整体毒性。后期可以将毒价作为统一评价指标,对中药材至中药制剂的品质传递各个环节进行毒性控制,也可以根据毒价调整临床用药剂量,确保用药安全合理[51]。

吕旸等[52-53]对不同产地的生何首乌、不同炮制方法的制何首乌、不同提取方式的何首乌提取物样品、含何首乌的中成药(白蚀丸、坤宝丸、脑脉泰胶囊等)品质传递过程肝毒价进行了综合考察,先通过CCK-8 法[54]检测正常人肝L02 细胞的抑制率并进行三次方的数据转化,再采用量反应平行线法计算出各个样品的毒价。研究表明,生何首乌药材的毒价初步估计在310~350 U/g 波动;制何首乌的毒价限度初步估计为130 U/g,且其炮制品的毒价随着炮制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何首乌50%乙醇提取物的毒性较强,可能存在较大的肝损害风险;含何首乌的中成药中仅白蚀丸与脑脉泰胶囊的毒价超过制何首乌的毒价限度,后期使用应高度重视。

生物毒价测定技术在何首乌药材、炮制品、提取物、复方制剂中的应用提示该技术有望成为有毒中药从中药材到饮片,再到提取物及制剂的品质传递评价新方法。生物毒价测定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快速简单等优点,可为全面评价中药品质传递的安全性提供参考。该检测技术多是依靠离体细胞、组织或器官等生物体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的定量药理或毒理测定结果,与中药临床作用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作为安全性指标,在中药全产业链的品质传递过程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40]。

在中药品质传递过程中,其他技术多侧重于考察中药功效成分的传递,而生物毒价测定技术的关注点则是其毒效的传递,注重的是药物的安全性,属于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评价中的辅助手段。但中药的毒性往往不仅仅作用于某个细胞或其他生物体,单纯考察某个生物学指标的变化,并不能判断中药在品质传递过程毒性转移的多少,无法全面地评价其品质属性的变化。后期可结合动物实验或临床实验,筛选出中药毒性相关的多项生物学指标、化学指标或其他指标从多个角度对中药传递过程进行品质评价,弥补单指标考察的缺陷。

2.4 效应成分指数评控技术

效应成分指数将化学评价的精准性与生物评价关联药效和安全性的优势相融合,是一种综合量化的评价指标。效应成分指数评控技术与中药临床功效与活性相关联,克服了目前中药质量评价指标片面、分散、脱离药效等弊端,适用于药效物质及活性成分相对明确的中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评价[1]。

对不同批次黄连药材(味连、雅连、云连)、黄连饮片煎煮液、黄连水提物的品质传递过程进行综合考察,利用HPLC 法测定各样品中的抗菌活性成分(黄连碱、小檗碱、药根碱、表小檗碱和巴马汀5 个生物碱成分),采用微量量热法检测其配制的提取物中5 个化学成分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而后将IC50的倒数归一化,得到各成分药效权重,进而计算黄连抗痢疾杆菌效应成分指数,同时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进行“量-效”相关性分析[55-57]。结果表明,各批次黄连样品的抗菌活性与效应成分指数为显著正相关,即效应成分指数随着黄连抗菌活性的增强而增大。张慧等[58]建立基于效应成分指数的双黄连制剂质量控制方法,通过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检测不同来源双黄连制剂的抗菌效价,结合HPLC 定量指纹图谱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进行“量-效”相关性分析,筛选出野黄芩苷、绿原酸、黄芩苷、连翘脂苷A 为双黄连制剂的抗菌功效成分,药效权重系数证实所测得的抗菌效价与功效成分指数呈正相关,可实现以效应成分指数进行双黄连制剂的质量评控。

效应成分指数评控技术有望成为中药材到中药饮片再到中药提取物和中药制剂的品质传递品控方法的有益补充,为建立中药品质传递评价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持。效应成分指数具有简单易行、能定量定效地表征中药品质的优点,可在临床中药辨质用药、优质优价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但药材中与临床功效相关联的活性成分的确定以及这些活性成分之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的表征等都是效应成分指数评控技术需要面临的挑战[59]。

效应成分指数评控技术将指标性化学成分与药效结合,使得中药品质量化,从而更好地评价中药品质传递过程。但该法将各个成分单独分析,忽略了中药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协同拮抗作用,缺乏整体性,无法代表中药品质整体属性。后期可考虑从中药整体性出发,考察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以及中药制剂这整个品质传递过程的各个环节产物中质量标志物的协同作用,建立对应的效应成分协同指数,弥补该技术在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评价中的不足。

2.5 生物效应表达谱

生物效应表达谱是指药物在特定的条件下作用于生物体所表达出的一组特征生物学信息或图谱,通常具有时间效应或剂量-效应相关性[1],包括生物热活性指纹图谱、蛋白质表达谱、基因表达谱、生物自显影薄层色谱、细胞表型特征谱、代谢物表达谱等。与经典生物效价检测相比,生物效应表达谱能反映药物作用于生物的更多指纹和(或)动态信息,具有指纹性或专属性,不仅可以鉴别中药的真伪优劣,还可用于中药质量波动监测[1]。

樊冬丽[60]针对生黄连、各种黄连炮制品(醋制黄连、胆汁制黄连、盐制黄连、吴萸黄连、姜制黄连、酒制黄连)及其与吴茱萸配伍类方(甘露散、左金丸、反左金丸、茱萸丸)综合考察其品质传递过程的生物效应表达谱,采用多元统计方法,综合分析各样品作用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的生物热活性指纹图谱与常规药理活性、化学组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样品的生物热活性图谱与化学组分、药理活性也具有显著相关性。李俊贤[61]将各品种不同浓度的黄连水提物的化学指纹图谱与其作用在痢疾杆菌的生物热活性指纹图谱结合建立相应的“谱-效”关系,找出了黄连中与抑制痢疾杆菌生长相关的活性物质(黄连碱、巴马汀、药根碱、小檗碱),与《中国药典》所规定的黄连指标性成分一致。

以黄连为例,可选用黄连药材到饮片、再到水提物和制剂品质传递过程抗痢疾杆菌作用的生物热活性指纹图谱和化学组分、常规药理活性的相关性评价黄连内在品质传递变化,为中药品质传递评价体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多项研究将生物热活性图谱与热动力学参数等结合,定性定量地表征中药注射剂的功效差异[62],建立了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粉、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粉、茵栀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的热活性指纹图谱[51]。生物效应表达谱可提供专属性、特异性较强的二维信息,全面反映各个样品的生物学信息,进而灵敏准确地区分不同批次产品、不同处理样品及污染样品的生物活性差异,实时监测品质传递过程药物的质量信息,为其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评价提供新的方法[39],是对化学特征图谱的有益补充[62]。

在中药品质传递过程中,生物效应表达谱可建立中药品质传递过程各个环节产物的特征生物学图谱,实现对中药品质的动态监测。但该技术也仅停留在生物学单一指标的考察,后期可考虑在此研究基础上,结合中药化学指标以及性状变化规律,建立一个多指标、多途径、多层次的中药品质动态传递过程评价体系。

2.6 HPLC 指纹图谱法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

HPLC 指纹图谱法主要是将HPLC 与多种检测器结合,针对中药复杂体系中不同的化合物(已知和未知成分)建立多波长指纹图谱[63-64]。2000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行)》,正式启动现代中药质量控制模式,进一步促进了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制剂等中药品质传递过程多环节质量控制创新体系的建立[65]。

以丹参为例,多项研究[66-69]采用HPLC 法可对丹参原药材、饮片、提取物、复方制剂(涉及体外释药和体内吸收)的品质传递过程药物成分的特征图谱进行相关性研究(图2)。结果发现,丹参在从原药材到饮片,再到提取物、复方制剂这一品质传递过程中各环节均含有丹酚酸B 等特征共有峰,药物之间的相似度和化学成分相关性也均较好。HPLC 指纹图谱法可通过考察中药指标性成分特征图谱的变化和特征峰的归属整体性评价中药在传递过程的品质变化,后期可应用于中药品质控制,进而保证中药传递过程中品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图2 HPLC 指纹图谱法在中药品质传递中的应用Fig.2 Application of HPLC fingerprint in quality transf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近年来,HPLC 指纹图谱因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柱效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在各种指纹图谱中应用最广,多用于中药传递过程中各环节产物的品质分析[70]。但是,该法仅仅依靠几个指标性成分评价中药品质,忽略了中药的整体性。且其所得到的关于指标性成分特征图谱的变化和特征峰的归属信息,只能说明各成分“量”转移的有无,无法知晓中药“量”“质”转移的多少,也无法像质量标志物一样知道其与药效的关联性[71]。所以,针对中药品质传递过程,后期可考虑通过中药特征峰的峰面积绝对值的计算考察品质传递过程中指标性成分/ 质量标志物的量及量质转移率,或结合多指标成分的测定[如一测多评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 marker,QAMS)]更好地评价中药传递过程的品质变化特征和规律。

关于多成分含量测定主要采用QAMS。QAMS是一种可准确定量已知成分的经济方法,一般先确定待测样品中有代表性成分的含量,然后根据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待测样品中其他多种成分的含量,进而实现多指标同步控制[72]。该法不仅实现了多指标成分的同时检测,还解决了因对照品价格昂贵或难以提供导致检测难以进行的难题[73]。目前已成功应用于中药品质传递过程中药材到饮片及复方制剂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中[74]。

以白芍为例进行成分分析,见图3。该法在白芍药材[75]到饮片[76]以及制剂[77-81]中品质传递过程的应用提示:中药从药材到饮片再到制剂的品质传递过程可以通过QAMS 测得各个环节的化学成分含量,进而考察整个传递过程中药品质的变化,以达到 中药品质把控的目的,更好地应用于临床。QAMS 实现了中药中多成分同时测定,和中药指纹图谱等技术联用可弥补其模糊性的缺陷,且QAMS 操作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中药品质评价的效率[82]。但QAMS在实际应用中,除了需考虑某些因素对测定结果产生的影响(如所用色谱条件是否与文献保持一致、每个色谱峰的测定是否在排除干扰的条件下进行、色谱柱的差异对校正因子产生的影响、对照品生产厂商与批次及存放条件对其质量分数的影响),还需要考虑实验仪器的精密度以及人为误差对测定结果的影响[74]。

图3 QAMS 在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评价中的应用Fig.3 Application of QAMS in equality transfer process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对于中药品质传递过程的评价,QAMS 仅从化学指标的角度考察各环节产物指标性化学成分的变化,这些成分是否是发挥整体性疗效的物质基础也并不明晰,还需进一步的整体动物药效或临床研究验证,才能真正反映该中药品质传递是否完整。后期可以结合其他相关分析或统计学方法,选择与中药疗效相关的质量标志物建立中药品质评价体系,结合临床疗效,更好地把握中药在传递过程的品质变化规律。

2.7 原子荧光光谱法

在中药品质传递过程除了需对其有效成分(活性成分)进行有效控制,还需要对中药中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的微量有害元素含量进行准确测定和控制[83]。原子荧光光谱法可通过测量原子荧光强度获得待测元素的含量特点,因具有分析灵敏度高、气相干扰少、结构简单、适合于多元素分析等优点,多用于测定中药中痕量和超痕量的砷、硒、铅等多种元素[84]。

张艳等[85]选用微波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对云木香中汞、砷、铅元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砷、汞、铅的检出限分别为0.043、0.036、0.531 μg/L。李燕[86]采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中药(桔梗根、山楂叶、忍冬叶、槐花、丹参粉、地黄)中砷和硒的含量,测得砷和硒的检出限分别为0.087、0.123 μg/L。

中药中的有害元素往往是在种植或养殖过程中引入的,目前主要通过加强无公害种植以减少中药有害元素的危害。考虑到中药材有害元素在饮片尤其是制剂中的含量较低,且相关评价技术及方法报道也较少,研究人员一般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技术对中药品质传递过程中的前端中药材和饮片进行品质评价,以控制中药品质传递的源头。但由于中药材中金属元素含量相对较低且基体结构较为复杂,后期还需进一步提高检测方法的重现性及灵敏度[87]。

3 结语与展望

目前多元整体的中药品质评价方法研究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有些成熟的技术与方法已应用于中药品质传递的部分环节评价中。如近红外光谱技术可对中药进行定性或定量,建立基于质量标志物的中药功效快速评价方法,利用此特点可实现对中药品质传递过程动态的实时监测;智能感官技术通过模拟人类感官并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可快速灵敏地分析出中药品质传递过程中药物的性状变化;生物评价多立足于药物活性考察中药品质,是更接近于中药临床疗效的品质评价方法,目前已逐步发展出生物活性测定技术、效应成分指数评控技术、生物效应表达谱等较为新颖的技术,在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评价中具有独特优势;HPLC 指纹图谱法可对中药传递过程中各环节产物的已知/未知化学成分进行半定量分析,与一测多评法相结合可定量出更多的已知成分,是中药品质传递过程中应用较多的化学评价技术。此外,对于危害到人体健康的微量有害元素的测定和控制现多选用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前端中药材的有害元素评价。以上诸多品质评价新技术和新方法有些可用于药材到饮片的传递过程评价,有些也可用于药材到饮片甚至制剂的全过程评价,见图4。

图4 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评价技术与方法关联图Fig.4 Correlation diagram of evaluation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for quality delivery process of TCM

中药品质传递过程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其总体目标是将有利于临床疗效的品质更多地传递,将无效甚或有害的品质更少地传递。现阶段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往往割裂于品质传递的单一环节,用于品质传递过程的评价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且单一环节的质量评价多立足于某一位点(如性状、化学指标或生物指标等)建立质量标准,和中药复杂多元成分体系发挥整体效应的自身特点已严重不符,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中药的品质优劣、临床疗效以及品质传递过程中效应和安全指标的变化特征[88]。因此,需要新的评价方法和技术体系用于把控中药生产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品质传递。针对中药多成分、多功效的品质特点及其与化学药和生物药在物质基础和质控策略的差异性,可考虑将多个评价技术联合使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一种“性状评价+化学评价+生物评价”的多维综合评价体系,进而更好地把控中药品质传递过程的变化趋势,为保证中药品质一致性和稳定性提供技术支撑。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饮片效价中药
情绪效价的记忆增强效应:存储或提取优势?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基于电子舌的白及及其近似饮片的快速辨识研究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应用HyD在仔猪断奶早期可提高维生素D的效价
如何提高抗生素效价管碟测定法的准确性
生物效价法测定大黄炮制品活血化瘀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