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猫拟除虫菊酯类药物中毒的病例报告与诊疗方案

2021-08-04

畜牧兽医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患猫除虫菊脂肪乳

朱 汀

(临海市畜牧兽医局,浙江 临海 317000)

拟除虫菊酯(Pyrethroid)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杀虫剂。其在哺乳动物体内经氧化水解所得的代谢产物,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硫酸或氨基酸作用,形成亲水性结合物,最终经由尿液排出。因此对人及多数哺乳动物而言,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相对安全的。但猫科动物因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和硫酸化酶,无法有效代谢拟除虫菊酯,故对其易感,极低剂量即可致毒。 氯菊酯(Permethrin)属于Ⅰ型拟除虫菊酯,因广谱低毒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动植物寄生虫的灭除。目前市面上一些常见的犬用除虫产品,如皮肤滴剂、项圈、沐浴露等,主要成分多为氯菊酯。在宠物诊疗中偶见,因饲主误用,而导致猫拟除虫菊酯(氯菊酯)中毒的病例。

1 病例报告

1.1 检查

1.1.1 理学检查 患猫A:下午5时左右就诊,三岁龄绝育雌性豹猫,体重4.30 kg。临床表现为侧躺,全身肌肉抽搐(脸部肌肉明显),过度流涎;直肠温度40.0 ℃,心动过速(240~250次/min),呼吸急促(60~70次/min)。主诉于3 h前,给予2 ml犬用体外除蚤滴剂POWERSPOT? Zodiac(氯菊酯含量为45%)。

患猫B:同家另一只三岁龄绝育雄性豹猫,体重4.45 kg。临床表现为精神亢奋,脸部肌肉抽搐;直肠温度39.8 ℃,心动过速(220~230次/min),呼吸急促(50~60次/min)。主诉于1 h前,给予2 mL犬用体外除蚤滴剂POWERSPOT Zodiac(氯菊酯含量为45%)。

1.1.2 血液学检查:

对患猫A、B分别进行血液细胞计数与血液生化分析,结果如下:

1.2 诊断

综合病史、临床症状与血检结果,确诊患猫A、B均为拟除虫菊酯(氯菊酯)中毒。

1.3 治疗

1.3.1 毒物清除 以宠物香波清洗患猫全身(尤其是滴药处皮肤),再以温水冲洗。

表1 血液细胞计数结果

表2 血液生化分析结果

1.3.2 对症治疗 静脉推注美索巴莫(50~150 mg/kg,2次/d);直肠推注地西泮(0.25~1 mg/kg,2次/d);若癫痫症状严重,静脉推注丙泊酚(3~6 mg/kg)后,静脉滴注丙泊酚(6~12 mg/kg/h,4~8 h)。

1.3.3 支持治疗 依据患猫症状与血液生化结果,选择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5%葡萄糖溶液(1.5~2.5 mL/kg/h,24 h),并于输液中添加氯化钾/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B12;静脉滴注10%脂肪乳(4 mL/kg/h,4 h,1次/d)。

1.3.4 护理监控 置患猫于安静、黑暗环境;每2 h翻身(直至可正常趴卧),每4~6 h辅助排空膀胱。持续监测患猫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直肠温度等生理指标。

1.4 病程

患猫A、B于当日下午5时30分开始住院治疗,病程记录如下:

表3 患猫A治疗记录概要

表4 患猫B治疗记录概要

1.5 回访

于患猫A、B出院7 d后,电话回访饲主:两猫精神状况良好,饮食饮水、排便排尿均正常,未观察到有肌肉抽搐等神经症状。

2 诊疗方案

2.1 致毒机制

拟除虫菊酯作用于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M阀门开关,延迟其关闭,延长去极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活化,兴奋性增强。因此拟除虫菊酯急性中毒患猫通常表现为流涎、震颤、痉挛、肌肉强直、共济失调等症状,严重时可见呼吸困难、反射消失、麻痹甚至死亡。对于一岁龄以下或体温过低的患猫,其毒性更强。

2.2 诊断原则

2.2.1 理学检查 出现相关症状时,主诉病史对确诊有决定性意义,因此临床问诊尤为关键。应当针对饲主对患猫及其环境是否使用除虫药物,以及用药时间、用药品牌等问题进行询问。同时应根据其回答,鉴别诊断以排除有机磷中毒。

2.2.2 血液学检查 对猫拟除虫菊酯类药物中毒,无特异性诊断价值;但因其有助于了解患猫血象和血糖、离子情况及肝、肾功能,对后续用药有指导作用,仍建议优先进行,并于治疗过程中监测。

2.3 治疗要点

2.3.1 对于接触性中毒的患猫 及时清除外源性毒物,是治疗的第一步。因拟除虫菊酯为脂溶性,所以用香波等洗涤剂可有效清洗残留于体表的药物。清洗时应避免水温过热或过冷:热水可使表皮毛细血管扩张,从而加速体表毒物的渗透吸收;冷水则会导致患猫失温,使其体况恶化。另外由于患猫可能存在意识不清、横卧等症状,清洗时务必抬高其头部,以避免呛水。

2.3.2 对于食入性中毒的患猫 因拟除虫菊酯在胃肠吸收极快,且患猫通常体况不佳,一般不建议采取催吐和洗胃等措施。

2.3.3 拟除虫菊酯中毒无特异性解毒剂 一般治疗方式为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对症治疗主要是给予抗痉挛、抗癫痫药物,以缓解神经症状。支持治疗则是给予持续静脉输液,以纠正脱水、电解质失衡、低血糖等症状,同时加速毒物在患猫体内的代谢。

2.3.4 监测生理指标 可以有效评估治疗效果,并对可能产生的异常(如心动过缓、体温过低等)介入干预。低体温会增强拟除虫菊酯类药物对猫的毒性,需通过外热源(如加热垫、红外线暖灯、暖水袋等)维持患猫正常体温。

2.3.5 护理 安静、黑暗的环境有助于减少因外界刺激而诱发的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定时翻身、辅助排尿可以避免患猫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并促进毒物排出体外。

2.4 用药指导

2.4.1 抗痉挛药物 美索巴莫(Methocarbamol)是临床常用的肌松剂,有静注和口服两种给药途径,可有效缓解肌肉震颤、抽搐等症状。若患猫呈吞咽困难,则不建议经口给药。静注给药时,须在5~10 min内,缓慢推注单次剂量的二分之一,剩余的一半应根据病症酌情给予。24 h内重复给药的总剂量不得高于330 mg/kg。无症状即可停药。

2.4.2 抗癫痫药物 地西泮(Diazepam)与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均是临床常用的镇静剂,用以治疗癫痫、惊厥等症状。若患猫用药后症状仍较严重,可静注丙泊酚(Propofol)控制。静注过程分为两步:首先,在1.5~2 min内,推注单次剂量;随后,以恒定速率滴注。应用丙泊酚治疗时,应尽可能降低使用剂量、减少使用时长,并监测血象以防贫血发生。

2.4.3 辅助药物 维生素B12(Cobalamin)和甲钴胺(Mecobalamin)均有修复神经组织损伤的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

2.4.4 解毒药物 静脉注射脂肪乳(Intravenous Lipid Emulsion)对脂溶性毒物的非特异性解毒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宠物临床医疗。其解毒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较受认可的理论有以下两种:a.“脂质池”理论:脂肪乳在血浆中形成“隔离空间”,吸附结合脂溶性性毒物,从而降低血药浓度,减轻毒性;b.“脂穿梭”理论:脂肪乳可直接进入器官,与组织内的毒物结合,并将其运送至肝脏、肾脏以代谢排出。脂肪乳在使用时,应计算其渗透压,避免因高渗所导致的局部水肿、疼痛,甚至是静脉炎。对于食入性中毒的患猫,可经口给予活性炭(Activated Charcoal),但效果可能有限。

2.4.5 禁用药物 阿托品(Atropine)是治疗有机磷中毒的药物,能有效对抗毒蕈碱样症状;但对拟除虫菊酯中毒无治疗作用,反而可能造成或加重心动过速、癫痫、呼吸抑制等症状,因此禁用。乙酰丙嗪(Acepromazine)是宠物临床常用的镇静药物,但因其可能造成心率异常、心动过速或过缓,在该病的治疗中也应禁用。

2.5 预后评估

经积极治疗的拟除虫菊酯中毒猫,一般预后良好,极少见神经系统后遗症;根据中毒量的不同,病程通常为3~7 d。多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混合中毒的患猫,病情通常较严重;治疗不及时或消极治疗的,有概率导致死亡的可能。

猜你喜欢

患猫除虫菊脂肪乳
不同基因型生态型除虫菊中的除虫菊酯含量分析
脂肪乳在药物中毒解救中的应用研究
西安地区猫杯状病毒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天然植物源农药除虫菊酯的杀虫特性、作用机制及应用
一例猫瘟热的诊治体会
猫传染性腹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结构脂肪乳对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肿瘤患者应用结构脂肪乳和中/长链脂肪乳的住院费用对比分析
1 203例临床患猫的血象红细胞分析研究
不同栽培方式对除虫菊产量及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