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
——以苏北地区为例

2021-08-05孙亚南王靖琳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苏北产教产业结构

孙亚南,王靖琳

(南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1 研究背景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随后,江苏省深入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明确提出健全产教融合政策体系,坚持教育与产业统筹规划,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校企双方协同育人,走出一条政府推动、社会参与、行业指导、校企联动的协同发展之路。

苏北即江苏北部地区,具体包括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五市,位于中国区域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区北翼。历史上,囿于交通等基础条件限制,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占江苏面积51%的苏北,其GDP仅占江苏全省的22%。早在1994年,“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便是江苏省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在“十三五”规划中,又被确立为江苏省七大发展战略之一。“坚定不移推动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被反复强调。

新增长理论认为,决定区域内经济内生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是技术的进步,即人力资本及技术(或知识),存在相当程度的溢出效应,而一个区域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这种溢出效应的客观存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产业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有助于人才和技术的聚集,而人才和技术聚集的溢出效应也反作用于地区经济,有助于地区经济增长。张海峰认为,高等教育通过知识的溢出效应,提升区域内科技成果利用率及生产力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相当程度上的智力支撑[1]。产教融合即将产业和教学融为一体,协同发展,相互促进,是响应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助力,也是应用型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苏北地区对产教融合产生的溢出效应的重视程度和利用程度亟待加强。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开局之年,苏北地区迎来新发展阶段,应通过提升产教融合的契合度,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而缩小江苏省内区域经济差异,推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以苏北五市为例,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整理,基于协同学原理,应用协同指数分析的实证方法,分析专业设置与产业间的宏观适配性,对如何通过产教融合促进苏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缩小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提供建议。

2 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协同度模型的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2.1 协同学理论概述及可行性分析

协同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是为研究系统间竞争、合作等协同作用而产生的科学。协同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尝试通过一种统一的观点和一定的数学方法,处理并解释错综复杂的系统[3]。付小庆提出,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与产业结构对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同质化竞争、专业设置偏离地区产业结构、专业群设置不科学、专业内涵不明确等问题[4]。这些问题至今依然存在,从协同学原理的视角看,其原因是位于供应端的教育系统和位于需求端的经济系统没有产生协同共振效应。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经济学意义上是供需关系。因此,研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对接地区产业结构问题,协同学理论和思路比较适用。

2.2 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协同度模型的构建

本文基于协同学原理,构建协同度模型,利用协同指数分析专业与产业间的适配程度。参照已有计算办法和分类标准[5],计算系统间协调度c。

其中,fi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指标i的评价指数,fj为产业结构现状衡量指标j的评价指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数占比与地区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供给结构紧密相关,其指数高低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流入地区人才市场的大致比例,从而为判断样本院校专业结构的设置是否适用于当地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因此,本研究使用了产业的产值比和相关专业人数占比两项指标。将式(1)分解可得:

c为相对离差程度,用以衡量子系统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由式(2)可知c的大小,并表现为负相关。越大,c随之越小,这代表i与j的协调程度更佳。

因此,本文将协调度指数c定义为:

c值的大小反映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衡量指标i和产业结构衡量指标j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c∈[0,1],值越大代表协调度越高,即二者之间越协调,值越低代表协调度越低,即二者之间越不协调。

本文引用了蔡瑞林等根据均匀分布函数法拟定的协调类型及划分标准[5](表1)。

表1 协同度指数的判别标准及划分类型

3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评价

3.1 苏北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概况

苏北地区共有地方本科院校7所,即徐州工程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江苏海洋大学(原淮海工学院)、宿迁学院。参考武书连《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分析报告》的高校分类方法,除淮阴师范学院和盐城师范学院属于师范类院校外,其余应用型本科院校皆为理工类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样本院校基本涵盖理、工、文、经、管等五个及以上学科门类,其中,淮海工学院和盐城师范学院除涵盖以上学科门类外,另涵盖教、农、医三大学科门类。经初步梳理发现,样本院校均设置50个以上的本科专业,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较为紧密,专业布局基本成型[6]。

3.2苏北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分析,苏北地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地区产业结构也在持续优化升级。第一产业占比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占比变化不大,第三产业占比明显上升。苏北基本处于平原地带,很多县都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第一产业尤其农业的发展一直都得到高度重视。在第二产业中,苏北的主要工业产业为机械制造产业、信息产业和数字产业。第三产业方面,苏北各市的数字化产业,特别是盐城大数据产业园和徐州淮海大数据产业园发展迅速。

3.3 苏北地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评价

按照样本城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与各产业的整体协同度的计算结果,根据表1、2可得:样本院校中,徐州工程学院、江苏海洋大学、淮阴师范学院和盐城师范学院的专业设置与第一产业之间的协同程度属于极度衰退类,即完全不协调,且上述院校均未开设与第一产业直接相关的专业,盐城工学院和宿迁学院同属中度衰退类,淮阴工学院属初级协同发展类,与第一产业间的交互匹配较差;除淮阴师范学院和盐城师范学院外,其他样本院校与本地第二产业间的协调度皆为优质协同发展类;样本院校与第三产业间的协调度皆为优质协同发展类。这表示样本院校与地方第二、三产业间交互匹配状况整体表现良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达到了良好的共振协同状态,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样本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苏北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的实证研究表明,苏北五市七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对当地第二、三产业产生正向作用,可以认为教育系统内部存在着协同和竞争。与此同时,苏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正处于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系统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控制参数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趋向于有序平衡,专业设置总体较好地对接苏北地区产业结构。需要指出的是,样本院校专业与第一产业之间的协同度表现不佳,主要原因在于近些年苏北第二产业发展强劲、第三产业方兴未艾,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阶段,第一产业所占地区生产总值逐年下降,截至2019年底,苏北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地方GDP的比例已降至10.3%;同时,样本城市并未开设农业院校,苏北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除淮阴工学院、盐城工学院和宿迁学院开设了少量农业相关学科和专业外,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均未开设相关专业,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样本城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第一产业协调程度不佳。另需说明的是,蔡瑞林等关于常州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的研究中,样本院校与地方第一产业协调程度的表现结果与本文所得实证结果相似,且常州市当时正处于产业转型阶段,与苏北地区的现状相似[5],因此,本文合理认为样本城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第一产业协调程度不佳属于正常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苏北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还面临着大量产能转移的问题,部分样本院校未考虑人才就业的滞后性,存在专业设置趋同、部分热门专业一哄而上的现象。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在徐州工程学院、江苏海洋大学、淮阴工学院、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及宿迁学院均有开设,专业人数占比较高,相关行业产值占地区GDP总值比例却不足0.5%,这代表各样本院校的专业设置趋同程度较高。

另需说明的是,专业设置与产业并非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一对多或是多对一的情况同样存在,因此,本文在选择相关专业时,虽然对专业设置和产业之间的非线性对应关系有所考虑,但限于相关数据的可获取性及划分标准的不明确性,可能与真实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但对本文得出主要结论影响甚微。

表2 样本院校与所在城市产业结构的协同情况

4 以产教融合促进苏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4.1 以支撑产业结构发展为牵引,优化专业结构

应用型本科既不同于传统学术性大学,也有别于高职高专,它更加突出特色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因此,应在遵循学科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以地方产业结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导向,合理设计专业布局,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大幅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目标。苏北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领域专业相对成熟,在现代化农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领域还需加大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的力度,以更好地支撑苏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

4.2 结合地区产业优势,发展重点特色专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应依托地方优势产业资源打造发展重点特色专业,使地方产业发展与专业建设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苏北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虽在与地区第二、三产业协调程度上表现优异,但应充分依托地方优势产业资源,对接地方产业项目规划,重点开展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建设,通过产教融合打造重点特色专业,为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助力。

4.3 坚持和完善多元办学格局,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发展

落实政府主导责任,完善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渠道,推动构建区域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机制。大力培育和遴选产教融合型企业。要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元评价机制,发挥行业组织、用人单位的评价作用,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通过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实现区域政府、行业、企业、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院所“五方合力”,共建应用技术转化中心、产品工艺开发中心、紧缺人才实训基地,打造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联合体;完善高校专业设置,对接重点企业,强强合作,打造优势学科专业群;成立实体化运作的应用型本科教育集团,探索面向产业链条、拥有法人资格、独立实体运行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通过高质量、高效率的产教融合方式为苏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苏北产教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