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汉语“临”字的释义研究兼释《周易?临卦》各爻

2021-08-02时金科

时金科

摘 要:文中采用概括核心义以研究多义词的方法得出“临”字的核心义是“监控”,引申义为“镇守”“俯视”“主持”“面临”“高大”“不通行”等。“临”之管控有七种方式,与“临卦”的六个爻相对应,进而明确了“临卦”讲的是管理之道,而不是所谓“来临”和“下雨”。文中也指出了传统上的解释错误,如《左传》“临祭祀”中的“临”指“主持”而不只是“参加”,否定了“临”有“参加”“来临”等义。

关键词:临;临卦;咸卦;敦;咸

中图分类号: B221/H13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1)03-0057-09

“临”是常用字,给人的感觉是其释义简单,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面对《周易·临卦》时,问题就来了,临卦到底说什么?易经如此之精简,为什么“临”字能有资格成为一个卦名?“临卦”各爻的咸临、知临、至临、敦临、甘临到底说什么?对此,朱熹也觉得困惑,朱熹说:“《程易》作‘咸为‘感亦是,但觉得牵强些,此等处皆晓未得。如‘至临与‘敦临,亦相似,难分别。今只得如此说。此《易》所以未易讲解也。”(《朱子语类·卷七十·易六》),

其他人的解释就更多了,有人把临卦解释为来临,有人解释为管理[1],有人解释为下雨,有人解释为神人感应[2],但是,到底该解释成什么,都没有充分的根据,所以大家也不敢深入去剖析卦义。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对“临”字的解释问题,临字是多义的,但是,我们到底该选择“临”字的哪个义项?又如何确定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古今历代学人都努力去解决这些多义词的训释问题,而王宁、王云路、苏保荣、谭宏姣等当代学者则明确提出了多义词的核心义研究方法,他们都认为多义词的词义是由字的本义的一两个源头引申出来的,这个源头也就是字的核心义,或者叫“源义素”[3]。“核心义研究是建构多义词词义关系的一种模式。核心义贯穿和统摄多义词的大多数义项,核心义研究和词义演变研究紧密关联。虽然‘核心义的概念是由当代学者提出的,但核心义作为贯穿、统摄词义的一种抽象意义,在传统训诂学的研究中早就有所涉及,特别是清代乾嘉学者在实际的研究中对词的核心义多有揭示。”[4]

核心义既然统摄其他义项,那么多义词的核心义就可以从其各个义项概括得来。但是字典中的很多义项可能本身就是错误的,或者古今义相混杂,或者混杂了词语义,所以第一步的工作应该是找出正确的义项,这个义项要基于相关语料的大数据分析而分类归纳得出,语料分析,要基于文献的事实根据、上下文语义、对文关系等倒推文字的词义,同时参考字的本义,也参考字典的各义项,虽然这些字典义项可能是错误的,但至少是相关的。概括核心义的过程可能要反复多次,逐步修正,修正核心义甚至修正前期归纳错误的义项,以最后实现核心义能贯通各正确义项的目标。贯通了各个义项,贯通了各个语料,那么这个核心义一般都是正确的,据此就可以否定字典中的错误义项,否定对经典的错误解释。本文就使用国内广泛应用的、语料丰富的北京大學CCL古代汉语语料库提取了“临”字的典型先秦语料,也包括少量汉代以后的典型语料,进行分类、概括、归纳,提取“临”字的核心义,进而分析其引申义,又把临卦的核心义用于临卦的解释之中,确定了临卦指管控群众,也精准解释了临卦各爻。

一、“临”字的释义分析

以下通过分析各先秦经典的语料,按照句子的语义归纳分析,可以把“临”字的用法归类为镇守、俯视、监控、处理、面临、主持、高大、不通行等,进而可以把“临”的核心义概括为“监控”。对于治理,“监”字有“镇守”引申义,这是“监”字的主要用法,镇守一方也有多种方式;对于聚会,“监”字引申为“主持”;对于友方,引申为“关照”;对于情景,引申为“面对、处理”;对于地点,指“俯视、监视”;监控的一方肯定居于高位,所以“监”也有“高大”义,监控的时候一般还没有行动,所有“监”也有“不通行”这个引申义,不过这两种用法很少出现。为什么要监控而不彻底掌控?这是因为很多时候自身管控力量不足,或者管理对象非常难以改造,或者时间不够,所以无法让管理对象彻底驯服,而只得采取监控的方式,这种方式简单容易,只要管控对象不造反,就无需去镇压,如有少部分管控对象造反,镇压那一小部分即可。因为,既然是管理,自身地位和实力肯定高过管理对象,那么,管理对象大部分都会乖乖地听话,如果不要求过高,不逼人太甚,下属就不会造反。具体分析如下:

(一)管理上,“临”指镇守,使得对方不反叛

对于一个集体来讲,要稳定,而不能有叛乱,这就需要镇守、管控。管控有多种方式,有恭敬的、财物的、教化的、智慧的、德行的、武力的、邪恶的等。具体如下:

1.以虚心、恭敬来管控

对群众恭敬,群众就会主动靠近而不排斥,管控就容易了,相反,如果态度傲慢,那么群众就会离心离德。如:

(1)明行以宣翼之,制节义以动行之,恭敬以临监之,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国语·楚语》)

(2)惧其未也,故诲之以忠,耸之以行,教之以务,使之以和,临之以敬,莅之以强,断之以刚。(《左传·昭公六年》)

(3)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尚书·五子之歌》)

(4)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语·雍也》)

2.以财物管控

(5)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庄子·徐无鬼》)

此处的“贤”指给人财物,核心还是用财物管控群众。此处说到“临人”是居高临下,所以,给人财物也无法得人心,而“下人”即尊崇别人,必得人心。

3.以教化和礼义来管控

教化和礼仪都是非常细致的,要逐步引导以提升群众的素质。如:

(6)君子非得埶以临之,则无由得开内焉。今是人之口腹,安知礼义?安知辞让?安知廉耻隅积?亦呥呥而嚼,乡乡而饱已矣。人无师无法,则其心正其口腹也。(《荀子·荣辱》)

此处“埶”指教化,句意是靠教化来管理群众,提升群众的素质。

(7)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埶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试去君上之埶,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荀子·性恶》)

(8)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与共故。故明君临之以埶,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荀子·正名》)

以上2处,意思也是要君主通过教化来管控,来改善群众的本性之恶。

(9)婴闻之,人君无礼,无以临其邦;大夫无礼,官吏不恭。(《晏子春秋·外篇》)

(10)夫礼,先王之所以临天下也,以为其民,是故尚之。(《晏子春秋·外篇》)

以上2处说到要靠“礼”来管控国家。

(11)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左传·桓公二年》)

(12)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左传·桓公二年》)

以上2处的“德”,实际上还是“礼”。

(13)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左传·桓公二年》)

此处是靠礼仪、教化管控。

(14)昔尧临民以五,今其胄见,神之见也,不过其物。若由是观之,不过五年。(《国语·周语》)

此处说到,尧帝用教化群众的方式都涉及“五”。

(15)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荀子·王制》)

此处说到,用礼仪、等级去管控。

(16)劳主:不明分职,上下相干,臣主同则。刑振以丰,丰振以刻,去之而乱,临之而殆,则后世何得?(《管子·七臣七主》)

此处说到,没有礼仪,无法顺利管控。

(17)减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逸周书·史记解》)

此处说到,上下都谦让,没有了管理等级,就无法管控。

4.以智慧管控

管理是复杂的,靠智慧管控,才能避免进退失据,乱成一团。如:

(18)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 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礼记·中庸》)

此处说到,要靠聪明睿智来管控群众。

(19)故君一国者,其道君之也。王天下者,其道王之也。大王天下,小君一国,其道临之也。是以其所欲者能得诸民,其所恶者能除诸民。所欲者能得诸民,故贤材遂;所恶者能除诸民,故奸伪省。如冶之于金,陶之于埴,制在工也。(《管子·君臣上》)

此处说到,要靠君王的修行来管控群众,君王没有能耐,肯定无法管控群众。

(20)夫神以精明临民者也,故求备物,不求丰大。(《国语·楚语》)

此处说到,神是要靠精纯来管控群众,而不需要丰富、宏大。

(21)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若矣。”(《晏子春秋·问上》)

此处“临”指管控,用贤人来管理国家,这肯定属于智慧的方式。

(22)选贤举能不可得,恶得伐不服?用百夫无长,不可临也。(《管子·侈靡》)

此处也说到用贤能管控群众。

(23)废私立公,能举人乎?临政官民,能后其身乎?能服信政,此谓正纪。(《管子·正第》)

此处还是说到用贤能管控群众,自身退居幕后。

(24)景公问晏子曰:“临国莅民,所患何也?”晏子对曰:“对曰:“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异心,三患也……”(《晏子春秋·问上》)

此处“临”指管控, 这里说明管控的方式是要君臣同心,相信忠臣,这也是智慧。

(25)请问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 (《荀子·君道》)

此處说到,作为丈夫,就要能够管控,但是要有智慧。

(26)志行修,临官治,上则能顺上,下则能保其职,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荀子·荣辱》)

这里对上能顺,对下有办法成事,实现井井有条的管控,属于智慧的方式。

5.以忠、庄等德行去管控

德行的管控主要是靠自己的榜样来影响群众,如是教导群众提升德行,那么属于前述的一类了。如:

(27)慎之以礼,教之以艺,震之以政,动之以事,劝之以赏,畏之以罚,临之以忠,行之以权。(《逸周书·命训解》)

(28)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禹之力也。(《左传·昭公元年》)

以上2处以“忠”管控。

(29)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此处以“庄”管控。

(30)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庄子·人间世》)

(31)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左传·桓公二年》)

以上2处以“德”管控。

(32)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孝经·圣治》)

此处说到,以德义管控。

(33)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此处属于以庄重的德行管控。

(34)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尚书·大禹谟》)

此处“临”指管控下级。这里用的是“简”的方式,也就是说,只管控核心,其他的都放手。 这种也属用德行的方式,文中说到的赏宽罚少也阐释了德行的宽厚。

(35)事君而党,吾何以从政?吾故以是观女,女勉之,苟从是行也,临长晋国者,非女其谁?(《国语·晋语》)

此处掌控的方式也是德行。

(36)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命汝嗣训,临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尚书·顾命》)

此处掌控的方式是靠自身的遵循、和顺等德行。

(37)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国之民。(《晏子春秋·内篇》)

此处掌控的方式是靠自身节俭,用德行去管控。

6.以地位和武力控制

这是通过权威地位来压制、管控他人,这种管控的主要目的是让对方服从,不反叛,而不是为了管好对方。如:

(38)子盍求事于齐以临民?不然,将叛。(《左传·定公十年》)

此处“临”指管住,意思是,要借用大国齐国的势力,才可以管住此处的人民,否则人民就会叛变。

(39)会而先晋,晋既执诸侯之柄以临我,将成其志以见天子。吾须之不能,去之不忍。(《国语·吴语》)

(40)比奸邪以厚养;矜爵禄以临人,夸礼貌以华世。(《晏子春秋·内篇》)

(41)故卑不得以临尊,轻不得以县重,愚不得以谋知。(《荀子·君道》)

(42)追王大王亶父、王季历、文王昌,不以卑临尊也。(《礼记·大传》)

(43)使愚诏知,使不肖临贤,生民则致贫隘,使民则极劳苦。(《荀子·王霸》)

以上5处“临”指用优势地位去威慑,让对方卑服。

(44)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左传·桓公六年》)

此处“临”指去威胁,用了武力威胁,对方会害怕但并不服从,而是团结起来抵抗之。

(45)初,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左传·庄公十九年》)

这里是臣子兵谏,用武力威逼君王,君王只好听从。

(46)若总其罪人以临之,郑有辞矣。(《左传·僖公七年》)

(47)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国语·吴语》)

(48)以师临我,我伐桐,为我使之无忌。(《左传·定公二年》)

以上3处都是用武力威逼敌方屈服。

(49)我以武与威,是以临诸侯。未殁而亡政,不可谓武;有子而弗胜,不可谓威。(《国语·晋语》)

(50)自显名也,而天下称明焉。则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天下从之。(《韩非子·说疑》)

以上2处是用威力震慑下级。

(51)赫赫楚国,而君临之。(《左传·襄公十三年》)

此处君主的管控靠的是其地位。

(52)明除害以导之武,明精意以导之罚,明正德以导之赏,明齐肃以耀之临。(《国语·楚语》)

此处是用威力来闪耀,从而让下级恭敬、严肃。

7.以邪恶的方式管控

管理上也有很多邪门歪道,比如前文说到的用武力管控,如果武力过度,就属于邪门歪道,还有用诈谋的,耍威风的,做恶人的,等等。如:

(53)若君纵私回而弃民事,民旁有慝无由省之,益邪多矣。若以邪临民,陷而不振,用善不肯专,则不能使。(《国语·鲁语》)

(54)矫厉以为勇,内恐外夸,亟称其说,以诈临人,如此,隐于廉勇者也。(《逸周书·官人解》)

(55)好临人以色,高人以气,贤人以言,防其所不足,发其所能,曰日损者也。(《逸周书·官人解》)

(56)今君临民若寇仇,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晏子春秋·内篇》)

(二)对于友方,“临”指关照

(57)襄仲辞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临鲁国,镇抚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辞玉。”(《左传·文公十二年》)

(58)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辱收寡人,徼福于大公、丁公,照临敝邑,镇抚其社稷。(《左傳·昭公三年》)

以上2例,“临”指关照,指大国照看小国,居高临下,在小国困难的时候会出手帮忙,而一般情况下则顺其自然。

(59)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诗经·云汉》)

此处“临”指照顾。

(三)对于高处,“临”指俯视、监视

(60)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而以夫人言许之。(《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61)悼公与司马侯升台而望曰:“乐夫!”对曰:“临下之乐则乐矣,德义之乐则未也。”(《国语·晋语》)

(62)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去此而死乎!”(《晏子春秋·谏上》)

(63)邾子在门台,临廷。阍以瓶水沃廷。邾子望见之,怒。(《左传·定公三年》)

以上4例中,“临”指俯视,居高临下,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俯视的好处就是可以最大程度地观察了解,发现情况即可出手。

(64)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诗经·日月》)

(65)呜呼!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尚书·泰誓》)

以上2处“临”指俯照。

(66)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诗经·思齐》)

(67)上帝临女,无贰尔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以上2处“临”也指俯视,但引申为上天的监视,就像现在说的“人在做,天在看”。

(四)对于情景,“临”指面临、处理,或使之面临

对于碰到的各种情景,“临”指面临,这不是主动的选择,而是被动要面对的情况。如:

(68)对曰:“臣见其不忘敬也。夫敬,德之恪也。恪于德以临事,其何不济!”(《国语·晋语》)

此处“临”指处理。此处指处理事情的时候非常恭敬。

(69)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尤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易经·系辞传》)

此处“临”指面对、应对,而不指管控。子女不可能管控父母,古代父母威嚴如天,子女要有绝对的孝顺,要小心翼翼地侍奉。

(70)临祸忘忧,忧必及之。(《左传·庄公二十年》)

(71)故内省而不疚於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庄子·让王》)

(72)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吕氏春秋·士节》)

(73)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左传·昭公元年》)

(74)先君其知之矣,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左传·庄公四年》)

(7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

以上6处“临”指面临灾祸要处理。

(76)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77)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礼记·儒行》)

以上2处“临”指面临危险的地势。

(78)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必蠲洁;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吕氏春秋·尊师》)

(79)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庄子·大宗师》)

以上2处“临”指面临的日常情景。

(80)要离可谓不为赏动矣,故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廉,故不以贵富而忘其辱。(《吕氏春秋·仲冬纪》)

(81)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荀子·法行》)

(82)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礼记·曲礼》)

以上3处“临”指要面临利益的诱惑。

(83)臣闻古之贤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则过之;临事守职,不胜其任,则过之。(《晏子春秋·晏子辞赐驾》)

(84)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荀子·君道》)

(85)今两国治戎,行人不使,不可谓整。临事而食言,不可谓暇。请摄饮焉。(《左传·成公十六年》)

(86)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礼记·乐记》)

(87)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以上5处“临”指要处理政事。

(88)临之货色而不过,曰果敢者也。(《逸周书·官人解》)

(89)临之以利以观其不贪。滥之以乐以观其不荒,喜之以观其轻。(《逸周书·官人解》)

以上2处“临”指使之面临,而不是管控之的意思。

(五)对于政务和聚会,“临”指主持

对于政务和会议,“临”指主持,而不只是参加。如把“临”解释为参加,会背离“临”字常用的“监管”义,解释为“主持”则无问题,还能解释通各个语句,所以应该解释为“主持”。那么,现代汉语中“光临”的本意就不应该只是参加,而是要主持大局。如:

(90)君子临政思义,饮食思礼,同宴思乐,在乐思善,无有叹焉。(《国语·楚语 》)

(91)夙兴夜寐,朝夕临政,此以知其恤民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以上2处“临”指主持,主持政务。

(92)侯主社稷,临祭祀,奉民人,事民人。(《左传·昭公七年》)

此处“临”指主持,主持祭祀,而不只是参加祭祀。

(93)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左传·隐公元年》)

此处“临”指主持。这次鲁国先君的葬礼,按礼节鲁隐公要主持的,但实际上却没有。

(94)郑及晋平,公子宋之谋也,故相郑伯以会。冬,盟于黑壤,王叔桓公临之,以谋不睦。(《左传·宣公七年》)

此处“临”指主持。郑国和晋国的盟会,要周天子的叔叔去主持。杜云:“王叔桓公衔天子之命以监临诸侯,不同歃,尊卑之别也”,也是主持的意思。

(95)晋为郑服故,且欲修吴好,将合诸侯。使士匄告于齐曰:“寡君使匄,以岁之不易,不虞之不戒,寡君愿与一二兄弟相见,以谋不协,请君临之,使匄乞盟”。(《左传·襄公三年》)

此处“临”指主持。这次盟会是晋国主持的,但请不动齐国,故以客气语气说让齐国主持。

(96)盟誓之言,岂敢背之?且要盟无质,神弗临也,所临唯信。信者,言之瑞也,善之主也,是故临之。(《左传·襄公九年》)

此处“临”指主持、监管,意思是,对于盟约,神灵会监管,谁不执行,就会惩罚。

(97)晏子聘于鲁,鲁昭公问曰:“夫俨然辱临敝邑,窃甚嘉之……” (《晏子春秋·问上》)

此处“临”指主持,是客套话。

(98)天下闻之曰:“神哉齐桓公,天使使者临其郊。”(《管子·轻重丁》)

此处“临”仍然指主持。这里说的是龙作为天的使者,降临齐国,虽然龙不可能主持什么,但是龙作为天使,是具有神力掌控人间的,所以是主人。

(六)对形状,指高、大

(99)椎颡广颜,色如漆赭,垂眼临鼻,长肘而盭。陈侯见而甚说之。(《吕氏春秋·遇合》)

此处“临”指大、高,意思是,此人有个大鼻子。

(七)对通行,指不能通行

(100)不行谓之临,有帅而不从,临孰甚焉!此之谓矣。果遇,必败。(《左传·宣公十二年》)

此处“临”指不能通行,这里指政令不能通行,下级不听令。

二、“临卦”释义

《易经》“临卦”的意义与卦名“临”的字义应是一致的,前文分析的“临”字的“监控”核心义以及用于管理的“镇守”义完全可以适用于对“临卦”卦义的解析。有人把“临卦”解释为“来临”“参加”违背“临”字核心义,是错误的。而使用其“镇守”义则是合适的,其他的主持、关照、俯视、面临等义都偏于具体,不太适合用于解释《易经》这么精要的临卦。

《易经·序卦传》讲:“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意思是,蛊卦讲的是如何侍奉别人,侍奉别人就可以成就自己,“临卦”就是大,物体大了之后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和观察。“临”字表示官员居高临下的监控,官员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指对应了“临卦”说的“大”。《易经·杂卦传》讲:“《临》《观》之义,或与或求。”“与”的字义是在一起,而没有背离,临卦的“与”,就是官员和群众在一起,而没有反叛。《易经·临卦》讲:“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说明“临卦”是要君子想办法坚持不懈地去教育群众,宽容、保护群众。“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其中“长”表示居于高位,“浸”的意思是水缓慢渗入,表示“临卦”中高位的君子力量的缓慢渗入。“临卦”中彖的其他部分的注释牵涉较多,本文暂不涉猎。

“临”字的意义是从上看下,也是监视的意思,“临”是人到现场而不行动,是为了保持大局的稳定,被“临”者,也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只好小心谨慎,避免被调整。“临卦”讲的就是“临”的方式。

为什么要采取“临”而不直接行动呢?因为直接行动会引起对方的抗力,而且也太消耗自己的能力,而“临”的威胁,则让对方感到压力,自行改正,不会怨我们,也不耗费我们的力量,而对少部分“临”不起作用的,你已经准备好了,可以立即动手收拾他。“不临”行不行呢?没有人监视,人就会为所欲为的,那就天下大乱啦,所以要“临”。

既然临卦指管控群众,那么临卦各爻的管控方式与“临”字经典语料出现的各种管控方式应该是对应的,因为管理是如此之重要,经典中描述的管控方式必然能覆盖全面,而《易经》作为经天纬地的经典,其对管控方式的论述也不可能片面,不可能脱离实际。根据管控方式的内容和“临卦”爻辞的内涵,这里提出表1的两者对应关系,并进行分析论证。

(一)释“咸临”

传统上,都把“咸临”的“咸”字解释为感动,但到底是让别人感动,还是自己感动,如何感动,却又解释不清,所以“咸、感”字的解释都有问题。

《周易·咸卦》说:“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这里说到,有力量的“男”要低卑、虚柔地居于无力的女性之下,是一种谦虚的形象,只有这样男女两者才能互相授受,否则的话,男人的力量异常坚硬,如何能感受到女人,如何能结合在一起?而女人又如何能贴近、感知到男人?但是,女人本是无力的,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去除男人的力量,要虚,咸卦说“君子以虚受人”,就是指这个虚心,所以“咸”字有“虚心”义。《周易·杂卦传》说:“咸,速也。”“速”指主动招致,靠自己的虚心才能招来。《周易·系辞传》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说明,“感”是虚心去感受,不动、不想、不做,只是静静地去接收,“感”有虚心义,咸也有此义。“马王堆帛书作钦。《归藏》有钦卦”“上博竹书咸作钦,从而使早年的这个见解又一次得到史料的支持”[5]。钦表示钦佩,表示接受,钦偏旁的“欠”表示呵欠,提醒了其虚中之义。咸卦也作钦卦,所以咸字也有虚义。字典中“咸”有“皆”“普遍”等义,但其实“咸”字也有“和”义,如“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孔颖达疏:“咸,和也”“夷德之用,总之以咸”(《逸周书·武穆解》),“咸”与“德”对应,也有“和”义,“和”指自身的和顺,而不是期望别人对自己和顺,所以,“咸”必然是虚心的,而不是刚强的。虚心,才能使得双方和睦,紧密结合,进而扩展到多方,都紧密在一起,也就引出“普遍”的意思。

此处“咸临”指虚心地管控群众。君子虽然有高的官位,有管理群众的职责,但是,并不是要威逼群众,而是要虚心地观察,虚心地思考、虚心地接受群众的意见,这样才可以避免群众的隔膜和对立,从而做好管理工作。

“临卦”的前两爻都是“咸临”,“初九,咸临,贞吉。《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志行正也”指自己的心志是正面的、积极的。因为如果没有积极的心态,就不可能做到虚心。“九二,咸临,吉,无不利。《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未顺命”义未详。

“咸临”对应了前文说的恭敬管控,因为咸指虚心,必然会恭敬。

(二)释“甘临”

“临卦”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这里“甘”为甜,是别人乐意接受的,“甘临”指给以甜头、小恩小惠来管控群众。这种方式在当时是有用的,但是长久无用。因为有甜头,群众就来,无甜头,群众就走,并不能形成真正的组织能力。但是碰到问题,意识到问题,做到“忧”,去改进,也是可以的。

“甘临”对应了前文说的以财物管控,有财物,才能给赏赐、甜头。

(三)释“知临”

“临卦”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其中,“知”指有智慧、有大道。“知临”指用大道的方式去管控,而不采取短期的、粗暴的方式。“中”指中庸、恰当。智慧的管控方式肯定是中庸的,是真正有作为的皇帝应该采取的方式。“知临”对应了前文说的智慧管控。

(四)释“敦临”

“临卦”上六:“敦临,吉,无咎。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其中“敦”指敦厚,坚守根本而不摇摆、不躁动、不刻薄。例如,“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说剑》),文中“敦”指深厚,意思是好好地切磋;“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記·曲礼上》),此处的“敦”指坚定,坚定行善而不间断;“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礼记·乐记》),这里说到,“乐”要敦厚而不极端,意思是坚守其最根本处;“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这里指要笃行《诗》《书》,而不偏离;“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这里敦相当于“整”,指厚重而不偏。总之,“敦”代表了基础上的坚定有力,而不肤浅,不会轻易被外力冲坏。“敦临”指用坚守根本的方式去管控,稳如泰山,以不变应万变,并不会被环境左右。“志在内也”指一心关注的是自己内部的稳固,而不是外在的扩张。“敦临”对应了前文说的以忠、庄等德行去管控,因为德行是要靠自身忠贞不渝的。

(五)释“至临”

“临卦”六四:“至临,无咎。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对此爻的解释,则要采取排除法。前文提到了七种管控方式,对应“临卦”的两个咸临、甘临、知临、敦临五爻后,剩下了以邪恶管控、以地位和武力控制、用教化和礼节管控三项。邪恶管控、武力控制是邪恶粗暴的方式,应与“至临”没有联系,而用教化和礼节去管控,却是比较适合“至临”的。这是因为,“至”字有两义,可以指距离上的到达,也可以指程度上的极致。对应“至临”,可以从距离上讲,教化和礼节管控完全抵达了群众,抵达了其具体的行为,也可以从程度上讲,管控深入到群众的每一个行为细节,是最极致的管控。因此,用教化和礼节去管控对应“至临”是说得通的。管控到每个细节,“至”到位了,所以“位当也”。

如果不用前文对经典语料的概括结论以及排除法的分析,而单从字面上分析,是不可能得出“至临”的这个释义的,但是,这个释义却最贴切。

综合“临卦”各爻,临卦的意思是,虚心接纳群众而去管控是好的,心态是对的;用利益去管控,不会有长久的好处;用教化和礼仪去管控不会有错;用智慧的方式去管控是王者的做法;自身忠厚而去管控只会对不会错。

三、结语

本文通过概括核心义以研究多义词的方法,分析了先秦经典中的典型语料,提出了“临”字的核心义是“监控”,引申义为“镇守”“俯视”“主持”“面临”“高大”“不通行”等,文中建立了“临”字的释义系统,归纳了“临”的七种管控方式,并与“临卦”的六爻建立了联系,重新诠释了“临卦”,进而明确了“临卦”讲的是管理之道,而不是所谓的“来临”和“下雨”。本文也指出了传统解释的错误,如《左传》“临祭祀”中的“临”正确的解释应是“主持”而不只是“参加”。

现代汉语中“临”字的常用义成了“来临”,而其“监控”核心义则丢失了,所以我们会感觉临卦这个卦名很奇怪,简直不知所云。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才知道,古汉语中“临”字本没有“来临”义,“临”是要主持的,而绝不只是要参加,所以,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说的“欢迎各位光临”,如果以古汉语的视点来看,其真正含义是让来宾主持会议,而不是参加、凑数而已。文字的古义与现代义差异较大的情况普遍存在,其词义变异原因则难以查考,但是,研究古经典就必须研究文字古义,绝不能想当然地使用现代义。

以上引用的各文献均出自北京大学CCL古代汉语语料库,其中“临”的先秦语料有277条,作者逐条进行了分析研究,除了部分近似的、名稱类的等没有分析意义的语料外,典型语料都收录在本文中。“临”字核心义获得的基础是大数据分析,分析概括的方法是科学的,所以其研究结论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刘璇.从《周易·临卦》看儒家的政治观[J].理论界,2011,(6):137-138.

[2]郑志明.临卦的文化意涵与生命关怀[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02-112.

[3]谭宏姣.试论一种特殊的词义成分——源义素[J].古汉语研究,2005,(4):82-87.

[4]王云路.论核心义在复音词研究中的价值[J].浙江社会科学,2017,(7):126-130,159.

[5]萧汉明.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豫、咸二卦[J].周易研究,2007,(6):3-9.

Research on the Meaning of “Lin” in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By Explaining the Lines of “Lin Gua” in The Book of Changes

SHI Jinke

(Zhongshan Sinology Promotion Association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00 ,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 of generalizing the core meaning to study polysemous word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core meaning of the word “Lin” is “monitoring”, and the extended meaning is “guarding”, “overlooking”, “hosting”, “facing”, “tall”, “impassable” and so on. There are seven ways to control “Lin Gua”,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six lines of “Lin Gua”, which makes it clear that “Lin Gua” talks about management, not the so-called “coming” and “raining”. Traditionally, there are also interpretation errors. For example, “Lin” in “Lin Sacrifice” in Zuo Zhuan refers to “presiding” rather than just “participating”, denying “Lin” has the meaning of “participating” and “coming”.

Key words:Lin;Lin Gua;Xian Gua;Dun;Xian

编辑:邹蕊